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要了解中医的理论,那必须要了解中医的经典著作。何谓经典呢?""是什么?经就是经典。中医有中医的经典,道家有道家的经典,佛家有佛家的经典。这个经典意味着什么呢?它往往代表某一门学问里最权威的东西。经典产生的时代,往往就是这门学问最成熟的年代。经典的作者是很讲究的,像佛家这门学问,只有释迦牟尼所讲述的那些著作能够称经,其他后世的这些著述统统不能称经。儒家的学问也是如此,只有孔子的著述,或孔子删定的诗、书、礼、易能够称经,而后世的那些同样也不能称经。中医的经典毫无疑问是《黄帝内经》,那《黄帝内经》又说了些什么呢?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

《黄帝内经》这部经典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就是阴阳!

《黄帝内经》中第一次提到阴阳是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这是《内经》的开篇,问题的提出是黄帝问岐伯:上古之人为什么能活到百岁而不衰老,而今人活到半百却已衰老了呢?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而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阴阳作了阐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把阴阳看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天地之道也,这里的道当规律讲;万物之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变化之父母,讲的是世间万物运行变化的本源,就好比人是由父母所生,人的长相和脾气秉性,都离不开父母的身影,不仅从生理上有遗传基因,而且,在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上,也与父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生杀之本始,本始,当本来,开始讲。也就是世间一切,包括自然和社会,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神明之府也,先要明白神明是什么,神明在这里当作思想讲。这里的府,本义是府库,也就是仓库。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人的思想怎么来的?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个本还是阴阳。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阴阳是个什么东西?
既然阴阳对于中医那么重要,那要学习中医,必须搞清楚阴阳是啥玩意儿!阴阳说起来很玄乎,好像不太好理解,有的中医一辈子也没搞清楚阴阳,那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阴阳呢?万事要追本求源,阴阳是万物之本,那阴阳的本是什么呢?

其实阴阳也很朴素!有阳光的时候,看南北向的一堵墙,太阳从东边出来,墙东边就是阳,西边就是阴,这个小孩子都知道吧?光知道这个还不行,还要知道内在的。有人说,阴阳的关系就是现在讲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关系,这样理解对吗?我看不对,而且很不对!这样理解阴阳很肤浅,根本没有抓住阴阳的本质!

继续看那堵墙,你会发现,随着太阳从东往西运动,墙的阴影则由西往东运动。看上去此消彼长,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阴阴阳是同一种东西,是不可分割的,当阳没有的时候,阴也没有了,阴阳其实就是这堵墙的两个面,他们是一体的,阴阳是一体两面,一分为二。阳光和影子此消彼长的这个,就叫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种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矛盾关系!矛和盾,拿掉矛,盾照样可以存在,同样,拿掉盾,矛也可以存在。阴阳呢?所谓阴阳互根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互根就是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那怎样更好地理解阴阳之间的关系呢?

《黄帝内经》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

与我们所说的对立的、矛盾的关系显然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是阳生阴长。那么,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阳杀""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呢?肯定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

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上述的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内经》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阴阳互根。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这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阴阳理论来源于哪里?
在了解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后,再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哪一门哪一类离开了阴阳理论?阴阳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这样一个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如此完美的阴阳理论究竟来源于何处呢?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都知道,阴阳学说来自《易经》,《易经》是一部专门系统阐述阴阳理论的经典,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推演过程为: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易经》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用对这六十四卦的卦象和三百八十四爻(一挂六爻)的阴阳变化来判断和预测未来,以决定人的行为。后孔子作《系辞》,把阴阳的变化上升到哲学范畴。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对中国文化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中国的道教、儒家、天文、地理、军事、中医、文字、数术、哲学、预测、养生、环保、农业、武术、游戏、民俗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易经》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有人会问,《易经》对我们中国人有那么大的影响吗?我怎么没感觉?先别急,先看看孔子在几千年前说的话: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句话就出在《易经.系辞》,他说《易经》中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不是这回事呢?我来说几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群龙无首九五之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进退存亡与时俱进”“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否极泰来一元复始,包括上面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多太多了,如果你知道他们都出自《易经》,你还会怀疑老夫子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句话吗?

中医与围棋为什么相通?
中医和围棋,看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如果仔细琢磨,它们又是如此的类似,如此的相通,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根连在一起,这个根是什么呢?就是《易》,就是阴阳。围棋棋子只分黑白,数量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黑白就代表阴阳,两人对弈,阴阳在对抗中相互制约,又能取得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game over。中医治病就好像医生和疾病下棋,治病就是为了求得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旦阴阳严重失衡,人也就game over

围棋,单拿出一个棋子、拿出所有棋子,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在棋局中,在上下左右的关系中,棋子才有它确定的真正的意义,每落一子,格局为之一变,每一子的价值都不能从他自身中分析出来,而是由它与其它子的关系决定。中医的每一味中药在不同方剂里其作用都不一样,药性会因不同的配伍而发生变化,一味药会因与其它药的生克制化关系而呈现与它在试验室里被测定的完全不同的功能,就象围棋子在棋局中的制约关系一样。

围棋上手很容易,一学就会。但只知道吃子不知道围空的,叫俗手,大局观很强又精于搏杀的,叫高手,下围棋要成为高手很难。中医上手也容易,一根针、一把草都能治病。但看病不分阴阳,对病执方的医生,谓之下工,而看病先分阴阳,临证察机,再根据这个病机来处方,使方药与病机相契合的医生,谓之上工,中医要成为上工也很难。

下围棋的思维方式不是逻辑,而是意象,有很多虚的成分,所谓大局观。中医治病的思维方式也不是逻辑,也是意象,中医一搭脉,一个有医学意义的意象就活灵活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了,医生就能把握这个意象,就能知道疾病的动向。就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围棋死活规则是:一口气是死棋,二口气是活棋,输赢是看谁的气多。人的死活也是两口气,一是先天之气,来自父母,藏之于肾,即肾中的真阳之气;一是后天之气,得之于饮食与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脾、肺、心等脏器的作用,又转化为宗气、营气、卫气等,谁的气足,谁就更健康。

阴阳理论是怎么运用到在中医上的?
这个问题可能太大了,因为阴阳理论是中医之本,贯穿于中医之中。《内经.素问》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无穷无尽,不可胜数,看上去阴阳很复杂,但《内经》又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个不可胜数是表象,其实质却只是一个,知道了实质,就可以一言而终,就可以能知一,万事毕,而不知道这个实质,则必会流散无穷

阴阳理论是怎么运用到在中医上的呢?其实,一语道破天机,就一个字也是源于《易经》,《易经.系辞》说:易者象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经》中对卦的解释叫《象传》,可见象是《易经》的重要内容。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中华文明很重要的思想之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黄帝内经》认为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自然就有的东西,人身上都会有与之相对应东西,称之为

例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中医的五行理论是怎么回事?
一提五行,有人就不屑一顾地说是迷信,金木水火土(五行),有人说它们是大自然的五种物质:金属,树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实不然,五种自然界的物质叫五材而不是五行。在中医看来,五行乃是五气,是阴阳理论的实际运用,是阴阳的不同状态。阳气处在生的状态就叫木,处在长的状态就叫火,处在收的状态就叫金,处在藏的状态就叫水,而生长收藏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土,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实阴阳理论的。中医辨五行,就是辩五气,推理五行就是辨识五气的流动轨迹。

《黄帝内经》把阴阳五行学说完美地运用到了中医实践中,阴阳五行理论就是中医的核心理论。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来看,东=====酸,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他们却能很准确的找到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用阴阳五行分类,它们却被归为一类。

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以五行的为例: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根据《黄帝内经》总结自然与人体的五行对应关系:

五行:                                      
季节:                 长夏                  
方位:                             西          
五脏:                                       
六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色:                                       
五味:                                       
五官:                                       
五志:                                       
肢体:                 肌肉       皮肤        


五行理论是迷信吗?
前面已经讨论过,同是这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气的运动规律,它支配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壮老已。

木,代表气的展放。
火,代表气的上升。
金,代表气的内收。
水,代表气的下降
土,代表气的转化。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五行其实是气的循环运动:木—> —>—>—>—>木。气顺着这个圆形运动的叫,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气相隔运动叫,或者叫,如: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还是以四时为例,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节的次序相生的,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木生火。这木生火并不是像我们普通所理解的,用木头来取火。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条也长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叫木气虚,就不能生火。同样,秋季气的内收,种子成熟了,主干的营养贮存得多,它就有利于植物的过冬。秋季气的内收运动,为冬季气的潜藏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叫金生水。

如果夏季上升的气运动太过头了,枝条长得又肥又大又高,懂园艺的园林师傅就会把它的脑袋剪了,否则秋天结不了好果。这个打头的举动就是使植物的上升运动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就是用下降的气来制约它,前面说过,上升为下降为,这就叫水克火。水克火,不是用一盆水,把火浇灭。

通过以上分析,你还会觉得五行理论是迷信吗?如果是迷信,那么千千万万的古人都是骗子,因为在这些迷信的知识基础上还建立起那么高深的学问来,阴阳五行说,只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地基,而在地基上面已经建立起摩天大楼了,难道这座摩天大楼是空中楼阁,古人真的就这么无聊吗?

五行有相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不足。五行有相克,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太过。这种生克制化,保证了五行之气,平衡,稳定,协调的年复一年的交替运动,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就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

人与五行是怎么对应的?
关于五行前面已经讨论了很多,五行与人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通过气象藏象作了专门的论述,总结出来就是以下这张图,它全面反映了阴阳五行理论通过而形成的中医脏腑理论。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长收藏的生命循环,它是一个没有瑕疵圆,是无与伦比的完美曲线。


中医为什么注重治未病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的结尾: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就是在病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等病成形了,你去治它,那就不容易了。

想起一个关于扁鹊的故事,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3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 ” 扁鹊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时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反而觉得他的治疗没什么明显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时候,看上去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我们乡里流传。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经严重的时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用麻药让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自然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远远大于我的两位哥哥。这个故事也许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但它反映了中医的最高追求治未病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5000年前的黄帝称之为上古之人是怎么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道理。接下来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即讲述如何四季顺养,调节阴阳,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可见《黄帝内经》对养生的重视,也开启了中国式养生之门,进而影响着5000年的华夏文明。中医认为,人通过养生,以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避免疾病的发生,也是治未病,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实际上也是治病。

学中医真的很难吗?
前面10篇博文是自己在学习中医知识过程中的笔记,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了一些理解。写到这里,自己也在思考,下一步如何学习呢?中医博大精深,我们这些俗人怎么去学习呢?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不解决学习就没有了方向和动力。

首先,我不是医生,没有职业的要求,自然可以随心所欲,自由灵活。学习中医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因其实用性差,已被清理得差不多了,唯有中医还因其实际疗效而处于不死之地。中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依托的最后一个载体。如果将中医的治疗观、养生观、世界观、人生观合为一体,以传统文化推进中医的普及,以中医为依托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

其次,从自己的身体角度考虑,不是医生的我们这些俗人都拥有一个身体,作为一个有身体的人,我想对身体有一定的医学认识,我想作自己的第一医生。现实社会,不了解自己身体的小老百姓,根本不给自己感觉、体验、了解、适应自己生命的机会,把身体和生命交给所谓专业的医生,由他们去决定如何处置。这本身没错,不幸的是中国现在的医疗现状,医院为了追求效益乱开高价药物,滥用抗生素,使用利润率畸高进口医疗器械等等,使我们老百姓成为科技成果的实验品,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还是自己学习一些廉价的、落后的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养好自己的身体,以免成为科学的实验品。

再次,从学习角度,我们俗人真的就不能学会中医吗?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学医的是些什么人,古时医生叫郎中,考不上举人的秀才因做官不成,做工不能,才去学医的。所以,郎中的地位在古时一直是低于读书人的。书读得好的人会去考取功名,走仕途了,谁会去做郎中?这说明中医并不是靠最聪明的人来传承的,其学问也不是非得最聪明的人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中医说得神乎其神呢?

中医在建立之初就不想专业化到让只有少数人能理解,中医为什么要与中国文化一致?为什么力图使治病之道与治国,治家,与天地自然之理统一起来?为什么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过去读书人读了那么多经典,难道不读医学经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文人都是医生,医圣张仲景就不是职业医生,他是太守;苏东坡甚至自己会炼丹;狄仁杰能给武则天看病。所以,俗人只要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子走下去,懂得一些医学知识,看管好自己的身体,应该是不难的。

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黄帝内经》有明确的回答,在素问第八篇灵兰秘典论中有如下文字: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显然,这个答案就是养心

要养心,首先要搞清楚的内涵。人的五脏:心肺脾肾肝,除心以外,其他各藏的造字都有一个月肉傍,有月肉就有形可征,有形可鉴。所以,肝、脾、肺、肾各藏皆有一个具体的形状。而惟独心缺少月肉傍,没有月肉,那当然就无形可征,无形可鉴了。心怎么就无形了呢?五行中,心属火,火与其他四行的差别是,火放开了,它往上走,因为火性炎上,而其余的金木水土放开了,它们只能往下走。因此,火属于形而上的,其他四行属于形而下的。《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有什么区别呢?器是具体的、有形的,道是抽象的、无形的;器是生灭相随的,道则是永恒不变的。因而火是但见其用,无形可征的。所以,中医说的心不是指心脏这个器,而是指无形的。养心就是养这个神。所谓养心安神

主明则下安,这个心怎么明呢?这可是门大学问!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养性,儒家讲心正而后身修,儒释道无不把养心作为第一位要务,可见养心的重要性。从中医来讲,心养不好其他都是白搭,而且后果很严重,形乃大伤!因而,中医的治疗观、养生观、世界观、人生观是合为一体的,身体要好,首先心要静、心要正!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学中医要不要懂《易经》?
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孙思邈活了100多岁,被称为孙真人,以他的医学成就及长寿的事实,他说的话自然有绝对的说服力。显然,《易》对中医是很有影响的。《易经》是一门更高的学问,弄懂它比登天还难。我们虽然成不了大医,但是了解一些《易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还是有可能的,对学中医也是有帮助的。

先嚼嚼这个字,易有多种解释:易字像双手捧一杯向另一杯中倾注水的形状,后简省双手,只写作一个杯向另一杯注水的形状,再后来简省为只剩下一个杯向外流水的形状。由字的注水、两器物之间的裒多益寡而表示变化、变换、交易、变易。同时,还具有转化而使用的意义。《说文解字》说为蜥蜴的象形,蜥蜴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自己颜色,所以,易者变化也。

《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所以,易就是阴阳。字读音如““,是人们遇到变化或新奇现象时的惊讶之声,惊讶之中自然带有惊喜和疑问的意味,因而有新旧交替的意味。字与数字同音,有万物开始的意味。从字的多种解释来看,本身就说明了的多变,但万变不离其中,《易.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就是万物阴阳变化的起源。

八卦是怎么来的?
《易.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因而,八卦是由太极生成的,太极(混沌)——>两仪(阴阳)—>四象(老阳、少阳、老阴、少阴)——>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如下图:

八卦各由三爻组成,阳爻()、阴爻(- -)形成8种组合形式。
乾,由3阳爻组成,代表天,口诀:乾三连;
坤,由3阴爻组成,代表地,口诀:坤六断;
兑,上一阴爻下两阳爻,代表泽,口诀:兑上缺;
艮,上一阳爻下两阴爻,代表山,口诀:艮覆碗;
离,上下阳爻中间阴爻,代表火,口诀:离中虚;
坎,上下阴爻中间阳爻,代表水,口诀:坎中满;
震,上两阴爻下一阳爻,代表雷,口诀:震仰盂;
巽,上两阳爻下一阴爻,代表风,口诀:巽下断。

怎么看八卦的方位?
关于八卦的方位,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分。那先后天有什么区别呢?先天八卦相传是伏羲氏推演出来的,是概括天地自然的一种模式(先天性),它的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巽西南震东北;兑东南艮西北,两两相对。《易。系辞》: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指的就是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相传是周文王推演出来的,代表的是万物的生长变化(后天性),它的方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乾西北。

简单地说就是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就好像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这就是先天;人的生长发育及教育等等变化,都是后天的。一样,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以前,即是先天,有了宇宙万物生长变化,那就是后天。看看先后天八卦的比较图就可以知道,天地从先天的正位变成了后天的隅位,取而代之的是火和水。这个意义何在呢?一方面,天地退位,说明天地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大德;另一方面,水火当家,孕育着万物生生不息。怎么理解呢?

先说乾让位于离,乾为天,离为日,日移居于乾位,预示着天日同明,阳光普照大地,孕育着生命;离亦为火,主动用火是人类智慧的象征,火也象征着人类的思维智慧,天让位于火,预示着人类将主宰世界。而火在先天八卦里位于东方,东方属木,木生火,所以火的体在东方,用在南方。

再说坤让位于坎,坤者地也、土也,坎则为水,坎水移居坤位,水土同居,这就形成了水土合德,水土合德,世界大成矣!试想,没有水的土,怎么生长收藏?而水离开土也无法发挥水的作用,只有水土调和、水土合德才能使生命生生不息。而水在先天八卦里位于西方,西方属金,金生水,所以水的体在西方(我国的大江大河均发源于西方青藏高原),用在北方。

八卦和养生有什么关系?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对易经八卦知识有了一点了解,那了解这些跟中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看看《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虚其心,实其腹,很多人狭隘地理解老子的思想,认为虚其心,实其腹是愚民政策,就是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就行,不要其他非分之想。这种理解是何等的肤浅!众所周知,《道德经》源于《易经》,是《易》的一个分支,因而,处处都留有《易》的思想。

回到八卦上来看离卦和坎卦,离的卦象是上下两个阳爻中间夹一阴爻,口诀:离中虚 离就是火,五脏中属火,离中虚就是心要虚,前面已经讨论过,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养心作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心要虚!老子说的虚其心是指物我两忘的境界,所谓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损的物欲,得到的是天真无为的本性!要虚其心,必先静心。人心的构造是一致的,但人心又是千奇百态的:善良的,丑恶的﹔慈悲的,邪厉的﹔狠鸷的,绵软的﹔粗犷的,鄙琐的﹔宽宏的,狭裨的﹔高尚的,卑微的﹔恬静的,驰躁的﹔扎实的,浮滑的……虚其心,就是让各种心态安抚下来,以平静的心理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安静的心态应对噪杂的外界,以平常的心境看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平和的心情处理世态的炎凉。持一不变的虚心,应对万变的世界。

再看坎卦,坎的卦象是上下两个阴爻中间夹一阳爻,口诀:坎中满,坎就是水,五脏中属水,坎中之阳源自先天,故称真阳、元阳、真气、元气,亦称命门火、龙火,坎中满就是肾中要满,满什么呢?满的是真阳,就是元气!有它才有生命,无它便无生命可言。而这样一个绝顶重要的东西亦就有一个绝顶重要的特性,这就是宜潜藏而不宜飞越。肾藏精就是真阳、命火!为什么要潜藏呢?因为潜藏了才能温养生气,才能让生气旭旭而生、煦煦而养,如此生命乃得久长。

如果真阳不得潜藏,或者将真阳派作其他用场,那这个生气便得不到温养,连生气都不得温养,你想生命怎么不危机四伏呢?所以,真阳、命火的涵藏性于生命是绝顶重要的。如果失于涵藏,真阳外越便会随之发生诸多危证。有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晚上经常熬夜,仿佛不知疲倦,其实是阳气大耗,看似精神饱满,其实是透支藏在肾中的元阳,真阳得不到含藏,真阳外泄,这是很危险的!动用真元,一是折寿,二是危险,不病则已一病不起!

中医讲心肾相交,心火下降的目的是温暖肾水,也就是温暖坎中之阳。肾水上升的目的是济养心阴,也就是离中之阴,使心火不浮越在上,火便归根了。坎离相交,心肾相济,各得其所,此乃养生之道!心主神,肾藏精,故谈心肾,就是谈精神,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人身上最最重要的两样东西!精是元阳,决定着人的寿命和繁衍;神是思维,决定着人的才智和幸福感。由此可以看出,谈离、坎,就是谈心、肾,就是谈精、神,你能说八卦和中医养生没有关系吗?。《黄帝内经》: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就是做到虚其心,真气从之就是真元内收,精神内守就是精得到含藏、神达到虚无,如果做到这样,怎么会生病呢?!

道法自然对中医有何意义?
有博友问我看的些什么书?其实以前乱七八糟的书看了不少,但总感觉中医很玄,很多概念混淆不清,一锅粥,没有头绪,摸不着门道。但我现在拿到了打开中医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思路,就有了门道。这把钥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当我碰到搞不明白的概念时,就用这把钥匙!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东西在自然界是个什么情况?二是这个东西对应到人身上是个什么情况?当这两个问题有答案了,这个概念就搞清楚了!屡试不爽,有时候就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

话归正传,前面写的那些东西其实只搞清了几个数字:2458
2
:阴阳二气。
4
:春夏秋冬四时、东南西北四方。
5
:木火水金土五行。
8
:乾坤离坎兑艮震巽八卦。

中医理论里还有几个很重要的数字要搞清楚,分别是:3612
3
:三阴、三阳。
6
:六气、六经。
12
:十二经络。
它们和前面的2458都有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概念和关系搞清楚了,古中医的基础理论就学的差不多了。


五行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我们把245的关系说清楚了,五行的工作机制就清楚了。先说阴阳,阳性上,阴性下,阳性动,阴性静。阴阳怎么和四时对应呢?阴静则沉,阳动则浮,由静而动则升,由动而静则降,这就形成了升、浮、降、沉一个周期,而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好对应升、浮、降、沉。降就是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到土中。沉就是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中。升就是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浮就是升出土上的热又与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

从时点上来看,立秋为降的起点,立冬为沉的起点,立春为升的起点,立夏的浮之起点。秋分前,土上热多,土下热少,秋分则土上与土下的热平分。春分前,土下热多,土上热少,春分则土上土下的热平分。冬至,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至。夏至,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至。降极则升,升极则降,升降不已。

拿植物作比方,植物经秋而叶落,植物的热下降。经冬添根,植物的热下沉。经春生发,植物的热上升。经夏茂长,植物的热上浮。热的降沉升浮在植物身上反映得一目了然。树木的年轮就是的这一升浮降沉过程的直观反映。说植物的热的降沉升浮,就是说宇宙大气的热的降沉升浮,对应到人身,就是气的降沉升浮。

那四时和五行又是怎么联系的呢?五行就是阴阳二气作的升、浮、降、沉的运动,五就是五气,行就是运动。春木升、夏火浮、秋金降、冬水沉,不是四行吗?对,还差一行!夏秋之间,地面的土气居升浮降沉之中,为大气升降的交合、转换时期,为万物由生长向收藏转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又叫长夏,因而长夏之气属土,土主运化,这样阴阳四时就转化为五行了。

五行对应到四方就是:东木升、南火浮、西金降、北水沉、中土和,或者左木升、上火浮、右金降、下水沉、中土和。对应到五脏就是:肝木升、心火浮、肺金降、肾水沉、脾土化。

要注意的是五行中的五脏是指的脏气,而不是脏器。举个例子,《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脏在人体的右边怎么生于左呢?不是古人幼稚到不知道肝器在哪里,这里的肝实际指的是脏气!肝指的是肝气,肺指的是肺气。阳从左,阴从右,这句话的意思是:肝气属木、属阳、属左、属升、属生长,肺气属金、属阴、属右、属降、属收藏。五行的工作机制就是通过气的降沉升浮化运动,使万物生长化收藏,而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环。

六气是怎么来的?
六气指的是:风、热、暑、湿、燥、寒。六气怎么来的呢?六气本为五气,应对五行,《黄帝内经》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又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有此可以看出,五行中的火对应了两气:暑和热。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火有君火和相火之分,这就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君火相火

从器上来讲,心分为心和心包,五脏变六藏,以对应六腑。从理上来讲,心为君主之官,处形而上之位,其余藏府则为臣使之官,而处形而下的范围。从五行的角度看,火属心,其余金木水土分属肺肝肾脾。前面已经讨论了五行之间有个最大的差别,就是火与其余四行的差别。心火属形而上这个层次,位居君主,不具形器,那它怎么跟器世界的其余藏府打成一片?作为火它怎么腐熟水谷?它怎么蒸腾津液?它怎么熏肤、充身、泽毛?那就只好由相火来,让相火来履行这个凡火的职责。因此,相火概念的产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性思考和实际需要的前提。所以,从形而上与形而下来讲,君火属形而上,相火属形而下。形而上,故君火以明;形而下,故相火以位。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神无方,故以相火为方,以相火为位。因此,建立相火以为火之方位。

君火与相火的分工: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入水中,再由春升出土上,又成为君火,如此再循环。所以人的五行,其实是六行。六行六气,是融合极密,分析不开,和平不偏的光滑圆运动。六邪是五行运动不圆作用走偏而形成的邪气。木气走偏,则病为风邪;君火之气走偏,则病为热邪;相火走偏,则病暑邪;金气走偏,则病为燥邪;水气走偏,则病为寒邪;土气走偏,则病为湿邪。《黄帝内经》: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怎么理解三阴三阳?
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这是中医理论构架中很重要的内容。三阴+三阳=六气,所以,讲三阴三阳就是讲六气。太阴、少阴、太阳、少阳,显然出自《易》,《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就是四象。中医加上了厥阴阳明,这样,中医的六气就介于四象和八卦之间,而自成独立的体系,但又与八卦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厥阴和阳明的意义。先嚼嚼字:厥,形声字,从厂( hǎn,),欮( jué )声。厂: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人可居住的地方。欮:气逆也。厥的本意就是气被山崖阻挡而气逆,即动而不通之意。厥阴就是阴气的最后阶段。阴尽生阳,也就是即将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时期。

再来看字,明的繁体字有两种写法:明、朙,日月明我们都知道,我们看看这个 会意字,从月囧( 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一分析就知道了,这个朙指的是夜晚的月光和窗户里的灯光。明既然指的是月光和夜光,月夜为阴,阴从降,那么它和阳搭配形成阳明意义显然就是阳气下降的意思!(感叹中国文字的魅力!字里面都隐藏着很深的道理,慢慢嚼真的很有味道!)

六气是怎样命名的?
三阴三阳和六气是这样搭配的,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所以六气又称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为什么这样命名呢?其中的道理何在?自己琢磨了很长时间,找到一点门道,不知是否正确。阴阳自然和《易》有关,那到《易经》里找理应该是正道。《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象下面就是八卦,中医加上厥阴阳明变成六气,这样,中医的六气就介于四象和八卦之间。

八卦与四象的关系:坤、艮归太阴;坎、巽归少阴;震、离归少阳;兑乾归太阳。八卦与五行的关系:震巽属木;离属火;艮坤属土;乾兑属金;坎属水。了解了这些基本关系后,先看24节气与六气和八卦对应关系:

六气,四节一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

八卦(后天),三节一卦。大雪、冬至、小寒属坎卦;大寒、立春、雨水属艮卦;惊蛰、春分、清明属震卦;谷雨、立夏、小满为巽卦;芒种、夏至、小暑属离卦;大暑、立秋、处暑属坤卦;白露、秋分、寒露属兑卦;霜降、立冬、小雪属乾卦。

再从以上对应关系分析中医六气的命名:
初之气厥阴风木,对应节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为冬末初春之时,秋冬降藏的阳气即将生发到地面,故为六气之初气。艮卦对应节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震卦,从这个对应关系上可以看出,厥阴兼具艮、震两卦的特点,艮属土,震属木,木气主动,即阳气即将上升于艮土之上,动而不通,则成风。这就是初之气厥阴风木命名的含义。

二之气少阴君火和三之气少阳相火同属火,对应节气春分至小暑。二气从春分到立夏,此时阳气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水中涵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而木生之火为先天之火,故为君火,此时大气由温而热,又称热火,谷雨、立夏、小满属巽卦,君火由巽卦主导,巽属木,为少阴,木生君火,故命名为少阴君火

三之气从小满到小暑,此时热气升腾不降,暑热熏蒸,又称暑火。小满为巽卦,芒种、夏至、小暑属离卦,显然三气由离卦主导,离卦是东方的先天之火用在南方,故为相火,离属少阳,故命名为少阳相火

四之气太阴湿土,对应的节气是大暑到白露,此时寒热相逼,湿气濡滋。大暑、立秋、处暑属坤卦,白露属兑卦。四气显然由坤卦主导,坤属土,为太阴,故命名为太阴湿土

五之气阳明燥金,对应的节气是秋分到立冬,地面上盛满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正当下降,湿气收则燥热气结。秋分、寒露属兑卦,霜降、立冬属乾卦,五气兼具兑卦和乾卦的内涵,两卦相合为五阳一阴,阴主降,表明阳气开始下降,正是阳明之意。兑卦属金,故命名为阳明燥金

六之气太阳寒水,对应的节气是小雪到小寒,此时地面上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阳入地下涵藏,地面则寒。小雪属乾卦,大雪、冬至、小寒属坎卦,乾为太阳,坎为水,故命名为太阳寒水

(通过对六气命名的分析和琢磨,从咬文嚼字到阴阳四时五行八卦的对应关系,发现其中乐趣无穷,同时感叹古人理论的严谨,绝非随意而为之!一定要用敬畏的目光看待经典)

三阴三阳是如何搭配的?
1
、三阴三阳之间的搭配:少阴君火配太阳寒水、太阴湿土配阳明燥金、厥阴风木配少阳相火。为什么这样搭配呢?少阴君火配太阳寒水,君火配寒水源自后天八卦,主水火相济。少阴为里,太阳为表。太阴湿土配阳明燥金,湿土配燥金,主阳气下降。太阴为里,阳明为表。厥阴风木配少阳相火,风木配相火,主阳气上升。厥阴为里,少阳为表。就是这样:

表:少阳太阳阳明
里:厥阴少阴太阴

2
、三阴三阳与脏腑的搭配:五脏六腑,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一阴对一阳,一里对一表。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胞和三焦相表里。三阴三阳与脏腑的搭配如下(箭头表示气的流动方向):

表:阳明大肠、胃  太阳小肠、膀胱  少阳三焦、胆

             ↑   ↓        ↑   ↓         ↑   ↓

里:太阴肺、脾  少阴心、肾    厥阴心胞、肝

十二经脉是怎么回事?
三阴三阳六气与五脏六腑之间,通过经络,使气得以在脏腑之间连接、循行,这个在脏腑之间循行的经络就是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为正经(相对于奇经而言),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它使人体脏腑、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气血通过经络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十二经脉,手、足各六条,手之三阴自胸走手,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足之三阴自足走胸,形成循环。

具体来说,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为:脏为阴、腑为阳,外为阳、内为阴。三阳经多分布于身体的外侧和背部,三阴经多分布在身体的内侧和胸腹部。排列顺序为:手足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居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居中(侧),少阴在后

十二经络的表里关系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首尾相连,循环往复。十二经络巡行路线:(箭头表示气的流动方向)

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       ↓          ↑             ↓         ↑         ↓
里:手太阴肺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     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至此,中医的最基础的理论差不多学完了,理一下思路,做个小结。归集起来,主要是弄清楚二、四、五、六、十二这几个数字的关系。
指的是阴阳二气,这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本。

主要指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界的四时和四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四时的特点,东升、南浮、西降、北沉是四方的特点。它们和阴阳二气的关系为:春夏、东南为阳,主升浮;秋冬、西北为阴,主降沉。

主要是指五行,五行就是五气的运动规律,春夏的升浮之气到秋冬的降沉之气要有个转化的过程,这样就变成了,即升、浮、化、降、沉,用自然界的物种物质来表示就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与四时的关系为: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与四方的关系为: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人法地,人的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则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主要指的是六气和六经,五行中分为君火和相火,五脏与火对应的分为心和心胞。这样五就变成了六,五行气走过,则生邪气,木气过则生风、君火之气过则生热、相火之气过则生暑、土气过则生湿、金气过则生燥、水气过则生寒,风、热、暑、湿、燥、寒又称为六邪或六淫。六气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为:厥阴木风、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联系到经络上就是六经,即厥阴经、少阴经、少阳经、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

十二指的是十二经脉和十二时辰,六气在五脏六腑之间循行即为十二经脉,与阴阳的对应关系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胞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与十二时辰的关系为:
寅时( 3点至5 )气走手太阴肺经;
卯时( 5点至7 )气走手阳明大肠经;
辰时( 7点至9 )气走足阳明胃经;
巳时(9点至11 )气走足太阴脾经;
午时(11点至13点)气走手少阴心经;
未时(13点至15点)气走手太阳小肠经;
申时(15点至17点)气走足太阳膀胱经;
酉时(17点至19点)气走足少阴肾经;
戌时(19点至21点)气走手厥阴心包经;
亥时(21点至23点)气走手少阳三焦经;
子时(23点至1 )气走足少阳胆经;
丑时( 1点至3 )气走足厥阴肝经。

总之,阴阳是中医之本,是理论体系的根基,五行是阴阳二气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行与五脏对应关系建立后,使人与自然联成一体,因而五行学说使得中医理论建立的一开始就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玄数与六十甲子纳音五行
[转贴]易医启蒙
(12)[转载]易经真解(四)五行、六气、八卦的准确含义
中医基础:把阴阳、五行、六气讲清楚
肿瘤的中医治疗(理)[吕英医生讲课稿]
古中医圆运动读书笔记之原理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