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哲学家系列之四:尼采
译者: cyal8er 原作者:Philosophers Mail

发表时间:2014-08-17

尼采认为,每个时代都面临独特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帮助解决它们。 对尼采而言,19世纪步履蹒跚源于两件事情的影响:大民主和无神论。前者带来了未被理解的嫉妒和恶毒怨恨的洪流;后者则让人们失去方向和道德感。 为了应对这两个挑战,尼采研究出一些迷人又实用的解决办法,我们当今的时代也需要从中学习一些非常实际的东西,想必尼采本人也非常希望如此吧。

 

大哲学家系列四:尼采


尼采的名字(Nietzsche)不太好发音。第一个音节应该读作Knee(尼),第二个音节读作Cher(采):Knee-cher(尼采)。

弗雷德里希·尼采1844年出生在德国东部一个安静的村庄里,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牧师。尼采学业出众,他在当时很有声望的古希腊学科上出类拔萃,二十几岁就当上了巴塞尔大学的教授。


但他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因为厌烦了他的同事老师们,他放弃了工作,移居瑞士和意大利,深居简出,独来独往。一连串被女人拒绝的经历让他悲伤不已(“我真是太不自信了”)。和家庭相处不好(“我不喜欢我妈,听到我妹妹的声音就难受”)加上封闭自己,他长出大胡子,每日漫步乡间。他的书很多年都根本卖不出去。四十四岁那年,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再也没有好起来,直到十一年后离开人世。

尼采认为哲学的核心任务是教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怎样发现并忠实于我们的最大潜力。

在这点上,他发展出了四点有益的想法:

1. 坦白承认我们嫉妒

尼采发现嫉妒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通常被教导要对嫉妒有羞耻感。嫉妒是恶魔的化身,所以我们从不表现出来,以至于人们有时候特别真诚地说,他们不嫉妒任何人。

尼采坚持说这逻辑上根本不可能,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他把法国大革命之后定义为现代)。在尼采眼里,大民主和旧封建贵族时代的结束为嫉妒产生了温床。在封建时代,一个农奴绝不会嫉妒王子。但现在,所有人都和其他人比较,结果人们的野心和匮乏感搅在一起,无处可逃。


而这位哲学家坚称,嫉妒没错,关键是我们怎么应对它。能从嫉妒的危机中学习就很了不起。尼采认为嫉妒是令人疑惑但很重要的信号,它从深层的自我而来,告诉你真正想要什么。让我们嫉妒的东西都是我们真实可能性的一部分,但很危险的是我们否认拥有它们。我们应该仔细检验我们的嫉妒,把我们嫉妒的那些时刻写下来,挨个仔细检查以察觉出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

我们不承认嫉妒,结果就会散发出怪味,尼采称作“硫磺味”。痛苦在于嫉妒没有被很好的理解。尼采并不是相信我们最终都会得偿所愿(他自己的生活已经教了他太多)。他只是坚持认为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真正的潜力,英雄般的战斗去实现它,也只有这样当我们为失败而哀伤时才能坦率而有尊严。

2. 别做基督徒

尼采对基督教的说法极端:“我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巨大的诅咒,它本质堕落……整个新约中只有一个人值得尊敬:罗马总督庞提乌斯·彼拉多。”(他最出名的审判是判处耶稣钉十字架。—译者注)

看似小打小闹,但他的真实目的更敏锐也更有趣:他厌恶基督教是因为基督教让人们避免嫉妒。


基督教在尼采的看来是从罗马帝国晚期那些胆小的奴隶观念中发展起来的,他们有心无胆,不承认自己的失败,所以发展出一套哲学为他们的胆怯大唱赞歌。基督徒希望能安享真正的成就感(世间地位、性、智力成就、创造性)但却没有能力得到它们,从而流行起一种伪善的信念,去谴责他们想得到但因为太弱所以得不到的东西,同时赞赏他们不想得到却拥有的东西。所以,在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中,无性变成“纯洁”,虚弱成为“善”,屈服和尼采所说的“无力报复”变成了“宽恕”。

基督教相当于是为被动生活作了极好辩解,也为人们耗尽生命不去发展潜力提供一套机制。

3. 戒酒

尼采本人只喝水—特别犒劳自己的时候喝点牛奶,他认为我们也应该这样。他并不是从怪怪的饮食角度来讲的,这个想法直指他的哲学之心,他宣称:“欧洲文明有两大毒品:基督教和酒。”


他厌恶酒精的原因和他鄙视基督教的原因是一样的:它们都会麻痹痛苦,让我们觉得一切都好,从而丧失改善生活的意志。喝酒带来短暂的欢愉感,但却致命地让我们不能采取必要步骤改善生活。尼采并非推崇受苦本身,而是他意识到这个不幸但关键的事实,即成长和成就有不可避免的痛苦部分:“欢乐和痛苦紧紧相连,无法只有欢乐没有痛苦。你生活中要做个决定:要么痛苦少,欢乐也少;要么痛苦多,欢乐也多。”

尼采的思想重新调整了受苦的意义。如果我们发现事情很难,这不是失败的标志,而可能只是我们所承担任务之高贵和艰难的证据。

4. “上帝已死”

尼采断言上帝已死,外界经常说他在庆祝,其实不然,尽管他对基督教持保留意见,他并不认为信仰的终结是可喜可贺之事。

他知道宗教信仰是虚幻的,但他观察到宗教信仰在某些方面对于运转良好的社会不无益处。放弃宗教信仰意味着人们只能靠自己找到方向、慰藉、伦理观点和精神上的追求目标。他指出这将会很困难。


尼采提出用文化(哲学、艺术、音乐、文学)来填补宗教的真空:文化应该代替圣经。

不过,尼采深深地怀疑他的时代对待文化的方式。他相信大学正在扼杀人文学科,把它们变成枯燥的学术练习,而不是运用它们指导人生。他特别欣赏希腊人以可操作的、疗愈的方式运用悲剧作为情感宣泄和道德教育的时机,尼采希望他的时代可以有这样的抱负。

他指责以大学和博物馆为基础的文化从指导人生、给予道德感的抱负中退却,而这是上帝已死,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它们的时候。

他号召那些因为信仰的终结而新认识到这个危机的人们起来革新,用智慧和文化那可以疗愈人们的美来填补宗教缺失带来的空白。


总结

尼采认为,每个时代都面临独特的心理层面的问题,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帮助解决它们。

对尼采而言,19世纪步履蹒跚源于两件事情的影响:大民主和无神论。前者带来了未被理解的嫉妒和恶毒怨恨的洪流;后者则让人们失去方向和道德感。

为了应对这两个挑战,尼采研究出一些迷人又实用的解决办法,我们当今的时代也需要从中学习一些非常实际的东西,想必尼采本人也非常希望如此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尼采:坦白承认我们嫉妒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大哲学家系列:尼采
“上帝死了”——尼采的思想世界
没时间读哲学的你,至少可以花5分钟看完这篇
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