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产后血晕(古今养生中药)

历史沿革 1. 隋代《诸病源候论》对产后血晕已有一定的认识,列有"产后血运闷候",指出:"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同时指出:"亦有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若产去血过多,血虚气极,如此而运闷者,但烦闷而已;若下血过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掩于心,亦令运闷,则烦闷而心满急。二者为异。亦当候其产妇血下多少,则知其产后应运与不运也。然烦闷不止,则死人。"  2. 唐代《经效产宝·产后血晕闷绝方论》从病机证治方面进行论述:"产后血晕者,其状心烦,气欲绝是也。……若下血多晕者,但烦而已。下血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捺,心下满急……若不急疗,即危其命也。"首次提出以烧秤锤江石令赤,淬醋熏气促其苏醒的外治法,并提出多条急救方。  3.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对该病的症状描述"眼见黑花,头目旋晕,不能起坐,甚致昏闷不省人事",与今人认识基本相同,主张"下血多而晕者……补血清心药治之,下血少而晕者……破血行血药治之"。  4.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从辨证施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本病有虚、实两端:"但察其面白、眼闭、口开、手冷、六脉细微之甚,是即气脱证也";"如果形气脉气俱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证也"。主张虚者以人参急煎浓汤;实者宜失笑散治之。对猝时昏晕、药不及者,速以醋涂口鼻,或用破旧漆器,或用干漆,烧烟熏之急治。  5. 清代《傅青主女科·产后血晕不语》于治法中增加"急用银针刺其眉心,得血出则语矣,然后以人参一两煎汤灌之,无不生者"的急救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6. 历代医家对产后血晕的认识,给今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某些中医急救措施,影响甚远,沿用至今,对指导临床具有一定的意义。  病因 导致产后血晕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由阴血暴亡,心神失守而发;实者多因瘀血上攻,扰乱心神所致。  病机 1.血虚气脱  产妇素体气血虚弱,复因产时失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气随血脱,而致血晕。《女科经纶》引李东垣之论曰:"妇人分娩,昏冒瞑目,因阴血暴亡,心神无所养。"  2、瘀阻气闭  产时或产后感受风寒,寒邪乘虚侵入胞中,血为寒凝,瘀滞不行,以致恶露涩少,血瘀气逆,上犹神明,而致血晕。《血证论·产血》中云:"下血少而晕者,乃恶露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口噤,绝不知人。"  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1.病史:产妇既往患有严重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或产时软产道裂伤、产后宫缩乏力、胎盘剥离不全、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胎盘植人或胎膜残留等。  2.临床表现:产妇新产之后数小时内,突然头晕目眩,不能起坐,或晕厥甚则昏迷不省人事为主要特点。  病证鉴别 1. 产后郁冒  虽都可见眩晕症状,但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晕目眩,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而产后血晕则多由产后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所致,晕来势急,病情严重,临床诊断时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则昏迷不醒为其特点。  2. 产后痉病  口噤不开为二病的相似之处,但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四肢抽摘,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二者易于鉴别。  3. 产后子痫  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  相关检查 1.产科检查:了解胎膜、胎盘是否完整,子宫收缩情况,有无软产道损伤等征象,观  察阴道流血量。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有关凝血功能的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3.其他检查:B超、心电图、心脏功能检测、肾脏功能检测、血压测量等可辅助诊断。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产后血晕应根据眩晕的特点及恶露多少等临床表现辨别虚实。虚者为脱证,恶露量多,面色苍白,心悸胸闷,甚则昏厥,目闭口开,手脚冷,一般多见于产后大出血。实者为闭证,恶露量少或不下,面色紫籍,心腹胀痛,神昏口噤,两手握拳。临证时需配合实验室等各项检查,明确病因,分别处理。  治疗原则 产后血晕无论虚实都属危急重症,应予以高度重视,查明原因,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危及产妇生命。中医治疗本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益气固脱,行血逐瘀。证治分类 1.血虚气脱证  主要证候: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晕眩,面色苍白,心悸烦闷,甚则昏不知人,眼闭口开,手脚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治法: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  方药:人参、附子。  2. 瘀阻气闭证  主要征候:产后恶露不下或量少,少腹阵痛拒按,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甚则心下急满,气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脉涩。  治法:行血逐瘀。  代表方:夺命散(《妇人大全良方》)加当归、川芎。  方药:没药、血竭。 其他疗法 针刺治疗:取人中、涌泉、眉心、十宣穴,放血;虚证艾灸百会。  预防调护 本病多由产后大出血发展而来,因此防治产后大出血是预防产后血晕的主要措施。  1. 注意做好孕期保健。对双胎、多胎、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或有产后出血史、剖宫史者,应严格把好产前检查关,择期住院待产;对胎盘早剥者,应及早处理,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2. 提高助产技术,正确处理分娩三个产程。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残留。  如发现软产道损伤等体征,应及时处理。  3. 注意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同时观察血压、脉搏及全身情况。  4.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量多,须迅速查明引起出血的原因,及时纠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进行针对性治疗。  5.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避免产妇情绪激动,并应注意产后饮食调摄,清除其他导致产后血晕的因素,确保产妇生命安全。  历史文献 1. 《金匮要略今释·妇人产后病证脉治》引丹波氏云:产后血晕,自有两端。其去血过多者,属气脱,其证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六脉细微或浮是也。下血极少而晕着,属血逆,其证胸腹胀痛,气粗,两手握拳,牙关闭是也。  2. 《景岳全书·妇人规》:血晕之证本由气虚,所以一时昏厥,然血壅痰盛者,亦或有之。如果形气脉气俱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证也,宜失笑散;若痰盛气粗,宜二陈汤;如无胀痛、气粗之类,悉属气虚,宜大剂穹归汤、八珍汤之类主之。复方益母草膏,化学成分 益母草、当归、川芎,白芍,地黄、木香。辅料为蜂蜜。主要功效 调经养血,化瘀生新。用于血瘀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量少色暗。慈航胶囊,【主要成份】 益母草、当归、川芎。【适应症/功能主治】 逐瘀生新。用于妇女经血不调,癓瘕痞块,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调经促孕丸,成份: 鹿茸(去毛),淫羊藿(炙),仙茅,续断,桑寄生,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山药,莲子(去心),茯苓,黄芪,白芍,酸枣仁(炒),钩藤,丹参,赤芍,鸡血藤。功能主治: 补肾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脾肾阳虚、淤血阻滞所致的经血不调、闭经、痛经、不孕,症见经期后错,经水量少,有血块,行经小腹冷痛,经水日久不行,久不受孕,腰膝冷痛。丹栀逍遥丸成分:牡丹皮、栀子(炒焦)、柴胡(酒制)、白芍(酒炒)、当归、茯苓、白术(土炒)、薄荷、甘草(蜜炙)、辅料为:姜汁。功能主治 舒肝解郁,清热调经。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食欲不振或有潮热,以及妇女月经先期,经行不畅,乳房与小腹胀痛。体酮软胶囊,主要成分为:黄体酮。适应症为用于治疗由黄体酮缺乏引起的机能障碍:- 排卵机能障碍引起的月经失调:- 痛经及经前期综合征,- 出血(由纤维瘤等所致):- 绝经前紊乱:- 绝经(用于补充雌激素治疗)。本品也助于妊娠。在使用黄体酮进行治疗的所有适应症时,因黄体酮能引起诸如嗜睡,头晕目眩等不良反应时,可以用阴道给药代替口服给药。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治产后血晕,痃癖症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阴部瘙痒,痈疽疮肿。解鱼肉菜毒。自制化血丹材料:三七50克,花蕊石30克,血淤炭30克。使用方法:把以上药材磨成细粉,可以用于吐血、咯血及产后血晕等由瘀血引起的症状。每次兑酒服3克,若有外伤出血,也可以撒在伤口上。生吃熟吃  三七粉具有生熟之分。三七粉是精选不同等级的三七头打磨而成的粉,内含有二十一种皂甙活性物质,十七种氨基酸,十一种微量元素,三种抗癌活性硒及粗蛋白质等。生三七粉和熟三七粉的区别在于使用过程,其使用方法决定市场上的三七粉都是生三七粉。  1.生吃田七粉主治:  跌打瘀血、外伤出血、产后血晕、吐血、衄血等血症。并可防治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生用法:口服,每次1.0-1.5克,外用适量敷患处。忌:孕妇忌服。安息香功效与作用:芳香开窍,有兴奋中枢作用,并能行气血和祛痰。功能:开窍,辟恶,散风,行血。主治:中风昏厥,产后血晕,心腹诸痛。临床应用:用于中枢兴奋,其作用大致与麝香苏合香相同,且常同用。三香比较,三者都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中风不省人事,但麝香兼有消肿祛痈作用,可治疗痈疽和跌打损伤,苏合香则以治中风痰厥为特长;安息香则兼能活气血,治心腹疼痛。处方举例:安息香丸:安息香、沉香、丁香、木香茴香各9g、砂仁、香附、甘草各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g,紫苏汤松下,治小儿寒气腹痛屈脚而啼。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经。止血生肌,镇心明目,破症瘕气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并宜饵此方: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棱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六铢,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匕,日再服。神验莫及。产后即减大黄。(《海药本草》)。红藤大活血)①《本草图经》:"攻血,治血块。"  ②《简易草药》:"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 ③《中药志》:"祛风通经络,利尿杀虫。治肠痈,风湿痹痛,麻风,淋病:蛔虫腹痛。" ④《湖南药物志》:"通经补血,强筋壮骨,驱虫。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血晕,血淋,筋骨疼痛,疮疖,血丝虫病。" ⑤《闽东本草》"治心腹绞痛,赤白痢疾。" 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肢节酸痛,麻木拘挛,水肿,血虚头昏。" ⑦《陕西中草药》:"抗菌消炎,消肿散结,理气活血,祛风杀虫。治阑尾炎,月经不调,崩漏,小儿疳积,蛔虫、蛲虫症。"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附方1 活血汤 组成:生地、红花、当归各一钱,槐花一钱八分,木通、地骨皮、陈皮、青皮、香附一钱,乌药、白芷各一钱,甘草。 主治:跌打损伤。 出处:《跌打损伤方》 附方2 复方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天花粉9g,当归9g,大黄30g,红花6g,炮穿山甲6g,甘草6g,桃仁50个(12g) 功用: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 出处:《医学发明》卷三。苦草(苞壳菊《广州植物志》)。本经逢原》:"苦,温,无毒。"归脾、肝经。《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清热解暑,凉血散毒。治癍痧大热,感冒发热;外敷疮疡疔毒。燥湿燥湿止带;行气活血。主带下色白;产后恶露不尽《本经逢原》:理气中之血,产后煎服,能逐恶露。美人蕉味甘;淡;性凉【归经】心;脾经。美人蕉的根茎清热利湿,舒筋活络;治黄疸肝炎,风湿麻木,外伤出血,跌打,子宫下垂,心气痛等。在壮药中,美人蕉可以治疗聋焕,心欢,根茎治疗黄疸型肝炎,热咳,种子用于产后虚弱。《本草衍义》:益母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三七须根炖鸡或炖排骨,有益气养血、治疗崩漏、产后虚弱、自汗、盗汗、有滋阳强壮作用。也治疗老年人的头风痛、腰肌酸软无力等症。方法:将三七须根(20克)放入冷水中浸泡20分钟左右,加鸡肉或排骨(500克)、盐少许用文火炖1~2小时即可食用。治产后风气、血结黑豆3升,炒热至烟出,装入酒瓶,浸一日后,每服此酒半小杯,日3次,令微出汗,身润即愈。会阴穴【别名】屏翳甲乙》、金门《千金》、下极《金鉴》、海底 《六集》、下阴别《素问》。会阴穴在人体什么部位: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任脉、督脉、冲脉交会穴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功用】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主治】  1.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痔疾,脱肛。  2.溺水,窒息,产后昏迷,癫狂。  【文献】  1、《流注指微赋》:禁针(平日)。  2、《针灸铜人经》:灸三壮,主会阴、谷道瘙痒。  3、《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卷九: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会阴主之。  4、《针灸聚英》:卷一: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5、《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6、《针灸资生经》:卷四:产后暴卒,灸会阴,三阴交。配伍1、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2、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3、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4、配肾俞,治遗精。  5、配蠡沟,治阴痒。  6、配人中,阴陵泉,治溺水窒息。《泉州本草》桂圆:“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 水肿,脾虚泄泻。”《纲目》:红曲米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乳香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本经逢原》:地笋,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症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主要药。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蟹壳;味咸,性寒。归肝、脾经。治妇人产后恶露未绝:腌蟹壳烧灰为末。酒调服一二钱。(《古今医统》)。三七粉、三七片或三七胶囊一次2克 ,每日2~3次,温开水或温酒送服。可治疗血瘀而致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及产后恶露不停,小腹瘀滞疼痛等。[脾虚、妇女产后气血虚、乳少] 鲜番薯叶300克,剁至极碎,鸡一只(约750克)。先将鸡杀后去肠杂,放入锅内加水炖2小时,取鸡汤500毫升,和番薯叶一起煮熟成稀糊状,调味佐膳。每日1次。几种常见病。用香附、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一至二钱,饮食不进,姜枣汤送下;疟疾,干姜白盐汤送下;腹中有虫,槟榔汤送下;头风虚肿,茶汤送下;妇女冷气,米汤送下;产后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妇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汤送下。麦芽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兵部手集方》)麦芽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芽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用于断乳、乳房胀痛。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或生、炒麦芽各60g)煎服有效。抑制催乳素释入:生麦芽煎剂100-200g/d口服,可使健康人睡眠或灭吐灵试验时催乳素释放高峰受到抑制,这可能与妇女服用生麦芽汤回乳作用有关,对单纯乳溢症患者,可使乳溢消失或缓解,但灭吐灵试验反应高峰不受抑制,对有垂体催乳素瘤器质性病变的闭经--乳溢综合征无效。《日华子本草》麦芽: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药品化义》:大麦芽,炒香开胃,以除烦闷。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症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小儿伤乳,又能行上焦滞血。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纲目》:香附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本草求原》:粳米饭加酒曲窨造,变为真红,能走营气以活血,燥胃消食。凡七情六欲之病于气以致血涩者,皆宜佐之。故治冷滞赤白痢、跌打损伤、经闭、产后恶血。《纲目》:香附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日华子本草》:"治产后妇人并伤损,及金疮血运;下气除烦,破症结。治妇人心痛,助诸药力,杀一切鱼肉菜毒。"水烛是蒲草的正名水蜡烛、狭叶香蒲)《本草正》:味微甘,性微寒。 《本草汇言》:性凉,炒味涩。 《要药分剂》:味甘辛,性平,无毒。  归经:入肝、心经。 《纲目》:手、足厥阴血分。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太阴,足阳明、厥阴。 《药品化义》:入脾经。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消瘀。生用治经闭腹痛,产后瘀阻作痛,跌扑血闷,疮疖肿毒;炒黑止吐血,衄血,崩漏,泻血,尿血,血痢,带下;外治重舌,口疮,聤耳流脓,耳中出血,阴下湿痒。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陈皮、藿香、枳壳各钱半,厚朴一钱,泽泻、乌药、香附各二钱,木香七分至一钱,煎服。(《沈氏尊生书》排气饮)。太傅白膏,别名 太一神膏,蜀椒1升,附子3两,升麻(切)1升,巴豆30铢,芎30铢,杏仁5合,狸骨1两半,细辛1两半,白芷半两,甘草2两,白术6两(一方用当归3两)。主治 伤寒咽喉不利,头项强痛,腰脊两脚疼,有风痹湿肿难屈伸,不能行步,若风头眩,鼻塞,有附息肉生疮,身体隐疹风搔,鼠漏瘰疬,诸疽恶疮,马鞍牛领肿疮;及久寒结坚在心,腹痛胸痹,烦满不得眠,饮食咳逆上气,往来寒热;妇人产后余疾,耳目鼻口诸疾。治产后血运,烦闷不识人。或狂言乱语,气欲绝:荷叶三片,蒲黄二两,甘草二两(炙微赤,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入生地黄汁一合,蜜半匙,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荷叶散)。 人参叶.《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寒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黑三棱《日华子本草》:"味甘涩,凉。"  《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  《本草衍义补遗》:"辛苦。"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太阴。"本种块茎是我国常用的中药,即“三棱”,是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三棱味辛、苦,性平,具破瘀、行气、消积、止痛、通经、下乳等功效,主要用于症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等病症的治疗。是本科中重要经济植物;亦用于花卉观赏。治产后癥块:京三棱一两(微煨,锉),木香半两,硇砂三分(细研),芫花半两(醋拌炒干),巴豆一分(去心、皮,纸裹压去油)。上药,捣罗为末,研入前件硇砂、巴豆令匀,以米醋二升,熬令减半,下诸药,慢火熬令稠可丸,即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以醋汤下二丸。(《圣惠方》三棱丸)《本草述》:按乌药之用,耳食者本于寇氏'走泄多'一语,以为专于辛散而已,如海藏谓其'理元气',何以忽而不一绎也?如止于辛散,安得宿食能化,血痢能止,便数能节,症结能消,头风虚肿之可除,腹中有虫之可尽,妇人产后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疗,小儿积聚蛔虫及慢惊昏沉之可安,即《日华子》亦谓其功不能尽述者,是其徒以辛散为功乎?盖不等于补气之剂,亦不同于耗气之味,实有理其气之元,致其气之用者。使止以疏散为能,而不能密理致用,可谓能理气乎?丹溪每于补阴剂内入乌药叶,岂非灼见此味,于达阳之中而有和阴之妙乎?达阳而能和阴,则不等于耗剂矣。香附血中行气,乌药气中和血,离血而行气,是谓之耗,不谓之理,盖气本出于阴中之阳,达于阳中之阴也。《本草新编》:乌药,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血虚而带郁滞者宜之耳。排气饮(《沈氏尊生方》),行气消滞,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治产后瘀滞不清,攻刺心腹作痛:乳香、没药(俱瓦上焙出油)各三钱,五灵脂、延胡索、牡丹皮、桂枝各五钱(俱炒黄),黑豆一两(炒成烟炭)。共为末,每服三钱,生姜泡汤调下。(《李念先手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茜 草(《本经》)
产后血晕
读故事,学中药—益母草的传说
产褥期与产后病症宜食物品(下)
产后劳伤,产后劳伤症状
偏方验方 验方新编 卷九妇人科产后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