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沉默的决定,帮唐肃宗逼死杨贵妃和杨国忠的同时击败了安史叛军

古代中国的正史,很大一部分是由名君、名将、名臣的人生轨迹组成,我们会为他们的谋略喝彩,为他们的军功呐喊,受他们的品格影响又被他们的努力鼓舞。但历史中,人杰国士往往是少数,钟鸣鼎食之家也不是每一个成员都有汉武唐宗那样扬威于万里之外的功绩,那么有没有那么一瞬间历史被某一个并不是最显眼的人所改写呢?

憋屈的皇太子

肯定是有的,不过这个人虽然不显眼,但还是一国储君,说他不显眼主要是因为这个储君当的太憋屈。十七年太子生涯却被两任宰相欺负,被外族的武将看不起,还得小心翼翼的不要过于出挑引得老爸猜疑,毕竟他前面已经有三个兄弟因为构陷而冤死了。所幸这个憋屈的皇太子还是迎来了一个扭转命运的机会。

那一年,东北鼓噪,全国三分之一的军事力量一股脑儿沿着河北的大道南下。中央登时乱了手脚,三大名将先后陨落,天险竟然毁于内耗,北方隐隐然不是王土。

两都沦陷,天子出逃,这似乎就已经是亡国之相了,然而天宝十四年(755年)六月十四日,大唐的储君后来的唐肃宗李亨要面对还不只是这个一团糟的乱局,因为被局势裹挟的他在叛军的马蹄赶到之前就似乎感受到了来自自己人的杀意。

李亨这个太子一直以来都当的不太安稳,因为有一个强势的父亲。他爸唐玄宗李隆基排行第三,因此又被称为李三郎,而在唐朝另外有还有个李二郎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我们在这里同时说李二和李三的原因,除了他们都是造就盛世的主以外,还因为他们对于宫廷斗争都别有心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为李唐王朝近300年腥风血雨的储位斗争定下了基调,而他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自己争还要帮老爸争,因为这种政治觉悟是从小培养的。

唐玄宗年幼时就经历了武周代唐,亲奶奶大肆残杀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样的人间惨剧,又在随后耳濡目染了自己的伯父对抗自己的奶奶,自己的堂哥造自己伯父反的剧情,斗争经验愈发丰富。所以他后来有发动唐隆政变,把自己的爹推回了御座,紧接着又是先发制人,一场先天政变断了自己姑姑太平公主的女皇梦的经历也不难理解。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宫廷斗争经验,唐玄宗深谙权术之道,对于太子任何的政治越界举动他都要严厉打击,他可以一天之内仅仅因为证据并不确切的诬陷赐死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个皇子,也可以因为害怕名将和内廷的联系逼死恩犹父子的西北军武领袖王忠嗣。

所以李亨在接了他那倒霉哥哥李瑛的班后,这十七年间,先要面对李林甫的攻击,后要接受杨国忠的敲打,上有越来越老迈,治国理政格局基本限定在权力制衡范围内的老爹,下有寿王永王一众兄弟虎视眈眈,这储君当的惶惶不可终日说的也不为过。

而现在大厦将倾,唐玄宗只想着入蜀避难,那蜀地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老对手杨国忠这些年遥领剑南节度使,虽然没有亲自赴任,但是人事调动无一不经过他的首肯,蜀地就是他杨国忠的大后方,所以危难关头他才撺掇唐玄宗巡幸西南。

沉默的决定

而在李亨心里想的却是,我都当了十七年太子了,如今要去对手老巢,指不定哪天就被害了,就算熬了过来,半壁江山沦陷,王业偏安,只有西南一隅而且还被权臣操控的小朝廷还有多少生命力又有谁知道,怕不是自己要成为李家罪人当了这个亡国之君了吧。

绿色区域为叛军势力最大时的范围

他越想那是越害怕,明明是盛夏,握着杯子的手竟像是面前的瓷器一般凉的触达骨髓。恍惚间,屋外似乎有人喊话,他收回思绪,辨认出是自己的贴身太监李辅国的声音:“殿下。陈玄礼将军来了。”

“快请。”李亨一边说着,一边早就走到了门口迎接。陈玄礼披甲带刀,进门就说:“带着兵器和储君私处一室,是老将乱了礼数。”

“非常之时,不以平日之制论礼。”说罢,李亨就示意李辅国守在门外,确定外面再无他人,他继续说道:“将军跟从圣人已近五十年,见多识广,非小王所能比,将军以为当下之局该当如何,千万为小王参谋下入蜀后该作何打算。”

“我为殿下计,宰相那边说不定也在为殿下计。”陈玄礼停了一下,那经历过四十五年宫斗的眼神径直望向了太子,“殿下一定知道,杨相是剑南节度使?”

“知道。”

“也知道,杨相一直在圣人面前构陷殿下?”

“知道。”

“更知道,大唐的江山是以八百里秦川为基业的?”

“知道。”

“殿下自己都想明白了,还用老朽说什么呢?于己来说,杨相经营蜀地,殿下入蜀就是羊入虎口;于家来说,圣人爱权,天下大乱储君内敛则无助国家,外秀则引人猜忌;于国来说,自古王业不偏安,关中才是龙兴地。“陈玄礼的虽然声音不响,却字字敲入李亨的心里。

但李亨虽然被说中了心思,还是不方便自己说出想法,他继续追问:“将军一席话,当真是醍醐灌顶,但不知将军有何良策,助我脱困?”

“杀!”陈玄礼明明把声音压得更低了,却反而让这个杀字变的更加清晰,“天下苦杨国忠乱国久矣,只要杀了他,不仅太子困局顿解,大唐也将另辟生天。”

马嵬驿的位置

李亨虽然早就知道了这个答案,但在这个时候浮现在眼前的却是李瑛、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的身影,他已经隐忍了十七年,有没有必要在这时候成为出头鸟。或许这个时候还是沉默最管用,计成我是主事者唯一可以依靠的旗帜,计败我虽然逃不了干系,但也不至于死的太惨,何况陈玄礼是父皇亲信,很可能父皇也是希望自己出面解决没有用的棋子,为他入蜀留一条后路,既然想明白了,李亨也就放心了,他用稍稍回过温度的受举起杯子啜饮了一口,不再作答。

陈玄礼看出了李亨的犹豫,但他已经等来了想要的结果,东宫不语就是默认,东宫的真实态度早就在李辅国来的时候就表达了出来。马嵬驿兵变就在李亨的沉默中正式展开。

以上都是笔者一些根据史料所做出的假想发散,唐肃宗在马嵬驿之变前的一些心境在《资治通鉴》中仅仅简单描述:

为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旧唐书》中的记载则更为简略:

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

但显然这个时候的太子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影响力,唐玄宗仍旧掌控着局势,陈玄礼也是唐玄宗从其皇子时期就相伴左右的禁军将领,如果要说唐玄宗最为信任的心腹之臣,除了高力士以外就要算陈玄礼了。而从陈玄礼事后前往李隆基处请罪,一路护送玄宗入蜀又跟随着返回长安来看,他虽然发动了马嵬坡之变,但仍是坚定的唐玄宗支持者。

那么陈玄礼想要除掉杨国忠的想法很可能也已被唐玄宗知悉,作为一个臣子来说,杨国忠善于理财的作用在天下大乱时已经没有了意义,反而由于叛军的清君侧口号以及杨国忠多年来在朝中作威作福的结下来的仇怨,其对于唐玄宗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负面资产。但由于蜀地是杨国忠经营已久的地方,所以唐玄宗即使有意诛杀也不愿主动扛这个锅,万一蜀地的杨氏党羽没安好心呢,但这件事又必须在玄宗一行进入蜀地之前完成,这样才能避免放虎归山,一旦入蜀局势被杨国忠掌控的尴尬。

入不入蜀

李亨能躲过李林甫和杨国忠不断的攻击,其政治觉悟显然是不错的,他的沉默未决也是读懂了唐玄宗心理的反应。但这也在另一种意义上将其推向了玄宗的对立面。这一情况在龙武军扩大打击对象,逼着李隆基缢杀了杨玉环之后更加明显。

这时候摆在李亨面前的选择已经从杀不杀杨国忠变成了入不入蜀。对于李亨来说入蜀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唐玄宗是一个长寿的主,安史之乱的动荡也没有击垮他,反而是李亨身体一直抱恙,假若真的入蜀,可能李亨到死也是一个影响力不出自家宅院的太子,更何况这个太子刚刚还背上了逼杀皇帝宠妃的大过。

而且自古以来蜀地势力都难以形成反攻,那为什么在楚汉争霸时代,韩信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这很大程度上是古汉水提供了水运条件,自天地大泽消失,古汉水改道,蜀中与关中的道路就成了李白笔下的绝险,无论是公孙述、还是蜀汉亦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成汉都没有靠着天府之国翻盘成功。所以皇帝和太子都幸蜀,就意味着将秦岭以北的王业根基悉数送给叛军,更意味着已经控制了两都的安禄山将彻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刘邦的龙兴之地却没有带给后来的蜀地政权好运

而相反不去蜀地对李亨来说自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了,没了李林甫,没了杨国忠,权力欲爆棚的文艺工作者唐玄宗将和自己山河相隔,一直看不起自己的安禄山也有希望借助平叛的机会来个彻底清算,战战兢兢活了一辈子的李亨要是再不抓住这一生中最可能证明自己的机会,就真的只能像后来某位扎鞭子太子那样吐槽:“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入蜀,李亨要去哪里呢?虽然某些不知道是被安排而是自发的百姓先向唐玄宗请愿,希望皇帝留下抗战,不被许可后继续向太子请愿。但是关中平原无险可守,安禄山叛军又近在眼前,显然是不能留了。

天宝十镇

李亨既然不愿去西南方向的蜀地,东南的襄樊因为会路过安禄山的控制范围也不能轻易尝试,能选择的就只剩下西方的陇右、河西和北方的朔方了。理论上来讲,陇右、河西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距离自己也近,兵力上也仅次于范阳镇是最为理想的去处。但是有一个情况我们不能忽视。长期任职陇右河西节度使的王忠嗣可是被唐玄宗逼死的,而他的部下,天宝年间的西北名将同样也是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也是因为唐玄宗的不信任而兵败被俘,河西陇右的军心到底如何,其人是否可用,李亨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反倒是朔方精兵因为防范的对象突厥自天宝初年就少有威胁而保存了相当的力量,同时朔方镇也是李亨遥领节度使的地方,怎么说也是知根知底,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将领也在随后的平叛过程中用杰出的表现证明了这一判断。

所以当李亨三子建宁王李倓说出: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

李亨就彻底下定了决心,一面派出李辅国请辞于唐玄宗,一面整合残军先到平凉,再到灵武,总算稳住了阵脚。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从此李唐进入了又一个时代。

李亨的决定是对是错

关于李亨在马嵬驿与李隆基分道扬镳的决定,是非曲直各有说法,有说李亨得位不正,以子逼父,是李唐皇室一直以来权力交接问题重重的表现,毕竟从李世民开始到李亨为止这一百四十年间最初的太子都没能顺利接班,甚至连李亨的儿子唐代宗李豫的接班也是有着李辅国发动政变的元素存在。

王夫之尤其认为李亨北上灵武自立为帝,加深了唐玄宗父子间的矛盾,一边是太上皇不不愿放权,派出另外几个皇子制衡作为兵马大元帅的李亨,另一边是李亨急于立功,放弃李泌首尾相击,疲敝叛军的战略,一门心思放在克复两都上面。无论哪一边都严重阻碍了平叛工作。

也正是因为李亨感受到了来自李隆基的不信任,所以他等不及西北边军内调,而是迅速与回纥达成了协议,引入外力,然而此时唐朝唯一的谈判筹码就是中原的财富,这也造成了叛军虽败,中原的民生经济还是遭遇叛军和回纥的双重打击。

另外为了迅速平叛,李亨和他的儿子广泛接纳叛军将领的投降,并不断增设新的节度使,这也为唐中期后藩镇林立,尤其是河朔三镇的半独立地位提供了条件,而藩镇的影响从中唐一直延续到了五代,两百年间,行则建节,府树六纛的节度使们能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安史之乱绝对是其中的催化剂。

虽然上述的观点无可指摘,但笔者还是认为,李亨在马嵬驿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不杀杨国忠怎么转嫁矛盾,怎么重整军心?就算安然无恙到了四川,靠着十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地和除了权力制衡别无他想的唐玄宗,李唐就算能翻盘于要付出的时间可能也不只是8年,毕竟强如诸葛武侯,也只能面对秦岭祁山徒呼奈何。

而且虽然李亨选择北上灵武分裂了李唐的抗战力量,但这前提是要站在唐玄宗仍有战斗意志的基础上,唐玄宗出逃时也曾有多种声音,其一是回到了龙兴之地太原,其二是前往兵力最强的河西陇右,其三是北上朔方,其四才是入蜀,而在四条路中唐玄宗还是毅然选择了最保守的入蜀,就算是马嵬之变,也阻挡不了他南下的脚步,他自己放弃了作为抗战领袖平定叛乱的机会,不仅将自己的历史评价降到了谷底,更是将权力无形间让渡给了一直提防着的儿子李亨。

再说到藩镇的问题,藩镇虽然由安史之乱催化,但其源头在唐玄宗时期就已经种下,当然这也不能算李隆基的锅,这是当时府兵制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均田制破坏以后,政府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所造成的,这更大程度上是时代的局限,就算没有安史之乱没有李亨的决定,藩镇的恶劣影响迟早还是会显现。

而且纵使李亨后来微操感人,犯下了一连串严重如同唐玄宗晚期的巨大错误,拖慢了平叛节奏,但天宝十四年,他在灵武的振臂一呼还是极大的提振了唐军士气,彼时永王已经有了东进江南做司马睿的想法,而老爹只想着去成都保命,关东大半已被叛军占据,李亨假若不以皇帝的身份开辟敌后战场,光凭一个虚的兵马大元帅头衔先不说是不是能调动各地反抗力量对付叛军,就连永王割据江南的意图他都阻止不了,又怎会有李唐后来150年的天下。

唐朝真正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其实开始于黄巢起义,而藩镇真正成为动乱之源也是在唐末到五代的这七八十年间,如果没有历史上太子未决这个无声的决定,那么天下的大乱斗会来不及等待朱温、李克用、李茂贞、杨行密等人来出演,秦宗权、朱粲这种杀人魔头在历史上也会有更早的模板出现。

就像史书上的权谋永远不如小说上精彩,因为它们往往会用隐晦的手法达到最大的目的,而某些伟大的决定也不是因为成就了多少大的文治武功,而仅仅是因为没有这个决定人死的更多,乱世来的更早,而恰恰这种守护往往被隐匿在衰败之后而不被知晓。

所以唐肃宗是雄主吗?

不是!

唐肃宗的能力有比唐玄宗强吗?

没有!

但他在最需要他做出担当的时候做出了最像那个敢于临危请命,平定西北,敢于围城打援,一战灭两国的先祖的决定,一路向北呆在了前线指挥作战,虽然资质一般但还是磕磕绊绊的完成了平叛的大部分任务,套用一句恶俗的话来说,这可能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

唐朝各个时期疆域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是著名皇帝的儿子,哥哥当皇帝后,老爸幕后支持他抗衡!
干杨贵妃何事?
安史之乱,毁灭了开元盛世,也成就了唐肃宗李亨
马嵬驿之变中杨贵妃非死不可吗?
安史之乱后李亨为何选择到灵武即位?只因那里有支队伍支持他
受到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禄山为何还要反?学者:换作是你也要造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