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两伊战争及其遗产
  • 来源:《阿拉伯世界》2005年02期

  • 作者:杨明星,上海外国语大学

  • 摘要:两伊战争是 80 年代发生在中东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旨在分析两伊战争的缘起、久拖不决的原因和美苏政策, 并着重探讨战争的历史遗产, 特别是对后来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 关键词:两伊战争; 美苏政策

1980~1988年在中东地区世界两大产油国-伊朗和伊拉克两国之间爆发的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 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残酷、最具破坏性的战争, 造成约100万人丧生。[1]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这一热战虽已成为历史, 但却给两伊、中东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它也为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埋下了祸根。

一、两伊战争的源起

两伊交战的原因相当复杂, 涉及领土、石油争端, 民族、宗教、文化冲突, 地区霸权争夺以及两伊领导人之间的个人矛盾, 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伊间的领土之争。

1. 领土和石油争端

两伊之间的边界和领土纠纷, 突出表现在对阿拉伯河主权以及对胡齐斯坦地区和海湾三岛归属的长期争执上。胡齐斯坦地区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巨大油田区, 分属伊朗、伊拉克等国。伊朗占领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小通布三岛位于霍尔木兹海峡, 控制着波斯湾出海口, 战略位置重要, 历史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曾为此屡动干戈。阿拉伯河两岸蕴藏着极丰富的石油资源, 聚集了两伊主要的石油基地和油港, 也是伊拉克通往海湾的唯一出海口。围绕该河的争斗可一直追溯到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帝国争雄时期, 而英、俄势力的插手使两国的纠葛更加复杂化。

1975年3月, 伊朗国王巴列维和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达成了《阿尔及尔协议》。双方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分界线, 将伊朗境内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伊拉克。[2]伊拉克当时在伊朗的胁迫下, 为了换取伊朗停止对伊拉克库尔德族分离势力的支持, 在边界问题上做出了比较明显的让步。但签约后, 伊朗一直恃强不交割土地, 两伊关系的暂时缓和中仍隐藏着危机。

2. 民族、宗教、文化冲突

在民族问题上, 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历史上多次交战, 彼此都统治过对方, 积怨较深。二战后, 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积极支持伊朗境内的阿拉伯人开展反政府活动。两伊境内都居住着大量的库尔德族居民, 两伊分别支持对方境内的库尔德人独立运动, 库尔德民族问题成为导致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关系紧张的又一个因素。

在宗教问题上, 两伊虽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但分属两大教派, 存在严重的教派分歧与矛盾。伊朗95%的人是什叶派教徒, 他们掌握着国家政权;伊拉克的什叶派教徒虽占人口60%, 但国家政权一直掌握在人口占少数的逊尼派手中。[3]在伊斯兰教历史上, 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一直势不两立。什叶派在两伊的不同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加深了两伊之间的长期不和。两伊宗教上的分歧乃是造成两国交兵的深层次因素。

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上, 两伊也互相排斥, 难以融合。伊拉克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伊朗是波斯文明的发源处, 两伊恰好处于阿拉伯文化和古波斯文化两大文明的交汇处。

3. 海湾盟主地位之争

两伊战争不仅要争夺领土, 而且要推翻对方的政权, 进而争夺对中东地区的盟主地位。1979年4月, 霍梅尼在伊朗革命成功后, 加紧向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 号召伊拉克什叶派起来推翻萨达姆政权, 中东各国的原教旨主义势力纷纷抬头, 引起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极大恐慌。随着美国海湾盟国巴列维王朝的倒台和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的发生, 美伊关系彻底破裂。伊朗出现内乱, 政局动荡, 经济和军事实力急剧下降, 使海湾出现了权力真空。与此同时, 埃及因同以色列单独媾和, 被逐出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世界处于群龙无首状态。1980年2月萨达姆宣布阿拉伯民族宪章八项原则, 大大提高了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

70年代末期, 伊拉克国内政局稳定, 成为中东第二大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 经济实力大增。[4]伊拉克依靠石油收入, 加紧扩军备战, 购买了大量先进武器, 并从法国引进了核反应堆装置, 建立了核试验中心。伊朗人口虽为伊拉克的三倍, 但兵力只有12~15万人, 而伊拉克的总兵力已达20万人。[5]伊拉克取得了对伊朗的军事优势, 决心夺取海湾地区的霸主地位, 向伊朗报仇雪耻。伊拉克估计, 一旦向伊朗发起闪电进攻, 伊朗国内矛盾就会迅速激化, 两周之内就可以推翻霍梅尼政权。

4. 两伊领导人的因素:个人恩怨和个性冲突

第一, 个人恩怨。霍梅尼因从事反国王运动而于1964年11月被伊朗国王驱逐出国, 在伊拉克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他虽身居国外, 却是伊朗反国王运动公认的精神领袖和政治领袖, 而且在伊拉克什叶派中也很有影响。1978年伊朗再次出现反国王运动高潮时, 萨达姆与巴列维达成协议, 以煽动伊拉克什叶派叛乱的罪名将霍梅尼驱逐出境, 霍梅尼被迫流亡巴黎。从此, 霍梅尼与萨达姆结下深仇, 他把“萨达姆·侯赛因及其异教徒的复兴党”列为他的第三大仇敌 (仅次于巴列维国王和“美国魔鬼”) 。

第二, 两伊战争也带有两国领导人明显的个性色彩:扩张、好斗以及极强的民族主义意识。战争前夕, 霍梅尼和萨达姆都登上本国最高权力宝座, 使国家内政外交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强化了两个极权国家之间的冲突。

5. 导火线:霍梅尼“伊斯兰革命”和伊拉克副总理被炸伤

从某种意义上说, 霍梅尼掌握伊朗政权所造成的中东地区国际关系的动荡, 是引起两伊战火的直接原因。[6]1979年, 霍梅尼输出“伊斯兰革命”造成伊拉克南部什叶派聚居地区的动荡, 对伊拉克的统治阶层构成了严重挑战。伊拉克决心趁国际上孤立、疏远伊朗和伊朗出现内乱的时机, 向伊朗开战, 搞掉老对手。

1980年4月1日, 在巴格达的一次集会上, 一个伊朗人扔出一颗手榴弹, 炸伤了在场的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 萨达姆立即指责伊朗是背后策划者。阿齐兹遇刺事件成为两伊冲突升级的导火索, 两伊关系迅速恶化。9月17日, 伊拉克单方面废除《阿尔及尔协议》, 宣布整个阿拉伯河都是伊拉克的领土, 自命为阿拉伯人的代表, 要求伊朗归还三岛, 这也是两国开战的起因之一。22日, 伊拉克进攻伊朗, 发起了两伊战争。

二、战争久拖不决和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立场

两伊战争自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 历时8年, 先后经历了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两伊僵持和伊拉克反攻四个战略阶段。战争久拖不决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双方态度强硬, 对停战的要价太高。二是双方对彼此实力估计不足, 缺乏现代作战经验, 依靠人海战术和经济消耗战。三是伊朗自恃地广人多和宗教狂热, 坚持打持久战。四是国际社会的调解多次失败, 两伊直到1988年7月才接受联合国的调停, 8月正式停战。五是从国际因素上来说, 美苏政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战争难分胜负、久拖不决, 使战争结局受到制约。

美苏对两伊战争的立场不谋而合, 都采取了中立和均势的政策, 竭力维持双方实力平衡, 对两伊既拉拢又打压, 只是策略上有所不同。两伊都地处美苏全球战略中极其重要的海湾地区, 美苏虽表面上声明保持中立, 不直接介入, 但实际上却利用战争机会加紧了对海湾地区的争夺, 排挤对方。美苏中立的主要原因, 在于两伊在战争爆发前与美苏都有矛盾, 不冷不热, 美苏均难以形成各支持一方的态势。另外, 由于海湾地区问题的敏感性, 两伊战争潜伏着无法预测的不利因素, 美苏都不愿直接插手, 造成支持一方使其获胜的局面。美苏认为, 一旦伊朗获胜, 必将导致原教旨主义在海湾地区泛滥;如果伊拉克获胜, 又将把伊朗彻底推向对方的怀抱。只有两伊形成“不战不和”、“不胜不败”的局面, 才能实现美苏的最大利益。

在两伊战争中, 美国采取两面手法游走于两伊之间, 1986年当美国在“伊朗门”事件中同伊朗进行秘密武器交易的同时, 也同伊拉克秘密达成向其提供美国侦察卫星拍摄的有关伊朗地面设施的协议, 使伊拉克空袭伊朗频频得手。[7]在战术上, 美国则向伊拉克实行“倾斜”和偏袒政策。美国白宫前安全顾问理查德·克拉克在回顾战时美伊 (拉克) 关系时, 证实美国实施了防止伊拉克战败、阻止伊朗胜利的措施。1982年2月, 里根政府又决定将伊拉克从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划掉, 使伊拉克能够申请美国政府担保的某些类型的出口信贷。美国国务院还研究了两伊战争升级为“美国-伊朗”战争的问题。[8]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布什据说是里根政府对伊拉克实行倾斜政策的幕后建议者。根据解密的美国档案, 1983年12月, 正当伊朗向伊拉克发起“人海”大战、伊拉克政权受到严重威胁之时, 里根派遣现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作为特使前往巴格达, 与萨达姆秘密会谈美伊复交事宜。同时, 伊拉克开始在战场上对伊朗使用芥子毒气和杀伤性极强的神经毒剂——塔崩。1984年11月, 美国和伊拉克恢复了1967年中断的外交关系。1988年伊拉克为镇压库尔德人使用了毒气, 导致大量平民死亡。美国对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使用化学武器均听之任之。[9]姆斯菲尔德此次中东之行后, 美国开始为伊拉克提供大量军事情报和援助, 还默许伊拉克从美国购买了可以用来制造生物武器的培养菌。[10]

苏联在实施“中立”政策上手法上更具投机性, 对两伊两面下注, 时而支持这一方, 时而又支持另一方, 既不过多卷入冲突, 又不去积极调解, 而是利用矛盾, 从中渔利。

美苏介入两伊战争的立场、动机、方式和逻辑非常耐人寻味, 也是二战后全球局部战争中从来没有过的, 这与美苏对两伊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严格意义上讲, 两伊战争的特殊性在于它在冷战时期没有演变成美国支持一方、苏联支持另一方的东西方严重对抗, 两伊战争虽然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插手和争夺的因素, 但主要是第三世界两个穆斯林国家内部的战争。

三、两伊战争的遗产

1. 对两伊的影响

两伊战争是在世界石油宝库——海湾腹地进行的, 造成了巨大的战争创伤, 其特点是交战双方都竭力打击对方的经济目标, 实行“经济消耗战”, 结果是两败俱伤, 没有赢家, 双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蒙受了巨大损失, 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据估计, 战争中两伊共死亡约100万人, 伤150万人, 经济损失高达9000多亿美元。[11]这场战争使两国的发展至少迟滞了20~30年。[12]

双方都花巨资购买先进武器, 但由于军队人员素质低、训练水平差, 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基本没有得到发挥。西方军事评论家普遍认为是用现代化武器打低水平战争, 为军事科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双方每年的军费都在120亿美元以上, 伊拉克共欠债务900亿美元。两伊的城市和石油设施都遭到极大破坏。[13]伊拉克由战前的福利国变成了债务国。

残酷的战争没有给两国带来任何好处, 既没有解决两伊之间的固有矛盾, 也没有实现战争的目的, 反而加深了两国的矛盾和仇恨, 全面恶化了两国关系。两国最终实现了停火, 但在如何贯彻执行联合国598号决议问题上, 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2. 对中东格局和国际局势的影响

两伊战争对中东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战争打破了中东地区原有政治力量的平衡, 导致了自埃以媾和以来阿拉伯世界政治力量的又一次分化组合, 加剧了中东各国的紧张关系, 严重威胁中东国家的安全。在战争过程中, 由于民族、教派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阿拉伯世界对两伊战争持不同的态度, 大致形成了三个阵营, 但多数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支持或倾向于伊拉克, 同伊朗的关系紧张。这三个阵营是:第一, 支持伊拉克的阵营:约旦、摩洛哥、北也门和以沙特、科威特为首的海湾六国或明或暗地支持伊拉克;第二, 支持伊朗的阵营:叙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南也门等国公开支持或倾向于伊朗;第三, 保持中立的阵营:埃及、突尼斯、苏丹、黎巴嫩、土耳其等国和巴解组织则保持中立, 积极斡旋于两伊之间, 防止以色列获渔翁之利。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战后伊朗和主要阿拉伯国家的首次正面冲突, 对阿伊关系的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 阿伊矛盾成为继阿以矛盾之后中东又一主要矛盾, 使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由地中海东海岸扩大到海湾地区。两伊战争客观上遏制了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势头,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伊朗同海湾国家的关系, 使伊朗扣押美国人质危机得到最终解决。

两伊战争推迟了和平解决中东阿以争端的进程, 刺激了中东各国对大规模杀伤性兵器的追求, 引起新的军备竞赛。伊拉克在这场竞赛中曾略占上风, 以至很快忘却战争教训, 两年后居然又武装入侵科威特。

两伊战争也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美苏两国借机加强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对两伊的影响, 它们通过不同渠道向双方提供武器。两伊战争使美伊 (拉克) 关系升温, 畸形发展。“袭船战”进入高潮时期, 主要依赖中东石油的西方国家极感紧张, 美、苏、西欧的军舰云集海湾。美舰在为科威特油轮护航过程中, 与伊朗多次发生相互袭击事件, 使美伊 (朗) 关系更趋恶化, 加剧了海湾的紧张局势, 使两伊战争日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为了防止战火在海湾进一步蔓延, 海湾六国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 购买大批先进武器, 着手加强集体防御能力, 并同美国联合举行军事演习, 成为阿拉伯世界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世界两个产油大国之间的战争对中东和世界石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双方竭力摧毁对方的石油设施, 导致石油供应紧缺, 油价飞涨, 演变成了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 触发了西方世界新的经济危机。[14]

3、两伊战争对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两伊战争对1990年海湾危机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爆发有直接的影响。两伊战争期间, 美国为了抵制伊朗“伊斯兰革命”、遏制反美的伊朗政权, 对伊拉克从军事装备和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使伊拉克迅速建立起庞大的战争机器, 成为战后海湾地区的军事强国, 助长了萨达姆发动新战争的野心。

两伊战争结束时, 伊拉克军队已扩充至100万人, 并拥有大批新式武器, 但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背上了巨额债务, 面临艰难的战后重建问题, 亟待恢复其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石油工业。阿拉伯河河道在两伊战争中被沉船阻塞, 短期内难以恢复通航, 这迫使伊拉克急需寻找新的出海口。战争中曾向伊拉克出资100多亿美元的科威特, 战后开始向伊拉克索要借款, 而且在有争议的地区开采石油。[15]这成为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伊拉克认为以自己国家的牺牲避免了伊朗对阿拉伯世界“伊斯兰革命”, 阿拉伯各国理应免除它所欠的一切债务。伊科矛盾迅速激化, 由战时的盟友关系转为敌对关系。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和产生的经济危机, 使其入侵科威特不可避免。因此, 两伊战争的结束实际上已悄悄拉开了海湾危机的序幕。[16]

从更长的时间看, 两伊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与后来爆发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和伊拉克战争也有必然的联系, 因为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 至少为美国坚持武器核查、将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国家、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提供了一个借口。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实施化学战, 也最终成了美国“倒萨”一条重要罪状。伊拉克凭借军事实力, 在海湾追求地区霸权, 公然向美国叫板, 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构成了挑战, 一直是美国的心病。2003年3月, 美国政府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其发动了战争, 但美国迄今没有找到证据。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曾说, 即使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也是正当的, 因为伊拉克曾经使用过化学武器, 入侵过科威特, 而且威胁着美国的安全。从历史上看, 美伊 (拉克) 这对老对手的关系跨越了三个时代:即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和亚冷战时代, 贯串了三场战争, 即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17]两伊战争对后两场战争的历史影响, 应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参考文献

[1][4][7][11][16]左文华等:《当代中东国际关系》,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第267、259、275、267、285页。

[2][5][13][14]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417、418、422、210页。

[3][6][12]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1945-1995)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684、684、686页。

[8]〖美〗理查德·克拉克:《反击一切敌人》 (倪峰等译) ,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9] MicahSifry&ChristopherCerf:TheIraqWar-History, Documents, Opinions《伊拉克战争读本-历史、文献和观点》, NewYork:Simon&Schuster, 2003, Page30-44.

[10] [17]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变局:美国与伊拉克》, 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第6、4页。

[1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变局:美国与伊拉克》,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3~104页;左文华等:《当代中东国际关系》,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第28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油危机
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却要日本?
两伊战争到底谁胜了?
冷战中的热战:谁是两伊战争的最大赢家?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仅仅是为石油?民族主义和历史情感才更是主因
历史上的今天 1980年9月22日 两伊战争爆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