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甫是如何走出低谷,获得显赫名声的!
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让人叹息的现象,就是当代中国人最为敬重的大诗人杜甫在唐朝没有名气,唐朝的诗坛看不起杜甫,也不愿理会杜甫。

但是,在唐朝灭亡之后,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杜甫逐渐走出了低谷,开始获得名声。


而且,他的名声还越来越大,最后,杜甫走上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端,成了冠军级别的诗人。


那么,这个戏剧性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在这篇文章里,我就和网友们做一番探讨。


首先,我要强调,泛泛地说唐朝人不喜欢杜甫的诗篇,并不准确。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唐朝喜爱诗歌的人不喜欢杜甫的诗篇,但是,在唐朝人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却喜欢杜甫的诗篇,这个阶层就是寒士阶层。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的前期,包括春秋战国、汉魏,两晋南北朝,只有贵族阶层才能读书。至于普通老百姓,是和读书无缘的。然而,到了唐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就是寒士阶层。


寒士阶层有三个特点,一个特点就是手里没有多少钱财,近乎于穷人;一个特点就是有文化;一个特点就是信奉儒家学说。实际上,杜甫就属于寒士阶层。


应该说,唐朝的早期统治者就已经注意到了寒士阶层。


无论是唐太宗,还是唐高宗,乃至于武则天,都认为,寒士阶层虽然穷困,但能量非常大。只要发挥寒士阶层的能量,有助于稳固李家王朝的统治。唐朝的统治者之所以大力推广科举考试制度,实际目的就是为了让寒士阶层进入政权系统,为李家王朝效劳。


寒士阶层既然有文化,就能够读书。为了能够考中科举,还必须多多读书。所以,在有唐一代,形形色色的寒士都是喜欢读书的。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唐朝,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分页码的书籍,只有类乎于画卷的书籍。当然,也没有出版社,没有印刷的书籍。寒士为了读书,就只能抄书。通行的做法是,寒士们只要看到了一卷好书,就赶紧把它抄写下来,再仔细阅读。


可以说,在整个唐朝,抄书成了风气。就连朝廷的重要衙门秘书省也承担了抄书的职责,朝廷甚至设立了一个特殊官衔“校书郎”,管理抄书。而且,校书郎还是个重要官职。如果有谁能够当上校书郎,那么,他将来肯定能当大官。大诗人白居易就当过校书郎,由此,白居易到了中老年,当上了大官。


那么,寒士们都抄写什么书籍呢?他们抄写的是“子史经籍”,还有唐朝人撰写的书卷。也正是在这个抄写书籍的大潮中,寒士们关注到了杜甫的诗篇。


寒士们很快就发现了,杜甫的诗篇与唐朝流行的诗歌完全不同。


唐朝流行的诗歌都是通俗易懂的高级顺口溜,而且都很短小。杜甫的诗篇却显得很深奥,而且篇幅很长。


最重要的,杜甫的诗篇记录了社会的风云和变迁,而且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观察社会的。总之,杜甫的诗篇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换个说法,唐朝的诗人们不喜欢杜甫的诗篇,是因为他们觉得杜甫的诗篇写得不好。但寒士们并不在乎杜甫的诗篇写得好不好,他们是想通过杜甫的诗篇认识社会。


于是,一个有意思的局面发生了。虽然杜甫的诗篇在诗坛上遭受冷遇,虽然那些官员诗人们百分之九十九都看不上杜甫,但是,寒士们却热衷于把杜甫的诗篇抄写下来。他们想长期保留,长期阅读,长期研究杜甫的诗篇。


或许,有网友会提出问题:你说唐朝的寒士们喜欢抄写杜甫的诗篇,有证据吗?


在这里,我可以说,我有充足的证据!


首先,大诗人白居易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白居易曾给他的好友元稹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名称是《与元九书》。在这封信里,白居易明确表示,他曾经看到过一千首杜甫的诗篇。


我请网友们注意,白居易给元稹写这封信时,杜甫已经去世几十年了。杜甫去世时,诗坛上没有任何人理睬他,没有任何人悼念他。杜甫是无声无息地离开人世的。杜甫去世几十年后,诗坛就更不理会杜甫了。但是,就是在这种局面下,白居易告诉元稹,他看到过整整一千首杜甫的诗篇!


也就是说,虽然唐朝的统治者看不起杜甫,虽然唐朝的诗坛看不起杜甫,虽然唐朝的老百姓不喜欢杜甫,却有很多人在默默地搜集杜甫的诗篇,抄写杜甫的诗篇。


白居易年轻时当过校书郎,他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社会上抄书的情况。他亲眼看到了,有很多人在抄写杜甫的诗篇。这些人不是诗人,他们就是喜欢杜甫的诗篇。


或许会有网友发问。在杜甫去世后几十年,有人抄写了一千首杜甫的诗,这个数目很大吗?


在这里,我可以做个比较。


史学家们做过精确的统计,现如今,唐朝的第一等诗人王维留下来的诗篇有400首。

唐朝的第二等诗人王昌龄留下来的诗篇有180首。

唐朝的第二等诗人岑参留下来的诗篇有384首。

唐朝的第二等诗人孟浩然留下来的诗篇有260首。

唐朝的第二等诗人王之涣留下来的诗篇有6首。

唐朝的第二等诗人王勃留下来的诗篇80首。

我们敬重的大诗人李白留下来的诗篇有1000首。


大家看到了吧,在唐朝,王维、王昌龄、岑参。孟浩然、王之涣、王勃的名声远远超过杜甫,但他们留下来的诗篇的数量,却远远不如杜甫。只有李白留下来的诗篇数量能和杜甫相比。


这样的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名声大的诗人诗篇流传下来的不多,没有名声的杜甫反倒流传下来数量巨大的诗篇。


其次,据史料明确记载,在杜甫去世之前,在江浙一带就出现了高达六十卷的杜甫诗集。我们回顾杜甫人的生履历,他在二十岁至二十三岁去过江浙。年纪大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江浙。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杜甫没有再去江浙,在江浙一带却出现了六十卷的杜甫诗集。按照常规,唐朝的一卷诗往往有五六十首诗。六十卷的杜甫诗集汇集的诗篇应该在三千首左右。


最后,据史料明确记载,在四川,出现过二十卷的杜甫诗集。这二十卷诗集也应该有上千首诗篇。


我们知道,杜甫在四川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还留下了成都杜甫草堂。遗憾的是,杜甫跟四川的诗人们处得很不愉快。他总觉得四川的诗人们不理解他,也不喜欢他的诗篇。然而,不管四川的诗人们是否喜欢杜甫的诗篇,有一大批四川人却在默默地搜集杜甫的诗篇,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还要指出,这些耗费了巨大精力财力搜集编辑杜甫诗篇的人显然不是诗坛上的诗人,而是诗坛以外的人。因为他们只是把杜甫的诗集搜集起来,抄写成卷,却从来没想到宣传杜甫,赞扬杜甫,推广杜甫。所以,杜甫在生前全然不知,社会上有很多人在关注他!杜甫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唐朝的诗坛不喜欢他,不理会他。所以,杜甫悲叹,他没有知音。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杜甫知道,在长安洛阳地区有人抄录了他的上千首诗篇,如果杜甫知道,在江浙地区有人为他编辑了六十卷诗集,如果杜甫知道,在四川有人为他编辑了二十卷诗集,他肯定欣喜若狂,他就不会叹息没有知音了。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既然唐朝的诗坛不喜欢杜甫,不理睬杜甫,诗坛之外的寒士们是如何看到杜甫的诗篇的?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推测的:


杜甫有一句名言:“走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两点,杜甫都做到了。杜甫的一生都在到处奔走,他去过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看杜甫的诗集,他在诗篇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这正好表明,他看过的书也太多太多了。


但是,杜甫不是藏书家,他怎么会看了那么多书呢?只有一个可能,他走到哪里,就探寻家里有藏书的人,他借书看!


我们不能忘记,杜甫当过朝廷的左拾遗,也就是说,他当过皇帝的近臣。他还有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在唐朝,员外郎相当于司局级官员,属于高官。所以,杜甫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宣布,他当过皇帝的近臣,他是员外郎,就足以让各地的寒士、甚至中小官吏、中小财主肃然起敬。寒士们、中小官吏们、中小财主们会把自己抄写的书籍借给他看。当然,作为回应,杜甫也会把自己的诗篇亮出来,请对方阅读。


不言而喻,寒士们、中小官吏们、中小财主们未必是诗人。但是,他们只要看到杜甫的诗篇,就会认定,杜甫的诗篇反映了唐朝的盛衰,包含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是很值得抄写下来的。他们也就抄写了杜甫的诗篇。当杜甫辞别抄写者之后,抄写者又会把杜甫的诗篇转给朋友阅读。朋友也会抄写。就这样,杜甫的诗篇也就不胫而走,广泛传播开了。


最终,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杜甫在中年以后就离开了洛阳,离开了长安,再也没有回过洛阳,回过长安。但是,在长安洛阳当官的白居易却表示,他看到了上千首杜甫的诗篇。杜甫在二十五岁以后再也没有去过江浙,江浙却流传了六十卷杜甫诗集。


总之,虽然杜甫在唐朝的诗坛受到冷落,唐朝的诗人们百分之九十九都不喜欢杜甫。但在社会上,寒士阶层却热衷于抄写杜甫的诗篇。结果,虽然杜甫籍籍无名,一生悲凉,杜甫的诗篇却大量保留下来。这也就成了杜甫未来走出低谷,获得盛名的物质基础。


唐朝的李氏皇族不喜欢杜甫,唐朝的官员诗人们不喜欢杜甫,唐朝的老百姓也不了解杜甫,当然也不可能喜欢杜甫。但是,让人叹息的是,唐朝灭亡了。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应该说,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最糟糕、最混乱的时期。在那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化一落千丈,文学更是落入低谷。杜甫在唐朝没有名气,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就更没有人理会杜甫。杜甫的知名度达到了最低点,近乎于零。


史学家们曾经全面审视五代十国末期的诗坛,结论是,在五代十国的末期,人们只知道李白、白居易、王维、高适,已经完全无人谈论杜甫,杜甫在诗歌界彻底消失了。


幸运的是,五代十国总算结束了。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宋朝。中国又恢复了统一。


史学家们又研究了宋朝初期的诗坛。结论是,在宋朝初期,仍旧无人理会杜甫。


在这里,我们得说一说宋太宗赵光义了。众所周知,赵光义的名声是不太好的,因为他背负了一个可怕的传说——杀害了他的哥哥赵匡胤,篡夺了皇权。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姑且不论。我们应该承认,赵光义是个有头脑的皇帝。因为他特别看重文化,他要扭转宋朝初年文化衰落的局面。为此,他聚集文人学者,编辑了一部大型文学典集《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于公元983年编辑成功,其主要内容是唐朝诗人的诗作。


对《文苑英华》的编纂成功,宋朝的文人特别高兴。他们感觉,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要复兴了。但是,当文人们翻阅《文苑英华》时,不禁大吃一惊!


却原来,在《文苑英华》中,排第一的是白居易,辑录了他的286首诗篇。排第二的是李白,辑录了他的246首诗篇。


那么,排第三的是谁呢?任何人都没有想到,做梦都没有想到,竟然是杜甫!辑录他的诗篇也是246首!


至于王维、岑参、孟浩然那些诗人,被辑录的诗篇远远不如杜甫。


一开始,文人们感到奇怪,唐朝人是看不上杜甫的,《文苑英华》为什么辑录了如此多的杜甫诗篇呢?


文人们想了想,骤然醒悟过来——《文苑英华》如此看重杜甫,显然出于赵光义的旨意。赵光义认为,杜甫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也就是说,唐朝的皇帝不喜欢杜甫,宋朝的皇帝赵光义却喜欢杜甫!


至于赵光义为什么喜欢杜甫,原因也很简单。赵光义面对唐朝的灭亡,面对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大混乱,有很深的感慨。他希望好好研究唐朝灭亡的原因。如何研究唐朝灭亡的原因呢?仔细读一读杜甫的诗篇,就能有所领悟。


宋朝的文人都是聪明人。他们认为,既然宋朝的皇帝看重杜甫,杜甫就是了不起的大诗人!唐朝人看不上杜甫,是犯了大错误!


也就是说,以《文苑英华》编纂完成为开端,杜甫翻身了!


此后,宋朝的文人们开始全力关注杜甫,研究杜甫。同时开始着力于编辑杜甫的诗集。


此中最成功的当属一位叫王洙的大文人。他花费了很大力气编纂杜甫诗集。到了公元1039年,王洙编成二十卷本的《杜工部集》。这部诗集收集了1400首杜甫的诗篇。而且,由于宋朝的印刷技术完全成熟。王洙还大力印刷《杜工部集》,送进书店销售。从此以后,杜甫的诗篇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


文章写到这里,或许又会有网友提出问题:你在前面说,在宋朝初年,杜甫的知名度达到最低点,那些编辑《文苑英华》的文人们是如何找到杜甫的诗篇的?


我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寒士阶层大量抄写了杜甫的诗篇。赵光义编辑《文苑英华》,是发了公告的,要求全国的臣民贡献自己抄写的书籍,由朝廷挑选。宋朝的喜欢藏书的人们纷纷把自己抄写的书籍提供给了朝廷。由于寒士们抄写了大量的杜甫诗篇,《文苑英华》的编辑们也就看到了杜甫的诗篇。


再说王洙编辑《杜工部集》。王洙是宋朝著名的文人,也是宋朝的高官。他跟《文苑英华》的编辑们关系密切。显然,他跟那些编辑沟通过。是那些编辑把搜集到的杜甫的诗篇交给了王洙。王洙才得以编辑出版《杜工部集》。


面对皇家《文苑英华》对杜甫的高度评价,面对内容丰富的《杜工部集》,宋朝人开始热情评价杜甫,赞扬杜甫。杜甫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最终,宋朝人达成了共识,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有三个,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后来,北宋灭亡,南宋接班。在南宋时期,杜甫的声望进一步提升,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到了南宋末期,人们只要说到杜甫,就是五个字的评价——伟大!了不起!


我们总结一下吧。杜甫是公元770年去世的。他去世时,没有名声,悲凉萧条。唐朝皇帝看他不顺眼,官员诗人们不理会他。然而,在整整三百年之后,杜甫突然声明显赫,被宋朝皇家看重,被万人尊崇了!


历史继续前进、到了明朝,杜甫的名气更大了。人们给杜甫送上了“诗圣”的桂冠,把他的诗篇称之为“诗史”!


到了新中国,杜甫的诗篇编入了中小学课本。这样一来,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杜甫的。杜甫的名声达到了最高点!


面对杜甫命运的起起伏伏,我们可以有很多感悟。


比如,文学是复杂的文化现象。一时间名声显赫的作家,未必永远显赫。一时间声名寥落的作家,未必永远萧条。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一个作家,只要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规律,他早晚能够成功!即使暂时没有成功,将来也必定成功!


我还想说,凡是想当作家的人,都应该认真地学习杜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辉斌:宋人的乐府观与乐府创作
南北朝·陈暄诗词(宜兴)
那些让网友念念难忘“一眼万年”的诗句,终于可以一次收藏了!
毕业论文-论杜甫诗的忧国忧民情怀 - 考试珍藏版 - 考试珍藏版 - 和讯博客
语文教学:诗歌与人生的完美结合——评价杜甫
“诗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