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教学三策略

影响小学作文学习的一个核心因素是教学策略。策略佳,就是说我们的授课方式符合学习需求。新课程观念下的作文教学新策略是对传统教学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作文教学走进生活,关注现实,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能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通过有效的习作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多元指导新策略

 

新课程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自主。不要过于讲究文体形式,提倡自由表达。二是开放。作文的实质是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述出来。作文教学必须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观念,作文教学要走开放的道路。既作文内容、作文形式、作文过程、作文方法、作文途径、作文评价的开放。要构建多元的作文教学体系。三是创新。学生写作文要经历一个语言的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积累、经历、体验、感受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也不同的,所以不应拘于规则和限制。允许语言内容的创新(不是不符语法要求的创新),允许思维价值的创新,允许写虚构的事物(但不是胡思乱想)。鼓励写想象中事物,可以异想天开。文体的表达形式多样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追求统一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建构。总之,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要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建立一种全新的小学作文教学机制──以“人”为本,从儿童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将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开放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上的作文教学机制。要关注人性本真,发展儿童语言,应有多元理念、多种方式、多样训练等教学新策略。

 

一、建构多元理念和谐施教

 

新课程带来的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理念是一元化的。人们一直认为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写文章。一题一写,一篇一写,缺少多元意识、综合意识、开放意识。愚以为,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来一个作文教学的思想大解放,解放作文教学的大思想,用多元的教学理念,促进作文教学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1生命观:作文教学从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出发点,结合现代写作理论,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写作活动,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健康发展。生命观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学生作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直面人生,积累体验,为作文生命化提供不竭的源泉;强调释放心灵,激发内需,真实写作为学生生命化写作创造动力;倡导多元评价,为作文生命化提供助推力。小学作文教学的生命观以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为最高目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把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视作文为人的个性体现,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

 

2练习观:学生可以学得习作理论,但学不到习作技能。学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是在写作实践的基础上“习得”出来的,是靠实践中悟出来的。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把作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蟹壳里做道场”,“带着镣铐跳舞”,学生就只能在空想中克隆文章,人格往往在失真中被扭曲,心灵往往在造假中被毒化。小学作文教学应该“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作文”的广阔天地中,“跳”出教材练作文,“跳”出课堂练作文,“跳”出作文练作文,体验作文练作文,师生互动练作文,快乐施教练作文,个性指导练作文,综合练习练作文,开放教学练作文,以人为本练作文让学生愉快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作文、享受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写作素养。

 

3情感观:作文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教育家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罗丹说:“作品就是情感”。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教育家叶圣陶则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由此看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其心灵空间的大小决定了语言驰骋空间的大小。心灵原野越广阔,语言施展的舞台才会越大。小学作文教学观认为: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射着作者对事物、事情的理解与见识水平;作文是一个人阅读的展现,是阅读经验积累的沉淀与倾吐;作文是一个人思维的显露,映射着作者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作文是一个人情意的投射,映射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对假、恶、丑的憎恨或真、善、美的热爱;作文是一个人思想的映照,映射着作者发现与创造的能力……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是作文教学的第一基本要素。

 

4综合观: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作文教学的综合,包括读、写、说、听、思和观察的诸种技巧。这些技巧的发展是一个终生努力以求的过程。这些技巧发展的程度足以影响个人能力的自我完善,并能促使他多作贡献而使一生富有成果。使学生通过读、写、说、听、思以及运用而参加社会活动,能够流畅可靠地表达。所谓“综合”就是不再把作文训练看成是单纯的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把作文训练与观察、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训练,与写作兴趣、审美情感的激发、培养,与阅读教学乃至于各科教学有机集合起来,与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集合起来,把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作文教学应增添事件的讲述、辩论、演讲,专题报告等听说形式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听说的形式、技巧;识别正确、恰当的语法、措词和句法;通过视、听不同的媒体扩大词汇量;欣赏不同形式创造性表达的美。我们应根据新理念对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口语交际、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讲故事、叙述事物、说明事件、发表议论、讨论问题致词、演讲等常见的听说形式的教学和练习。

 

5开放观:语文课程由单一性(文本)走向综合性(人文),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语文教学的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的组成的部分,作文过程应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故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自然,面向未来,实现内容选材的综合性、多样性、人文性。作文是很强的实践性课程,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应在开发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去积累、感悟、体验。例如,观察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参加社区活动、了解民情风俗、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关注热点问题、网络信息的搜集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选材的内容。

 

6积累观:作文课程以人为本,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积累。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难就转化为易,心理上的惧怕也就变为喜欢了。作文材料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好比良庖之于各种原料,厨房中有了林林总总的原料储藏和品类齐全的佐料供给,高明的厨师才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地做出令我们常人眼花缭乱、啧啧称奇的美味佳肴。实际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学习语文,就已经开始了有意识的写作积累。先是对字的积累,再是对词的积累,直至句、段、篇的积累。一个学生写的作文,不管是好是糟,他都在写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积累的字、词、句等内容。积累得多的孩子往往语言丰富,作文生动优美,作文结构合理,构思也巧妙。而积累得少的孩子写的作文往往苍白简单。如果一个学生腹中空空,要让他把作文写好,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所以,学生把作文写好的基础就是进行大量的、科学的积累。

 

7基础观:小学作文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情智发展,着力于语文实践活动,着重于语言的内化进程。重点应培养学生的两种基础能力:一是具备的一些工具性和知识性的能力,如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运用写作方法的能力、运用文体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驾驭作文过程的能力,作文的构思能力等。

 

总之,课程改革中的习作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从写话入手,降低难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学生自主习作;写实、写虚并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并重;重视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其中,贵在真、实,难在活、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集合多种方式灵活指导

 

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了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一项综合能力。过去,大量作文课堂教学却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有学者将传统作文教学的负面归纳为这样六点:“应题”的束缚,“应体”的拘泥,“应命”的违心,“应法”的尴尬,“应套”的就范,“应试”的无奈。因此,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应该是集合多种方式下的灵活指导。

 

1多种形式:作文教学形式单一,作文教学方法僵化,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作文教学必须敢于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多元化。例如:纸上谈心→反思性作文;学以致用→实用性作文;学做结合→实践性作文;试验探究→研究性作文;自由表达→日记作文;交流友谊→通信作文;提供素材→材料作文;有感而写→读后感作文;角色体验→假想作文;异想天开→科幻作文;打破现实→想象作文;编写故事→童话作文;生活联想→行为作文;综合信息→网络作文;创设情景→活动作文等等。

 

2多类体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内容应是多元的。经常让学生按一种文体去写文章,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乏味无新意,因而会产生厌写的心理。因此,应拓宽习作的体裁,不仅要让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还应拓宽写作的路子,把各种体裁引入习作训练中,尝试写儿童诗、童话、剧本、寓言、微型小说等。同样的内容可以用记叙文写,也可用诗歌写;同样的主题可用寓言写,也可用童话写……这样不限体裁放手写,符合儿童口味,学生兴趣浓。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为某些产品写广告词;为学校写校训、歌词;为班级活动写相声、小品;为同学写寻物启事、失物招领,写采访记、科普小品、剧本、调查报告、相声……还可以经常进行一些不拘形式的小练笔活动,叙叙情,谈谈看法,走向情感无拘无束的释放。

 

3多样活动:我们的小学生尤其是学生,生活单调,往往是以学校生活为中心,以睡觉和吃饭为基本要点,这成为情感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扩大生活视野,对增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感悟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多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自经历直接丰富生活感受,即我们常说的“行万里路”;二是间接的方式增加生活阅历,如电视中的一些访读节目,学生对长辈、师长的访读或是现象的调查等等。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力才会增强,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细腻的体验,那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

 

4多维练习: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应该提倡多维练习。多维练习的方式是由传统的、单一的演变为多样的、综合的,它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使练习的内容多元和开放,让练习充满乐趣。多维练习,首先要立足应用。在努力将练习的基础性与开放性结合起来,体现练习内容的多元化。在比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我们的家乡有很多土特产,学了《落花生》一文,想一想,你喜欢哪一种土特产,然后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句新颖的广告语。请你把广告的创意画下来。”这种练习题目,既立足应用,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具有亲和力,关注个体的处境需要,体现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促使学生最大可能的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要体现过程。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新课程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的习作练习应该设计出能够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如思维过程、动手过程、活动过程等)的题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布置一些这样的题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又悟出了什么学习方法,请你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写出来;学会了这个生字,请你想一想,你用什么巧妙的方式记忆它?把你思考的过程写出来,让大家学习和分享;你的这一篇文章写的很棒,想一想,你的经验是什么,写出来,介绍给大家。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成功过程,以促进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的智慧。使语文学习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写作知识和能力的达成,更要关注写作过程,情感态度。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扩散;少一些写实,多一些想象;少一些技巧,多一些漫谈;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童真;多一些童真,少一些严肃;多一些烂漫,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幼稚,少一些立意等。这样,会让课堂增色不少,会让作文光彩许多。

 

三、融汇多样训练促进发展

 

作文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写作训练教学中应注重综合性训练。作文的综合性是极为广泛的,是多项要素的糅合,糅合的途径、方法可多种多样。

 

1情感训练: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其心灵空间的大小决定了语言驰骋空间的大小。为文先动情,情动而辞发小学作文的指导教学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因此,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激发,应是作文教学的第一基本要素。在具体教学的操作中,我们应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积极引导蓄情;启发感悟感动,加快滋生美情;观察时移情体验,诱发迸射激情;习作中及时点拨,开放交流感情;引导学生善于梳理,指导加工挚情;帮助学生把握载体,学会凝聚真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鼓励自然抒情;倡导自鸣天籁,行文流露实情;阅读充溢人文,巧妙提升感情;通过创新习作,展示感悟新情;让学生拥抱生命的作文,力戒假情矫情。

 

2思维训练:作文的指导,重要的是思维的指导。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让他们注意日常现象的思考,关注生活本身,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他们会思、能思,指给学生思维之路的方向,让他们自己去走。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题目的变化分析,使学生明确思维的目标;通过思路的点拨,来疏通思维的通道;通过情趣的激发,来消除学生思维的障碍;通过想象和联想的练习,来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列提纲的指导,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通过生活场景的描述,训练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构思的指导,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通过选材的指导,训练学生思维的集中性;通过观察的指导,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想象作文的指导,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通过习作修改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等。一言蔽之,要引导养成思维的好习惯,追求思维的质量,鼓励学生“胡思乱想”,倡导学生“新意奇文”,一句话,要有神来之文,必有神来之笔;要有神来之笔,先有神来之思,神思出奇文,无思不成文,让学生学会思维,用思维来写作,写出好作文。

 

3.全程训练:从学生成长的过程上看,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精确,由概括到具体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要有阶段性,体现过程性。从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来看,由写话指导、到写段指导、再到写篇指导,是一个大过程。从每一篇作文的训练过程上看,通过前作文、中作文和后作文的全程指导,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既要重视习作过程的训练,坚持小练笔,常练笔,多种形式的练笔,让学生逐步积累、感悟、运用、实践,还要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总之,要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平时教学的点滴入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每次作文,既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又要维持学生持久的写作热情,使他们并不感到“学海无涯”的苦,而是时刻体味着“书山有路”的乐,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写出大量有个性有品位的文章。

 

4习惯训练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应摒弃单打一的训练方式,应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如通过限时习作以训练学生写字的速度和专注的心力;通过日记练习来训练学生持之以恒的习作态度;通过开放式的评价,训练学生认真细心的倾听、合作交流的探究等习惯;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游戏、比赛以引导学生爱好习作、爱好阅读、爱好思考的习惯等等。

 

5体验训练: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体验,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在成功中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中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习作有源头活水,使学生的“真情发育胸臆,言泉流于笔端”。只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唤醒孩子那沉睡的潜能,放飞囚禁的情愫。例如在情境体验中唤醒习作冲动,设置一些紧张、期待、疑惑、豁然等悬念情境,以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再如在习作练笔的时候,适当“借”一些词语给学生,降低习作的“门槛”,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词语情境中体验虚拟之体验,或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借助词语提供的情境去体验,化难为易,事半功倍,学生一定会返还你加倍的惊喜!笔者在教学一篇看图写话时,曾做了这样的尝试:图上画的是一群孩子在踢足球,红队10号队员正凌空一脚,把球射进了球门里,要求孩子根据图意写一段话。为了降低难度,我决定“借”一些词语给学生,帮助他们能完整流畅地进行表达。于是,在黑板上板书了一系列表示人物动作和神态的词语:踢、传、带、勾、奔跑、拦、躲、飞起一脚、扑、气喘吁吁、叫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孩子们看着这些词语,情不自禁地说起来了。我们还可以在活动体验中迸发写作激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主体性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当然,我们还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引入模拟活动,创设情感活动,指导体验生活等等。放眼生活,放眼社会,学生可参与的实践活动很多,如处理个人事务(吃饭、穿衣、整理床铺等);家务劳动(做饭、洗涮、搞卫生);集体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劳动、农村田间劳动);校园课外活动(典礼、竞技、演讲、参观、采访、集会等);社会活动(学雷峰、3.15活动、捐赠、纪念日活动);手工制作;方案设计(旅行计划、读书计划、学习计划)等。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体验无处不再,生活因体验而美好,习作因体验而精彩。让学生在体验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学生写作文时才会“下笔如有神”。喜则笑,悲则哭,怒则骂,喜笑怒骂皆成文,让学生的真情在体验中肆意流淌,让学生的心灵在体验中自由放飞。

 

6合作探究训练:过去的作文教学多独立少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他们的作文思路变得狭隘起来。现在强调,作文也应体现对话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对事物、对现象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启迪,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语言。例如,写《中秋之夜》,让学生针对中秋夜空的景色体验展开讨论,学生对天色、星星、月亮、云朵有不同的感受。如月亮在不同学生的眼里变的丰富多彩,他们描述月亮的特征,想象月亮的情感,创造月亮的童话,他们的对话虽是支离破碎,但富有情趣,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合作互动应体现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探究问题是打开知识的钥匙,是探索奥秘的航船。探究问题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想象,促使学生实践。作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会抓住问题,带着问题学作文。探究的问题应该是“为解决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大家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探索自然,寻求发现的问题”。如科学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等都可以让学生得到训练。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结合,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未来的畅想”、“我谈奥运精神”等写作话题,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可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诵读比赛、开读书会等。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题材选择自由,感想表达自由,言论抒发自由,从而让学生享受到习作的成功,体验到习作过程的快乐。

 

拓宽作文教学途径,建构多元训练体系,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教会学生作文,在游戏活动中教会学生作文,还可以在观察想象中教会学生作文,在阅读实践中教会学生作文,在合作互动中教会学生作文,在社会交往中教会学生作文,在问题探究中教会学生作文,在课程开发中教会学生作文,在网络环境中教会学生作文……一言蔽之,作文教学必须敢于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形成作文教学的多元化。例如:日记作文、通信作文、材料作文、读后感作文、假想作文、科幻作文、想象作文、童话作文、行为作文、网络作文、活动作文等等。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写作训练绝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纯技术训练,而应是现代社会人所应当必备的一种生活能力,所以它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必须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将是一个现代化、素质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育;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将走向生活化、实践化、综合化、智慧化;面对新课程、新理念,作文教学将是生动的、活泼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作文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写有我之情、有我之思、有我之心。综上所述,建构多元新体系,实施作文教学新策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全面性原则: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在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知、情、识、能、德、才,让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和谐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欣赏者;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教师与教师的和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教师间团结协作的真情;才会产生同学间尊重中交往,交往中沟通,亲如手足的友情。

 

主动性原则:作文教学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表达、写作的积极性,尽量将作文的选题、内容等安排在有趣的活动、游戏中,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引发写作的兴趣,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之成为写作主人。

 

直观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应全方位、多形式地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创设快乐教学情境,如学具演示、实验操作、板画烘托、体态诱导、电教辅助、微机操作、模拟表演、动手制作、音乐欣赏、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等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乐于写作。

 

针对性原则:作文教学的实施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发展个性,使之针对学生实用、需要的心理,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快乐。

 

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作文章,进行及时激励、分层激励、需要激励、期望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等,使每个学生(包括等特困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情意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情和意的作用,特别发挥意志的支配作用,推动学生从“学乐”到“乐学”的转化,造成情和意的互促互动的良性循环。

 

创新性原则: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大胆鼓励学生想象、求异,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让学生敢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写;力求做到人云亦我不云,老生常谈我不谈。

 

小学作文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当前,《语文课程标准》廊清云雾,正本清源。小学作文教学要勇于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积累的兴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表达真情实感,敢于写出个性语言的佳作。

 

以人为本新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发展要靠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人。强调以人为本,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又来自现代教育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等,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筹,在实践创新上快人一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小学作文教学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小学作文教学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小学作文教学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之中,成为更高尚的价值观念。小学作文教学是做人的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1)小学作文教学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注意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奇怪,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2小学作文教学以人为本,就是要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3)小学作文教学以人为本,就是要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4)学作文教学以人为本,要确立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观念。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思维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

 

开放”指小学作文教学向学校各学科、家庭和社会开放,注重教学与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是个相互实施积极影响的开放的教学体系。训练观念是开放的,训练的时间、空间是开放的,并不拘泥于语文学科,更不局限于每周2节的作文课,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作文训练。

 

“多维”,一指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整体多重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的训练,而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生的成长,而是让所有学生学会听话、说话和作文。从学科教育角度看,小学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操练,是习作;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要用作文去关注、参与、干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小学作文教学的价值是多重的:有认识、反映社会生活的育人功能;学习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学的训练功能;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功能;开发“获取、筛选、分析、重组、输出信息”的信息素质功能。二是指小学作文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记叙、想象、应用、说明都训练。既一如既往要求孩子写身边的生活,做到有真情实感,实事实说;还应该走出认识的盲区,满腔热情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写他们的“梦幻生活”。不论是写“真实的生活”,还是写“生活的真实”,中心都是写“真实”讲“真诚”,追求“真善美”。

 

“创新”是指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者,还是应用者和创造者。小学作文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习范文做语言操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实际应用,决不能只在作文本上写家信,试卷中发通知写启事。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要掌握这种工具,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尽一切可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在尽可能丰富的层面上得到实际应用和模拟应用。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和全面素质。

 

个性指导新策略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以考定教,语文教师大都是参照大纲,依据教材,目标指向考试,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这就背离了作文教学的本真。小学作文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学立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小学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活跃学生的身心,开拓学生的视野,找准学生的“激情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我手写吾心”,兴趣盎然,激情勃发,文思泉涌,酣畅淋漓,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小学作文,让学生作文与做人齐头并进。果真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

 

小学作文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要鼓励学生率真而为,言别人所未言,道别人所未道。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首先在课堂操作层面上,我们应该追求个性化思维,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的想象,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活动,个性化的修改能力。从常规的写作方法到个性化的自由写作方法,逐步提升。其次在教学的层面,首先教师要有个性化的追求,也要有个性化的实践。只有个性化的老师,才能指导出个性化的学生,只有老师有个性化的写作指导,才能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应该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允许老师实践,甚至允许老师失败。个性化的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会走弯路,也许会遇到一些挫折,但应相信它是方向。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改革评价系统,不要用一堂课一篇文章的成败来评价衡量一个老师,也不要用次作文的成功与否来衡量一个学生,应该以发展的心态看问题,转变评价系统,用发展的眼光看老师,看学生,这样,我们的个性化写作也许就会走向成功。再次,在作文中应该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抒真情,讲真话,写个性。大力倡导学生在习作中着重体现独特的想象,体现心灵的个性。巧妙地历练悟性,使学生心动;训练文采,使学生笔动;引导落实,使学生行动。没有心动,只有笔动,写出来的只能是假大空废“四话”泛滥的灰色文章;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健心润笔的绿色文章;而“心动”、“笔动”之后,追求“行胜于言”,做到“三动”兼备,方始登上小学作文的最高境界。小学作文的训练过程,既是文字章法的训练赛程,也是思维逻辑的训练过程,同时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和最清澈的。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可以体现“准确、鲜明、生动”和充满个性的文风。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花盆中的学生”放回到肥沃的土壤中,让他们汲取土壤中的营养自由的成长,这样才能使我们看到一篇篇闪烁着个性,流淌着真话的“小学作文”。

 

1)弘扬个性,鼓励创新思维。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因为只有作为主体的个体才能主动驾驭自身命运,努力发现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达到积极进取的状态。这样,他就能摆脱所有羁绊,合理合法的冲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由,并能够随时随地的、负责任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获得新感觉、新经验、新选择。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作文,要鼓励学生自由作文,发挥想象,大胆创新,弘扬个性。这样,小学生的创新学习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作文,要大胆引导学生用批判思维去质疑,要多多鼓励学生敢想、敢试、敢闯,在作文中说真话,说新话,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又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有说倒的话,但又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权威的定论提出挑战,但又不是无知妄说。面对作家及现成观点,不违背、不盲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与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少设框框,消除思维障碍。小学生作文思维的障碍,多半是因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素材的缺乏所导致。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作文,要积极排除小学生作文的思维障碍,不要过早、过多地进行范围宽窄的命题作文。即使是命题作文也应分层次进行,要注意选择大范围的作文命题和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作文命题;低年级不宜进行命题作文,可安排学生写些“自由文”。要少用范文指导作文。范文虽好,必定出于他人之手,用来指导小学生作文,学生很难跳出范文框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能力。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摄取生活的画面。写观察日记,复述所见所闻,都可训练学生形成表象、储存素材的能力。素材丰富,作文时就能按要求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和选择,避免作文时的无话可说。

 

(3)开放教学,扩大思维视野。创新必须建立在拥有足够见解和见闻的基础上。一般的说,一个人的知识面很广,知识丰富,他的创造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丰富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作文,我们要站在大语文教育的角度,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加强课内与课外、作文与做人的联系与沟通。我们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让学生的视野拥抱整个世界:古迹名胜、城乡变迁、民间风情、乡音俚语、影视报刊、天地山川、时事要闻、公益活动……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学生们沐浴在这广阔的时空环境中,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如此,又何愁我们的写作教学没有源头活水呢?过去指导学生写作文比较重视语言知识与写作技法的教学,似乎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和写作技法,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作文教学应该开放空间,积极倡导语文实践。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书法、绘画、小主持人、文学欣赏、故事大王等各种兴趣小组。再如:可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可访问名人,可社会调查,可当语言文字小医生,可设计广告词,可写、贴春联等。生活像个万花筒,信息交流素材广。我们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对人物评头论足,对周围事情“说三道四”,对热点问题、趣闻佚事“指手画脚”。如亲朋好友的特点,上学路上的见闻、校园学习的情况、居家生活的趣事等,都可以作为“作文”(观察体验)的内容。不过,这样的作文信息课应巧妙组织,确定选题,围绕中心展开。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条新闻,一点常识,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使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辩论的内容选题可以五花八门,辩论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引导学生在“辩”中明理,在“论”中练说,说后练写。关注得越“杂”越好、关注得越“广”越好,然后大家一起交流内容,汇报心得,做到在写作中丰富自己,在交流中获得启发,在开放中升华理念。

 

(4)灵活训练,激发思维创新。写作能力是任何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文章作品是作者展示自己的窗口,是作者创造力的综合体现和具体成果,它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作者无不努力在文章中表现自己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严密的逻辑,优美的语言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作文,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创新理论,广泛吸纳创新思想,真正树立创新观念,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以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开启学生的创新门扉,为学生具体的作文创新活动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作文,应积极进行思维的变通性训练。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思维方向,打破定势思维,不受种种局限的思维训练方式。如打破定势训练。把最普通、最常见的中心或题材排除,引导学生从纵向、横向、逆向等角度去发现。或表达变换训练。要求用新奇的词句代替色彩一般的词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优美的语言。也可进行思维的独特性训练。培养学生从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超出寻常的新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的思维训练方法。如求异求新训练。提出问题,请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要求不重复,有独创。再如最佳选择训练。针对多种方案(中心、选材、语言等)作出最佳选择。或点评文章训练。利用课文或给出一篇文章,请学生评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新见解。学生互改或自改作文,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作文个性。要注意的是,训练往往不是依托某一种思维训练方式,经常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础作文教学法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十五种常见模式
小学作文论文汇编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 探求写作途径
特级教师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十个辩证关系(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