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和抑郁症都是大口袋
2015-12-09 04:04 | 豆瓣:虾米

黄夏/文

马丁·艾米斯现在已被公认是与伊恩·麦克尤恩朱利安·巴恩斯齐名的英国文学“三巨匠”。不过令人尴尬的是,他在中国的名气似乎始终被掩盖于同为作家的父亲金斯利·艾米斯的光环之下。而且,他身上还贴满了其他作家的标签:“马丁·艾米斯就是新生的福楼拜,再世的乔伊斯”(索尔·贝娄),“深受索尔·贝娄、纳博科夫、乔伊斯的影响”(维基网站)……这就好比是说,马丁·艾米斯是福楼拜第二、乔伊斯第二、某某第二。说某人是第二,恐怕再没有比这更像是赞美的诋毁了——那些位居第一的作家,我们都还看不过来呢。

但通读过几个译本,尤其是《金钱——绝命书》(1984)、《伦敦场地》(1989)这两个作家最具代表性的大部头之后,我发现,艾米斯受上述作家的影响,虽说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艾米斯就没自己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并不全然都能给他贴金,有时候,还要拖一拖他的后腿,给人吐上一槽的机会。如果说,《金钱》等作是艾米斯带着大波大波意识流、内心独白、黑色幽默,“蘸着迷药水”写成的小说,那么,篇幅较短的《莱昂内尔·阿斯博:英格兰现状》(2012)则剔除了所有“迷药”,从而让我们窥见到一些平时不容易看到的东西。

至少,我们再也不能轻易说,艾米斯深受纳博科夫的影响。纳博科夫,可是一个在他几乎所有作品(小说、回忆录、文学评论),都要把弗洛伊德、尤其是那些拿着弗洛伊德来解读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人,拎出来苛刻一番的作家。纳博科夫反对在理解人物和情节时,与人物的心理挂起钩来,因为那样会让读者的焦点偏移,从文本本身的细节之美、结构之美,偏向于去探寻所谓久远的童年那些大而无当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艾米斯应该是明白的。证据就在于,他借小说主人公莱昂内尔(莱尔)之口,发表了一通对抑郁症的看法。“你看见了吧,呃,那个自杀的建筑师,叫约翰什么来着。他妈妈死后,他就自杀了。所有人都说,啊,他得忧郁症了,瞧,因为他妈妈的去世。人们老是这么说——这都是胡说八道。他不是突然想要这么做。自杀。他是突然只能这么做。”

艾米斯知道,抑郁症对于一些不太动脑筋而又感情过剩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大口袋,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往里头丢,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在里头凭空想象出来。这类想象,十之八九是跟现实无关的,而换成小说创作,这类想象则是一种再投机不过的伎俩。然而,不幸的是,艾米斯自己也中招了,并且看起来,中得还挺甜蜜。

那就是艾米斯对他笔下的主人公的童年背景,经常只做一些蛛丝马迹的描写。但他的主人公,包括这本《莱昂内尔》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十恶不赦的人渣。于是,被吊起胃口、想要问个明白的读者,通常会去关注那些所谓的童年轶事,努力在当下和过去之间建立起一道看似分明、实则牵强的因果关系链。

艾米斯向我们交代了莱尔的母亲格蕾丝年轻时干过的种种勾当:12岁生娃,一生还生了七个(明明没钱)。除老大和老幺外,其余五个都有不同的爸爸。更荒唐的是,她还给其中的五个男孩起披头士成员的名字:约翰、保罗、乔治、林戈、斯图亚特,轮到最小的男孩名字不够用,就胡乱起了个莱昂内尔……

然后?没有然后了。艾米斯似乎觉得把这些东西罗列一遍,就可以让它们自行发酵,说出一番不言自明的道理来了。固然,这样的写法简洁是简洁矣,举重若轻嘛,但,我们也可以说他偷懒,因为我们会忙着按照“弗洛伊德解读法”兀自填空,读出一堆不可能逾越文本本身的陈词滥调来,而这样的逾越,本该由作家自己来努力实现的。非但如此,艾米斯还在帮着我们夯实关于陈词滥调的想象。小说结尾,莱尔报复性地将才40出头的母亲送入“疗养院”,在她因肺炎而病危之际,指责她本该和老爸好好过下去,并且最终,套出了母亲的临终忏悔:“从你出生那天起,莱昂内尔,我就让你丢脸了,你的那些身形、大小都不一样的哥哥们。你能原谅我吗?”

莱尔没有原谅,他把母亲早早送入了坟墓。但他满意了:他在道德上胜利了。可是,我们能满意吗?远远不!人渣行为获得了合法性,但小说并未因此而获得合法性。因为故事变得如此单薄,人物变得如此扁平,一切可以从童年获得解释,一切可以从心理获得补偿。而明明,一个最大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但从没得到解释:为什么那剩下的六个娃,都没长成莱尔这样的人渣?

这些都是这本小说未能自洽的软肋,之所以文章开头就提出来,只因我在服膺艾米斯作品的大气与精致的同时,意外获得这些感受,可谓不吐不快。不过,我还是要承认,《莱昂内尔》并不失艾米斯小说的平均水准。大波大波的意识流、内心独白、黑色幽默是没有了,但艾米斯仍在小说这里那里的某处点缀一二,不仅烘托出小说整体的荒诞、凌冽气质,还使文本显得更为紧凑、扎实。莱昂内尔这样的人渣,也没有被塑造成反对主流社会文化的英雄,而这是马丁·艾米斯的父亲金斯利·艾米斯那代“愤怒的青年”常常爱干的事。

实际上,莱昂内尔是某个同一事物的两面。什么事物?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一方面,他攻击、颠覆这个伦理,敲诈勒索、坑蒙拐骗,过着家里监狱两点一线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当他彩票中奖,发了一亿四千万英镑的大财,在高级餐馆用餐时,却为自己当众阅读《晨雀报》这样的低俗小报,而赧颜不已。更要命的是,他发了财,反而觉得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本来他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就是为了赚钱嘛。现在,他空虚、无聊,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上了新教资本主义遗产的套儿。这套遗产主张金钱不是人生的归宿,因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金钱的过程。本分老实的人,工作;邪门歪道的人,犯罪。工作与犯罪——经济伦理的一体之两面。

这样的写作,当然只能使人渣永远成为人渣,而不是狄更斯小说中那些虽然可恨但不失可爱的坏蛋,或者波德莱尔诗歌所渲染的从恶之沃土开出的美丽花朵。在马丁·艾米斯这里,人渣就是人渣,道德低贱,审美无能,一心追求金钱。人见人爱的“反英雄”,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本经典小说,让你体会爱情的百转千回
《沉沦》
动漫界的这些“诚哥”,你都认识吗?
情人节 |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10本幽婉动人的爱情经典)
江湖系列 | “劫后重生”的“天下江湖”
属于马丁·艾米斯的黑色幽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