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之问与刘希夷:关于一首诗引发的命案

文 / 宋喻之

公元680年,初唐。

长安的名诗人宋之问坐在桌案后,细品着清茗,信手翻开自己的新作,檀香烟尘缭绕间,他的目光扫到了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想到坊间人盛传此句绝妙,眸子不由得暗了一瞬。

因为啊,这句诗并不是他写的,是他向外甥刘希夷要来的,但众人却只赞颂这一句,宋之问不免有些别扭,不过转念想,讨诗一事,只要自家外甥不说,众人便皆不知,这句诗便就是他写的,于是宋之问又安下心来。

可惜世事难料,刘希夷不知怎地竟将此事捅了去,讨外甥诗句强加在自己的作品,京洛遍传,登时哄笑一片。宋之问作为能以一己私欲自荐成为武则天面首的人,自然心胸狭小,果不其然,宋之问得知后勃然大怒,竟顾不得伦理与亲情,命人于深夜潜入刘希夷家中,用土袋生生压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任潇潇风雪压长安,凌冬之际,那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这样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死法,永远离开了大唐,定格在了盛唐第一缕晨光之前。

01

同入科举

东方的烟云弥漫,映带着远处的青山,龙兴之地,帝王之乡,孕育了大唐第二的河南府,一河滋养,万顷良田,城池林立,重楼玉宇,如此物华天宝,必定人杰地灵。

于是,公元651年,刘希夷降生,公元656年,宋之问临世。同为初唐文坛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刘希夷和宋之问的关系非同一般,刘希夷是宋之问嫡亲姐姐的儿子,他们两个是舅侄关系。

大约公元671年,宋之问与刘希夷正式相见,这一年,刘希怡已过弱冠,而宋之问刚刚成年,作为文治盖世的唐朝,科举取士成为主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数次无数人将读书进士作为毕生的追求。显然,刘希夷与宋之问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们相聚在一起,是为了走那科举之路。

可以想象一下,绿草如茵,光阴如洗的岁月,两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血脉之亲,诗书之缘,同样苦读百卷经史,同样为功名之资,一个白衣胜雪,一个青袍如竹,相聚起来是多么地契合。

刘希夷心中也是喜悦的,他的这位舅舅虽然比他小上五岁,但早已名胜一时,是远近闻名的诗童、天才。而宋之问也并没有因为年少成名而看不起这位年长的外甥,他们一同吃住,一同读书,共迎科举。

志同道合的日子总是过得如此的快,眨眼间,流光飞逝,谢了冬梅,红了春桃,科考的日子已然来临,刘希夷与宋之问顶着河南父老乡亲殷殷期盼的目光,踏上了去西都长安的路程。

高宗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初到长安,还没有赏尽长安花的舅甥二人突然间便被一个消息砸中了脑袋,礼部南院东墙放榜,刘希夷与宋之问的名字被撰写在黄金榜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刘希夷与宋之问高中进士一时之间风头无量,但是细说的话,风头无量的只有宋之问。

02

分道扬镳

宋之问与刘希夷高中进士之时,高宗已名存实亡,真正把持朝政的是武则天皇后。

刘希夷木讷,不及宋之问能说会道,能诗会写,于是,宋之问名满京洛,刘希夷籍籍无名。

因着才名,宋之问与当时另一位负盛名的才子杨炯一起被召分直内文学馆,正午的阳光刺眼,宋之问走在宽广的宫道上,即将踏进宫殿楼阁的白玉阶梯,回头再望,一身布衣的刘希夷朝宋之问挥了挥手,示意他早点进去,宋之问点了点头,在刘希夷目光注射之下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宫殿,他们谁都不会知道这一次分别,便是人生之路上的陌路殊途。

与宋之问阳光大道的人生之路不同,刘希夷的才华没有被看中,时文称之“射策有文名。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刘希夷的才华并不能说泯然众人,甚至可以算得上优越,但是只因他多做古调,多写闺怨之词,不被当时的清平之世所容纳,所以,并无大官引荐他步入朝堂。

长安古道多萧瑟,叶也萧落,风也萧索,刘欣怡在长安败兴而归,踏上了外放为官之路,此时风头正盛的宋之问,并没有来送刘希夷,他忙着写诗作曲进献高官,流连忘返间,并没有注意到一身落寞的刘希夷将离开京城。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

宋之问一脸谄媚,向武则天奉侍文,希望为官之位更上一层。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

秦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

刘希怡则是吟着他的采桑,慢慢悠悠地将脚步转向了长安城之外。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走远方;眼看他着华裳,眼看他披麻袍;眼看他食珍馐,眼看他嚼粗糠;眼看他风头无量,眼看他落寞萧凉。

让这两位血脉之亲的终究因身份地位的不同,在不知不觉间走向了陌路。

03

面目全非,不复当年

公元680年,长安城亦如当初模样,岁月曾宽容待过城市,但却不曾宽容待人,阳光笼罩间,一身白衣,笑得温良的少年已经面目全非,而一袭青袍,清雅如竹的公子,也已沧桑灰暗。

不过五年,曾经那个名满京洛的少年郎,如今被人人唾弃,宋之问工诗词,美姿仪,自创五言诗,诗风清雅俊朗,但文品与人品背道而驰。

如今,京中谁人不知,宋之问为了权势地位,自荐成为武则天的面首,但因为口臭的问题,遭到武则天拒绝,不过宋之问仍不死心,竟每日口含名贵的檀香,希望能够改善,对成为面首一事仍旧执着。

对比王子安清雅决绝,卢照邻文风凛然,骆宾王锋芒锐利,同样是初唐名诗人的宋之问,节操可谓碎了一地。

此时再到长安,风尘仆仆的刘希夷听到这样的坊间传言,眸中怔然,他们说的是宋之问?那个少年成名文辞俊秀的宋之问?刘希夷不敢相信,毕竟人言可畏。

刘希夷的当务之急,是见到宋之问,阔别五年之久,他对曾经一起走过科举之路的舅舅有着抛不下的感情,而且他还想让宋之问,看看自己的新作。

多年不被重视,诗风被他人说成晦涩幽怨,但是因着每个人都是得天之厚,某一天,刘希夷突然灵光一现,好像上天抛给他了一缕灵气,他的脑海中忽然文思泉涌,捉笔落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写完之后,他自己都惊讶了几瞬,这竟然是从他的笔下流淌而出的诗句,刘希夷感觉到了久违的震惊与喜悦,整首诗篇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倾泻而出,刘希夷感觉到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为诗一道,多年不得寸步前进的瓶颈,似乎在这一瞬间豁然开朗。

可他不知道的是,一场危机悄然来临。

04

故事的结尾,以命案收场

巨大的喜悦让刘希夷想要迫切地找到一个人分享,而长安举目无亲,最为亲近而为诗一道行的最高的人,只有宋之问。

于是刘希夷携着一卷诗文,敲响了宋之问豪华府邸的大门。

早已成名的宋之问并没有将刘希夷拒之门外,而是将他迎了进来,时光相隔,刘希夷已经有些认不出面前的人了,他低垂下眼,将手里的纸卷递给了宋之问。

宋之问先前并不在意,只是为了少时之情,但第一行诗文也有他眼帘的时候,他便移不开眼了,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有些长进,宋之问如是想到。

眼神接着往下掠去,突然猛地停了下来,正是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令宋之问大为震惊,宋之问猛地抬眼,看向面前这位的外甥,满身书卷气依旧掩盖不了他的穷困与酸楚。

这句诗写得实在是好,浑然天成,就连千年后的曹雪芹都为之倾心,借林妹妹之口仿此句吟道:“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而身为当时文坛佼佼者的宋之问当然也喜欢,眼光毒辣的他甚至都想到这首诗面世之后有多轰动。

宋之问心下一动,提出了索要这句诗的请求,并且许下了官位与钱帛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处。多年处于底层的刘希夷,的确如宋之问所想的那样,心神乱了起来,于是口头上答应了宋之问。

但是回到家后,刘希夷细细想过,这篇诗足以提高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足以令他名流千古,于是,他反悔了,他仗着与宋之问有着血缘关系,将此事宣扬了出去。

长安城的人本来就看不惯宋之问谄媚高管的嘴脸,经此一事后更加放肆的嘲笑。

只是令世人与刘希夷本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宋之问这位深受儒家文学熏陶的人啊,竟然会枉顾伦理道德,枉顾王法,遣人行凶。

身上的土袋重达百斤,刘希夷的眼睛断气未曾瞑目,本是分享诗文的乐事,却因诗文而死于他乡。

结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晚年备受排挤与猜忌,一直被调遣与流放,直到临死前的那两年他忽然发觉,他即将被调遣的地方,必经之处是他的故乡。

宋之问面露难色,多年的宦海沉浮,早让他没有当年的功利之心,他放下了当初不顾一切谋求官位的疯狂,开始寄情山水,写着陶渊明派的诗词。

但靠近故乡的这一刻,他却踌躇不敢前进,他在想什么呢?想故乡人对他声名狼藉的厌恶?还是想起了外甥刘希夷的死?

流光飞逝,约公元712年,宋之问辞世,黄泉路上,他与刘希夷相遇,两相对望,皆相视无言,宋之问愧矣,刘希夷哀矣。

一声叹息宋之问,叹利益熏心。

一片伤心刘希夷,伤举世陌路。

阖眸再起,光阴流转,千年之前的那股唐风一直吹到了现在,《代悲白头翁》以它独有的魅力留在了文坛之上,同样流传的还有那个触之即伤的故事,宋之问复杂的心情与刘希夷感伤的情怀,一起展露在世人面前,令人别目,不敢相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句好诗引发一起命案?不存在的!
李白和王维:两大绝世天才因她关系冷漠?
我很丑,而且也不温柔
罗隐:“十上不第”大才子
罗隐:仕途坎坷,十年科考落第,他是被历史刻意掩埋的离奇诗人
杜甫:“裘马轻狂”终有时,“忧思黎元”始永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