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拓展阅读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一、人生真相

传播全人类共有的知识与观点,这里是蜜读。本次推荐的书是《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1921年,19岁的沈从文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城,寻求自己的梦想。当时,他的姐夫田真一只和他了一句话:“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都没有!”正是这句话,对沈从文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什么这句话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对人生而言,信仰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生的真相又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持怎样的人生观?我们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关于这一系列疑问,我相信,本书能帮你进行更好的解答。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由享誉全球的印度著名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氏)所著。在这本书中,克氏沿用了他一贯的空灵、禅意和沉思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从生命、自由、爱、革新、心智、生活和真理等七个方面出发,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描绘了一幅完美的人生景观图。

蜜读曾解读过克氏的另一本代表作——《重新认识你自己》,对我的影响很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认识和所坚持的自我,原来是虚假和懦弱的,但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却全然不知。

那么,在认识真实的自我后,我们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这就是《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一直在误解自己的人生,我们全然不顾人生的伟大,一直过着一种要么碌碌无为,要么苟且偷生,要么自以为是的生活,却并没有想过要超越现有的人生,追求更加崇高的人生境界。

更可怕的是,我们穷其一生都没有发现这样的真相。等到老去的那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人生虚度了。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啊。所以,克氏一再强调,我们越年轻的时候,就越要了解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有两大特色。一方面,它不是在生硬地讲解一些重大的人生话题。相反,它是将这些话题同人的现实感受、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融合在一起,进行近距离、生活化的解读。

另外,此书的每一章都融入了一问一答的写作形式。这样做既是对前面内容的巩固,也是对某些话题的拓展和延伸。因而,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借此对自己进行检验。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属于思想类的经典著作,很多人都从中受益匪浅。希望我的解读能给你的人生带来重要启迪,帮你真正打开命运之门。

二、理解生命

现在正式解读《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一书,本章的主题是“理解生命”。有人曾把人生的全部内容,归结为车子、房子、票子、妻子、孩子五件事情。这些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那么,除了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又是什么呢?克氏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做了详尽地分析。他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只关注分数的高低,只注重能否找到好工作,只鼓励人们不断地参与竞争。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视野短视,不具备长远发展的实力。进而,克氏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这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实质就是要理解生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又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生命有两大内涵。一是生命包罗万象,既包括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也包括人内在的各种变化,如情绪波动、情感表达、头脑风暴等;更包括人外在的一切活动,如推动社会变革、开展经济活动、维护和平等。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只关注了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并未看到生命的全部景观,这必将导致我们的视野短视狭隘。而以这种视野培养出来的人注定是不健全的。

事实上,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生命的冰山一角。几百万年来,人类一直在围着这一角思考和实践。因此人类要摆脱发展的困境,必须对生命世界全面研究和考量。

二是生命变化无常。生命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地向前流,这是它唯一的意志。它流过沟沟壑壑,能将一切荣耀和落魄冲刷得一干二净。然而现实中,我们却总是在扼杀生命的这种本性。

我们总是会感到恐惧,于是穷其一生在寻求一种安全感。我们借助意识和心灵的力量,不断在思想中筑起了一道道墙,比如宗教就是一例。这些墙一直在慢慢变厚,成为生命的一种束缚,我们却浑然不知,固执地以为自己找到了安顿生命的居所。

可以说,一切的制度、文化、文明都是人类进行自我保护的措施和方法。与生命比起来,它们是何等的渺小。所以,不管是教育,还是其他一切人类活动,都应当将理解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根据对生命的理解,可将生命的独特性概括为心智、革新、自由等三大内容。恩格斯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可见,将心智作为生命的核心,一点都不过分,而革新与自由是生命的关键特征。没有这些,生命就会枯竭。

心智是生命最为独特的地方,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无限的包容力。健全的心智要敢于克服恐惧,但不能走向膨胀和夸张,也就是还要消除野心。只有真正让心智自由地流动起来,才能发现真相。

对生命而言,自由是一种状态。无拘无束不是自由,恣意妄为不是自由,放任自流更不是自由。在这里,自由是一种生命应有的状态,是生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掉的信念。

生命流动的本性决定了生命必须不断革新的现实。落后就要挨打,生命的僵化是最可怕的落后。革新不只是要革新僵化的体制、环境和制度,还要革新僵化的身体、心灵和智能。不断探索是革新的重要特征。

三、与自由相遇

本章的主题是“与自由相遇”。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自由这个词,比如政治自由、财务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可见,自由观念影响之大。

对于人生而言,我们为什么要谈自由的问题?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人生的自由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谈自由?克氏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做了重点论述,你可以参看蜜读对此的相关解读。这里只重点强调一点,生命有时候很脆弱。举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人容易受到情绪的控制。一旦被情绪控制,整个生命便会被绑架。毋庸置疑,实现人生自由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对人生与自由的关系的回答。本章开头所提到的各种自由都是人生所必需的,但那些只是对自由的一个比较浅层次的解读。从更高意义上来说,自由意味着一种豁达、通透和自足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庄子在梦中梦到蝴蝶后的那种体悟和感受,即物我两忘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生命不会被恐惧所干扰,甚至连求取安全感的冲动都没有了。

克氏认为,如果一个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他将得到真正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观点、观念和信仰,它是产生这些内容的理由和根据,是一种毫无挂碍,一泻千里、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智慧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它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你要想获得智慧,必须具备这样的三大特质。

一个特质是,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心理学有一个词叫“舒适区”,泛指那些让人具备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区域。此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反的区域,比如恐惧区。这些区域都在无形中影响人生不断前进的步伐,你要能够意识到这些区域的存在,并对它们做一针见血的分析和批判。

还有,你得勇敢地走出各种舒适区和恐惧区,解放生命,打造纯真的生命状态。纯真的状态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克氏所说的“无邪”的状态。

再就是,你要勇敢地成为自己。从儿时起,我们总是被教育要成为某些人,却一直没有被教育要成为自己。这使得现实生命与真实生命相分离,违背了生命独特性的规律。

就第三个问题而言,获得自由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方式。一是要破除内在的依赖。自由的对立面是惰性。人天生懒惰,是因为可以更好地依赖别人。因此要获得自由,既不能依赖外在环境,也不能依赖过去的看法,要真正依赖的是当下的人生现实。

另外,要学会去爱而不是被爱。自由的最大特点在于主动性,爱也有这样的特点。我们要主动去爱,不求回报地去爱,而不是去等待爱,被动地爱和别有用心地爱。关于爱的具体内容,在下一章还会详细论述。

四、发现爱的真谛

本章的主题是“发现爱的真谛”。2015年,当代学者钱理群提出一个词,仿佛触痛了国民的神经,瞬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这个词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它主要泛指那些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人。他们拥有极高的智商,而且懂得合作,但又善于钻营和投机,追求世俗和伪装。钱教授认为他们对社会的潜在危害更大。

为何这个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为什么这样的人会受到如此强烈的指责和批判?背后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严重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进一步说就是不懂得爱自己与爱世界的辩证关系,也就是爱的真谛。

那为什么人们意识不到爱的真谛呢?首先,人们忙于耕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却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公民身份;其次,人们喜欢用交易的思维来对待爱,但忽视了爱的超越性意义;再就是,人们受野心的蛊惑,忙于竞争,心中难以播下爱的种子。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人们失去了发现爱、表达爱和践行爱的能力和精神。

既然现实中意识的爱不是真正的爱,我们就要继续追寻爱的真谛。克氏从三个方面对爱进行了界定。一方面,他认为爱是实在的,而不是情绪化的、使你哭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认为爱不是伤感;还有,他认为爱是纯然的。

这里重点说一下,爱是纯然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例行公事地活着,如同行尸走肉般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因为我们的生命缺乏温度和情怀,也就是克氏所说的,缺乏纯然的爱。纯然的核心意思是敏感,克氏认为,敏感代表着对所有事物都有温柔的感受。

至此,我们可以对前面的分析和论述进行梳理,总结出爱的真实含义。我认为可以将其归纳为:爱是主动的,而非消极被动的;爱是超功利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爱是包容的,而非自私自利的;爱是实在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爱是有温度的,而不是毫无生机的。

最后我们谈一下爱的作用。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谈。一是从爱和自由的关系来谈。二者互为前提和结果。只有学会去爱,我们才能实现自由;只有具备自由的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爱。

二是从爱与生命的关系来谈。真正的爱是无私的,是毫无芥蒂的。在爱的帮助下,我们能够真正走进生命,发现生命的每个角落,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真正的人。

三是从爱与改变的关系来谈。爱是一种改变的力量。有了爱,我们的人生将不再是一片荒芜,将充满生机和力量。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每个人成了改变世界的有生力量。

五、崇尚革新

本章的主题是“崇尚革新”。 对生命有足够的理解后,我们会发现,关于人生的许多界定,是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的,但并不都是人生的真实面貌。

比如,对于老的定位。有人认为,自己才60岁就老了。有的人却认为,自己80岁也不觉得老。这种差异性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哪一种才是人生的真相呢? 

克氏认为,人生的动力在于不满足。这里的不满足不是贪得无厌的意思,而是不服输、不屈服的生命劲头,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冲劲儿”。

关于人生的动力,还需要注意两点:

革新并没有年龄的限制。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人向前冲的勇气会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渐减弱。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生命奋斗的勇气与信心和年龄并没有根本的关系。

革新是生命规律使然。生命发展的整体趋势是阶梯型的。出生是生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青春期是第二个高峰。在后面的过程中,生命还会经历更多发展的高峰,所以,人生不能止步不前。

但坚持革新的人生观很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人天生是懒惰的。因为懒惰,生命开始对自己的处境和现实变得不再敏感,于是选择了一种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方式度过一生。

另外一个是,人心很容易陷入恐惧的境地。因为恐惧,我们总是想法设法用筑墙的方式来限定人生,却没有直面恐惧,更没有竭尽全力去克服恐惧,于是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下面我们来谈谈,人应当如何实现革新?

人一旦有了不满足的想法,就会开始质疑和探索。因此,第一步,我们要敢于真正的反叛,并树立探索的勇气。真正的反叛乃是突破旧有的模式,向模式外去搜寻答案。只有反叛才会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反思,才能形成自知之明。只有具备探索的勇气,才不会浅尝辄止。

第二步是要获得创造力。创造力并不是就得从伟大的事情中才能历练出来,事实上,只要主动去做一件正确的事,这就是创造的开始。此外,创造力还源于对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过程。

第三步是要不断地滋养。不满足的精神状态是很难获得的,需要长期滋养和不断陶冶才能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不断深化这种状态,并最终使其成燎原之势。

六、心智的力量

本章的主题是“心智的力量”。2016年,一篇题为《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关键概念“空心病”,空心病的实质是心智患上了疾病,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人生危机。

心智,简单说就是心灵和思想。通过心灵和思想,生命可以主动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但这种认识并不总是正确。当这种认识和现实世界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时,心智就患病了。

心智患病的主要表现是人不能进行正常地感受和认识,总是陷入各种混乱、冲突和纠结当中。它总是会诱导人消极和悲观地看待人生。心智为什么会患病?我们又该如何修炼自己的心智呢?

我们先来谈心智为什么会患病?原因之一,没有遵循条理化原则。心智是灵活的,但却不是恣意妄为的。只有具备美德,人的感受、认知和思考才有条理、有秩序。这里的美德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生命自觉的表达。当心智没有条理,人生发展的秩序也将会被严重打乱。

原因之二,装满偏见。人的内心和思想具备记忆和储存的功能。偏见是那些不正确和不合理的见解,吸收了太多的偏见,我们便不能进行深度观察,从而影响了对危机的觉察能力。

再就是,迷信知识和传统。知识和传统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它们对应的是过去的心智模式。对知识和传统的迷信,造成了心智在新与旧上的分裂。迷信程度越重,分裂程度就越重,最终将人生推向深渊。

接下来再谈我们该如何修炼自己的心智?之所以将思想和心灵融合在一起解读,是因为二者天然地存在着各种联系,它们紧密地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修炼心智应注意五大方式的运用。

一是打造开放的心智生态。闭关锁国必然带来落后,一个国家如此,心智也不例外。心智要全然地面对外界,即使有一部分内容未开放,心智也会产生许多障碍。同时,要让心智变得更加机警和敏感,以便对全部的细节进行有效的观察。

二是扩充心智的容量。雨果说:“比海洋更辽阔的是人心。”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心智容量之大的现实。但需要注意的是,心智容量之大,不是本来就有,而是主动开发的结果。

生命的各种感受都会在无形当中占据心智空间。所以,我们要放下一切感受,不能让自己感受到任何的束缚和压抑。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具备朴素的精神,也就是,消去一切的尘埃、烦恼和繁琐,直指事物的本来面目。

要有爱。没有爱,所谓的朴素只是一时的冲动,有了爱,生命才会更加恒久。再就是,要追求内心之美,这样生命才能更加深刻。

三是抛弃旧的心智模式。要勇敢地排除外在力量施加的各种恐吓与惊吓,让心智变得更加从容不迫。当困难发生时,要拒绝模仿,拒绝模仿过去,模仿榜样,模仿传统,要勇敢地应对当下。当然,还得摆脱习惯的力量。

四是打造心智的极致状态。我们的心智容易被打扰,是因为它不具备感悟寂静和虚空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有高度的专注力,这种专注力面对的是整体而非一点。同时还要能做到觉察一切。

五是避免激进和膨胀。心智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激进和膨胀天生具有扩张的功能。当它们被无限扩张,便成了野心。因此,要遏制野心的力量。

七、有温度的生活

本章的主题是“有温度的生活”。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这样写道:“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他将追求闲适、悠然和从容作为生活的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

除了这些,生活还有哪些真相呢?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说明。

一方面,他认为,真正的生活需要有爱,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并保持赤子之心;另一方面,他认为,真正的生活需要有独处的勇气。一个人只有学会独处,他的生命才是自足的。

这些关于生活的真相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也就是有温度。我们每天都在生活当中,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将生活过成了一种惟命是从、一种例行公事、一种唯利是图。而有温度的生活正是对这种现实进行革新的有效方法。

那我们应当如何经营,才能过上有温度的生活呢? 

一是学会去生活。生活有着多个层面。那些表面的生活只是一种点缀,教育更应该着眼那些深层次的东西,教会人们去追寻爱,去放下自我,感受大千世界,实现自我与他者的平衡。

二要学会独处。我们学习独处不是为了逃避外界的繁华,而是为了驱赶内心的空虚和焦虑。蜜读曾解读过的《娱乐至死》,对人们舍弃内心,疯狂追寻外在娱乐的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得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结论,你如果有兴趣,不妨拿来读读。

学会独处最为关键的是要直面内心的孤独。要走进这种孤独,全面了解它,而不是去寻找替代品。当如此进行时,你发现孤独并不是一种心魔,反而会成为人生的另一种动力。

三是打破忙碌的生活状态。正如本章开头提到的,疲于奔命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忙于奋斗、忙于竞争、忙于挣扎,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何我们会停不下来?

“诗意地栖居”最先由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提出,后来海德格尔对此作了许多研究和解读工作。这个命题的实质就是要解决生活缺乏超越性力量的问题,因此,将生活诗意化也不啻为是一个好方法。

此外,克氏认为,自我的分裂也是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因此,还要学会观察内心。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观察不能带有任何的主观判断和臆想,要做到自在地观察。

八、追寻神和真理

本章的主题是“追寻神和真理”。前面我们探讨了关于人生的许多核心命题,它们都是理想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对人生而言,什么才是最后的归宿和寄托呢?哲学家认为是智慧,政治家认为是自由,神学家认为是信仰,文学家认为是情怀,史学家认为是规律,科学家认为是理性。

答案到底是什么?克氏认为是对神和真理的追寻。什么是神和真理呢?神和真理都是源于宗教的概念,但在这里,它们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宗教意味,它们的真实含义是无限、精微和自由。

先说无限。人生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那些试图用一种可能性来驾驭整个人生的做法是不人道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再说精微。神和真理并不总是浅显易见,它们隐藏在世界的深处,而且愈探寻,我们愈会觉得难以把握,但又不得不为它们的精细、微妙所惊叹。而在追寻的过程中,人生又会变得更加的敏感和笃定。

最后说自由。这里的自由与政治毫无瓜葛。事实上,我们经常提到的自由,更多的是做自己喜欢做和想做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自由的本义。实际上,自由是不被任何权威、榜样、教条所约束后的结果,具体可参考本书的第三章。

总体来讲,对神和真理的追寻,能够给我们的心智带来爆炸性的创造力。因为它很好地锻炼了心智的敏感度和深刻度,进而引发一场关乎整个人生的革命。重要的是,在追逐无限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人生文化。

既然关于人生的思考源于教育,因此,关于神和真理如何追寻的问题还得要回归到教育上。这里主要谈两点内容。

一是教育帮助每个人成为一个具备自由精神的人。引导每个人接受正确的教育,鼓励他们不受任何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

二是教育帮助每个人成为一个具有宗教情怀的人。宗教情怀是一种人文情怀、人道情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情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超越。

到这里,《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就为你解读完毕了。相信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收获。这里特意准备了几个问题,希望你可以借此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生命?

2、我们如何获得智慧?

3、爱的真谛是什么?它有哪些现实价值?

4、如何管理我们的心智,不让它们膨胀?

5、神和真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内容简介

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李筱懿把这些年来常用的情商知识点和管理学概念,变成通俗易懂、能让人举一反三的故事与读者分享,让读者轻松应对生活、情感与职场中碰到的种种难题,是一本为都市男女量身打造的情商修炼指南。

作者简介

李筱懿,新女性主义作家,自媒体矩阵"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创始人,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打造都市女性生活社群。已出版作品《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先谋生,再谋爱》《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有人走的路》精彩书摘(一)
生活的境界-三品大官人-搜狐博客
老祖宗留下的谚语,条条是真理 特别是第一条,太符合现实了!
老祖宗留下的谚语,条条是真理特别是第一条,太符合现实了
老祖宗留下的谚语,条条是真理 特别是第一条,太符合现实了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