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湿 +体内湿气与方药探讨

2014-06-25 20:29:32

关于脾湿     
      转载自金色曼陀罗
脾湿也是现代都市人群的一个体质

从中医上来讲,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怎么理解运化与受纳?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胃理解成一个粮仓,你所吃的任何东西,都能保存到里面。那么,脾的功能就是物流公司。你要把仓库(胃)的东西,经由这个物流公司,运输到你身体需要的部位去。如果物流公司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就是脾胃不合了。脾胃不合就会导致我们之前所讲的那些疾病的发生。但这些疾病在中医里,不叫胃炎,也不叫十二指肠溃疡,而是叫胃脘痛。常常是由于过饥过饱所致。

那么,为什么说脾湿也是现代都市人群的一个体质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普遍自身工作和精神压力较大。再加上饮食上的过剩,运动量减少,于是,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积留在你体内的这个东西,我们就管它叫湿。

风邪加脾湿就是风湿

体内有湿,外感风寒。风邪与湿相相合,就成为风湿。比如我们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等,在中医上就叫做痹症。天气变化的时候,人的四肢冰凉,或者是有疼痛的感觉,往往是和你体内有湿有关的。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比如小河沟在冬天来的时候,河水就会结冰。那么,如果你体内的湿气很多,在感受风寒之邪的情况下,你的体内也会结冰、堵塞。
寒性的东西有一个特征,寒主收引、凝滞。收引、凝滞在你体内发生了,经脉就会堵塞,从而引起周身疼痛。

平常人怎样自我判断有脾湿呢?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食欲减退、便不成形,胃脘痛,四肢厥冷,舌苔黄腻等症状就是脾湿。它多数伴有嗜好茶茗,运动量少,形体偏胖,思虑过度等因素。

那么,我们怎么化湿呢?

脾湿、阴虚、内热往往是相合为病。比如说湿热,以冠心病为例。目前,很多人都得了冠心病。在中医里面,我们不管它叫冠心病,我们叫心痛,或者是真心痛,或者是胸痹。导致冠心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种是极为常见的,就是“痰湿瘀阻型”。这个痰,不是我们吐的那个痰,而是广义的痰。痰在我们的体内,分两种,一种叫有形之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叫无形之痰,就弥漫在人的上、中、下三焦,弥补在你气血周身无处不在的湿气。这个,我们也称之为痰。

你具备了这个内在的危险因素,在外来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痰聚成核。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像女性的这种乳腺结节,也是一种湿。久而久之,聚之为结,聚之为核。痰湿瘀阻型冠心病也是这样的,你体内的这些湿多了,时间长了,瘀阻在你心脏周边的毛细血管里边,造成大面积的瘀阻,就会导致你胸闷、胸憋。实际上,对于这种病的预防,是非常简单的。你平时化湿就可以了,我记得我祖父曾给山东的一名人看过病。他就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山东做过督军的周自齐。有一回,他在北京,让我祖父帮他看病,我祖父就去了,就是这个病的征兆。他老人家给周自齐开了几副药,就好了。

由此可见预防之法是多么重要。你不要等它发作的时候才来治疗,你要把这些湿给化掉。

葫芦黄酒化湿法

关于化湿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小配方。这个配方很简单,不管是男女老幼,无论你是阴虚体质,还是内热体质,或是脾湿体质,都可以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食用。

我们要先找葫芦,在农村,哪里都能见到这种葫芦。葫芦分为两种,一种是苦的,一种是甜的。我们要那个甜葫芦,因为这种葫芦没有任何毒性。如果有条件,我们就要新鲜的葫芦,不要旧的。我们找两个葫芦,把其中的一个上面那块儿削掉,把里面的瓤想办法摘赶紧了。之后,把另外一个葫芦洗净,剁碎,把这些碎块儿倒到那个葫芦里。接下来,买些绍兴的花雕,或者买其他特别好的黄酒都可以,把酒倒进去。然后,把葫芦盖封住,放在家里的阴凉处,放10天以上。再打开,每天晚上临睡觉前倒上一小杯,一两就好,温一下。

那么这个东西适于什么症状呢?比如说手脚冰凉,或者有关节炎的朋友。当然,这个是不治病的,它只是能缓解一些症状。比如说还有非运动型损伤的腰肩背疼痛,或者胸憋胸闷,小便不利,还有的女性腿水肿,一按就发暄,都可以拿葫芦泡黄酒来喝,而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我们都可以来试一试。

阴虚、内热、脾湿三合一疗法

阴虚、内热、脾湿三者往往互相夹杂在一起,都存在于体内。只是可能一个人他的内热相对多一点,或者是阴虚相对多一点。年轻人以内热为多见,老年人以肝肾阴虚为多见。较为肥胖的人,爱思虑的人,少运动的人,往往多脾湿。在养生的时候,应该三者综合起来考虑。

浓茶喝多了不是好事

痰湿、脾湿,现代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有这些病症,主要是跟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系。比如喝浓茶,大家要记住,喝淡茶有利于养生,它可以清热。但是浓茶喝多了,就会伤脾,因为茶是寒性的。脾伤了自然会出湿。还有就是因暑贪凉 比如从冰箱里拿出来西瓜就吃,或者倒凉啤酒拿过来就喝,同样对脾有伤害。而且,按照春夏秋冬养生来说。夏至日后,一定不要因暑贪凉。

在这里,我给大家几个方子,大家可以试一试,都是比较简单的,用起来,效果也非常好。针对肺热,就是用两个鸡蛋。但这两个鸡蛋的方法比较特别,两个鸡蛋不要用油炒,就是把鸡蛋在碗里搅拌之后,放一点醋,不要放油,也不要放盐,在锅里炒,这就是醋炒鸡蛋。有的人可能说这样没什么咸味,那可以稍微放那么一点点盐,淡淡的就好。这个针对咳嗽有很好的效果。

咳嗽、肺热,其实是会喘的,从中医来讲,叫肾主纳气。大约是牵扯到肾虚。针对咳嗽,这里也有个小方子,就是雪梨汁。大家可以在市场上买梨榨汁,再榨萝卜汁,生姜汁;然后,在中药店里买鲜茅根,也榨成汁。之后,用蜂蜜来调,调完之后,每天吃一小羹勺,只一小勺。这个对于止咳平喘有非常好的效果,这些东西本身都是食品,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关于量的问题,梨一般用两个;姜要少用一些,切个几片,弄成汁就行了。其余的无所谓,多多少少,不要特别多就好,蜂蜜则是个调味的东西。

巧用六神丸

有的人胃火比较大,有的人表现在口臭上,因为心火与胃火是共同的,所以也会生疮。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有些人可能会牙龈肿,牙痛。出现这种现象怎么办?我们在药店里边买六神丸。但是,六神丸不是用来吃的。六神丸都是小粒,极其小,大家把六神丸搁在一个小碗里边,用勺给它弄碎了,然后用水化了,之后再多加些水,就拿这个六神丸水漱口,对牙痛有奇效。牙疼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缓解牙痛,完全没有问题。

体内湿气与方药探讨
转载自金色曼陀罗
大肠湿热
症状: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致暑湿热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气血而成。

寒湿困脾

症状: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头重身困如肿,苔白腻或舌胖嫩,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由贪凉饮冷,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脾胃;或素体湿盛,脾阳受遏,以致寒湿中生。

脾胃湿热

症状: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厌油腻,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肤发黄,或有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郁化热所致。

肝胆湿热

症状: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黄腻,脉弦数。若见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见睾丸肿痛,外阴瘙痒,妇女带下黄赤腥臭等,则为肝经湿热证。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或湿热下注所致。

膀胱湿热

症状:小便灼痛,尿频,尿急,或见血尿,或尿液浑浊,或有砂石,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1、化湿药

  适用于湿邪侵袭肌表证。以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苔薄腻,脉濡等为特征。因湿邪为阴邪,其性滞腻,极难分解,湿邪在表不可仅取发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湿留,更不可利湿以攻里,以防引邪入里。只有宣化发散方能表解湿祛。根据湿邪挟暑、挟热、挟寒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3类药物:

  1.1 芳香化湿药

  藿香、佩兰叶、紫苏叶等。用于湿邪或寒湿外袭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急性肠炎初起。证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重痛,脘闷呕恶,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等。

  1.2 清化暑湿药

  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适用于外感暑湿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初起等。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黄,脉濡为特征。

  1.3 宣化湿热药

  荷叶、绿豆、西瓜翠衣等。适用于外感湿温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痢疾初起等。以发热,头身重痛,咽痛,恶心,舌苔薄黄,脉濡数为特征。

  2、燥湿药

  适用于湿邪蕴结于中下二焦者。多见不欲饮食,脘腹胀满,恶心欲吐或大便泄泻,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脉滑等症。临床应根据湿邪化热与否分为两类:

  2.1 燥湿健脾药(苦温燥湿)

  厚朴、陈皮、草果、苍术等。适用于湿浊蕴结中焦的急、慢性肠胃炎等。以胃脘胀满或疼痛,呕吐恶心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滑或缓为特征。

  2.2 清热燥湿(苦寒燥湿)

  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适用于湿热蕴结中焦或下焦所致的急、慢性肠炎,胃炎,痢疾,黄疸等。以腹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苦食少,大便秘结或下利,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

  3、祛湿药

  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筋骨者。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湿邪多挟寒、挟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故祛湿药可分为以下3类:

  3.1 祛湿散风寒药

  独活、威灵仙、白花蛇、虎骨、蚕砂、徐长卿、五加皮、乌梢蛇、海风藤、千年健、松节等。多适用于风寒湿侵入筋骨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等。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恶风畏寒,得热则痛减,舌苔白滑,脉沉缓等。

  3.2 清热祛风湿药

  防己、秦艽、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寻骨风等。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等。

  4、利湿药

  适用于湿邪留滞下焦而见癃闭水肿等。前贤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此药则通利湿浊从小便而出,临证视其兼热与否可分为两类:

  4.1 淡渗利湿药

  茯苓、茯苓皮、猪苓、灯芯草、薏苡仁等。适用于湿浊阻滞膀胱或溢于肌肤所致的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等。以小便不利,水肿或腹水,或泻泄不欲饮食,舌苔白腻,脉沉缓为特征。

  4.2 清热利湿药

  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钱草、海金沙、石苇、萆!⒁鸪隆⒌胤糇印⒍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扁蓄、瞿麦、冬葵子等。适用于湿热蕴结于下焦所致的急性肾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以黄疸或水肿,兼见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特征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二、清热祛湿 2


【甘露消毒丹方论】

清·王士雄: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纪》①五运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运徵,火旺,天乃渐温;芒种后十日交三运宫,土旺,地乃渐湿。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张,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温热经纬》)

今·李畴人:蔻仁辛香,藿香芳香,宣解肺脾。茵陈发越陈伏之湿,黄芩泻肺火,木通泻小肠之火,兼滑石之淡渗从阳通阴而泻三焦之郁热,连翘、川贝清心肺而化痰热,射干、菖蒲利咽喉。苦辛芳淡宣解三焦表里湿热之邪,不专主发汗,上焦肺气宣通,则玄府自启,汗出热化,便通痞开矣。(《医方概要》)

今·冉雪峰:此方滑石、茵陈、木通,皆利湿药;薄荷、藿香、菖蒲、蔻仁、射干、神曲,均芳香通利,疏里宣外。黄芩清热,贝母豁痰。加连翘者,症见丹疹,虽在气分为多,而一部分已袭营分也。此方较普济消毒饮,尤为清超,彼侧重通外,此侧重清内;彼为清中之浊,此为清中之清。细译方制,微苦而不大苦,清利而不燥利,举重若轻,妙婉清灵,迥非庸手所能企及。(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今·朱良春:本方是治疗湿温、时疫的常用方剂。方中藿香、蔻仁、菖蒲辟秽化浊;黄芩、连翘清热解毒;射干、贝母清肺化痰,且射干与连翘相配,更能消退咽肿;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更用一味薄荷轻疏表邪。这样,可使湿热之邪既从表而散,又从中而化,更从下由小便而出。对于湿温、时疫初起,或湿热黄疸、瘟毒轻型者,都可用之。(《汤头歌诀详解》)

今·赵绍琴:方中黄芩清热燥湿,连翘、射干清热解毒,茵陈、滑石、是木通清利湿热,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茵陈皆芳香之品,有化湿辟秽之功。湿热蕴蒸,易生痰浊,故用川贝母以清化热痰,薄荷配连翘轻清宣透,疏通气机,透达热邪。诸药配伍,芳香化湿辟秽,淡渗分利湿热,寒凉清热解毒。感受湿热秽浊之邪,用之多可获效。(《温病纵横》)

【注释】①六元正纪: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八正散方论】

清·汪 昂: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肝脉络于阴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麦、匾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泻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结,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者也。甘草合滑石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径达茎中,甘能缓痛也。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热结膀胱不能化气而水积下焦,故小腹硬满,小便不通焉。大黄下郁热而膀胱之气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闭塞自通,瞿麦清热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蓄泻膀胱积水,山栀清三焦郁火,车前子清热以通关窍,生草梢泻火以达茎中。为散,灯心汤煎,使热结顿化,则膀胱肃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满自除矣。此泻热通闭之剂,为热结溺闭之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费伯雄:此方治实火下注小肠、膀胱者则可。若阴虚夹湿火之体,便当去大黄,加天冬、丹参、丹皮、琥珀等味,不可再用大黄以伤其元气。(《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淋之为病,虽有多端,其辨别不过虚实两途。若有邪而实者,其来必痛,或湿热,或瘀血,有邪证、邪脉可据者,悉从膀胱、溺道而来;若不痛而属虚者,由肾脏精道而来。盖前阴虽一,内有两窍,一为溺窍,一为精窍。故淋之一证,无不出于肾与膀胱也。然膀胱一腑,有下口而无上口,其水皆从大、小肠之分别清浊,而下渗为溺,则知湿浊瘀血,亦由此处而渗入膀胱为病焉。故此方以大黄导湿热直下大肠,不使其再入膀胱,庶几源清而流自洁耳。其既蓄于膀胱者,又不得不疏其流。以上诸药,或清心而下降,或导浊以分消,自然痛可止、热可蠲,湿热之邪尽从溺道而出矣。(《成方便读》)

【五淋散方论】

清·柯 琴:经曰肾合膀胱,故肾为水脏,而膀胱为水腑。肾主癸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膀胱主壬水,受五脏六腑之津而藏之。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然又曰气化则能出者,何也?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能纳而不能出,唯气为水母,必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溺始出,是水道固藉无形之气化,不专责有形之州都矣。然水者阴也,气者阳也。气为阳之根源,而火为阳之征兆,所以气有余,便成壮火而为邪热。壮火上行三焦,则伤太阳之气,邪热下入膀胱,则涸州都之津,火胜则水亏,理固然也。夫五脏之水火皆生于气,故少火生气,而气即为水,水精四布,下输膀胱,源清则流洁矣。如壮火食气,则化源无藉,乃癃闭淋涩,膏淋豆汁,砂石脓血,而水道为之不利矣。总由化源之不清,非关决渎之失职,若以八正、舟车、禹功、浚川等剂治之,五脏之阴虚,太阳之气化绝矣。故急用栀、苓清心肺,以通上焦之气,而五志火清;归、芍滋肾肝,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水洁矣。此治本之计,法之尽善者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吴 谦:八正、五淋皆治淋涩癃闭之药,而不无轻重之别。轻者有热未结,虽见淋涩,悄赤、豆汁、砂石、膏血,癃闭之证,但其痛则轻,其病不急,宜用热而输水,归、芍益阴而化阳,复佐以甘草调其阴阳,而用梢者,意在前阴也。重者热已结实,不但痕甚势急,而且大便亦不通矣,宜用八正散兼泻二阴,故于群走前阴药中,加大黄直攻后窍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今·盛心如:膀胱为水府,三焦为水道,水道不通,则以利水为正法,故以赤茯苓为主;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寒为热胜,以苦平之,故以甘草、山栀泻火泄热为臣;火淫于内,偌以苦辛,肾家苦燥,急以辛润,燥热合德,宜以酸平,故以当归、芍药为佐;加灯芯为引者,向导之使也。且苓、栀入心肺,以通上焦之气;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甘草入中宫,以缓三焦之气,三焦通利,而膀胱之化源以清矣。当归以气胜,养血而增液;芍药善去瘀,破结以和阴;甘草为调中益气之任;山栀作釜底抽薪之计,而茯苓为通淋之主药,故不论其为气血为石为膏为劳,靡有不操胜算。至修园加减之法①,则单刀直入,从变通而入于神化之境也。(《实用方剂学》)

今·朱良春:本方山栀泻火清热,兼利小便,赤苓清利湿热,二药清热利尿通淋。赤芍凉血散瘀,当归活血止痛,二药能治热淋瘀结尿血,并略有养阴的作用。甘草在本方中主要取其泻火解毒。从各药配合看来,本方对于热淋小便赤涩、刺痛或尿中夹血者,可以取效。本方方名"五淋散"者,殆指以其化裁加减,可治五淋之症。例如,加海金砂、滑石、石首鱼脑石等,可治小便窘迫,刺疼牵引少腹,尿出砂石的石淋;加生地、丹皮、牛膝等,可治溺痛带血的血淋;加乌药、升麻,可治膀胱气化不宣,胞中气胀,溺有余沥的气淋;加瞿麦、石苇等,可治尿浊如膏,小溲疼痛的膏淋等。不过这些仅是举例说明而已,在实际应用时,还须根据症情,通权达变。(《汤头歌诀详解》)

【注释】①修园加减之法:见《时方妙用》卷四五淋散加减法。

【通关丸方论】

明·吴 昆:肾火起于涌泉之下者,此方主之。热自足心直冲股内而入腹者,谓之肾火,起于涌泉之下。知、柏苦寒,水之类也,故能滋益肾水;肉桂辛热,火之属也,故能假之反佐。此《易》所谓水流湿、火就燥也。(《医方考》)

明·王肯堂:《内经》曰:热者寒之。又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故以为君;以知母之苦寒,泻肾火,故以为佐;肉桂辛热,寒因热用也。(《证治准绳·类方》)

清·柯 琴: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人知肾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肾中有火始能致水耳。盖天一生水,一者,阳气也,即火也。气为水母,阳为阴根,必火有所归,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温,引知、柏入肾而奏其效。此相须之殷,亦承制之理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 昂:此足少阴药也。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光,黄柏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入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为补水之良剂。肉桂辛热,假之反佐,为少阴引经,寒因热用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东垣滋肾丸,原名通关丸。《难经·关格论》云:关则不得小便。口不渴而小便不通,乃下焦肾与膀胱阴分受热,闭塞其流,即《内经》云无阴则阳无以化也。何则?膀胱禀大寒之气,肾感寒水之运,运气窒塞,故受热而闭。治法仍须用气味俱阴之药,除其热,泄其闭。治以黄柏泻膀胱之热,知母清金水之源,一燥一润,相须为用,佐以肉桂,寒因热用,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则郁热从小便而出,而关开矣。再议膏梁酒湿,损伤肾水,以致关阴者,亦能使火逆而为格阳,或为呃逆、为咽痛。东垣尝谓阴火上冲,而吸气不得入,胃脉反逆,阴中伏阳,即为呃。又谓肾虚蒸热,脚膝无力,阴痿,阴汗,冲脉上冲而为喘、为咽痛者,用之亦效。(《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肾水不足,阴火炎而神机闭遏,不能开发灵动,故舌本强硬,舌音不正焉。黄柏泻热,清阴火之上炎;知母润燥,滋肾水之不足;肉桂导火归原,足以开发神机而正舌音也。蜜丸滚水下,使阴火下潜,则心肾交通而水火既济,安有舌本强硬,舌音不正之患乎?此壮水导火之剂,为阴火上炎舌强之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妊娠肾水不足,不能施化津液,故小便不通,即无阴则阳无以化,小腹鼓胀,胎孕不安焉。知母滋肾水之不足,黄柏降龙化之有余,稍佐肉桂之辛温以导水闭也。白蜜丸之,沸汤下之,俾阳化阴施,则肾水内充,而膀胱无闭塞之患,小便无不通之虞,其膨胀无不退,胎孕无不安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

今·李畴人:知母、黄柏苦寒,泻下焦相火而平虚热,少用肉桂通阳化气,则肾阳振动,膀胱气化得力,使知、柏纯阴不至呆滞。乃滋肾在知、柏,通关在肉桂。治阴虚阳结气闭而小便不通之症,与湿热秘结,肺脾之气不化者,未可同语。(《医方概要》)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二、清热祛湿 3

【二妙散方论】

明·吴 昆:湿热腰膝疼痛者,此方主之。湿性润下,病则下体受之,故腰膝痛。然湿未尝痛,积久而热,湿热相搏,然后痛。此方用苍术以燥湿,黄柏以去热。又黄柏有从治之妙,苍术有健脾之功,一正一从,奇正①之道也。(《医方考》)

清·王子接: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之湿。一生一熟,相为表里,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湿热下注,腰膂不能转枢,故机关不利,腰中疼重不已焉。苍术燥湿升阳,阳运则枢机自利;黄柏清热燥湿,湿化则真气得行。为散酒调,使湿热运行则经气清利,而腰府无留滞之患,枢机有转运之权,何腰中疼重不痊哉?此清热燥湿之剂,为湿热腰痛之 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治湿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夫痿者萎也,有软弱不振之象,其病筋脉弛长,足不任地,步履歪斜,此皆湿热不攘,蕴留经络之中所致。然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方中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燥,直达中州,为燥湿强脾之主药。但病既传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标本并治,中下两宣。如邪气盛,而正不虚者,即可用之。(《成方便读》)

【注释】①奇正:古代兵法的术语。《孙子·势》:"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又:"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王暂注:"奇正者,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也。临敌运变,循环不穷,穷则败也。"

【中满分消丸方论】

清·张 璐:东垣分消汤、丸,一主温中散滞,一注清热利水,原其立方之不出《内经》平治权衡、去菀陈 、开鬼门、洁净府等法。其方下所指寒胀,乃下焦阴气逆满,郁遏中焦阳气,有似乎阴之象,故药中虽用乌头之辛热,宣布五阳,为辟除阴邪之向导,即用连、柏之苦寒以降泄之,苟非风水肤胀脉浮,证起于表者,孰敢轻用开鬼门之汉以鼓动其阴霾四塞乎?热胀用黄芩之轻扬以降 肺热,则用猪苓、泽泻以利导之,故专以洁净府为务,无事开鬼门宣布五阳等法也。(《张氏医通》)

清·汪 绂:中满热胀,中焦火也。中脘积湿,郁而为火,则气血不滋,小便癃秘,中气不快,经血不行,火逆在中,上下皆病,故为之宣畅其气,均其水火而分消之。以辛散而升之,厚朴为之主,而砂仁、干姜、半夏、陈皮、姜黄之辛皆能升肝命之气,而破脾土之郁,能升脾胃之气以达之上焦;以苦燥而降之,亦厚朴可为之主,而枳实、姜黄、芩、连之苦,皆能降逆气,且燥脾土之湿。然后抑其妄热而清之。芩、连、知母,决其湿热而去之,泽泻、二苓,亦所谓分沟洫①也。由是而滋益其中气,以厚脾土,亦所以厚堤防也,堤防厚而后沟渎清,水湿不积,湿不郁则热不生,气无所逆,而胀满消矣。(《医林纂要探源》)

清·张秉成:夫诸胀固受邪不同,治法亦异,然大势不越脾胃为病。以肿属无形,胀为有形,有形者必归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万物所归,若脾旺有运化之能,决不致滞而为胀。若脾土一虚,则积而成病矣。但土衰则湿盛,湿从土化,寒热不同,如此方之治脾虚湿热为胀为满,则用六君之补脾,以芩、连之清热,枳、朴之辛苦,以行其气;猪、泽之淡渗,以利其湿。然湿热既结,即清之行之利之,尚不足以解其粘腻之气,故用干姜之辛热,燥以散之;姜黄、砂仁之香烈,热以动之,而后湿热之邪,从兹解化。用知母者,因病起于胃,不特清阳明独胜之热,且恐燥药过多,假此以护胃家之津液也。丸以蒸饼者,助土以使其化耳。(《成方便读》)

【注释】①沟洫:用心防旱排涝的田间水道。小者曰沟,大者曰洫。










名医方论 祛湿剂 三、利水渗湿 2

  【猪苓汤方论】

  明·许 宏: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大同而异者也。但五苓散中有桂、术,兼治于表也;猪苓汤中有滑石,兼治于内也。今此脉浮发热,本为表;又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乃下焦热也。少阴下利不渴者为寒,今此下利渴,又咳又呕,心烦不得眠,知非虚寒,乃实热也。故用猪苓为君,茯苓为臣,轻淡之味,而理虚烦,行水道;泽泻为佐,而泄伏水;阿胶、滑石为使,镇下而利水道者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 昆:伤寒少阴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伤寒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导其阳邪由溺而泄,则津液运化,而渴自愈也。又曰:猪苓质枯,轻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滑石性寒,清肃之令也,能渗湿中之热。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①尔。(《医方考》)

明·方有执:猪苓、茯苓从阳而淡渗,阿胶、滑石滑泽以滋润,泽泻咸寒走肾以行水。水行则热泄,滋润则渴除。(《伤寒论条辨》)

清·赵羽皇:仲景制猪苓汤,以行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杜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柯 琴:脉证全同五苓,彼以太阳寒水,利于发汗,汗出则膀胱气化而小便行,故利水之中仍兼发汗之味;此阳明燥土,最忌发汗,汗之则胃亡津液,而小便更不利,所以利水之中仍用滋之品。二方同为利水,太阳用五苓者,因寒水在心下,故有水逆之证,桂枝以散寒,白术以培土也;阳明用猪苓者,因热邪在胃中,故有自汗证,滑石以滋土,阿胶以生津也。散以散寒,汤以润燥,用意微矣。(《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清·汪 昂:此足太阳、阳明药也。热上壅则下不通,下不通热益上壅。又湿郁则为热,热蒸更为湿,故以烦而呕渴,便秘而发黄也。淡能渗湿,寒能胜热,茯苓甘淡,渗脾肺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泻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通行上下表里之湿;阿胶甘平润滑,以疗烦渴不眠。要使水道通利,则热邪皆从小便下降,而三焦俱清矣。(《医方集解》)

  清·周扬俊:热盛膀胱,非水能解,何者?水有止渴之功,而无祛热之力也。故用猪苓之淡渗与泽泻之咸寒,与五苓不异。而此易白术以阿胶者,彼属气,此属血分也;易桂以滑石者,彼有表,而此为消暑也。然则所蓄之水去,则热消矣,润液之味投,则渴除矣。(《伤寒论三注》)

  清·王子接:五者皆利水药,标其性之最利者名之,故曰猪苓汤,与五苓之用,其义天渊。五苓散治太阳之本,利水监②以实脾守阳,是通而固者也。猪苓汤治阳明、少阴热结,利水复以滑窍育阴,是通而利者也。盖热邪壅闭劫阴,取滑石滑利三焦;泄热救阴淡渗之剂,唯恐重亡其阴,取阿胶即从利水中育阴,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虽渴而里无热者,不可与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唐宗海:此方专主滋阴利水,凡肾经阴虚,水泛为痰者,用之立效。取阿胶润燥,滑石清热,合诸药皆滋降之品,以成其祛痰之功。痰之根原于肾,制肺者治其标,治肾者治其本。(《血证论》)

  清·张秉成:治太阳病里热不解,热传阳明,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恐津液内亡,转成胃实之证,以及湿热伤阴,须补阴利湿,并用为治者。夫太阳、阳明,其位最近,且论传变之次第,亦皆太阳传入阳明。阳明者,胃也。胃者,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但阳明一经,最虑者亡津液,津液一伤,即成胃实不大便之证,故仲景治阳明,处处以存阴救阴为务。如此之证,热在膀胱,久而不解,则热伤津液,于是渴欲饮水;传胃之象已形,而小便仍不利,膀胱之邪,依然不化,若不先治其本,则热势终不得除。故以二苓、泽泻分消膀胱之水,使热势下趋;滑石甘寒,内清六腑之热,外彻肌表之邪,通行上下表里之湿。恐单治其湿,以致阴愈耗而热愈炽,故加阿胶养阴熄风,以津液,又为治阴虚湿热之一法也。(《成方便读》)

  今·岳美中:若湿热踞于下焦,灼伤阴络尿血者,苦寒清利之品非所宜,若勉为其用,必更损阴液。此时应以猪苓汤治之。二苓甘平,泽泻、滑石甘寒,清利湿热而不伤阴,阿胶养血止血,而不碍清利。

猪苓汤能疏泄湿浊之气,而不留其瘀滞,亦能滋润其真阴,而不虑其枯燥。虽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一则用术、桂暖肾以行水;一则用滑石、阿胶以滋阴利水。日本医生更具体指出,淋病脓血,加车前子、大黄,更治尿血之重症。从脏器分之,五苓散证病在肾脏,虽小便不利,而小腹不满,决不见脓血;猪苓汤证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满,又多带脓血(《岳美中医案集》)

【注释】①决渎:疏通水道。 ②水监:指监督水的脏腑,此处指膀胱。

【防己黄芪汤方论】

明·徐 彬:此言风湿中有脾气不能运,湿不为汗衰者,又不得泥微发汗之例。谓上条①之一身尽疼,邪虽偏体,正气犹能自用,且发热则势犹外出也。假若身重,则肌肉之气,湿主之,虽脉浮汗出恶风,似邪犹在表,然湿不为汗解,而身重如故,则湿欲搏风而风热盛不受搏,反搏肌肉之正气,明是脾胃素虚,正不胜邪,外风内湿,两不相下。故以术、甘健脾强胃为主,加芪以壮卫气,而以一味防已逐周身之风湿。谓身疼发热,则湿邪尚在筋腠,此则正气为湿所痹;故彼用薏苡、炙草靖内,以佐麻、杏所不逮,此反用芪、术、甘为主,协力防己,以搜外之风湿。盖湿既令身重,则虽脉浮汗出恶风,不可从表散也。然姜多枣少,宣散之意在其中矣。(《金匮要略论注》)

清·汪 昂:此足太阳、太阴药也。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为治风肿、水肿之主药;黄芪生用达表,治风注肤痛,温分肉实腠理,白术健脾燥湿,与黄芪并能止汗为臣;防己性险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又能补土制水为佐;姜、枣辛甘发散,调和营卫为使也。(《医方集解》)

清·尤 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金匮要略心典》)

清·黄元御:风客皮毛,是以脉浮;湿渍经络,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补中而燥土。黄芪、防己发表而泄湿也。(《金匮悬解》)

清·陈元犀:恶风者,风伤肌腠也;身重者,湿伤经络也;脉浮者,病在表也。何以不用桂枝、麻黄以发表祛风,而用防己黄芪以补虚行水乎?盖以汗出为腠理之虚,身重为土虚湿胜。故用黄芪以走塞空,枣、白术以补土胜湿,生姜辛以去风、温以行水。重于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领诸药环转于周身,使上行下出,外通内达,迅扫而无余矣。(《金匮方歌括》)

清·费伯雄:去风先养血,治湿先健脾,此一定之法。此症乃风与水相乘,非血虎生风之化,故但用治风逐水健脾之药,而不必加血药,但得水气去而腠理实,则风亦不能独留矣。(《医方论》)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煞费苦心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己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迳去而病愈,故用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己大彰厥②效。服后如虫行皮中,上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注释】

①上条:批《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之上面一条,即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证。

②厥(iue):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湿之剂
体内湿气重有何表现 怎样祛除
藿香正气散
成方切用
自古以来,尿频就不是小问题
湿邪的辩证 却湿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