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老狼给你讲藏在《论语》中的故事(16~19)

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杨伯峻先生对此的翻译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也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即为人谋、与朋友交和传不习。

 

南怀瑾先生即持此论。

 

这两种看法在杨先生和南先生之前就有,杨伯峻先生之所以不肯采用后者是因为他认为按照《论语》的句式从三个方面反思自己,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吾日省者三。

 

杨先生这种看法也许有道理,但是这一章后面多了吾身俩字,如果说是吾日省吾身者三,总觉得有些别扭,而且一个人每天总是这么反思自己,似乎有些强迫症的症状,曾子虽然笨了些,好赖也是孔子之后传述礼乐制度与文化非常得力的一个人,似乎不当这样。

 

总得来说,不如理解成从三个方面来审视自己更合理,也并不违背语法。

 

我想告诉诸位的是,无论是三次还是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章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反省的内容。

 

我们都有一种经验,我们替人办事的时候是否竭尽心力,我们自己不知道吗?还需要反思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更是连想也不要想的事情啊,一个人跟朋友一起诚实了没有,撒谎了没有,欺骗了没有,不是心知肚明的事情?还反思什么?哪里还存在诚实不诚实经过反思才能知道的情况?

 

只有解读了上述二个问题之后,才能真的了解本章的含义。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验,有人找我们商量事情,大家一起合计的时候,总觉得想得都比较周到了,但是回头又会觉得有不妥的地方。

 

曾子在这里反思为人谋是否尽到了忠的意思,就是说他每天会坐下来静心审视一下,自己替别人谋划完的事情是不是还有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那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什么意思?

 

熟读《论语》的人都知道,古人非常讲信,几乎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所以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里仁篇)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古人不肯讲话,而是不肯轻易地许诺什么,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到,对别人失去信用。

 

曾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意思就是每天都要想一想,是否有答应了朋友的事情还没有做。

 

现代人也有这种经验,朋友吩咐我们一些需要过段时间才做的事情,由于时日长,会忘掉。如果像曾子这样,每天都想一下,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也不会失信于朋友了。

 

“传而不习”与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差不多的内容,只不过一个是对弟子讲学习之道,一个是对自己的要求,师生二人你呼我应,在这个观点上非常和谐。

 

第五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

 

孔子说:治理一个千乘规模的国家,要认真对待政事,讲究信用,节约各种开支,爱护你的下属,使用民力要依据时节。”

 

从内容上看,非常简单,翻译起来似乎也没有多大问题,其实不翻译也可以,非常通俗易懂。

 

那么这一章到底讲了些什么?如果放在那个时代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含义,值得人们把孔老先生的这句话摘要出来,单独做一记录呢?

 

乘是指战车,用四匹马拉的战车,古人经常用它衡量一个国家的规模。

 

千乘之国如果放在晋文公时期,那是想到了不起的规模了,当时的晋国在晋献公的努力下兼并了周围几个国家,战车的数量还达不到这个规模。

 

公元前589年,晋国郗至为了报在齐国受辱之仇,请求晋景公派兵攻打齐国,晋景公同意派七百辆战车给郗至。但是郗至认为凭这些不足以战胜齐国,请求派八百辆战车。从七百到八百,只请求增加一百辆战车,这说明当时晋国的兵力差不多也就如此了。他之前的晋文公在公元前632年在跟楚人的城濮之战中,所带的兵车是七百辆,这就是当时晋国的势力。

 

从郗至到孔子经过了大约七八十年的时间,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千乘之国虽然不能说很小,但也说不上大了。

 

孔子在这里说得就是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应该着重的是那些事情。

 

这里要搞清楚的概念有以下几个:

 

1、敬事之敬有什么特殊含义。

 

2、信主要的内容指什么。

 

3、节用有什么重要含义。

 

4、爱人爱的是谁。

 

5、使民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2 、

 

敬这个字在古代的含义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着重于恭敬,古代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在这一章里,敬有敬畏、谨慎、认真的意思。敬事就是作为执政的君子对待政事要慎重,让我们从《论语》中子路篇定公问一章的内容来领略一下敬的内涵: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其大意如下:

 

定公问孔子请问有没有那样一句话,国君如果照着做就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兴盛起来?

 

按照礼乐制度来说,作为一个国君要勤勉地对待政事,严格遵守制度,为全国人民做榜样,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才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总这么苛待自己,有点接受不大了,所以鲁定公想从大政治家孔子那里找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情都会懵,如果后世的儒学大家碰上皇帝肯这样向自己请教,一般会哼哼教导一番,有些甚至教导完了还不过瘾,回去还会写篇文章给皇帝看,大道理小道理一通猛讲,古今中外的例子一通猛举,将皇帝老儿腻歪死算完。

 

孔子毕竟是圣人,善于玩脑筋急转弯一类的游戏,不过人家玩脑筋急转弯不玩树上骑个猴儿那种水平的,而是正儿八经地含着学问的。

 

孔子回答鲁定公:哎呀,这可是有点难度了。不过有这样一句话:“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果一个国君知道作为国君之难而慎重治理国家,是不是可以算一言兴邦了呢?

 

鲁定公一看没难住孔子,就又出了一道难题:那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国君丢掉国家的?

 

回答说话不大好这么讲。不过有这样一句话:“我做国君没有觉得有什么可开心的,唯一开心的事情,就是我说话没有敢不听的。”如果一个国君说得对,大家都认真服从,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他说得不对,大家也不来反对,这不麻烦了?这算不算一言丧邦呢?

 

中国早期的文化是一种生存的文化,对于各种事情充满了戒惧的心理,似乎随时不小心都会有大祸临头。

 

这是因为早期中国版图上国家非常多,最多时号称万邦,所谓的邦绝大多数都是现在人们说的部落,规模非常小,在这么大一块版图上生存着这么多国家,彼此之间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说不定你在吃着饭,背后来一拨人拎着棒子就把你干挺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见识的部落首领都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势力,经过无数代人的筛选,最终认定扩大势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善待跟随自己的民众,跟他们同甘苦,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应付各种难关。

 

这就是仁作为政治理念的来由。

   

   3、

 

孔子说得一言兴邦,就是要国君敬畏上天,勤于政事,善待民众。

 

后来,随着中国的国家兼并、民族融合,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对于执政者来说,国家就像当年的泰坦尼克号游轮,大得已经让人觉察不到危险了,所以敬作为敬畏、慎重、认真的含义慢慢地淡化了,渐渐地走出了中国人的视野。

 

但是,敬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合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而是连同文化一起被移植到了日本,在日本扎根,至今不绝。

 

我们可以看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看看日本人对敬的理解:一个日本人在酒店里负责洗刷厕所,带了一个女徒弟。他刷马桶的时候,女徒弟就在旁边看着,只见自己的老师刷完一个马桶之后,从马桶里舀起了一勺子,喝了。

 

女徒弟看傻了,就算你工作认真,刷得干净,也没有必要这样吧?

 

后来,弟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给他看自己喝水的含义了:在酒店里刷马桶、打扫卫生是非常卑贱的工作,可是你一旦选择了它,就要尊重它,那是对自己的肯定。

 

这就是敬。

 

也许是日本是岛国的原因,四周环海,没有可扩展的机会,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感特别重,礼乐文化的敬特别适于这一民族,而日本也正是凭着自己的敬赢得了世界。

 

   4、

 

在《论语》中讲到敬的章节很多,其中和本章最为想象的是宪问篇的一章,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一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一个君子的标准,孔子告诉他提高自己的修养,用敬的态度对待一切事情。子路似乎认为孔子提出的标准有些过于简单,就进一步追问:这样做就可以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安定你周围的人。子路仍然还是不满意,继续追问。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修养来安定百姓。提高自己的修养安定天下的百姓,尧舜都还不能完全做到呢。

 

从孔子的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敬在古代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先是执政者从提高自己的修养开始,认知到自己身上担负的社会责任,用敬的心态对待自己该做的工作。端正了这种态度之后,首先要安定自己周围的人,让你的上司对你放心,为你的下属提供好的工作环境,为你的家人提供好的生活条件。

 

修己以安人,指的是安定自己周围的人,杨伯峻先生翻译这一句的时候,说“修己以安人”是“修养自己使上层人物安定”明显有些误解了古人的意思,它是把“人”和下文的“百姓”对立起来,得出了这样的概念。

 

实际古人对每一个人的责任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以自己为圆心一层层地向外扩展,所以“修己以安人”之人是指自己周围的人,自己应该首先担负起责任的人。

 

这种理解才符合“思不出其位”的思想。

 

孔子在继“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之后,提出了最后一个标准:“修己以安百姓。”

 

为什么修己以安百姓是连尧舜这样圣人级别的人做起来都有些困难?因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礼乐制度的核心目标:仁!

 

这就是我在开首介绍仁时所讲的,仁就是执政者要让为跟随你的人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要让你国家里的人生活得快乐。

 

为什么从“修己以敬”开始可以做到“修己以安人”乃至“修己以安百姓”呢?

 

《论语》中还有别的章节会对此作出阐述,为了不把话题扯得太开,咱们到了相关章节的时候再予以讨论,现在继续说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里的18句人生名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
《孟子》尽心下
《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乎”章解析
孔子及孔子与弟子的一百个精彩言论和对话
孟子义利之辨的永恒意义
论语故事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