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膳常用药物常识+药膳常用药物解析

2014-09-30 09:55:21

 

(药膳革命 药膳≠药)+食 +药物的性能+食物的性味五宜五补与四季五补 +药膳常用药物常识+药膳常用药物解析

 

食疗食养是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医药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厨师调五味,医生亦调无味,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对食疗的把握即是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但药膳绝不是简单的药+食,无论是从历史源流、方药构成、制作过程、科学分析各方面来看,还是从煲炖蒸煮粥酒汁茶面点等烹饪技艺来看,它都是饮食与医药的精华所在。作为膳食,它首先要满足食物应具备的色香味形触等基本要求;而作为药的一方面来说,应尽量发挥事物本身的功效,并进行合理搭配,辩证用膳。即使需要加入药物,药物的性味也要求尽量甘淡平和无异味,不能因药费膳。只有将两者巧妙结合,才能达到“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

 

药物的性能

 

(1)  性味--四气五味 

 

每一种药膳中药物都有一定的药性和效能。药物的性能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无毒与有毒等。

 

1.性味

 

性味就是药物的四气、五味,它包括药物韵药性和滋味。

 

四气(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理论,就是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病邪,使人体得以平衡,而身体健康。一般来说,能够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等为清热解毒药。反之,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等。此外,还有平性药,是指药性比较平和的药物,其中也有偏凉或偏温的,也是属于四气之内的药物。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这些药物的实际功能是:

 

辛:有发散、理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药膳用补阳药物,也有辛味,具滋养作用。

 

甘:有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一般药膳用滋补性药物及调和性药物,大多有甘味。

 

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药膳用有酸味的药物,大多有止汗、止泻作用。

 

苦:有燥湿、泻火、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药膳用以清热燥湿泻下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有苦味。

 

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药膳用以消散结块的药物和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除以上五味外,尚有淡味、涩味。

 

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一般药膳用于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是淡味。

 

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一般药膳用以止汗固精止泻止血的药物大多是涩味。

 

在药膳配方气味组合搭配,采用以下方法:

 

辛温、辛凉——解表、透疹、止痛;

 

苦寒——清热、泻火、解毒、坚阴;

 

苦温——燥湿、和血、通络;

 

甘寒——养阴、生津、凉血;

 

咸寒——软坚、散结。

 

2.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的作用去向。基本可概括为向上向外作用的“升浮”与向下向里作用的“沉降”。

 

各种疾病在病机和症候方面常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呃逆,向下如腹泻脱肛,向外如发热自汗盗汗,向内如表邪不解疹毒内攻等疾病趋向。选用适宜的药物治疗就可消除或改善病症。药性的升降沉浮与药物性味有关。如辛甘温热药主升浮,如桂枝等;酸寒苦咸药主沉降,如大黄等。有的药物有它的特殊性和双重性。比如花皆升而旋复花则降;子皆降而苍耳子升;麻黄向外解表发汗,内则降气平喘。这些药物都具双重性。药材经过炮制后可改变其趋向,由此可见,在制作保健药膳时,对药物的炮制以及药物食物的配伍均可改变药物的趋向。

 

3.归经

 

药物进入机体后对脏腑经络的病变起到特殊性和选择性的性能叫做归经。如失眠与心有关,柏子仁、酸枣仁能治失眠,这两味药物归经入心。此外,具有相同气味的药物亦对不同脏腑的病变起作用,如同是苦寒药,而黄连入心,黄芩入肺,黄柏入肾,大黄入胃,龙胆草入肝等不同的趋向。同样功能的药物,也可对不同脏腑的病变起作用,如同是补益药而龙眼肉补心,沙参补肺,党参补脾,白芍补肝,肉苁蓉补肾等。另外,各种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范围不同,归经多少也有差异,作用范围小的只归一经,作用范围大的可归几经。如麦冬既能养胃又能清新还能润肺,故归肺胃心三经。由此可见,在进行药膳配方时,要注意按经选药物和食物,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毒性

 

药膳用药物大都选择无毒的药物,但个别的还有“小毒”:附子羊肉汤中的附子有毒,白果炖鸡中的白果仁也有小毒。但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后基本去除或减少了毒性。药膳一般不选用“大毒”的药物。

 

食物的性味

 

1.食物的性味:滋补食物的性主要是指寒、热、温、凉四气,一般把微寒归于凉,大温归于热,性温和的称为平性,即温热、平性、寒凉三类。

 

温热的食物:

 

肉类:狗肉、牛肉、鸡肉、龟肉、羊肉、雀肉、虾肉、白花蛇肉、乌梢蛇肉等

 

菜类:黄豆、蚕豆、刀豆、淡菜、胡萝卜、葱、蒜、椒、韭菜、芥菜、油菜、香菜、胡椒等

 

其他:红糖、面粉、羊乳、糯米等

 

寒凉的食物:

 

肉类:猪肉、鳖肉、牡蛎肉、鸭肉、兔肉、鹅肉等

 

菜类:菠菜、白菜、豆芽、芹菜、苋菜、冬苋菜、竹笋、黄瓜、苦瓜、茄子、冬瓜、紫菜等

 

水果类:梨、西瓜、柑、橙、柚、柿子等

 

其他:大麦、小麦、绿豆、小米、白砂糖、牛乳、生蜂蜜等

 

平性的食物:

 

肉类:鲤鱼肉、墨鱼肉等

 

菜类:赤小豆、黑豆、豇豆、四季豆、丝瓜、木耳、百合、莲子、大枣、花菜、土豆、黄花等

 

其他:鸭蛋、山药、杏仁、葡萄、桃子、无花果等

 

2.食物的五味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其特点是:

 

辛味:具有发散、行气、和血的作用,多食则气散 。

 

甘味:具有和缓、补养作用,故能养阴和中,但多食则壅塞、滞气。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但多食则痉挛。

 

苦味: 具有燥和泻的作用,但多食则滑泻。

 

咸味:具有软坚润下的作用,但多食则令血凝。

 

由于食物也具有性和味,所以在烹调制作药膳时,食物的性味、品种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可以提高其性味,有的则需要改变其性味,均在于烹饪技能。

 

五宜五补与四季五补

 

药物、食物的五味、五色,五谷、五畜、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可归纳为下表:

 

五行

 

 

 

 

 

 

备注

 

五时

 

 

 

长夏

 

 

 

五色入五脏

 

五味如五脏

 

五脏宜食

 

五成

 

 

 

 

 

 

五脏

 

肝(胆)

 

心(小肠)

 

脾(胃)

 

肺(大肠)

 

肾(膀胱)

 

五色

 

 

 

 

 

 

五味

 

 

 

 

 

 

五谷

 

 

 

秫米

 

 

 

五菜

 

 

 

 

 

 

五果

 

 

 

 

 

 

五畜

 

犬肉

 

羊肉

 

牛肉

 

 

 

五补

 

升补

 

清补

 

淡补

 

平补

 

温补

 

1.四季五补:

 

春天,万物生发向上,处于复苏过程,这时五脏属肝,适宜升补,所用药膳有人参米肚、首乌肝片、乌发汤等;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喜凉,这是五脏属心,适宜清补,所用药膳有解暑益气汤、银花露等;

 

长夏(农历六月),五脏属脾,宜淡补,所用药膳有雪花鸡汤、苡仁肘子等;

 

秋天,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适宜平补,所用药膳有参麦全鱼、二仁全鸭等;

 

冬天,气候寒冷,人体收敛潜藏,五脏属肾,适宜温补,可用双鞭壮阳汤、附子羊肉汤、附片羊腿、乾坤蒸狗等。

 

2.五味所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3.五味所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枣、葵、牛肉皆甘。凡患肝病,可食糖、粳米制作的党参粥、红枣炖冰糖,葵菜炒瘦肉、芹菜炒牛肉等对肝病有益。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李、韭、犬肉皆酸。凡患心脏病可食醋,小豆粥、韭菜炒肉丝、清炖狗肉等,对心脏有益。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栗、藿、猪肉皆咸。凡患脾病者,可淡盐炒菜,大豆炖猪瘦肉、炒板栗等对脾病有益。

 

肺色白,宜食苦,小麦、杏、薤、羊肉皆苦。可食小麦制品、羊肉炒苦瓜等对肺病有益。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桃、葱、鸡肉皆辛。可食玉米粥、葱爆肉丝、清炖鸡肉、桃子等菜肴和水果利于肾病。

 

4.五味所伤:

 

“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缅;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过于辛,筋脉阻陁,精神乃失;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见《食品集》)在药膳烹制中,提倡淡盐淡糖淡油,所制作出的菜肴清淡可口。

 

5.五脏所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这些禁忌是历代食疗的经验总结,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是有科学道理的。

 

6.五谷以养五脏,五果以助五脏,五畜以益五脏,五菜以充五脏。

 

药膳常用药物常识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注是汉代的《神龙本草经》,唐代由朝廷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药膳用中药大部分取自野生植物药,小部分取自野生动物药,极少部分取自矿物药。

 

药膳用野生植物药有甘草、麻黄、桔梗、柴胡等;

 

栽培植物药有:人参、党参、川穹、山药、当归、菊花、天麻等;

 

野生动物药有:猴枣、九香虫等;

 

饲养动物药有:麝香、牛黄、鸡内金、蜂蜜、鹿茸、金蝎、珍珠等;

 

药膳用中药的生长与地理、气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药材种类:

 

东北地区盛产人参、鹿茸、黄芪、五味子、甘草、哈士蟆、升麻、柴胡、大枣等;华北地区盛产酸枣仁、知母、枸杞子、苦杏仁;内蒙古有甘草、黄芪、肉苁蓉、锁阳等;西北地区有枸杞、大黄、贝母、党参、款冬花等;

 

华东地区有薄荷、贝母、玄参、玄胡、菊花、温郁金、麦冬、白术、白芍、茯苓、北沙参、金银花、阿胶、泽泻、薏米、地龙、菊花、西红花、山楂、蔓荆子、半夏、芡实、桔梗、玉竹、牡蛎等;

 

中南地区有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砂仁、槟榔、胡椒、蛤蚧、肉桂、杜仲、玉竹、茯苓、佛手、白花蛇、全蝎、补骨脂、八角茴香等;

 

西南地区有川穹、川贝母、川牛膝、附子、黄连、川郁金、川白芷、冬虫夏草、三七、云木香、茯苓、天麻、杜仲、天冬、贝母、麝香、丹参、银耳、干姜、石斛、使君子、何首乌等;

 

此外,我国还从国外引进品种:豆蔻、儿荣、海龙、海马、猴枣、胖大海、肉桂、白胡椒、黑胡椒、羚羊角、燕窝、西洋参、乳香、没药、公丁香等。

 

药膳常用药物解析

 

一、补气药

 

1.人参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味甘、微苦、温,入脾、肺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适用于气虚欲脱、脾气不足、肺气亏虚、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等。

 

药膳方选:炒(人参炒鸡片等);炖(人参炖乌鸡等);蒸(人参蒸仔鸡等);烧(人参烧海参等);也可加糖煮成饮料;加入粳米中熬煮成粥;亦可用人参泡酒饮。

 

食用宜忌:凡有实证、热证、感冒患者,禁服人参或人参制成的药膳。服用人参时不宜喝茶或食白萝卜。

 

2.西洋参

 

别名花旗参、广东人参、洋参、西洋人参。主要产于北美,生长5-7年后于10月中旬收获。味甘微苦,凉。入心、肺、肾三经。本品对大脑有镇静作用,对生命中枢有兴奋作用。具有益气生津、润肺清热之功效。适用于气阴虚所致少气、口干口渴、乏力等症。

 

药膳配伍:

 

补虚、健身、抗衰老:西洋参2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服用,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

 

治病后体弱:西洋参3克,粳米150克,煮粥。

 

治暑热烦渴:西洋参3克,切薄片,泡开水代茶饮用。

 

养阴益气,健身补虚:西洋参10克,猪瘦肉50克,加辅料调料煮汤食用。

 

治气阴不足之烦渴、口干、气短、乏力:西洋参3克,麦冬10克,淡竹叶6克,粳米150克,煮粥食。

 

药膳方选:炒(西洋参炒鹌鹑等)、炖(西洋参炖乌鸡等)、蒸(西洋参蒸桂圆肉等)、烧(西洋参烧乳鸽等)。

 

食用宜忌:凡脏寒、郁火、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在食用西洋参时,注意忌铁器及火炒。为避其凉性,可在饭锅上蒸数十次或与桂圆肉拌蒸后食用安全。

 

3.党参

 

别称上党人参、狮头参、黄参、中灵草。味甘、平,入手、足太阴经。党参可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有增加,升高血糖,且有降压作用。补中益气、生津养血,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食少便溏、体倦无力等症。

 

药膳方选:炒(党参炒猪瘦肉、党参炒鸡片、党参炒荷兰豆等),蒸(党参蒸乌鸡、党参蒸鹌鹑、党参蒸乳鸽)、炖(党参炖团鱼、党参炖猪肘、党参炖兔肉等)煮粥(党参红枣大米粥、党参桂圆粥等)。

 

食用宜忌:有实邪者和气滞、怒火盛者忌服。

 

4.山药

 

别称落芍、薯蓣、淮山药、野红薯、白苕、怀山药等。味甘、平,入肺、脾、肾经。具有健脾补肺、固肾固精之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

 

药膳方选:炒(山药炒猪肉、山药炒鸡片、山药炒鱼片等)、炖(山药炖瘦猪肉、山药炖鸡、山药炖猪肚等)、烧(山药烧乳鸽、山药烧乌鸡、山药烧团鱼、山药烧猪胰等)、粥(山药糯米粥、山药西洋参粥等)。

 

食用禁忌:实邪患者禁服。

 

5.大枣

 

别称干枣、美枣、良枣、红枣。味甘、温,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适用于中气不足、脾气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妇女畦躁、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仲等症。

 

药膳方选:炖(大枣炖紫河车鸡肉、大枣炖猪蹄、大枣炖乌鸡等)、蒸(红枣蒸肘、红枣蒸乳鸽、红枣蒸仔鸡等)、糕点(红枣糕、红枣枸杞糕、红枣芡实糕等)、烙饼(红枣饼、红枣桂圆饼、红枣糯米饼等)、饮料(红枣枸杞饮、红枣桂圆饮、红枣红糖饮等)、粥(红枣糯米粥、红枣黑米粥、红枣人参粥等)、酒(红枣枸杞酒、红枣党参酒、红枣洋参酒等)。

 

食用宜忌:本品做饼、泥、丸都应去皮、核;大枣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等证均不宜服用。

 

6.蜂蜜

 

别称石蜜、石饴、食蜜、白蜜、蜜糖、蜂糖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适用于脾胃虚弱、倦怠食少、脘腹作痛、肺虚久咳、肠燥便秘等症。此外,蜂蜜还有解毒作用。可外敷疮疡、烫伤,内服解乌头、附子毒。

 

药膳方选:蒸(蜂蜜蒸肘子、蜂蜜蒸黄雌鸡、蜂蜜蒸柚子等)、炖(蜂蜜炖银耳、蜂蜜炖雪梨、蜂蜜顿怀山等)、饮料(蜂蜜枸杞饮、蜂蜜杏仁饮、蜂蜜桂圆饮等)、粥(蜂蜜糯米粥、蜂蜜红枣粥、蜂蜜山药粥等)、酒(蜂蜜糯米酒、蜂蜜红枣酒、蜂蜜枸杞酒等)。

 

食用宜忌:有湿热疾滞、胸闷不宽及便溏或腹泻者忌服。

 

( 二) 补血药

 

1.何首乌

 

别称地精、赤敛、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黄花乌根、小独根。味苦、甘、涩,微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之功效。生首乌具有润肠、解疮毒之功效。适用于肠燥便秘、疮疖等症。制首乌适用于血虚头晕眼花、腰酸、须发早白、遗精、崩带等症。

 

药膳方选:炒(何首乌炒猪肝、何首乌炒羊肝、何首乌炒鸡血等)、炖(何首乌炖牛尾、何首乌炖乌鸡、何首乌炖猪蹄等)、蒸(何首乌蒸仔鸡、何首乌蒸乳鸽、何首乌蒸鹌鹑等)、烧(何首乌烧鳗鱼、何首乌烧猪肘肉、何首乌烧鹅肉等)、酒(首乌酒、首乌枸杞酒、首乌黄精酒等)、粥(首乌猪肝粥、首乌养肝粥等)。

 

食用宜忌:大便溏泄者及有湿痰者忌服。

 

2.当归

 

别称干归、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味甘、辛,温,入肝、心、脾经。本品具有补血、治血、止痛、润肠之功效。适用于血虚、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风湿痹痛、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等症。

 

药膳方选:炒(当归炒羊肉、当归炒猪瘦肉、当归炒鱼片等)、炖(当归炖乌鸡、当归炖乳鸽、当归炖牛尾等)、蒸(当归黄芪汽锅鸡、当归枸杞蒸仔鸡、当归蒸鳗鱼等)、烧(当归烧羊肉、当归烧海参、当归烧乳鸽等)、粥(当归枸杞粥、当归黄芪粥等)、酒(当归枸杞酒、当归阿胶酒等)。

 

食用宜忌:因病而用。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酒制克增强活血功效。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3.白芍药

 

别称金芍药、白芍、杭芍、东芍。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干抑肝阳之功效。适用于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肝气不和、胁肋脘腹疼痛或四肢拘摩作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症。

 

药膳方选:炒(白芍炒猪肝、白芍炒猪瘦肉、白芍炒羊肝等)、炖(白芍炖猪肘、白芍炖乌鸡、白芍炖团鱼等)、蒸(白芍蒸白鳝、白芍蒸乳鸽、白芍蒸乌龟灯)、。烧(白芍烧羊肉、白芍烧兔肉、白芍烧鹅肉等)、糕饼(白芍发糕、白芍大饼、白芍葱饼等)、粥(白芍枸杞粥、白芍猪肝粥等)。

 

食用宜忌:虚寒腹痛、泄泻、阳衰之患者忌服。

 

4.阿胶

 

别称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东阿胶。味甘,平,入肺、肝、肾经。滋阴补血、安胎之功效。适用于血虚、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等症。

 

药膳方选:炒(阿胶炒鸡蛋、阿胶炒猪瘦肉、阿胶炒牛肉等)、炖(阿胶炖乌鸡、阿胶炖鹌鹑、阿胶炖驴肉等)、蒸(阿胶蒸鳗鱼、阿胶蒸鲈鱼、阿胶蒸乳鸽等)、烧(阿胶烧羊肉、阿胶烧狗肉、阿胶烧鹅肉等)、粥(阿胶粥、阿胶红枣粥、阿胶枸杞粥等)。

 

食用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5.龙眼肉

 

别称益智、蜜脾、龙眼干、荔枝奴、桂圆、圆眼。味甘,温,入心、脾经。具有补心脾、益气血之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惊悸、怔忡、失眠、健忘、气血不足等症。

 

药膳方选:炒(龙眼炒肉丝、龙眼炒乳鸽、龙眼炒鹌鹑等)、炖(龙眼炖乌鸡、龙眼炖白鳗、龙眼炖鳖鱼等)、蒸(龙眼核桃蒸鱼头、龙眼蒸狗肉、龙眼蒸鹌鹑等)、烧(龙眼烧仔鹅、龙眼烧乌鸡、龙眼烧肘子等)、粥(龙眼洋参粥、龙眼枸杞粥等)、酒(龙眼酒、龙眼枸杞酒、龙眼核桃酒等)。 

 

食用宜忌:湿阻中满、停饮痰火者忌服。

 

(三)补阳药

 

1.鹿茸

 

别称斑龙珠、黄毛茸、青毛茸。甘咸、温,入肝、肾经。本品补精髓、壮肾阳、强筋骨。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酸痛、头晕耳聋、精神疲乏、精血不足、筋骨无力、小儿发育不良、妇女任冲虚寒、带下过多。

 

药膳方选:炒(鹿茸炒雄鸡、鹿茸炒乳鸽、鹿茸炒鹌鹑等)、炖(鹿茸炖乌鸡、鹿茸炖蹄筋、鹿茸炖乳鸽等)、蒸(鹿茸蒸海参、鹿茸蒸章子鸡、鹿茸蒸麻雀等)、粥(鹿茸粉大米粥、鹿茸枸杞粥、鹿茸山药粥等)、酒(鹿茸酒、鹿茸枸杞酒、鹿茸人参酒等)、饮料(鹿茸枸杞茶、鹿茸桂圆茶、鹿茸牛奶饮等)。

 

食用宜忌: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忌服。

 

2.鹿肾

 

别称鹿茎筋、鹿鞭、鹿阴茎、鹿冲、鹿冲肾。味甘、咸,温,入肝、肾、膀胱经。具有补肾、壮阳、益精之功效。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阳痿、腰膝酸痛、耳鸣、妇女子宫寒冷不孕等症。

 

药膳方选:炒(鹿肾炒鸡片、鹿肾炒乳鸽、鹿肾炒牛肉等)、炖(鹿肾炖老龟、鹿肾炖乌鸡、鹿肾炖团鱼等)、蒸(鹿肾蒸龙虾、鹿肾蒸鳗鱼、鹿肾蒸乳鸽等)、烧(鹿肾烧鹌鹑、鹿肾烧牛肉、鹿肾烧蹄筋等)、粥(鹿肾枸杞粥、鹿肾鸡肉粥、鹿肾阿胶粥等)、酒(鹿肾阿胶酒、鹿肾枸杞酒、鹿肾羊藿酒等)。

 

食用宜忌:本品温热,凡有热疾、胃火者忌服。

 

3、牛鞭

 

雄牛外生殖器。味甘,温,入肾经。具有补肾壮阳、益精补髓之功效。适用于肾阳虚、阳痿、腰酸、精冷、早泄等症。

 

药膳方选:炒(牛鞭炒鸡丝、牛鞭炒乳鸽、牛鞭炒羊腰等)、炖(牛筋炖童子鸡、牛鞭炖狗肉、牛鞭炖羊肉等)、蒸(牛鞭蒸乳鸽、牛鞭蒸乌鸡、牛鞭蒸鹌鹑等)、烧(牛鞭烧鹿肉、牛鞭烧狗肉、牛鞭烧乳鸽等)、粥(牛鞭(粉)枸杞粥、牛鞭瘦肉粥等)、酒(牛鞭枸杞酒、牛鞭羊藿酒、牛鞭苁蓉酒等)。

 

食用宜忌:凡痰热、胃火者忌服。

 

4.驴鞭

 

雄性驴外生殖器。别称驴肾、驴三件。味甘、咸,温,入肾经。具有益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效。适用于阳痿、筋骨酸软、骨结核、骨体炎、气血虚亏、产妇乳汁少等症。

 

药膳方选:炒(驴鞭炒韭菜、驴鞭炒驴腰、驴鞭炒猪腰等)、 炖(驴鞭炖乌鸡、驴鞭炖乌龟、驴鞭炖乳鸽等)、蒸(驴鞭蒸鳗鱼、驴鞭蒸龙虾、驴鞭蒸乌鸡等)、烧(驴鞭烧牛蹄筋、驴鞭烧乳鸽、驴鞭烧团鱼等)、粥(驴鞭枸杞粥、驴鞭驴腰粥等)、酒(驴鞭羊藿酒、驴鞭枸杞红枣酒、驴鞭归芪酒等)。

 

食用宜忌:凡内热或胃火者禁服。

 

粮食类

 

1.粳米

 

别称大米、白米、稻米。味甘,平,入脾、胃经。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少量B族维生素。能补脾胃、养五脏、壮筋骨、通血脉、益精强志、润颜。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主治泻痢、胃气不足、口干渴、呕吐、诸虚百损等。

 

粳米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肠胃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疗效很好。

 

粳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高血压机会。

 

粳米能预防糖尿病、脚气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

 

粳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较多,多吃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

 

粳米所供养的红细胞生命力强,又无异体蛋白进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2.糯米

 

别称稻米、江米、元米。味甘,温,入脾、胃、肺经。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B2)、箊酸、多量淀粉。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并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药膳方选:

 

糯米红枣粥:糯米、红枣各适量,用水煮粥食。可治胃寒痛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糯米莲枣粥:糯米、莲子、大枣、山药煮粥,熟后加适量白糖同时,可治脾胃虚所致的泄泻。

 

糯米麦麸粉:糯米、小麦麸等量,同炒,研细末,饮下,或猪肉点食。治气虚自汗。

 

米花桑皮煎:糯米爆米花、桑白皮各50克,水煎服,一日两次,治糖尿病、烦渴不止、尿崩症。

 

3.粟米

 

别称谷子、稞子、小米、黏米。味甘、咸,凉,入脾、胃、肾经。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淀粉、维生素(B1、B2)。和中、益肾、除热、解毒,补虚损、开肠胃。适宜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泄泻、伤食腹胀、失眠、体虚低热者食用。

 

药膳方选:

 

粟米粥:粟米洗净,加水煮粥食用。有养肠胃、止渴作用。治脾虚食少、口渴,若加红糖食用,对产后有补益作用,可治产后体弱。

 

粟米丸子:粟米250克,杵成粉,加水制成丸子,煮熟后空腹和汁食用,可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

 

粟米山药大枣粥:粟米30克、淮山药15克、大枣5枚,煮粥食用,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及气血不足的体虚。

 

食用宜忌:不宜与杏仁同食,同食令人呕吐腹泻。

 

4.锅焦

 

别称锅巴  味甘、苦,平,入肺、胃、肾经。补中益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常用于老幼脾虚、水谷不化之泄泻。

 

药膳方选:

 

健脾消食糕:锅焦(炒黄)150克,神曲(炒)12克,砂仁(炒)6克,山楂(蒸)12克,莲肉(去芯蒸)12克,鸡内金(炒)3克,共为细末。粳米300克炒熟打碎成细末,白糖500克熬浓汁将以上各细末混匀,用模具压榨,切成方块或颗粒,随时食用,健脾消食。

 

健脾粉:锅焦(炒黄)120克,莲肉(去芯蒸)120克,共为细末,每次3-5汤匙,每日三次,开水调匀,白糖调味,饭后半小时食用。治脾虚久泻不愈,老幼皆宜。

 

5.小麦 

 

别称浮小麦。味甘,凉,入心、脾、肾经。种子含淀粉、蛋白质、糖、脂肪、糊精、粗纤维、卵磷脂、谷甾醇、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蛋白酶及微量维生素(B1、B2)。养心安神、除烦益气、除热止汗。适合心神不宁、失眠、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悲伤欲哭、自汗、盗汗、骨蒸劳热者食用。

 

药膳方选:

 

小麦甘枣饮:小麦100克(去壳),甘草18克,大枣45克 ,水同煎,早晚两次分服,治失眠。

 

麦通饮:小麦30克,通草5克,水煎服。治老人五淋、身热腹满。

 

6.黄大豆 

 

别称黄豆、大豆。味甘,平,入脾、胃、大肠经。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异黄酮类、肌碱、泛酸等。可降糖降脂、通导大便、防止血管硬化、增强机体免疫力。因含有植物性雌激素,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长、降血脂等。

 

黄豆芽

 

鲜黄豆芽味甘性寒、无毒,干黄豆芽味甘性平。入脾、胃、膀胱经,有利湿、清暑、通脉之效。

 

7.黑大豆 

 

别称枝仔、乌豆、黑豆。性味甘,平,入脾、肾经。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B12及多种胆碱、有机酸等。有活血、利水、祛风、清热解毒、滋养健血、补虚乌发的功能。基本不含胆固醇,所以常食黑豆能软化血管、滋润皮肤、延缓衰老。黑豆中的微量元素如锌、铜、镁、钼、硒、氟等的含量都很高,这些微量元素对延缓人体衰老、降低血液粘稠度等都非常重要。

 

8.豌豆

 

别称蜜糖豆、蜜豆、青豆。味甘,平,入脾、胃经。含植物凝集素、止杈素、赤霉素A20等,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豌豆中富含胡萝卜素,食用后可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减少癌细胞的形成。豌豆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维生素C和能分解体内亚硝胺的酶,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另外豌豆中的粗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清洁大肠。

 

9.绿豆 

 

别称青小豆。性味甘,凉,入心、胃经。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尼克酸、磷脂等。可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护肝肾。清热解毒、清暑利水。用于暑热烦渴、水肿、解热药毒等。

 

10.芝麻 

 

别称胡麻。味甘,平,入肝、肾、肺、脾经。白芝麻含脂肪油、蛋白质、粗纤维、糖类、灰分(其中含钙较多);黑芝麻含脂肪油、蛋白质、叶酸、甾醇、芝麻素、芝麻酚、维生素E、糖类、卵磷脂、较多的钙等。可调节胆固醇、防止过多氧化脂质对皮肤的危害,抵消和中和细胞内有害物质游离基的积聚,使皮肤白皙润泽,并能防止各种皮肤炎症。补肝肾、润五脏,养血,令皮肤细腻光滑、红润光泽。

 

11.红薯 

 

别称红苕、钱苕、金薯、甜薯、朱薯、玉枕薯。味甘,平,入脾、肾经。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及维生素C、尼克酸等。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12.土豆 

 

别称洋芋、山药蛋、山药、地蛋、薯仔。性味甘,平,归脾、胃经。含大量淀粉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膳食纤维及钙、钾等微量元素。和中养胃、健脾利湿,促进肠胃消化功能。降糖降脂、美容养颜。补充营养、利水消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款药膳摆脱痛经困扰 枸杞炖兔肉补气养血
心悸、失眠、头晕、肤色黯淡、手足发麻怎么回事?
国医说?I 唐祖宣:药膳寓医于食 三高人群可用这十种食疗方
【药粥大全】中医安胎药膳食谱的做法与营养
健脑益智粥 +益智健脑药膳方+提高记忆力的食谱+神经衰弱食谱大全
中性粒细胞偏低吃什么药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