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家如何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核心能力是论证。所谓论证,就是用理由去支持结论的过程。

在C计划的儿童思辨读写课中,我们带孩子一直反复练习怎样更好地论证。

其实,在家庭环境下,在亲子阅读、饭桌讨论和家庭会议中,你也可以帮孩子培养论证意识、提高论证能力。

具体怎样做?在一次讲座中,C计划主创蓝方对此有详细的建议。本文由讲座内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日常生活中,你更常用哪个句式与孩子对话?

1. 别玩了,快去做作业。

2. 别玩了,快去做作业。因为只有做完作业你才能玩。

3. 别玩了,快去做作业,没看到人家小明都回去做作业了吗?

4. 别玩了,快去做作业,否则我打人了啊!

5. 我看你不想做作业就是因为贪玩,自制力太差。

6. 别玩了,快去做作业,作业做了今天功课才算好好掌握了,玩起来不是更轻松嘛。

有家长说用第六句话。还有很多说,主要是1、3、4。

哪句话最有说服力、能让孩子真的去做作业呢?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好的论证。

什么样的论证才是高质量的?

加拿大哲学家Trudy Govier 提出了评价论证的三个标准:ARG

  • A,acceptability,是指理由的可接受性。

支持我们观点的理由,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事实陈述,或者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伦理底线、社会常识。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够辨析信息源质量,知道到哪里去获取、检索更可靠的信息。

  • R,relevance,是指理由与结论的相关性。

简单来说,便是论证观点时必须就事论事。一个观点有没有道理,不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它、或源于权威、源于传统而不证自明。

  • G,good grounds,是指论证的充分性——理由是否足以推出结论。

在归纳概括时是否以偏概全,在推断预测时是否夸大其辞,在权衡利弊时是否一叶障目,在分析原因时是否片面归因,在思考决策时是否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清晰的逻辑和结构化的能力。思考越是全面,对各种情况的考虑越是周全,论证的质量便越高。

那么,刚才让孩子快去写作业的六句话里,哪些是在论证呢?

显然,第一句是命令,没有提出理由

第二句:“因为只有做完作业你才能玩。”

其中有一个“因为”,看上去好像提供了一个理由。如果我们一定认为这句话是在论证的话,它是在循环论证:你要先做作业再玩,因为你做了作业才能玩——理由和结论是一个意思,理由并没有对结论形成有效支撑

第三句:“没看到人家小明都回去做作业了吗?”

这是在论证,但质量很低。如果用我们刚才说到的ARG三标准来衡量,是一个在相关性上不过关的论证。别人有没有做作业,和我为什么要做作业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

第四句:“否则我打人了啊!”

很明显,是在诉诸暴力,是在威胁

第五句:“我看你不想做作业就是因为贪玩,自制力太差。”

这同样不是在论证。整句话表达的是一个观点,是一种斥责。你之所不做作业是因为自制力太差——但是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不认为我不做作业,不是因为作业太无聊,不是因为我不会做?推出是因为我的自制力太差,这背后依然需要论证。

最后第六句:“作业做了今天功课才算好好掌握了,玩起来不是更轻松嘛。”

这算是在论证了。为什么要先做作业,说清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分析到这里,可以看出,第六句才是质量比较好的论证,对孩子的说服力也相对比较强

/ C计划版权所属/

如何创造让孩子表达观点的环境?

怎样在家培养孩子的论证意识、提高论证意识?有几条最基本的原则分享给大家:

原则一:向孩子表达某一观点、提出某一请求时,有意识地给出背后的理由。

原则二: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引导ta说出背后的理由。

原则三:承认自己是可以被说服的,是愿意妥协的。

原则四: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在这里详细说说第四个原则:在家庭环境下,我们可以如何创造让孩子表达观点的环境。

这种环境,简单分类,大概有三种场景:

  • 亲子阅读观影;

  • 饭桌讨论;

  • 家庭会议。

怎样激发孩子发表观点呢?核心在于,提出让他们有表达欲、值得他们去思考探究的好问题

我们可以向孩子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简单而言,有三类问题:

第一类,“为什么”——某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一定是你第一眼看到的原因吗?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还可以再问为什么吗?

第二类,“怎么样”——也就是对某件事进行评价,做的对不对,该不该做。


例如,如果是你,会这样做吗?你觉得应不应该做某事?同样可以追问:这样做还有什么人会受影响?还有什么其他的好处/坏处吗?利弊哪个更重要?

第三类,“怎么办”——如果是你,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同样可以启发孩子继续思考:行动的目的是什么?还有其他手段可以达成目的吗?哪个手段最好?

这三类问题,具体怎么应用到我们刚才说的三个讨论的场景里呢?我分别来举一些例子。

/ C计划版权所属,未经授权请勿使用 /

步骤一: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亲子阅读

《朱家故事》,是一本很简单也很经典的绘本。说的是什么故事呢?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工作,孩子读书。但是所有的家务都是妈妈做,爸爸和孩子在家里颐指气使,终于有一天,妈妈受不了了,留下一张“你们是猪”的字条离家出走。而没有妈妈照顾的家也慢慢变成了猪圈,爸爸和儿子们真的变成了猪。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妈妈像超级英雄一样回来了,一家人一起做家务,家庭秩序回归。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很简单。我们问四年级的孩子,喜不喜欢这个故事——这其实也是一个特别微妙的时刻。

因为你看他们的眼神,好些孩子是明显不喜欢的。他们其实会嫌弃这样的故事太幼稚。而且极度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冲突曲折。

但是把他们叫起来回答时,大多数孩子会犹豫一下,揣测一下老师到底想听到什么答案,然后还是会回答:我喜欢这个故事,它教育我们要勤劳,不要把什么事情都交给妈妈来做。

教育孩子们要勤劳、不要懒惰——这真的是这个故事想要和读者探讨的主题吗?

其实《朱家故事》不只是想要告诫孩子们不要懒惰,更要告诫爸爸们——和妈妈们一起分担家务。

这个绘本所展示出的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什么?是家务劳动分配的严重不公。例如在中国,如果将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加起来,中国女性每天要比男性多工作 44分钟。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如此。女性比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工作,女性总劳动时间长于男性,这几乎是全世界共同的现象。

而我们在课堂上和孩子们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为什么。为什么朱家父子不做家务,家务都是妈妈在做?为什么从中国和全世界的数据来看,家务都主要是女性在做?

孩子们自己有一些答案。他们时刻都在观察和思考。例如,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回答,因为大家都觉得家务是女人的事;做家务没什么意义,不会被人表扬,大家都只看男人的工作业绩……

这样一些思考非常有价值。但是否足够深入、足够广泛?我们在课堂上,就会给孩子们介绍一个结构化归因的思考框架。从“知识”“能力”“意愿”三个方面去分析,为什么很多男性不做家务。

不知——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家务吗?为什么不知道?

孩子们会回应——因为从小他们成长的家庭,就是女性做家务;我们的社会就默认是女性做家务——为什么会默认家务应该是女性来做呢?孩子们也会想到劳动分工理论。在人类的进化史上,男人长期负责在外狩猎,女性负责采摘、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以此使得劳动效率最大化。但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的劳动分工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无论男女,都要参与社会生活,都要在外工作,家务依然是女性来承担?这背后,既有人们对这一现象的习以为常,也有女性话语权和反抗意愿的缺乏。

再看“不能”——男性不能做家务吗?

孩子们在这个环节,也是脑洞大开。例如,外部的一些障碍,爸爸长期出差,没有时间做家务。还有可能被人劝阻、嘲笑,觉得做家务是女人的事,男人做家务不像样。内部的一些障碍呢?例如做家务需要很细心,爸爸一般比较粗心,不适合做家务。干脆就是不会做家务。甚至有一些残障、疾病,没法做家务。可是,这里的每一条都值得追问。男人粗心,不适合做家务,不会做家务——那女人是天生就擅长、就会做家务吗?不会做家务,为什么不去学?这样追问,会发现,仍然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在影响我们的认识和选择。

最后,什么叫做“不愿”?

爸爸们知道自己应该做家务,也有能力做家务,就是不愿意做。为什么不愿意呢?家务很累、很无聊,所以不愿意做。可是为什么妈妈们愿意做?妈妈们是自愿的吗?她们也不愿意做,但是不得不做?为什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爸爸们不做家务,没有什么惩戒措施。外界不会指责他们,妈妈也不会惩罚他们。朱家故事里的妈妈,选择离家出走作为反抗。孩子们看到这个情节,有的脱口而出——这个妈妈很不负责任,把丈夫和孩子抛弃了——女性不能抛弃自己的家庭,不可以离家出走。她的出走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还有很多女性,缺乏家庭社会支持、缺乏独立能力,也根本无法出走。

我们这样一层一层带着孩子们追问,他们从一个非常习以为常的现象,一步一步的看到整个社会对男女性别的构建,以及这种构建背后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到底怎样的家务分配才是公平的?这样的讨论之后,他们会有自己更深入的思考。

饭桌讨论

每天我们在饭桌上,可以和孩子们闲聊的话题就更多了。学校里、公司里的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素材。

例如这是我们和孩子讨论过的一些“为什么”的话题。

驻马店车祸和“小悦悦”案——都是讲到发生车祸后,来往的路人不主动提供救助的悲惨故事。那为什么路人不愿意救助这些受害者?孩子们可能会脱口而出,因为路人太冷漠。但是真的只是因为冷漠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帮助他们吗?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路人没有施救吗?同样,如果我们带着孩子从“不知”“不能”“不愿”的框架来思考,会发现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又例如这是2018年吵得很多的一则新闻。一家中国游客,因为预订日期出了差错,在斯德哥尔摩和酒店方面发生冲突,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不过,这个“粗暴对待”,是事实还是观点?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瑞典警察要“粗暴”对待中国游客呢?

区分事实和观点,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让孩子自己去深入探究事实、从不同角度思考热点新闻,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家庭会议

这是我一个好朋友提供的案例。孩子的奶奶消费观和年轻一代非常不一样。有天一家人一起去看望奶奶,发现上次给她买的东西,她都还舍不得吃,放在哪里过了保质期,只能扔掉。这件事孩子也看在眼里,回家的路上就忍不住吐槽了两句——奶奶这个人实在是太抠门了。这句话一出来,爸爸的情绪就不好了,马上给孩子怼回去:你有什么资格评价你奶奶。一下子车里的气氛就变得很紧张。

但其实,这是一个不能讨论的话题吗?不去讨论它,孩子心里依然会对家人有一个负面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和孩子一起去问一个为什么呢?为什么奶奶会这么抠门?我们其实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究奶奶生活的年代,究竟经历了什么,形成了她现在的生活习惯。不仅让孩子更了解老人的历史,也更了解一个家庭甚至国家的历史

步骤二:权衡选择背后的利弊

亲子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教育部推荐读物之一。我们在课堂上和孩子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一起讨论什么问题呢?

这本书里,有两个很关键、重要的情节。其中一个是,汤姆·索亚在无意中目睹了一场谋杀案,真凶乔栽赃给酒鬼波特,波特在法庭上面临指控,即将被判处死刑。乔穷凶极恶,汤姆·索亚非常害怕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汤姆·索亚,你会站出来说出真相吗?

另一个重要的情节,是汤姆·索亚喜欢的小女孩贝卡把老师最喜欢的一本书弄坏了,老师在课堂上追查真凶,准备重惩。贝卡即将被揪出来,这时如果你是汤姆·索亚,你会站出来帮贝卡顶罪吗?

到底该不该做某件事,在课堂上,我们会和孩子们分享基本的思维框架。既要考虑做某件事对不同利益相关方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还要对好坏进行权衡,判断其重要性;最后一步,不是简单地得出该做不该做的结论,而是努力去寻求兼顾方案

饭桌讨论

这样的讨论,也很容易在饭桌闲谈时进行。

例如疫情期间,我们就有很多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的话题:例如,你觉得我们小区允许外地租户回家吗?你觉得小区应该公示从湖北回家的人的地址信息吗?或者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你觉得是否应该缩短暑假来补课?



家庭会议

一个家庭也经常会就该不该做某件事情有些纠结。让孩子加入到这样的讨论中,一家人一起判断、决定。

例如,和孩子切身利益有关的一些决定,像该不该报某个兴趣班、参加某个线上课?又例如这是我朋友一家在这个假期面临的难题:他们一家早早就定下了大年初五出发去马尔代夫的旅行,支付了机票、酒店一系列费用。偏偏这时疫情升级。在当时,他们依然可以选择按原计划出行,但可能有一系列的风险:例如会不会出去了回不来?出去了面临歧视?以及长途旅行被感染的风险等等。这一家庭出行计划到底要不要取消?爸爸妈妈非常纠结。那与其让大人单独纠结,不如让孩子一起来纠结。一家人坐下来发表观点,权衡利弊,充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步骤三: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亲子阅读

这也是我们思辨读写课上的案例。我们带孩子读的,是非常经典的《夏洛的网》。一头叫做威尔伯的猪,即将在圣诞节被宰杀。它的好朋友,蜘蛛夏洛,通过在蜘蛛网上织字的方式,让人们以为这头猪身上有神迹,从而救下它一命。但因为过度操劳,夏洛也提前去世。

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在课堂上也会读作者细腻的文笔、读可贵的感情,但还有一部分,我们是让孩子们大开脑洞:你觉得夏洛的方案好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可以拯救威尔伯的方案吗?

在课堂上,我们也会和孩子们分享一些结构化的思维方法,例如从减少杀猪的好处、增加养猪的好处两方面来思考,可以找到哪些可能的方案。

思考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从中权衡、兼顾利弊,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考思路。

饭桌讨论

同样,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话题,可以让孩子去应用这样的思考方法。

例如,同样和疫情有关的很多话题:推迟开学落下的课程应该怎么补?你觉得我们小区还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疫情扩散?你觉得该怎么处理小区狗粪增多的问题?

家庭会议

一家人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一起解决

这是我们社群里一个妈妈分享的案例。一家人外出旅行,但酒店把预订的房间搞错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通常,就是爸爸妈妈出面,和酒店方协商一个方案。但完全可以加入和孩子讨论的环节:我们去协商方案,目标是什么?可以接受的方案有哪几个?哪个对我们最有利,哪个对双方最公平,哪个是我们的底线?在和孩子进行充分讨论之后,让孩子也充分思考、分析了之后,再带着ta的智慧去协商,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去协商谈判。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孩子的论证意识,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我们要时刻注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有没有充分地讲道理,有没有有意识地进行论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华校长:家长在这三个方面越懂得放手,孩子将来越优秀!
开发大脑最好的学习方式!
避免成为直升机式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要怎么做?
吃饭时不要这样教育孩子!不然真的会毁了孩子一生!
妈妈这样做暑假计划表,孩子不仅乖乖做作业,还会帮忙做家务!
如何让孩子有出息:懒妈妈成就“好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