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精选10篇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是一本由鲍金勇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1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一):真的让我们摆脱大学忙茫盲的一本职业规划书啊

  很开心能够成为试读者来把《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的第二四七章都看一遍、看完一遍还是再看了一遍,我觉得对于像我们这样比较对于未来道路迷茫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书籍是很有阅读价值的,书中涉及到了很多来自各地的同学们的真实例子,从我们大一很迷茫到大四准备出来求职,到求职过程需要注意的事情,在书中都为我们讲述的十分生动有趣,而且内容都是十分饱满的、书中的语句很多都能够说中我们大学生心声,其中有些段落我都是十分喜欢的,而且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十分有用的,真心推荐鲍金勇老师的书籍,真实,可读性强,能够让我们树立好正确的职业观。

  无论你是大一大二大三更是大四要出来求职工作的大学生,这一本书绝对值得一看,书中都有针对各年级的一些事情来给大家分析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的,给你更多的是启发,给你更多的是意想不到收获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二):痛并快乐着

  读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的时候,他有一句话说“自从我默认了这五个字为书名以后,手中的比开始变得顺畅,我明白:这五个字正是我手下文字的首领,它们快乐地相遇了。”其实,谁的青春不迷茫,大家都是在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中成长成熟。其实一直都有关注鲍老师的微博,面对《谁的大学不迷茫》这本书,以及一系列的大学规划问题,于是我便借用这五个字作为本篇书评的题目了。

  因为迷茫,所以痛。书中有说道“很多人会被别人说的东西所干扰,然后自己内心就很不安定。”一路走来,真的觉得小时候的学生生活是最幸福的。因为那时候我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比如自己想做班长,觉得带领同学早读,做头头的感觉满足就一个劲地去当班委。但是慢慢地,上了大学以后,心思多了,觉得做干部是必修课,大家都是这样子,如果自己不那样子就惶恐落后。很多时候都在问自己其实自己想要的路是怎样走?一开始路都没想清怎样走就一个劲地给它铺各色各样的砖,惶恐不够美。很多书上都有提及大学生的各种疑惑和分析解答。但是很多时候都只是点出现象,分析的情况却是大众的,所以一时间感觉到越看越迷茫。这本书看下来后,它结合的例子很多,所以针对性一下子强了!

  因为经历,所以快乐。很多事情经历过才觉得不一般。抛开纯粹的“包装主义”,自己的一系列经历经历过后,留下来的是自己道路上的一些列思索。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引起我的共鸣相信也是普遍大学生的共鸣“我们总是不断地被外界声音干扰左右,也就差没有变成别人了”。现在大三了,静下来,从书中收获多一点感悟,希望能看到实体书其他章节中更详尽的剖析。

  这一次能够得到这个试读的名额真的很高兴,有一种中奖的感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插图很可爱,很点题,在读书时增添了不少乐趣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三):老师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参考

  鲍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个比较出名的老师,也是一个职业规划师,我觉得老师在本书中将自己的对专业、对学生、对前途和对正确与否的成长价值观一一地通过各种方式罗列了出来,有些话语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会觉得十分适合自己,因而很自然地产生了共鸣。同时,我很高兴能读老师的书,感觉这对于大学生有不一般的帮助,一个简单想法,一个简单的示例,在他的笔下有不简单的分析指导,全书九章的内容,蕴含着大学四年及毕业找工作等的哲理,正如古典老师的序中所说,这本书充满了诚意,那个诚意就是让我们大学生少走弯路,成长的路上少犯错,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走出人云亦云的大学生潜规则,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本书中,老师就技能学习智商情商,财商和逆商,价值观和职场道德重要理念深入浅出概念分析和实践指导,这不仅关系到大学学习,大学生活,初次谋职,长期职业发展,也会在个人家庭关系,朋友相处,在社会中发展成长都不无裨益。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其实一直苦苦追求的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本书从全新的角度出发,为每一位大学生朋友诠释了大学和职业规划的深层含义,并给到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方法,是一本具有指导策略的工具书,也是一本明确人生方向和职场目标的指南书。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四):这个时代里我们该是悲哀的,还是幸运的?

  其实我很迷茫,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不知道在这四年里该做什么。中国教育体制其实很失败。从小到现在,每次很难说兴趣去参与古板的学习,去死记硬背,去行尸走肉,去参加千篇一律考试,考试完后脑海里却再无考试的内容,然后摆摆头又投身下一场考试。大学里却还是这样。我们是在为什么而学?大学要怎样读?不想每日午餐当早餐,蜗居宿舍足不出户,键盘鼠标声不绝于耳。迷茫吧。这个时代里我们该是悲哀的,还是幸运的?认真读完这试读的部分,我感觉我找到去奋斗的方向了。有人说,大二才是大学生的分水岭,他们在这时才会闪光。所以我还不迟。社会,求职,职场,面试,工作。这原来是四年的事,我还有三年。你呢?要想不被淘汰,就去奋斗吧。多试试,才知道什么是你想要的。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五):就像一场贴心的谈话,

  真理条件性让我对不少攻略指导类的书籍心存疑惑,xx成功学,xx宝典,极具迷惑性的文字天花乱缀,语调慷慨激扬令人一身鸡皮疙瘩。有幸试读了两章,还好鲍老师没有让我失望。就在华农就在我们周围真切上演的例子,谁都可以从这些描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同聊天拉家常般轻松语气更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许是本校老师出的书的缘故,这样我觉得这是一本最接地气的大学生指导书。

  关于迷茫,真的是所有大学生都曾有过的状态。“迷茫其实是好事,知道迷茫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去改变自己”,这么一句话,确实让同处于迷茫的自己心安不少。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在迷茫本身,关键是自己对待这些事件看法。阅读了鲍老师对书中大学生出现的问题的解答,有种原来不过如此恍然大悟感。 关于求职,毕竟老师也是过来人,也不断遇到那么多因相似困惑而找他解答的人,对于这些问题看得也更加透彻建议也更加有效。关于书中举出的有关大学生写简历的故事就能让自己思考很多,从而进一步思考自己该如何去做才会更好。

  就如标题所说,就像一场贴心的谈话。不是威严师长的颐指气使,只是朋友间坦诚对话真诚的建议,受益匪浅。希望自己能将老师给的指导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修正。这样,才是成长;这样,大学,才更有意义啊。

  好吧感觉不足的是有点啰嗦,比如谈到职业规划时老师以自己的职业生涯现身说法,这个生动的例子貌似说了两次 = =,是不是老师都有点啰嗦呢?嘿嘿~

  最后,祝老师书籍大卖哈。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六):简单的书评

  我收到的电子书不是完整版,只看到第一、第四和第七章。我是个大四学生了,我很喜欢阅读,但是之前没读过职场类的书(九型人格不算),这里就不横向对比,简单分享下自己的看法。

  书中没有大量无聊陈腐的说辞,更多的是各种小故事。我是个喜欢听故事的人,所以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当然如果是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简历和面试技巧或者公司介绍的话,我大华农校内资源更加齐全。所幸内容不是介绍各种面经,而是鲍老师遇到的各种真实事迹和个人感受,正如前段时间看的《看见》里的一句话“真实自由万钧之力”,这种真实的故事更有信服力而且更引人思考。

  而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大部分与我大学三年来的所学所想所感相同。就像第一章说的迷茫,我大四了,但我确实还是很迷茫,但我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害怕迷茫。迷茫本身并非是负面情绪,但它一旦衍生出恐惧,那将让人泥足深陷。我一直不明白七宗罪里为何没有恐惧,大概是恐惧在天主教里属于恶魔的威胁。但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主人公的父亲认为恐惧是万恶之源。

  书中的故事看完之后并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但是里面对于B10的描述还是跃然脑海,也行是每个呆过华农几年的人都会有的一种熟悉吧。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人生的B10,都不是从火车站开往岑村,而是从岑村开往火车站啊。如今我的B10到达华农大正门了,接下来去岗顶还是体育中心下车参观,将是我这一年要决定的事情。

  最后,此书没看完整,对于有强迫症的我而言有点难受,看看能不能有实体书来一本?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七):谢谢老师~

  老师在本书中将自己的对专业、对学生、对前途和对正确与否的成长价值观一一地通过各种方式罗列了出来,有些话语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会觉得十分适合自己,因而很自然地产生了共鸣。同时,我很高兴能读老师的书,感觉这对于大学生有不一般的帮助,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简单的示例,在他的笔下有不简单的分析指导,全书九章的内容,蕴含着大学四年及毕业找工作等的哲理,正如古典老师的序中所说,这本书充满了诚意,那个诚意就是让我们大学生少走弯路,成长的路上少犯错,充分利用好大学时光,走出人云亦云的大学生潜规则,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本书中,老师就技能学习,智商,情商,财商和逆商,价值观和职场道德等重要理念深入浅出的概念分析和实践指导,这不仅关系到大学学习,大学生活,初次谋职,长期职业发展,也会在个人的家庭关系,朋友相处,在社会中发展成长都不无裨益。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其实一直苦苦追求的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本书从全新的角度出发,为每一位大学生朋友诠释了大学和职业规划的深层含义,并给到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方法,是一本具有指导策略的工具书,也是一本明确人生方向和职场目标的指南书。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八):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做好自己

  虽然刚上大二,但是通过看目录就已经能体会到许多事情了。作者更像是一名很好表达出自己想法的大学生一样,将自己所思所悟均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谁的大学不迷茫这段,就已经很期待了。说句实话,在大一的时候就已经体会到迷茫的感觉了。而他也给我指了一条明路:在奋斗的过程中去体会迷茫吧,那时候迷茫也将不再是“迷茫”自己的路也渐渐的显露出来。

  作者呢,更是直接道出了我们的很多同学的通病,盲目攀比,当然更多的是积极方面的,但是这样的我们又能享受的生活的快乐吗?我相书中信同样会给我们我们想知道的。

  付出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也有可能会没有好的结果;不正是我的心理写照吗,很想一睹全貌。赞!!!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九):献给迷茫中的大学生

  谁的青春不迷茫?度过了迷茫的大一,我开始规划自己剩下的大学时间,准备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但是惰性是不容易戒除的,我需要一个强大的目标支持着我,但我找不到,或者说我不清楚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脑子里或许有一个缩影,但很难抓住。这本书刚刚试读就觉得很接地气,写的都是平凡老百姓苦恼,不会有距离感,比那些名企名流出版的书要“平易近人”许多。

  曾经有个很优秀的师兄跟我说过,大学里除了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独立地思考。在别的书上也看到过类似的话。或许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将我们的求知欲消磨殆尽,独立思考是件实际操作起来挺难得事情。一般是书上说什么我们信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虽然我们都听过,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试读部分最触动我的就是那句“如果大学4年都活不出自己的样子,那么以后这项任务就会越来越沉重,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来越大。”有时候我们确实活在别人的眼里,本书将生动接地气地告诉你,大学,怎样学。

  《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读后感(十):《原来大学可以这样读》划记部分

  序一

  第一份工作没有那么重要,只是很多份工作的其中一份。

  我认为读大学比拿文凭。能够就业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出一个人的独立的人格。

  如果大学4年你都活不出自己的样子,以后这项任务会越来越难,代价会越来越沉重。

  序二

  要舒服就先要不舒服

  序三

  中非格式和深入了解就业信息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大学毕业意味着人生重要篇章的开启。

  你不规划就会被规划,真正的稳定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稳定和核心竞争力,求职是一种追求而不是乞求...

  大学里应该如何准备未来的就业①专精知识:一门你独一无二的武器,比如IT、外语、技能等。②实习经验:找一份为期3~6个月的实习,探究所在部门的战略价值、组织管理、人文环境;③明星机会:参加演讲比赛、竞赛节目、大型活动等并成为主角。

  第一章 毕业!失业?

  写在前面的话

  选择最大的敌人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就会出现不断地等待,甚至放弃选择。

  勇敢地放弃就是好的选择。

  成绩差的学生中那些专注自己优势和兴趣的人往往都能找到他们想要的工作,这更加说明了努力很重要,但选对方向比100%的努力更重要。

  一毕业就失业

  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随大流,因此求职的各项准备都不足。

  想进入一个和自己专业完全不同的领域,但自己的技术能力还达不到招聘要求。

  一直采取广泛网投的方式进行求职,求职方向不明确。

  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的几类情况:

  ①求职目标很局限,如只考公务员;②大学积累确实太少,与求职目标本身的要求有差距;③求职准备不足,无论是简历还是面试,有的甚至连学业都存在问题;④求指定位不足,海投面投,石沉大海;⑤依靠家里的资源,等待机会出现;⑥其他一些让人难以忍受但必须接受的因素。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他们都没读过大学,没学历、没背景,他们连选错一个大学专业的机会都没有,他们连什么叫“对口专业”都不知道... ...他们想要的是那么真实,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很多人都看不上他们。但不要紧,他们看得上自己,享受着自己的追求和奋斗。

  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不是技能培训,我们要获得的是为人处世的境界。

  越是在绝境中能生存,你就越强大。

  难道企业“歧视”应届生

  有很多的毕业生说找工作难,其实对那些正要开拓市场,拓展业务的公司来说,找一个合适的人也很难。他们总是好高骛远,这是我们很难接收。工作有很多,好工作也很多,就看你的能耐了...

  用人单位所需人才与学校毕业生间存在需求匹配错位现象。

  大学生可以学到的东西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己的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

  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一般有两个层面——表面知识和隐性知识。表面知识是能看到、听到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分享;隐性知识是做某件事所拥有的知识,不容易被分享,是内在能力的体现。大学生要做的就是将表层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不是学校教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学校教给的知识永远是不够的。

  很多企业不招聘应届生的理由大多如此:应届生职业定位不清晰、浮躁、急功近利,培养好了却马上跳槽,等于为他人作嫁衣;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能力不足,执行力不够,还不如找个能干的。

  在抱怨的同时更多地要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最后获得成功的人总是积极主动并且反应灵敏,他们时刻准备着迎接任何机会和挑战,推辞和借口很少会在他们呢字典中出现。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相

  那些真的愿意去基层就业的人是提前实现了马斯洛的层次发展,也或许他们背后有个巨大的梦想。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复杂,主要原因有:要么就是经济不好,需求减少;要么就是大学生的职业定位不当,不太符合实际,主动放弃就业。

  主席也找不到工作

  而那些能找到工作的“差生”,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更加专注于自己想要的,而学生会主席之类的在大学里注重全面发展有着较好情商的学生,他们优势很多、很分散,他们能找到各类工作,但这恰恰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在选择一个可以值得去专注的领域时犹豫不决,面对诱惑和家人的影响,他们只能在被动式的模式中失业了。

  找工作其实是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被拒绝说明自己的优势不突出,达不到对方的要求,选择多说明自己有很多的优势。但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一个聚焦的过程,让自己独特的优势打动对方同时感动自己,这就是找工作。

  凭什么差生能找到好工作

  或许这就是人生最简单的道理: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经得起诱惑,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得到自己认为可以的结果,就足够了。

  他们有自己的坚定,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可以被激发的种子,这个种子并不一定只是学习成绩,它可以是你认为有意义但别人并不看好的东西。

  找到工作PK找工作

  一、可怕的思维模式PK你的实力

  如果你真想从事行政管理,那就好好总结和归纳自己的优势,用一切来证明自己,而不是“我是非专业,所以会差一些”,如果你真的去研究一下很多名人或成功人士他们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你会吓一跳。

  二、用自己的优势去换取可能性,哪怕一点点PK放弃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即便做的还可以的工作

  知识的学习是不难的,尤其是管理类知识。

  应届生不需要太纠结,也不需要太纠结于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既不应该是天堂也不应该是地狱,而只是这辈子中的一份工作而已。

  三、找到工作PK找工作

  大学毕业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不是没有offer,而是我们总怀疑自己的能力和选择,总差一点对目标的专注。

  大学生找工作不能仅仅是就业,而是要有选择的能力,至少有一种“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的果敢态度!

  第二章 谁的大学不迷茫

  一直在被规划

  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机会是自己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不管你有没有跟上时间,不论早晚成就。

  做自己还是演自己

  本我型自尊水平较高的人的生活动力主要来源于寻找“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关心什么?我到底想怎样生活?”这些问题的答案。

  演自己,等于毁了自己。做自己,才能成长为自己。

  迷茫是好事

  迷茫的好处是,他们会开始去寻找答案,寻找方向。

  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到后面都需要依托一个专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大学的事情应该是越做越做越少,越来越专注于一些事情,最好1~2件。

  一、其实迷茫是好事,别被迷茫吓到迷晕

  你忙就是一种动力的源泉,感到迷茫的人总在寻找出路,会比较各种出路的利弊,展望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好的、坏的,通通思考一遍。在我看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给自己找更有意义的出路。

  二、能预测的结果往往并非是好的结果

  大学永远就是大学,那些人、那些事是不变的,要变的是自己如何对待这些人、这些事。

  一旦有了“能想到的预期和结果”的思维模式,这样的人就会陷入害怕和恐惧的境地。一旦有了一种冲动和热爱就去试试吧!青春就是用来失败和尝试的!

  不要过分预测结果,看得越清晰,越没有价值。

  用专注的心态和努力的行动去挑战那个不好预测的结果,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充满激情!

  第三章 职业规划的误区

  写在前面的话

  那些为自己做规划并有一技之长的人总能更加经受得住变化的冲击。

  别人给的一切都有可能失去,而自己用核心能力带来的一切才是最好的稳定。

  毁掉年轻人梦想的三大黑手:过于关心你的父母,永不犯错的任务,养老般的工作。

  这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指点你一辈子,越早离开别人的指点就会越早自我独立,就会越早强大。

  太早规划没用

  这帮人很少去想未来5~10年后自己的样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很累。

  我喜欢什么?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应该去锻炼和提高什么?我在乎什么?我的大学如何才可以不荒废?毕业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5年以后又是什么样子呢?自己是否每年都在进步?

  其实职业规划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了解职业的真相,而不是别人给你勾画一个职业蓝图。学校里的专业老师一般都会将专业就业前景说得极其好(因为他们就是这个专业的,毕竟不太想否定自己呀!),让你觉得离开这个专业会很傻。这位男同学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过分依赖职业测评,没有很好地做职场调查。而且主观上存在偏向于专业的思维模式,因此之前的职业规划只是给自己吃了一个自我欺骗的“定心丸”。

  或者更有甚者先设定一个职业,然后根据职业进行逆向推倒写出证明材料。这样怎能规划出发自内心的职业呢?

  好的职业规划需要更多的非测评工具,最好有一个职业规划师的帮助。

  因此心理测评是通过少部分行为来观测过去和现在的心理,但未来的心理是难以判断的。用一次测评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实际上是很残忍的,就像一考定终身的感觉。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工具,所以我们不能被工具所左右。

  价值排序由外到内

  当社会标尺慢慢影响着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被社会价值标尺牵制,这样就会往社会标尺的方向靠近。

  但往往对于初入职场或者职业发展并不是很快速的人士来讲,若拿社会价值标尺来看自己的职业个工作,则会使得自己“危机四伏”,幸福感流失。

  我们这一生面临社会价值标尺、父母价值标尺、朋友价值标尺及自己的价值标尺。如果你老看着社会价值标尺,那么你很难找到自我和自信,毕竟一开始订立的标准离自己还很远,而且这么多人盯住的东西,想必竞争激烈。如果你老看着父母的价值标尺,不敢和他们对抗,那么只能永远活在他们的过去中。如果你老看着朋友的价值标尺,那么他们中永远会有比你好的。

  当一个人有两只手表的时候他是不知道几点钟的,因为两只手表不准,不知道看哪只。

  多参照自己的价值标尺吧!人生里是自己走出来的,真的只有自己才清楚怎么走才会舒服。

  高学历意味着好工作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学历会让人的起点有所差异,但是由于学历产生的待遇差异会在3~5年后完全消失。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考虑务实的用人成本的时候,高学历未必都会受到重视。能力导向的用人标准会更多地冲击学历论。学历并不能保障你的成功,那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让你成功的,是你的真才实学。如果没有,对不起,所有的公司都不是慈善机构。

  读书对于职业选择来说可能越来越窄,而当你进入社会两三年以后,完全会有更好的平台,更好的视野和体验去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更高学历,你也会因为多了几年工作经验而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先工作后读书、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都是更好的选择,也许才是更合理的选择。

  依赖别人给的稳定

  外界给的稳定可能只是一时,并不是一世。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4种资源。

  (1)身体、体力:用体力去交换收益的职业和工作。

  (2)知识: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知识,找一个你不懂的领域里的工作显然不合适。

  (3)能力、技能:要拥有一门技术或有一定的能力。

  只要你拥有一种能力,就有对应的职业和工作可以去尝试。

  (4)资源:这个比以上的资本有更快的收益。

  (5)天赋:其实天赋就是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如果你拥有了一个职场能力,慢慢把它发扬光大,然后自己获得身份和知名度,去获取资源。继续发扬光大,拥有天赋般的能力,这就是职业发展最好的路线。如果一开始就想获得稳定,你一定能死在知识和能力的阶段。别再考虑稳定了,尤其是别人给你的。记住,别人给你的稳定迟早会被收回去。

  职场中没有绝对稳定的工作,真正的稳定是你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怕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怕人才激烈的竞争,这才是真正的稳定。

  职业规划完全能解决问题

  规划需要时间,碱性规划更需要时间!

  如果只是找一个方向,而没有考虑到该方向在现实工作中实现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规划就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职场新人在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职业没有定下来的话,之后的职业规划难度就更大了,如果同时面临婚姻家庭等问题的话,那就难上加难了。

  我们可以徘徊和犹豫,但我们真不能用3~5年的时间去徘徊。

  第四章 如何寻觅职业方向

  写在前面的话

  人生需要规划,但人生更需要一步一步走出来,翻山越岭才可以更好地去规划未来。

  职业有介绍版和真相版。我们大多数人在选择职业时看到的是介绍版,忽略了那些真相版的职业,听起来很不好但可能就适合你。

  越是别人觉得没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潜力无限。

  不是所有的兴趣都能当职业,兴趣和能力结婚后生出价值观这个孩子才可以准确定位职业。伪兴趣是职业 选择的敌人。

  别迷恋一步到位的职业规划

  在现实中,理想、完美的职业规划并不多,大多数人都属于“曲线救国”的战士。

  人与社会的磨合需要相互体验和交流。

  人生需要规划,但人生更加需要一步一步走出来,可能你的下一步和上一步的反差会很大。但往往每一个下一步的机会都和上一步有关联。而且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下一步的到来,并改变现在的状态。真的别太迷恋一步到位的职业规划,否则这会让你很恐惧下一步,甚至没有下一步。

  频繁跳槽的背后通往何方

  其实谁也不想频繁跳槽,只是每一次遇到的工作难以满足自己(并非只是工资待遇),工作动力不足,干劲小。面对这样的工作状况,像“年轻人应该多吃点苦,多积累经验,不要挑三拣四”这样的话我们能忍心说出来吗?哎,我真不忍心说这样的话。因为谁都想一开始找到的工作就是自己满意的。

  在职业变迁快速的今天,你拥有的几个主要的能力以及能发展起来的能力就是跳槽的资本,然后逐步在生涯中去找到自己的满足。敢于去找自己满意的职业的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勇者。那些逃避自己想要的人是虚伪的奴隶,并将忍受被宰割的痛苦。

  职业发展就是在寻觅自己想要的——名人的职业故事

  很多科学理论的总结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之后才得出的。

  职业发展中的职业能力决定了下一阶段发展的可能性和职业高度,然后积累资源和人脉。

  未来的可能性永远要你自己去创造的,这种可能性就是你想要的!

  挣脱“性格决定命运”的枷锁

  毕竟命运与性格的关系不是孪生兄弟,不是紧密相连的。

  职业规划是一辈子的事情。而职业生涯越到后面,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就越重要,甚至是处于统领地位。一个人的命运不在于他的性格,而更多在于他心中的追求。

  我们可能会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去判断他的优势和可能的发展方向,但这都是片面的。所以在职业中选拔人才并不完全通过面试,还有个试用期。

  不要由于某一阶段测到的性格,而给自己设了一个框框,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在那个几分之一的区域,或许这就是“被命运”了,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探索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发现,而是你内心最深处的接触。尤其要抓住那个你想要的东西。

  兴趣可以化身为职业吗?——你不知道的伪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喜欢一件事情不难,难就难在长时间去喜欢。

  如果只是有兴趣,拿不出好的作品和结果,想做作家就不容易了。

  在自己喜欢的同时,能干,干得好,才可以让这种兴趣成为职业。

  兴趣固然重要,但要警惕几个误区:

  (1)兴趣对于工作很重要。

  于是从职场开始的1~3年里,要好好考虑自己的能力,如何生存。

  (2)不是所有的兴趣都能当职业,能力和兴趣都要同时具备。

  (3)兴趣可以培养和发展。

  兴趣始终需要社会的认可,如果不被认可,自己再喜欢的东西都还是自己喜欢的,很难成就自己的职业发展。

  有能力的兴趣才是好的职业兴趣。

  职业的真相——卖猪肉其实是从事一个正当的职业

  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不外乎三个条件:不错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发展空间,符合自己的兴趣。

  职业无贵贱,水平有高低。

  有的职业听上去并不那么悦耳,但的确是个好职业。

  职业有职业的“介绍版”和“真相版”。我们有时候看到的更多是“介绍版”,就是有石油的地狱。而卖猪肉对于有些人来讲,就是被误认是地狱的天堂。

  对于求职者来说,要做的就是不要太轻易相信别人或者广告里描述的职业介绍,夸大的说法在这个社会到处可见。另外就是好好研究职业的真相版,一切的不好和好。

  职业幸福可以丈量吗?——给自己一个不选公务员、国企的理由

  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职业幸福就是自己工作中的感受和体验。如果在工作中很难找到乐趣和动力,那么职业幸福可能就会离你越来越远了。

  大家觉得好的东西一定不是好的东西,因为那个机会早就不属于你了。

  安稳的工作必定钱赚得少,而且你的职位可替代性搞,随便把你调离岗位,一点问题都没有。

  职业好不好,其实真的是自己说了算。

  浮华落尽,平淡归真!

  这句话明显反映出一个刚毕业学生的生活状态,尽管住在大城市的郊区,但感受很好。

  所读专业PK所从事专业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需要发展,必须要先专注,然后自己开始专业起来,不断被认可,在这个领域越来越受欢迎,最后成就自己。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最后都要做到专注专业。

  职业需要“专业”:一个毕业生曾对专业又爱又恨的故事

  毕竟每个专业都有高深之处,只要是专业,就有科学。有科学在的地方,一定深奥,一定有未知。当她真正进入职场后,发现专业要学的内容很多,但是要学精并不容易,于是她选择从基层开始干起,而且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很好的计划,2~3年的基层技术岗位。

  什么专业都会有美好的前景,因为它毕竟是社会所需求的,只是不同时期需求不同而已。如果一个人很好地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结合起来,又在这个专业领域做到前30%,这样的人一定不缺钱,也不缺精神满足。

  如果你戴着“有色眼镜”去看自己所学的专业,那么你一定会带着一些情绪和不满,因为你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一些社会或者身边的人对这个专业不好的评价和声音。如果你戴着“显微镜”去看一个专业,你就会很彻底地了解到一个专业,甚至用实习和工作实践的方式来观察,就算最后真不喜欢和不合适,那也是值得的,因为你避开了一条死路。

  任何专业、职业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你适不适合。如果够“专业”,再加上够专注,就会迎来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的翻山越岭——你现在经历的就是未来的可能性

  我们的人生就是在翻山越岭,我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也是在翻山越岭,只有让自己登到更高处才更清楚自己下一步的方向,这个更高处就是自己的职业积累和个人优势。

  什么是靠谱的职业规划

  好的职业规划就是战胜出现的困难,不断让自己内心更加坚定。

  (1)应该有一个较长远的规划,5年左右,比较明确自己可以发展起来的核心能力,不需要局限具体的职业,只需要一个大体的事业方向。

  (2)坚持一个自己热衷喜爱的职业方向,别被父母或牛人规划,坚持1~2年,如果内心舒坦,幸福感强,那就再坚持3~5年,扛过去,或许就成就了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3)大目标都是由小目标组成的,将自己设定的目标分解成小目标,瞄准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在1年内试着去战胜一个个小目标,每一个月都看看自己的成绩,一旦有进步并且能拿下小目标,坚持下去,就会更加坚定和能够抵抗外界干扰。

  (4)永远学会观察职场局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核心能力。当有更好的职业、更能满足你的职业在召唤你的时候,请不要犹豫。

  university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由你玩死它”

  只有行动才有结果。

  好的想法要试着写下来,写下来让自己冲动的应该去试试。

  一、大一关键词:多试试

  你之前做过的没做好,并不代表现在就一定做不好;你之前没做过的,更加不代表现在做不好。

  大一的学生,很多人会告诉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但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经验之谈,并不一定适合你。你要做的就是,选择你觉得有冲动的方面去试一试。

  二、大二关键词:定方向

  不管做什么事情,当然是越早准备越好。学术和技术、管理和创业、公务员3个大方向,看看自己面对哪个方向更喜欢、更冲动?最好选一个,因为四面开花就好像将自己“五马分尸”。

  三、大三关键词:要得少

  毕竟在一定的时间里做好一件事情并不容易,何况几件事情。

  人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

  大三时选择做1~2件事情就好了,但这些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

  若从用人单位找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是在找一个什么都能干的人,而是在找某方面干得好的人。因此大学里需要在某方面进行积累,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放弃但同时专注的过程。

  四、大四关键词:亮剑

  大四基本就是准备找工作的阶段,各种招聘信息、招聘会、求职面试... ... 少许的课、都有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这些都是不太难的事情。

  找工作就是主要的话题了。

  这样求职其实也是一种搞好规划和定位的方式,就是实践出真知,在经历中反思和总结。

  找工作一开始可以将要求和标标准提高一些,如果被拒了,说明你不适合或者没达到别人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应该调整一下目标。如果被录用了,你又不想去,至少在HR眼里你是符合当前工作要求的,只是你不满意而已,可以拔高一些。如果被录用了,你又十分满意。恭喜你找到好工作了!如果始终徘徊,自己找的工作又多,那么可以将你找的所有工作类型、待遇、面试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一个较为平均的水平,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去选择工作和企业。总之就是要学会缩小盲目的半径,确定用力的方向。

  熟人推荐是找工作成功率非常高的方式,企业也开始喜欢采用内部人员推荐的方式。

  总之在毕业的时候不要去逃避就业。

  已经找到了工作,在工作中会有很多心得体会,未来自己喜欢这个工作,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还不够,这个时候,可以继续回去读书。

  反正毕业后,应该不要再用父母的钱,自己要独立自主了。其实我们总是嫌父母管得多,如果不想被管得多,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不再向他们拿钱,自然会少很多限制。然后还给他们寄钱,这样就能更加让他们放心。了;另外,先工作可以有一定的职场人脉,这个人脉可能有你以后想要进入行业的巨大潜质人脉。

  当然,说都想第一次就找到好工作,但这毕竟是理想主义。

  多飞一会需要两个动力:一是职场核心竞争力,二是职场人脉。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更多地要找出自己的优势,然后被别人发现。

  第五章 人生路上的思维钉子

  写在前面的话

  顺理成章是可能性的死敌,如果想让自己的未来有可能就不能顺理成章。

  安全感是潜能的枷锁。

  金钱的财富可以被给予,智慧的财富需要被点燃。

  虽然对于未来我们不可能看得很清,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看得清的范围内,一个个地拔掉自己的思维钉子。

  顺理成章惹的祸

  我们阅读时都是整体阅读,而非逐个字母地去分析。

  我们总是习惯于被自己的认知和习惯经验所控制,于是有些事情就开始变得顺理成章。

  顺理成章的事情就是那些你自己内心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很多人也会有“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想法,但很多人最终还是屈服于那些不可能成事的顺理成章模式。

  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野心是永恒的“治穷”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穷人之所以穷,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缺乏致富的野心。

  为何“富不过三代”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纵观10年富人榜,中国的富一代尽管在学历、年龄、当时的创业环境、机会、资源以及创富途径等方面各有不同,但他们却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大多出生家境一般,有的甚至贫寒,不安于现状敢于冒险,容易接受新事物等。这些人没有太多得到他人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他们要么继续贫穷,要么自己一搏获取财富。但往往他们眼中会更多地看到第二种可能性,在不甘于现状的性格驱使下更加坚定和向往。于是大部分人都取得了成功。

  这其中的根本问题是教育问题,富一代由于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是教养,而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人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能做自己!

  富二代需要的是灵魂和自己,所以更加需要道德。需要找到自己的天赋与能力,这便是耕读。没有道德和耕读,富一代再如何富有,也富不过三代,至少在精神上一定贫乏。

  安全注意的奴隶

  一个铁的心理法则是,如果一个人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他还可以把握,可以控制,可以应对。

  不敢冒险本身就是最大的冒险,不敢突破自己就很难有很大的改变和成长。

  若要发展,就要敢于面对风险和挑战,若要有更大的发展,就要挑战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变数,至少不是活在安全领域里。

  给自己贴的标签

  其实他们很想改变,但他们总在这样的标签下苦苦挣扎以致没有自信,很多人最终选择了放弃。

  其实挖掘自身的潜能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潜能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标签恰恰是潜能的敌人。如果你肯定了标签,就会抹杀一些潜能,如果你撕掉标签那么就会释放一些潜能。一个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性格、爱好、潜能都是。你必须亲自去试一试,打破别人制定好的“擅长领域”、“性格能力”,那些你所不知道的潜力,才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拥抱你。你身上的标签才会被彻底撕掉。

  可怕的思维钉子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看得清楚的范围内,拔掉一个一个自己的思维钉子。

  第六章 如何成为绩优股

  写在前面的话

  英雄不问出处,只问英雄你会什么。

  无论来自什么学校,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什么。

  如果年轻的时候一直很舒服,那么以后你就会很不舒服。要想获得更多的舒服,就要先不舒服,而且越多越好。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工具,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善于利用工具,只要有利于个人成长,无论利用什么工具都可以,不仅仅是读书。

  一个人的发展就如投资,坚持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投资那些不起眼的领域,投资那些自己觉得很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往往结果都很有效。真正投资的人往往敢于挑战更大的风险,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

  要舒服就要先不舒服

  最让你不舒服的话,是对你最有帮助的话。最让你不舒服的人,是你最该感谢的人。你的舒适区越大,快乐就越多,但要舒服,就要先不舒服。

  英雄莫问出处:谁在乎你是不是名校生

  没必要去纠结于你是不是名校,刚开始可以,但别一直这样!

  如果能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思维模式,那么一个人的成长就会来得更快一些了。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真不在于名校和非名校,而更多地在于你的业余时间和努力程度。

  其次,有时勇气比梦想更重要。

  名校意味着更坚韧的态度,更坚持的行动。

  她学会了下意识地强迫自己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事情,而不是躲在角落里去想为什么自己就不行了?是不是自己能力很差?

  我记得有个师兄,大学4年一到周末就去隔壁的名校蹭课,穿得正式一些,打扮老成一些,去上周末的MBA课程,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他读了很多管理和经济的书籍,后来他从事了相关的工作,关键是他自己没经历学习自己不喜欢专业的恶果,学了自己喜欢的,而且还从事了相关工作,赞!还有,我发现很多学校搞科研的老师,尤其是一些做得比较突出的,都是一些非名校毕业生,然后稍微看看他(她)的过去,只能总结一点,他们付出了更多,超越了非名校的界限。

  我们有没有好好问过自己,有没有坚定的梦想和目标?有没有坚强的执行力和意志力?有没有抵抗住自己的懒散和外界的诱惑?有没有一直在路上没有放弃 ... ...

  真正成为牛人的人都是有着卓越的想法,并且勤奋刻苦去实践它的人。人的发展不能等待而要穿越!

  非名校要看这篇文章,但名校生更加要看。

  别做读书的机器

  对比本身是可以带来动力的,只是我们需要从积极的视角去看,对比的用处在于知道别人很努力,也很有勇气,我们也要更加努力些、更勇敢些。

  其实,人与人的比较有时候是没有可比性的。

  读大学应该是从“要得多”到“要得少”的过程。

  如果一个人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和牵制,那么这种人就只能成为机器了。

  一个人要发展,必须不断改变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控自己。

  读大学一定不能强迫自己、压抑自己,而应该更加随性地去学习,更加跟随自己的兴趣和性格优势去提升自己。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也就是说真正学习的时间为178天。而这187天的假期时间就需要自己去安排,你可以全部拿去挥霍,接受诱惑,享受快乐,你可以学一门技术,比如网络技术,哪怕非这个专业,但持之以恒的学习不可能没有回报;你也可以... ... 总之,这些时间的利用可能就是你区别他人的地方了。

  晚上的8点到10点,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每个人在面对问题时,选择方式不一样,但只要自己喜欢就好。

  读大学不做机器,而要读得让自己感动,让自己有成就感,让自己与众不同,让自己一直激情地奔跑在未来的路上。只要大学过得有感情、激情、感动,那么你一定不是读书的机器。

  学过两个专业,尽管有一个不专

  在实践中认识专业是最直接的。

  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职业,只要你干得好,进入了这个领域的前30%,就基本实现财富自由和精神自由了。

  列举自己从小到大做得成功的10件事,然后写出为什么觉得很成功。找出重复较多的价值追求,这可能就是你的核心价值观了。

  人往往在改变中成长,在改变中找回自己。

  恭喜你没考上研究生

  真的有一些研究生是为了那个证书而虚度3年,由此,我突然想到一个研究生导师说过的一句话:“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读研究生的。”

  考研有两个事情要考虑(以理工科为例):

  A.继续读研,基本就“嫁”给了这个专业,“离婚”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更多的是浪费精力和时间。

  .读研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招研究生更多的是帮自己完成课题,当然同时培养学生。

  (2)考试失败不是坏事。

  因此你没考上一定有原因:

  A.心理素质不好,一上场就慌。

  .偏科,这就是策略问题了。

  C.复习不够稳重。

  (3)考研经历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养成好的习惯是关键。

  读研3年PK工作3年

  二、初入职场工作的前3年

  1.状况

  工作第1年:初来乍到,听说“少说多做”为妙,于是多做,什么事情都自己来,甚至成了办公室杂事员!

  工作第2年:慢慢整理自己的工作状态,有的发现工作不合适,自己很疲倦,因此就360度换工作,又开始求职旅程;有的挺满意自己的工作,开始思考怎么进步,培训、教育、交流等都是提高的路径;有的觉得社会险恶,还是校园好,选择考研... ...

  工作第3年:谈买房,谈结婚,有时是别人跟你谈。

  也发现职业很重要,因为职业的不断进步和镀金才会有经济基础。会想要给自己的5年、10年定目标了。如果第3年还不太稳定,没有什么基础,这时日子应该很难过。

  2.收获

  一级收获(最高):找到自己爱做的工作,慢慢去发展,使之成为自己的事业,拥有财富,车和房都在考虑了,结婚的事情不用别人催了。

  二级收获:工作自己喜欢,但赚钱不多,工作技能慢慢积累。

  三级收获:有了一些财富,能养活自己,也能给别人资助(如家人)。但工作不是自己喜欢... ...

  “兴趣+价值”还没搞清楚。

  三、读研VS工作

  工作的人(如果懂得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职业生命,成为一个中层管理人员问题不大)拥有具体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人脉资源。

  恭喜你没找到工作

  毕竟一个人长期做然后又能做好的事情往往都会成为自己的优势和核心能力。

  暂时找不到工作并不可怕,反而是件好事,可能这就是你触底反弹的时候。

  考公务员一定要靠关系吗?

  这个世界一定有潜规则、有关系的存在。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你不去尝试的理由。因为一旦形成“关系能搞定一切”的思维模式,就会很可怕。你失去的不是自信,二是这辈子做事和改变的勇气。

  只要你愿意、有勇气,没有人可以阻拦你,阻拦你的可能是你内心的思维模式,如关系模式、不可能模式。

  世界很残酷但你可以很强大

  这个世界总有人会站出来改变,你不改变就要被改变。

  我们永远是获益的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会对你哭。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收益的,那么受益就会越来越多。

  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们需要的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做到极致,把缺陷放到合理的位置就好了。

  真正的成长和幸福感告诉我们需要远离两句话:一是,每个人经历学习和努力都能胜任每一件事,所以努力就好;二是,每个人最大的发展,在于他去弥补自己最弱的地方。

  你想要的会成就你

  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自己想要的就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只要敢追去,成功就离自己越来越近

  其实做好当下的事情没有错,但我们每个人当下的事情很多,有家庭、爱情、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果都做好了一定不能抓住更重要的事情。

  于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在繁杂的生活中找一些自己认为更重要、更有利投资未来的事情做显得更加重要 ,这就是职业规划的用处。

  其实不断实习的过程就是职业规划,这会让自己慢慢发现自己喜欢的、自己的优势,以及自己不喜欢、不能胜任的。这个比纸上谈兵的职业规划要直接和准确得多。

  职业规划就是让你知道自己想要的,以及如何用自己最大的优势去得到它。

  第七章 论求职持久战

  写在前面的话

  求职考察的是一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这些都不能速成,需要求职者都有丰富的阅历和长期的积累。所以,求职准备越早越好。

  求职是大一到大四全程的事情。

  为什么你投的简历总是“石沉大海”

  即使你是金子,你的常态也不会发光。

  一、简历无比丰富,但看不出与岗位有什么匹配

  (2)简历上写了很多自己的实践经历

  好像没有什么岗位需要这么多的证据去证明去证明自己的能力。

  (3)应聘岗位和内容没有很好的关联

  学会放弃就是最好的选择。寻找和应聘岗位最匹配的实践和例子就好,企业永远是在找最合适的,而不是最优秀的。

  (6)甚至有的人将简历里的应聘岗位和投递的岗位都弄得不一致。

  二、邮件正文没有文字,似乎你已经和HR很默契了

  希望大家在未来不管给谁发邮件,都能写几句,哪怕只是几句,也会让对方感到比较舒服。

  三、投递简历的邮件标题很简约,甚至没有标题

  “张三应聘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老师,谢谢您的关注!”(写明具体职位和自己的信息)

  另外就是用附件+邮件的方式来显示,即附件有你的简历,邮件正文也附上你的简历。

  简历为什么就是写不好

  一、内容空虚,有的甚至“此处省略”

  个人技能那里写了通过两个考试,通过考试就代表有相关技能吗?似乎很难有说服力。

  二、应聘岗位要么没有,要么与内容关联不大,甚至让别人以为写错岗位了

  好像你穿着一套正式西装去黄山旅游,然后问我穿得如何。我只能说,衣服漂亮,但不适合旅游。

  应聘岗位与内容关联不大也是个大问题,内容写得再多、再好,别人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挺好的,就是不合适。

  三、简历名目的分类似乎是件难事,总“张冠李戴”

  做得比较好的有:只列出“主要经历”,至少没有犯语法错误。或者“学生工作经历、校外实践和工作经历”。也有人只列出“校内、校外经历”。

  个人技能应包含3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二是可迁移技能(很多职业都需要的共用能力),三是个人品质。

  四、个人经历为什么都是列出自己做的一些头衔或活动名称?这能说明什么?

  不需要列出那么多的经历,关键是要匹配职位,并将很匹配的经历写深入、写详细,写出你的不同,写出你具备的能力,写得实在,用数据和结果说明问题。

  简历有光就有希望

  首先,根据招聘启事,分析HR的“显性需求”(招聘启事上公布的)和“隐性需求(任职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但没有公布);然后,挖掘自己的相关事实,匹配这些需求;最后,制作简历(版面设计加文字)。这就是简历的制作过程。

  (1)自信原则:即相信自己能策划出一个不错的简历。要学会挖掘自己经历中符合岗位要求的资本。

  (2)真诚原则:真实的经历比较好,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是装不出来的。

  (3)具体原则:描述自己的经历需要有细节、具体化。

  用事例和数字说话。

  重要的不是你的职位,而是你在这个职位上做了什么。

  (4)强调优势原则:简历里只谈优势,而且只是相关的两三个重点优势。

  (5)漂亮舒雅原则:让雇主看到你简历的时候觉得很舒服、不伤眼。

  和职位要求匹配的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放在最前面。

  邮件标题最好注明具体的求值信息,如:学校名称+专业+个人姓名+应聘+岗位。

  附件请用最淳朴的WORD2003版的格式,目前不要用office2007的.docx格式,因为对方可能打不开。

  面试,没有你想象的难

  一、面试前的准备

  首先,了解应聘职位、单位及其所在行业。查找相关行业报告,了解行业概况。然后对应聘单位进行全方面扫描,包括企业的历史和发展前景、规模、主要业务、品牌、战略及市场,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甚至还可以手机老总的年终讲话,了解企业想做的事情和存在的问题。熟悉你应聘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其次,了解应聘企业可能采取的面试方式。

  再次,准备面试着装。

  无论应聘什么单位、什么职位,最好选择穿职业正装。

  二、面试的四大法则

  法则一:充分证明自己能胜任。

  法则二:这个工作是我的兴趣点和职业定位。

  在面试前有必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再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

  法则三:我与公司共进退。

  你的理想一定要和目标职位一致。

  法则四:“说事”原理。在面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事实来证明。毕业生要好好整理一下大学里发生的“那些事,那些人”。

  好好整理你参加过的社团的每一次活动、班里的每一次活动,任何专业、非专业的活动。“说事”无非就是证明你是行的、

  创新能力(参加过创业大赛,获得了二等奖);组织策划能力(组织策划过N次大型晚会、运动会或其他活动);管理能力(做过管理类事情,如班长、级长);学习能力(学习了什么软件,帮别人设计了什么)。

  三、面试问题回答注意事项

  思路清晰、言简意赅是面试中的法宝。回答问题一定要思考一下,别急着回答。一般在提问后10~15秒再回答,至少体现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也证明你是有思考的。回答问题一定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1)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一般自我介绍包含姓名、家乡、大学、专业、大学生活以及为什么申请这个职位等信息,时间在1.5分钟为宜。

  (2)说说你的优点。

  优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真实和独特越好。

  抓住适应职位所需的长板,并充分证明之。

  (3)你希望通过这份工作获得什么呢?

  最好是偏向与公司共成长的答案。

  (4)还有什么问题么?

  有能力的人是不问钱的,而是别人问你这个钱合不合适。

  (5)你会如何面对你的新工作?

  你可以尝试提供你准备的具体的行动步骤和目标,否则这个问题基本等于没有回答。

  求职宝典不能给你全部

  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将这些只是内化成自己的版本和独一无二的能力。

  其实后来我发现除了简历要写好外,关键自己要是个有故事的人,不光是看多少书听多少报告就可以的,这些接触到的都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故事只能激励自己。

  但有故事的人,他们的故事都是用行动撰写出来的。

  一是对应聘的公司要充分了解;二是要对应聘岗位要充分了解;三是要积累一些面试技巧;四是面试演练。

  做个有故事的人,比什么宝典都重要。

  大学生如何选择通向职场的考证

  校园考证热现象可以这样去理解:

  首先,考证培训班是培训机构赚钱的途径

  其次,大学生觉得考证重点在于他们觉得用人单位会看重这些,或觉得简历上可以多写一些,或觉得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又或觉得反正有空,就试试吧。

  其实证书的获得并非太难,关键是用“金钱+时间+放弃别的(可能)”的投资值不值?

  越是在证书满天飞的时候,越是要冷静,越是要会选择。

  大学生就业与英语的亲密关系

  总之那些你用过的方法中不是很有效的以后就坚决不要再用了,转换的时候到了。

  大学里,就是不懂规划也要为求职做的几件事

  一、找个毕业班的学生看看他们的简历,和他们谈谈他们的求职经历

  大一或者低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去找找毕业生,越多越好,看看他们的简历,问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写?

  毕业生的忏悔或者骄傲的总结都是大一新生前进路上的明灯。

  二、别说你不懂职场,你每周有没有去研究一份招聘启事?

  定期去研究这些企业的网页、主打产品、领导讲话、企业发展计划和品牌规划。经常看企业的招聘信息,研究应聘条件。

  这样做和不做的效果绝对不一样。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很多资料和信息可以在网上或者书上找到一些答案,比如说职位的相关信息、一些职业工具书,还有就是一些职场人力资源或者相关岗位的人也会写相关的书,这些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每周研究一份招聘信息真的不花时间,少浏览一个别人的空间就可以了。

  三、你是和高年级师兄师姐走得近些?还是老盼着师弟、师妹快来?

  所以,除了充分利用小师妹这个恋爱资源库外,还要跟能干的师兄、师姐建立牢固关系。需要指出的有两点,其一,比你高两届,甚至三届的师哥、师姐,才是最好的人脉;而仅仅比你高一届的师哥、师姐,在你开始求职的时候,可能他们自己还没有过渡职场迷茫期呢。你找他求助,那你们俩很可能要“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了。其二,积累你的人脉,别人凭什么乐于帮助你?极力建议大家,帮助你的师兄、师姐,担任他们的实验助手、调研设计助手、助手,还是助手,还有就是可以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帮他们求职,给他们鼓劲,帮助师哥师姐浏览招聘广告,做师哥、师姐小组讨论的陪练员,给师哥、师姐做模拟面试的考官和评委,这些都可以的,只要你够主动、够积极,师兄、师姐是不会拒绝的。

  四、难以确定目标没关系,关键要看看自己有什么能力,或者可以提高什么能力?

  知识不代表能力,特别是在特定的工作和环境中。

  一个具备比较好的能力,一般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如果还没发现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能力,那就好好参加一些实践和工作,如果参加学生会有难度,那可以自愿帮助一些教授、老师做实验,参加他们的课题。

  大学生要学会去挖掘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而不是等待,需要用实践和尝试去穿越。

  五、无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是否想做管理?做管理不仅是学了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关键是要知道你能不能很好地和一帮人相处,能不能管好一个团队?

  管理职位要求你可以去浏览招聘广告,无非就是要求你有很好的领导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求你有一定的学生干部经验,就算没有列出来,其实在选的时候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的。比如高校招聘辅导员、行政人员都是要求有学生干部经验。

  名企的招聘原则很简单,做干事的,进了企业也是最好的干事;做头的,进了企业很快就能做管理。

  你必须从大学开始,不停地做主角。

  如果真的一直是很配的配角,这也只能证明你的管理潜质一般。现在开始,从班长、舍长、年级长、部长、主席等不断地尝试管理的职位。

  六、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拯救你一辈子,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你是个“积极向上”的人吗?反正,如果堕落,能拯救你的人就是未来,未来的未来!

  作者自己喜欢的事,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要相信会有伯乐的。

  一个非名校女硕士的求职故事

  不要因为网申耗时,就放弃一个你心仪的机会,这点时间甚至还不如到最后你后悔的时间长。

  不要被淘汰率吓到了,毕竟很多人都是申请一下,信息也没认真填,又或者没做测试,而且良莠不齐,真正有能力的估计一半都能过网申。

  托业成绩有效期为2年,过期无效。

  真心希望进入宝洁的同学,可以早点准备面试,一是有了长时间的准备增加自己的信心,二是不必被面试前的其他安排搞得自己太紧迫。

  宝洁“八大问”

  为了你喜欢的offer,再怎么准备也不为过。

  对于外企而言,他们更喜欢的是会数据化、直观明了的形式来present你自己,于是我还带了一根白板笔,在面试的会议室里面的白板上用几个简单的数据把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高光点表现出来。

  养成一种及时反省、及时总结推敲的好习惯。

  (1)不要被自己的学校名气所干扰,虽然学校名气有一定作用,但这不能成为非名校生恐惧失败的原因,因为这个而处处害怕,那就会是去人生中最宝贵的品质:勇气和挑战。

  (2)很多时候我们很羡慕别人的成功,其实很少人会去了解成功背后的辛酸。这个女硕士应聘宝洁化了大量的时间准备,泡论坛、请教师兄、师姐和职场人士,甚至HR,为的就是更好地准备,但我们大部分都是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所以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我相信这个女生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定了世界500强的目标,并为此做了很多的长期准备和积累!

  (3)认真对待每件事情,感受其中的细节和不同之处,这才是你可能与众不同的地方。能想到用白板笔写出数字然后来介绍自己的例子我见的不多。

  求职是大一到大四全程的准备和积累,好习惯要在平时养成,好的思维习惯需要不断修炼,好的故事需要长期践行。求职是大一到大四全程的事情。

  第八章 别被第一份工作绑架

  写在前面的话

  面对选择,我们最缺的是对选择对象的了解。我们对自己不想要的往往比想要的要清楚很多。

  无论你怎么选择,总有人会影响你的选择。你要选择的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你要的快乐,不是你目前职位的高低,而是未来的可能性。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帮自己规划未来。如果你被第一份工作绑架了,你就被绑架了未来。

  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并非是第一份工作,而是最后一份职业。

  事实上,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领域,有时别无选择都会是最好的选择——它能使我们集中个人有限的精力,走好自己的路。

  应届生七大求职问题

  一、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是放弃?

  起初千万不要被所谓轻松、假期多、稳定、钱多、福利好等字眼所诱惑,这可能使你成为漂泊者。任何一个职业领域都有你的竞争对手,你要做的就是更加勤奋、更加专注、更加创新、更加友好... ... 否则终将归于平庸。

  二、去一线城市发展还是去二三线城市?

  我们要清楚,一线城市的特点是:基础设施发达完善,资讯便捷,机会多,各种培训教育平台多。但同时,人也多、人才也多,竞争相对激烈,各类消费与中小城市相比普遍较高。而二三线城市上述情况则相对好些。但如果你是为了逃避竞争压力而去二三线城市的话,我建议你还是留在一线城市。一线的战场才是最真实、最激烈的,如果你能坚持并抗得住,去哪都没问题。不要逃避竞争,因为逃避会成为一种心态和习惯,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二三线城市有你的资源和人脉,不妨过去,毕竟人脉真的很重要。但如果仅凭着人脉,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个所谓“干得少,拿得多”的稳定工作,那么我劝你别去。在一个相对成熟、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磨砺之后,最终仍然回到一条靠人脉、靠关系吃饭的保守老路上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我成长的倒退。

  三、听自己的还是听父母的?

  找工作就如找老婆。首先自己一定要喜欢,然后再平衡家长的需求。如果两方面都能满足,自然是最理想不过的,但如果两者需求有差异,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最想干什么?

  四、到底要不要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

  这个世界上没有铁饭碗,真正的铁饭碗是到哪里都有饭吃。

  五、第一份工作看重金钱还是前途?

  更应该看到:毕业后3年内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实际上,在单位中有了专属能力,包括方法论、专门经验、交流而得到的新知识等,往往意味着能直接得到更好的待遇,或者说,有了更好的筹码来谈判去获得更好的待遇。

  我建议同学们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过度自信,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寻找最匹配的职业。尤其要提醒应届毕业生的是,在衡量自己能力的时候,要看远5年,而不要仅仅考虑你的才能与目前所申请的低级职位的匹配程度。

  六、去小企业还是去大企业?

  任何一个毕业生在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上,要着眼于自己掌握了什么资源。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资源储备、状态、性格,这些是你找对工作的必要条件。找工作的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兴趣,有了兴趣,进而在该行业上积累技术与经验,就会越干越好,提升空间会更大;有了净值为你管理,工资也会越来越高。

  刚工作时,更多要考虑当下这份工作能够为你以后的职业生涯增加多少分量。面对不同企业,你要着重考虑这是不是你想从事的行业(方向)、能不能学到核心的东西(竞争技能)。

  七、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许多名人或职场成功人士都从事过多份工作。你就算你是人才,老板喜欢你、想培养你,他也会让你先从基层干起,这样才有坚实的基础。就像麦当劳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准备被提拔当地区总裁的人员都要先扫一个月厕所,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也不管你是哪所名牌大学的高才生,要现在基层干一段时间。

  因为不管怎样,先要自己养活自己,这是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职业、再事业。先就业的好处就是你已经开始进入社会和职场,期间你会认识职场里很多同职业类型的人,进而逐渐打开人脉。而一旦你编制好了这些人脉网,换工作、找职场引路人都非难事。所以,先工作,积人脉,做规划,定职业。

  谁在掌控你的决策

  一、“完美注意”模式

  完美注意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一步到位,但过于完美的计划或规划真的很容易毁掉自己!

  因为,其一,目前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日益发达,谁也无法预测下来的几年会有什么新的职业出现,可能这样的职业马上吸引你的眼球,甚至会说它就是为你而生的;其二,过于明确的目标也会减少你的可能性,对于可能出现的机会视而不见;其三,如果未来就是你想象的这样,生活一定缺乏趣味和惊喜。至少到目前为止,一个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的太少了,几乎没有。大家总是沿着自己梦想的道路,在生命中不断出现的机会中,去寻找能实现自己更大价值、满足自己内心更多需求的路径。

  苏格拉底教你怎么找到好工作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最大的一颗麦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

  你可以先看看前1/2的麦地里的麦穗,看看大小如何,判断大的有多大,然后树立一个标准,即多大的算是“最大”的,然后在剩下的1/2麦地里按照以前的标准去找到属于你的那个“最大的”,就算不是最大的,那也是比较大的了。

  找工作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前半段可以疯狂地去找,什么招聘会,什么面试,什么企业都看看,都试试,如果被拒了,说明你不合适或者没达到别人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应该调整一下目标。如果被录用了,你又不想去,说明至少在HR眼里你是符合当前工作的要求的,只是你不满意而已,可以拔高一些。如果被录用了,你又十分满意。恭喜你找到好工作了!如果始终徘徊,自己找的又多,那么可以将你找的所有工作类型、待遇、面试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一个较为平均的水平,自己可以在这个领域选择工作和企业。总之就是缩小盲目的半径,确定用力的方向。

  如果你是用这样的方式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应该不会后悔。当然前提是你要找,最起码找不下于10家企业或单位。

  任何事情不妨先试一试,看看自己的价值追求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然后在做出一个决定。这才是真正的实战型职业规划。

  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

  但选择真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只存在让自己最心动的。

  一旦有让自己很激动和冲动的想法就下定决心吧,这个世界上真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

  第九章 和未来有个约会

  写在前面的话

  成长比成功重要,成长是内涵,成功是外表。

  越关注自己成长的人就会离成功越近。

  成长源于改变。

  做自己成长的CEO:成长比成功重要

  超越自己往往就是不断地挖掘自己潜在的天赋和潜能,让自己的能量不断增长,最终爆发。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小看了自己,觉得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做不了或者做不好,于是就没有行动或者不敢改变。

  为什么不去多想想在成长中找到快乐,而是在意那些头衔和职位高低呢?

  我们还能拥有的应当是我们自己,只有这个才是唯一不变的东西。

  独立思考。做下棋的人,而不是棋子。

  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

  那些一天比一天进步而慢慢强大的人,总会自动忽略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他们总是坚持和享受着自己内心的价值追求和安静。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本身就是成功,成长到最后,离自己真正想要的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成长源于改变

  只是如果你提前准备,是你去改变;如果你不去准备,也就等着被改变。

  改变自己总是很难,但改变了总是那么美好,改变了也就成长了。

  改变需要抑制你的消极和惰性,需要打破这个障碍。

  远离从前那些失败的影子,远离那些自我否定和怀疑。

  无悔的大学,坚定的未来

  在大学里自己做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或让自己感动的事情里寻找会议,寻找自己的优势,看着自己的成长。当一切事情结束时,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总结,这或许就能说明你已经开始成熟些了!

  说实话,职业定位很南实现精准性,能看到目前适合自己的方向就可以了。

  别差那一点

  “差一点”的缘由可归为运气不佳,但更多的是尚欠火候或技不如人,别管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所致,距离自己的目标就还“差一点”。

  有时候为了实现目标和成功,除了多努力一点,思维角度也很关键。

  后记:别差那一点,可以再好一点

  每个人的可能性不应该被外界所限制和干扰,敢于寻找自己可能性的人总会找到一些可能。

  不要对大学抱太多希望,因为你需要独立思考;不要对大学抱太多希望,光学知识难以成就未来;不要对大学抱太多希望,因为这样你会更加努力!上大学就如将船只放到更大的河流里,去寻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不要放弃,未来很精彩。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要大得多。

  还差那么一点点,可以再好一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一个行业深扎五年之后,如果还需要投简历,那你混的真的太差
如何制定职业规划
职场上最大的谎言,叫职业规划
做好六大准备再跳槽
最燃职场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2》开播,面试篇都教给你哪些干货?
小白是如何秒杀10年职场老手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