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一样的大西北

2016-11-21 17:01 | 豆瓣:Lan

离开居住了七年半的德国汉堡搬来美国西雅图一个半月了(两个城市都是在国土版图的西北角),基于这段时间的观感,想写一写一些两个地方的对比,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细节,但是是个人感受比较深的。

1,烘干机。

德国也用烘干机,但我家不用。一来是习惯问题,一直都是自己洗衣服然后挂到晾衣架上自然风干。二来是空间问题,租住的公寓里一般都是在厨房或者卫生间里装一个洗衣机,就没有多余的地方再装烘干机。有的公寓是地下室有公共的洗衣机和烘干机,或是独栋的房子有足够的地方放两台机器。在德国无论阴晴我都把衣服晾在室内的折叠晾衣架上,要是冬天就推到暖气片旁边,顺便烘干衣物。平时不晒衣服的时候就把晾衣架收起来放到小储物间里。来美国之后的临时寓所里摆着巨大的两台机器,洗衣机加烘干机。洗衣机是翻盖式的,不是front load,对于矮个子的我每次去掏洗好的衣服总要站在小凳子上……烘干机我是第一次用,噪音巨大,而且还烘不干。我以为是我不会设置,所以又把衣服全部倒进去再进行第二次烘干,可是一小时轰隆隆地过去了,厚实的牛仔裤和帽衫还是潮湿的,烘干机的门上还粘了一层毛屑,我并不知道烘干机里要放一种dryer sheet.就那一次以后,我决定不继续用烘干机,去target买了一个小的折叠晾衣架,在阳台上晾衣服。听说美国很多地方约定俗成不在屋外晾衣服,怕有碍观瞻。最近去各个小区看房子,在有的小区里也见着有人把衣服直接搭在阳台扶手上晒的,大多是鲜艳的印度服饰(非歧视陈述事实)自然风干挺好的呀,不伤衣物, 天然的太阳光还能消毒衣物呢。


2,超市体验。

美国的超市好处是营业时间长。在德国超市每周只营业六天,每天营业到晚上八点,个别连锁平价超市还会开到十点。有的超市如果设在火车站那就营业七天,关门时间也延迟到十点以后。二十四小时营业的据我所知就完全没有。而在美国,常见的超市都是营业到九点十点,有一些是通宵。这样购物就方便灵活很多。吃了晚饭还可以去逛超市,这点在德国几乎不可能。到了八点感觉就像宵禁来临,很多人家的自动百叶窗会在此时缓缓下降,遮住所有的光。在美国八点后的街头依旧热闹,营业到十一点的冰淇淋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小孩子也很多,不是每一个都要八点就去睡觉。

超市里的货品,自然是美国的多。地大物博嘛,消费人口也多。不仅多,还大。2加仑(约7.5升)的牛奶,是要多久才能喝完……一盒Qtip棉签棒750支,是要多就才用得完……美国的超市里有很多现成的东西,就差直接喂到你嘴里了,最让我惊讶的是削了皮切成瓣泡在糖水里的西柚,不是水果罐头,就是省了你自己削皮的懒人食品。在德国看到过煮熟剥了皮的土豆罐头,这已经让我很接受无能了,没想到德高一尺美高一丈:这里还有剥了皮的蒜,煮熟了剥了皮的鸡蛋,切好的洋葱碎……美国讲究速度追求方便,很多加工食品,微波炉和烤箱食品,为忙碌的生活节奏设计的。


超市的商品标价也不同。德国的标签上是最终价格,含税,所见即所得。美国的标签大部分是不含税的。我一开始不习惯,每次拿起一件东西都说这个才卖xx刀哦,娃爹就在旁边说“before tax”…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一种促销方式?

购物袋也是一大区别。在德国,起码在今年开始,所有的塑料袋都收费。有的商家甚至全面舍弃塑料袋,只提供付费的纸袋子或环保布袋子。大家平时购物大部分人是自备袋子。而在美国,甩着手就可以进超市,不怕没袋子,每个超市都提供可降解塑料袋和纸袋子。我还是习惯自己带袋子去购物,此举在whole foods还可以减掉10美分的消费额,收银员会问愿不愿意把这10分捐掉。有一次外出临时起意要去target买东西,忘了带袋子,结果五件商品,收银员硬是分别装在了三个塑料袋里……

打包服务也让我很不习惯。在德国收银员都是坐着,一件一件地扫完码以后就推到一旁,顾客自己往袋子里装。有时候买的东西多,动作就要快,免得结账时候影响到后面排队的顾客,说实话我常常很紧张,手忙脚乱的。在美国竟然是收银员(且都是站着工作)帮你打包,甚至是有专门的打包人员站在一旁帮你,顾客完全不用动手。好几次我自己动手,他们都很惊讶,我连忙解释说在德国习惯了自己弄,得到的回答都是,“那你就自己来吧,当然,我是很乐意为你打包的。”

购物车的取用也不一样。德国的购物车需要硬币或者是和硬币一样大小的塑料片来取车,放置到扶手上的小槽里,推一下,锁扣自动弹开,就可以从一大条购物车长龙上取下车,用完以后推到回收处,整齐地放好,套在前一辆车上,把前一辆车的锁扣插到自己手中的这辆车上,放置硬币的小槽就会被推出来,取了硬币,就ok。美国都是没有押金的,随便推,归还的时候好像也是看个人素质,有的人推到路中间就不管了,有的推到回收处但不码放整齐,很占地方。我有一次穿过半个停车场要去还购物车,被来收购物车的超市工作人员看到了,冲上来说“你不用跑这么远,我来就可以了,谢谢你推半天到这里。”我都傻了,这不是我该做的么……我觉得德国很多地方都需要自己动手,劳动力不足(?),美国好像就是尽可能的创造工作岗位,比如超市打包员,收购物车的人员。

美国超市里我很喜欢的一项是散装食品,可以自备容器来买,是环保一族的首选。这个德国超市几乎见不到。package free这个概念才刚刚兴起,只有在几个德国城市里有这种商店。


散装食品区

3,废品回收。

垃圾在这里只分两类:不可回收和可回收。在我居住的小区扔垃圾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垃圾桶,扔一般垃圾,旁边几个小的深蓝色桶是扔可回收。在德国,楼下有三个桶:一般垃圾、纸质垃圾、werkstoff(塑料、金属、橡胶等),有的楼还有bio垃圾桶,扔厨余。社区里还有分类更为细致的垃圾桶,玻璃瓶是要按照颜色投放到不同的桶里,破旧的不可捐赠的衣服放到纺织物垃圾桶,旧电脑旧遥控器之类的就放到电子设备垃圾桶里。旧电池也有专门的投放处(大多设在超市)。其他完全不知道要放到哪里的垃圾,比如破旧家具,可以自己拉到最近的垃圾回收站,工作人员大致看一下,决定需不需要付费,然后就可以扔在那里,完好的物品则可以捐掉,垃圾回收站有自带的二手货商店,低价贩售人们丢弃的物品。在德国就没有看到yard sale/garage sale这种二手商品交易方式。


德国公寓楼下的垃圾筒和社区的回收垃圾处

饮料瓶的回收也很不一样。在德国,塑料瓶的饮料,如果瓶身标签上有一个回收标识,就说明它有押金,喝完以后不要扔,去超市里的自动回收机那里投放,然后打印小票,可以兑换成现金或是抵扣,25欧分一个塑料瓶或易拉罐。啤酒瓶的话有的超市的自动回收机可以接受,有的是拿到收银处由工作人员手工回收,有的超市可以直接投放。所以捡瓶子在德国也是个可以赚钱的事,有的人真的就懒到要把瓶子退回去,直接扔了。地跌里经常碰到捡瓶子的人,腰间别个小电筒(方便往垃圾桶里看),拉着带小轮子的购物车,翻看每一个垃圾盒,或是问正在喝饮料的人喝完后可不可以把瓶子给他。可别小看这活儿,要是遇上足球比赛或是演唱会这种人多的户外活动,一趟地铁就可以收一麻袋的瓶子,至少有个几十欧。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专业的捡瓶子的人,在一次足球比赛以后收了价值一百多欧的瓶子!他就靠着这个技能,两年就攒出了一辆房车的钱。现在在汉堡市的街头有的垃圾桶上设置了专门的瓶子摆放处,可以把有押金的瓶子摆到上面,供那些捡瓶子的人直接取走不用翻垃圾桶。也算是变相的一种捐赠吧。



直接扔到回收垃圾箱里的瓶子们

美国就压根没有自动回收机。我德国室友把喝完的十多个啤酒瓶推到超市服务台要去退押金,结果人家说,这瓶子是可回收垃圾,没有押金,直接扔了就可以。只把我的一个本地产kombucha的瓶子退了押金,还有玻璃牛奶瓶的押金。可能每个州的规定不一样?我在一些饮料的瓶身上看到CA cash refund,旁边还写着一些州的缩写,是不是表示在那些州就可以退押金?我就没见过写了WA华盛顿州的瓶子……希望有了解的同学解释一下。

4,小费。

在美国外食的选择很丰富,各国料理都有,水平都还不错。在西雅图越南人开的粉店到处都是,随便吃一家都觉得好正宗,有豆芽有青柠有辣椒有各式佐料,要知道在德国我吃过的越南粉店,连豆芽都没有,只有洋葱、大葱和肉片,配着一根油条和一小片柠檬。给小费的方式也不一样,在德国,约定俗成的消费额度的10%左右就可以,比如吃了18欧,给2欧小费就比较合理,哪怕1.5欧也还行。或者简单一点,说个整数,比如吃了18.3欧,结账时跟服务员说,收20欧。他就知道那剩下的1.7欧就是小费。在美国,账单下面会给出三个选项,建议您给15% 18% 20%的小费,并且计算好具体数额,然后你自己写在账单上面。

5,婴幼儿用品。

比较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奶粉。在德国婴儿奶粉是没有添加糖的,我以为美国也应该一样吧。哪知当儿子把从德国带来的奶粉吃完以后我们开始寻找美国牌子奶粉时才发现每一种都有添加糖!哪怕是到whole foods里去找,有机的奶粉,也是加了糖。很失望,买了最小的一盒,吃完就没再买,改为鲜奶(玻璃瓶装的有机本地吃草的牛产的奶)。怪不得那么多家长要海淘德国奶粉,现在知道它的好处了。再一次感慨美国真是个狂热爱吃甜的国度呀。能不能不要往婴儿食品里加糖了呢?难道还不知道糖才是致胖元凶么?倒是一大堆的low fat/none fat(低脂无脂)产品。鸡蛋和牛奶都是摆在冷藏柜,在德国鸡蛋是摆在一般货架上无需冷藏的。有一次我问trader joe’s的收银员,她说是两国食品规定不一样吧。


加了糙米糖浆的奶粉

在德国婴儿辅食罐头都是玻璃瓶装的,在美国大多是装在微波炉塑料盒里(方便加热)。不光是这个,有些欧洲产品也是塑料装。Bertolli的橄榄油外观跟欧版一模一样,拿起来轻许多,是因为用的是塑料瓶而不是玻璃瓶。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更喜欢欧系。

一开始的那两个星期我们的空运集装箱还没到,小盆友没有玩具可以玩,我们就去了一趟baby rus买玩具。我们喜欢给他买木质的玩具,不太喜欢塑料制品。结果在偌大的超市逛了一圈,只找到两三件木头玩具,真心说质量很差(很不好意思地说是made in China),还是买了,玩了几天就发现掉漆了。德国的玩具店里,有样式繁多质量高上的木制玩具,都是百分百德国制造,质量那是杠杠滴。怪不得临行前爷爷奶奶要给娃提前买了几大件木制玩具放到海运集装箱里。


made in China的木质玩具


临行前在德国买的made in Germany的木质玩具

还有一个让我很担心的问题,去别人家做客,要吃主人提供的食物,小孩子怎样才能避开那些甜蜜的陷阱呢?上次去室友同事家里聚会,他们给小孩子准备的是胡萝卜条、速冻批萨、碳酸软饮和布朗尼。大人们吃肉、沙拉,喝酒,也吃布朗尼。

6,马桶

what?这个也要写。嗯。马桶也不一样。美国的马桶里,水都要漫到三分之二处了,每次冲厕所都感觉要用很多水,特别是很多时候都需要冲两次。德国的马桶水只有三分之一处甚至更少,大部分的马桶冲水量可以选择大或小,按需使用,节省水。说到马桶,也顺便说说厕纸,美国的厕纸都好薄……在德国我们买有点泛着灰色的回收纸做的厕纸,质地厚实,好像用起来很安心哈哈哈。我在这里也专门去买了回收纸厕纸,就薄很多,无意间又用掉很多。感觉本来应该是环保的事情又变得浪费了。水质也有个明显的差别。我觉得水的味道也算是对一个地方的第一印象。记得当年从版纳到广州上大学,刚到的那天,除了满街都是粤A打头的车牌照,就是很难闻的自来水味儿,让我特别想家,我还特意在日记里写“珠江的自来水没有澜沧江的自来水好闻”。西雅图地区的自来水漂白粉很重,不敢直接喝。就买了滤水器,过滤一次再煮沸后饮用。汉堡地区的水很硬,漂白粉没那么重,但也是需要过滤以后再拿来煮饭泡茶。估计我要过几年才能适应一打开水龙头就闻得到的漂白粉味吧。

7,small talk

美国人随和外向,随便在哪里排个队,在超市结个账,都有人来跟你搭讪聊天。超市收银员会挂着笑脸问how are you啊,然后还会因为看到你穿着rick and morty的T恤衫来跟你讨论下一季剧情走向,甚至在社安局等号时老兵大叔看着小盆友的狐狸鞋说“这娃穿的鞋很酷炫啊!”,在宜家开摆渡车的司机大婶看我把童车连同里面坐着的胖娃子一起扛上车,大声说“这娃跟个小皇帝似的,我也想像他这样享受。”总之,无处不在的锻炼社交的机会。在德国,超市收银员不必挂笑脸,全程说三句话:您好,一共xxx元,再见。在公共场合排队,没有人来跟你搭讪,安安静静挪着步子。有时候就不觉得奇怪为什么德国出了这么多哲学家,都是排队结账排队上厕所时候思考出来的吧……

8,收快递

在德国的单元楼,门是锁着的,上面有一排门铃按钮,都标着每一家的姓氏。有包裹的话,按了门铃后在对讲机里确认身份,开门,快递员再送到你门口签收。如果不在家,要么就投放到最近的邮局或自动包裹站,自己去取,要么比较相熟可靠的邻居帮忙接收,快递员会放一个条子在邮箱里告诉你包裹在哪个邻居那里。美国这边好像没这么严,我们的包裹要么就直接被放到家门口(敲了门放下包裹就走了),不用签收,要么就直接放到小区办公室里面,自己去取。我觉得还是有点不够放心,特别是这种像motel设置的公寓,楼梯就直接在外没有单独的门。

9,其他

这是个没有车就没法出行的国度,拖了这么多年的我也要去学开车考驾照了。这是个周日也有邮差送信的国度。这是个用木头盖房子的国度,有时候蛮担心的,还是更喜欢欧洲的红砖房呀,最好一面墙都爬满了绿绿的爬山虎。

以上,算是主观的一些印象。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国家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9%,分类十多种!留学生只能这么干…
德国的垃圾分类有多变态(高智商),中国留学生都知道丨大家
【智慧背囊】你伤着了没有
这令人崩溃的德国式垃圾分类
俄罗斯游记(七)
瑞典是个怎样的国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