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硬化(arteriosclerosis)泛指动脉变硬,由于形态特征不同可分为三种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一种动脉硬化疾病,其病灶累及弹性动脉和较多弹性纤维的肌性动脉,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和坏死细胞构成的“粥样”成分。另两种动脉硬化疾病分别为门克伯格中膜钙化性硬化(Mnckeberg medial calcific sclerosis)和微(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是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致死的主要临床事件为冠心病和脑卒中。资料显示,1990年全世界死亡人数约5050万人,其中冠心病死亡人数高达626万人,位居死因第一位。冠心病自20世纪初逐渐在工业化国家流行,至60~70年代已成为除日本、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以外的多数工业化国家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据美国发表的统计数字估计,1940~1960年的20年间,冠心病死亡率增加了50%,美国心血管疾病作为死亡的主要原因至少已有50年。我国心血管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中国MONICA检测研究,研究期从1984~1993年,由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发起和组织并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合作研究,国内组织了16个省市协作。结果表明,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国外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比较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从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人群超重率、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等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因素均呈上升的趋势,这对我国人群过去存在的优势(低体重、低胆固醇水平和低冠心病发病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预示21世纪冠心病发病率将大幅度上升,对人群的整体健康造成威胁。

脑卒中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在发达国家脑卒中死亡位于死因的第二位,在发展中国家位于第三位。1990年全世界约有440万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在世界范围内位于前列。2000年和2001年我国卫生统计数据表明,脑卒中所致死亡在我国死因顺位中仅次于恶性肿瘤位居第二,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908年,Ignatowski首次报道了以富含动物蛋白的食物成功诱发出家兔主动脉内膜病变。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先后建立了食饵性啮齿类动物(小鼠、大鼠、仓鼠、豚鼠)、家兔、禽类(鸽、鸡、鹌鹑)、猪、食肉类(犬、猫)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这种模型主要采用在饲料中添加胆固醇的方法实验性诱发获得,而不同种类动物的应用使模型各具特点,表4-3对应用不同动物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总结。

此外,日本学者还培育了一些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家兔和鸽子品系,常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研究。这些品系包括:LDL受体缺陷的WHHL(Watanabe hritable hyperlipidemic)家兔,作为人类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类似人类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合并高脂血症的STH(St.Thomas’Hospital)家兔;自发动脉粥样硬化的WC(White Carneau)鸽子和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抗性的SR(Show Racer)鸽子。

近二十年来,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转基因/基因敲除动物模型,这些模型显著地增长了我们对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知识,促进了对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了解,包括脂质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遗传修饰小鼠和转基因兔是对实验性和自发性(野生型)动物模型的极好补充,为人类疾病发生机制中遗传因素的研究提供了优异的模型。例如,让缺乏某种蛋白的动物体过表达人类蛋白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小鼠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holesterv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的过表达和人类肝脂肪酶在家兔体内的过表达是脂质代谢研究的重要模型。

所有动物模型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尽管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取得了许多成果,我们对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以及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如何消退还不完全了解。因此,还需要建立更多的遗传修饰动物模型来寻找答案,野生型的家兔和鸽子品系也将继续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食物及药物治疗的研究。食饵性动物模型一直是最常用的模型,模型复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有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小型猪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最适宜的模型动物,猪和人一样,是杂食动物,其心血管系统,包括冠状动脉分布和功能特性,均与人类十分相似;食物脂质的吸收、运输和代谢方式也与人类十分相似,包括脂蛋白的组成和代谢机制。与人类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型猪可自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好发部位、病变斑块形态从早期到晚期的进展过程都与人类十分相似,猪进展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在组织学上也与典型的人类所谓的“混合”病变十分类似,包括主要由胶原组成和少量的脂质成分,严重病变出现钙化、出血和坏死(表4-3)。

表4-3  部分动物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

(二)小型猪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1.单纯高胆固醇饲料喂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型猪可自发动脉粥样硬化,通常以高胆固醇饲料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1)动物:任何品种、品系的小型猪均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已见报道的有尤卡坦小型猪、哥廷根小型猪、贵州小型猪、巴马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以及约克夏猪(Yorkshire)、长白猪(Landrace)等。虽然各研究报告所用的诱导配方不尽相同,实验条件也可能存在差别,但是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过程、病变的分布和病变斑块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雌雄动物差别也不明显。

(2)诱导饲料:1908年,Ignatowski首次报道了以富含动物蛋白的食物成功诱发出家兔主动脉内膜病变,这一原创性工作成为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基础,在总结大量实验性证据的基础上,Katz等提出胆固醇是诱发实验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直到现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仍然离不开“胆固醇饲喂”。

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报道几乎没有相同的诱导配方,诱导饲料中添加胆固醇的含量从1.5%~6%都有应用,由于在其他组织中胆固醇的广泛沉积是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最大不足,而且,饲料中胆固醇浓度的差别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出现时间的影响不十分显著,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也未达到等比的变化,因此,诱导配方中胆固醇含量以1.5%~2%为宜。

为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常在诱导饲料中添加脂质、鸡蛋黄等成分,报道应用的有牛油、猪油、花生油、鸡蛋黄、食盐、胆酸、胆盐等。其中,脂类宜选牛油和花生油,同时添加胆酸或胆盐可促进脂类的吸收。应用猪油有悖动物伦理,添加鸡蛋黄主要是增加饲料中的胆固醇含量,但剂量难以精确。

(3)饲喂动物:小型猪的常规饲料中脂类和胆固醇含量较低,突然的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易于造成应激反应,甚至出现疾病状态,因此,实验起始阶段,高胆固醇、高脂饲料的比例需逐渐增加,在1~2周后达到目标量。小型猪对低于2%浓度的胆固醇饲料基本能够耐受,通常按照体重的3%投喂饲料。

(4)血脂指标:实验过程中,小型猪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出现波动,但是通常升高不显著。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一般在饲喂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后就开始升高,于3~4个月达到峰值,6个月后有所回落。其中,LDL-C值的升高幅度最大;TC的升高幅度其次;HDL-C的升高幅度最低,但是也显著高于实验前的水平。这些胆固醇相关指标的升高幅度与饲料中胆固醇和脂质的含量密切相关,在我们的实验中,以高胆固醇饲料饲喂五指山小型猪(诱导饲料配方:1.5%或3.0%胆固醇、10.0%牛油、6.0%花生油、0.5%胆盐、82%基础饲料),血清LDL-C含量最高可达实验前的12倍以上、TC含量最高可达实验前的8倍以上;HDL-C最高可达实验前的3倍。

(5)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与分布特点:小型猪高胆固醇、高脂饲料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于大动脉和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隆起明显且易于发生部位为腹主动脉、髂动脉、脐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较轻且不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肠系膜总动脉和肾动脉。此外,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分叉部位多发,而且病变隆起明显,通常是血管的一侧比较严重。

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大血管的脂纹病变(图4-5),主要见于胸主动脉和心脏大动脉出口的基部,表现为动脉内膜明显隆起,高度一般低于1mm,油红着染明显,动脉壁增厚。其内膜隆起主要为内皮下层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所致(图4-6)。第二类为典型的纤维斑块病变(图4-7),主要见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荐中动脉、脐动脉和动脉分叉处,斑块隆起明显,高度一般可达1~3mm,表面轻度着染油红。斑块表面为纤维帽,其下可见脂质核、胆固醇结晶和钙化,严重时也可见平滑肌细胞变性、坏死和增生(图4-8)。第三类为发生于中小动脉的纤维斑块病变,在冠状动脉、肺支气管伴行动脉、肝脏叶间动脉、肾脏叶间动脉、眼动脉均观察到动脉病变,其中,冠状动脉的病变最明显,与大动脉纤维斑块病变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浸润的泡沫细胞较多,大且透明,而且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增生较常见(图4-9)。

(6)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过程:在高胆固醇、高脂饮食饲喂4~12个月之间,对于大血管的脂纹病变,病变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内膜隆起高度、病变范围占血管内膜的比例和血管壁厚度的逐渐增加;对于大动脉的纤维斑块病变,病变的进展表现为斑块范围的扩大和隆起高度的增加。其脂纹期过程短暂,很快就发展为较厚的纤维斑块,在第8个月出现脂质核,第12个月出现钙化灶和胆固醇结晶,以及中膜平滑肌的变性、坏死和增生等进展期病变;对于冠状动脉的纤维斑块病变,病变早期仅限于内膜层,可观察到内膜下血浆渗出、胶原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泡沫细胞浸润。到第12个月才出现中膜层平滑肌细胞变性和坏死变化,也有脂质核的形成。小型猪单纯高胆固醇、高脂饲料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如果获得晚期病变,如脂质核进一步增大、纤维帽变薄,甚至出现严重的钙化、坏死和斑块内出血,需要饲喂12个月以上。

图4-5  五指山小型猪高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后胸主动脉剖开图

注:1%油红O染色后红色为脂类阳性反应。A.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喂4个月;B.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喂6个月;C.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喂8个月;D.含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喂12个月;E.含3%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喂4个月;F.含3%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喂6个月;G.含3%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喂8个月;H.含3%胆固醇的高脂饲料饲喂12个月

 

图4-6  胸主动脉切片,HE染色

注:五指山小型猪3%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12个月,胸主动脉壁增厚,内皮下层充满泡沫细胞,中膜浅层变性,可见弹性膜排列紊乱和平滑肌细胞肿胀、淡染

图4-7  五指山小型猪高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后腹主动脉剖开图

注:经1%油红染色后脂质染成红色。图中A、B、C、D分别来自1.5%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4个月、6个月、8个月和12个月的动物;E、F、G、H分别来自3.0%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4个月、6个月、8个月和12个月的动物。可见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动脉病变逐渐加重,3.0%胆固醇高脂饲料组动物的病变略重于1.5%胆固醇高脂饲料组动物

图4-8  腹主动脉切片,HE染色

五指山小型猪3%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12个月,腹主动脉可见纤维斑块病变,严重部位可见脂质坏死核(☆)及胆固醇结晶(→)析出,斑块表面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组成的纤维帽(△)还比较厚

图4-9  心脏左冠状动脉旋支切片,HE染色

五指山小型猪高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12个月,冠状动脉主干可见明显的斑块病变(☆),病变主要局限于内膜层,表现为内膜增厚,主要由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2.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结合促发因素  单纯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需时较长,通常在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4个月,动脉病变最严重的部位可达美国心脏学会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灶委员会提出的病灶分级Ⅲ级水平。6~8个月,动脉病变最严重的部位可达Ⅳ级。10~12个月,动脉病变最严重的部位病灶分级可达V级。若观察斑块破裂、溃疡和血栓形成等继发病变需要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12个月以上。这么漫长的诱导周期显著地增加了研究消耗,当应用快速增长的农业品种猪时更加明显。因此,为了加速病变斑块的出现,人们又建立了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增加局部血管损伤、同时诱导糖尿病等手段。

(1)高胆固醇饲料结合血管局部损伤:机械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利用经皮动脉腔内成形术或称内皮细胞球囊剥脱术。将球囊导管进入到目的区域,球囊充气,在保持气囊充气状态下将导管撤回一个预先确定的距离。这一程序可以重复多次,从而确保内皮细胞剥脱。这一技术已证实可造成任何种类的动物在血管树的任何位点的血管内膜变厚,实际上是血管对于内膜至中膜机械损伤的反应。最常用的损伤部位:冠状动脉、颈总动脉。

1)模型的优点:①明显缩短病理性斑块出现的时间,通常在高脂饲料饲喂4周后就出现显著的血管内膜病变;②可使任何目的血管发生局部病变,适于局部病变研究。

2)模型的局限性:①手术操作会造成大量的血管内皮损伤和短暂的血流断流。循环中的脱落上皮会引发一系列的炎性反应,将干扰对细胞因子等炎症因素的观察;血液断流在常用的冠状动脉定位损伤中,易引发心室纤颤,甚至造成动物死亡。②在目标动脉内膜所形成的病变斑块,主要为内膜损伤的病理反应,尽管广泛的深的血管内膜损伤伴随高胆固醇饮食可引起更晚期的病变,但是,病变通常缺乏在人类临床上遇到的晚期的“复合粥样瘤”的组织特征,例如,钙化、斑块内出血、坏死核。因此,该模型可用于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目标动脉的一些力学特性,不适于评价特定的干预措施对于不稳定斑块发展的影响。不稳定斑块常常具有一个大大的脂质核,外覆薄薄的纤维帽,而且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

3)模型的改进探讨:①血管内膜的导丝损伤法。应用内皮细胞球囊剥脱术诱导冠状动脉病变,由于小型猪心脏冠脉分支少,常常会由于血液断流而引发心室纤颤,甚至造成动物死亡。Mihaylov等以导丝直接损伤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保持了冠脉血流,预防了急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他们再以含6%,胆固醇的饲料饲喂6周,发现未损伤的血管内膜表面光滑无异常,而以导丝损伤的血管却出现了纤维斑块,这表明单纯以高胆固醇饲料饲喂6周不足以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膜损伤是必需的。该方法诱导的动脉硬化斑块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增生明显,未见大量的脂质沉积、出血、钙化等复合斑块病变。②颈动脉部分结扎法。为避免内皮细胞球囊剥脱术引起大量的血管内皮损伤,Ishii等尝试改变血流类型的方法来增加局部血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他们通过外科部分结扎法人为改变猪颈动脉血流条件,而且保持动物高脂饮食持续6个月。结果部分结扎的小型猪颈动脉,在靠近结扎的部位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而且4/6的动脉形成了具有钙化和(或)斑块内出血的晚期斑块。

示例:颈动脉内皮细胞球囊剥脱术结合高胆固醇饮食诱发小型猪颈动脉狭窄。

猪的颈动脉在颈部很直,没有大的分支或弯曲来干扰层流血液的流动类型。因此,在高胆固醇高脂饲料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颈动脉病变出现较晚、也比较轻,为研究颈动脉局部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Dino等应用了34头尤卡坦小型猪(体重20.4kg_+3.3kg),30头饲喂高胆固醇饲料(含4%的胆固醇和30%的脂肪)2周后,行颈动脉内皮细胞球囊剥脱术,术后继续饲喂高胆固醇饲料1个月。4头作对照,饲喂普通标准饲料。

他们应用球囊导管(Proflex 5,8mm×2cm,Mallinckrodt)进入左颈总动脉至第二或第三颈椎的位置,球囊充气5次,扩张压力至8个大气压30分钟,充气间隔30分钟。通过血管造影测量血管和充气球囊,显示管腔直径分别为4.36mm±0.18mm和4.94mm+0.20mm,这一数据表明血管直径在气囊充气期间增加了13.4%±3.3%(也有研究报道这种程度的扩张导致血管内弹力膜的断裂)。

该研究在球囊损伤后4周就观察到了血管内膜不同类型的病变,病变斑块可见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细胞浸润,以及有机血栓形成,也有不稳定斑块和血管重塑的表现,例如,出现了新生纤维蛋白沉积、出血和单核细胞浸润等。另一方面,饲以标准饮食和仅经历气囊损伤的动物,颈动脉的血管内膜病变很轻,为血管内膜损伤的增生反应,缺乏泡沫细胞浸润和出血现象。该研究有19%的动物发生了血栓性血管闭塞,无法作为模型应用。

(2)高胆固醇饲料结合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个体的2~6倍,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最常见致死因素是冠心病,而且这种高度风险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高达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疾病,而且成年糖尿病患者更易于形成其他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因此,可以认为高血糖是加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在应用小型猪的研究已获证实。

示例:糖尿病加速猪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Gerrity等应用8~12周龄的Yorkshire猪,耳静脉注射STZ(50mg/kg),每天一次,连续3天,诱发糖尿病,5天后饲喂高胆固醇高脂饲料(饲料含1.5%胆固醇和15%猪油),连续饲喂48周。

结果表明,糖尿病显著地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不仅表现在最早第8周就出现的主动脉大范围的苏丹染色阳性,也表现以后各时期主动脉、冠状动脉和髂动脉损伤的严重程度。与人类一样,猪的腹主动脉损伤比胸主动脉更严重。糖尿病的叠加导致腹主动脉斑块更快的进展到复合病变,出现广泛的坏死、出血和钙化,伴随着中膜变薄,使之更易于发生动脉瘤。而单纯高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的动物未出现复合斑块。冠状动脉的损伤在糖尿病动物更加突出,表现为不仅血管腔狭窄程度达到无糖尿病对照组动物的2倍,而且还出现严重的复合斑块,包括在第20周就出现出血、钙化、广泛性的中膜变薄。而单纯高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的动物30周之前不会出现这样的病变,而且48周时也未达到这样的严重程度。

(三)小型猪自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和生命科学院的。Rapacz等报道了一个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品系,这些猪在饲喂无胆固醇的低脂食物的条件下,表现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由于其高胆固醇血症来自于原发性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升高,因此,这一品系命名为遗传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品系(inherited hyper-LDL cholesterolemia,IHLC)。该品系猪存在三种载脂蛋白抗原决定簇突变:Lpb5(Apo B)、Lpu1(Apo U,一种尚未明确的载脂蛋白)和Lpr1(猪Apo R,与人类的Apo D同源)。IHLC猪的LDL富含胆固醇酯,因而比血清胆固醇正常猪的LDL轻。体外和代谢研究证实IHLC猪的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较轻的LDL与LDL受体结合缺陷,同时LDL分解代谢缺陷的结果。

1岁龄的IHLC猪,在冠状动脉主干、髂动脉、股动脉可见局灶性病变,病变斑块由巨噬细胞源的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组成。外周动脉的病变斑块比冠脉的病变斑块含更多的纤维。

2岁龄的IHLC猪,在冠状动脉的主干常见条带样复合病变,病变包括纤维帽、坏死核、胆固醇裂隙、颗粒状的钙沉积和病变深部血管新生。外周动脉的病变富含平滑肌细胞和纤维。

3岁龄的IHLC猪,所有血管内膜病变均可见血管新生,病变斑块出血和破裂也常见。复合病变形成的严重程度与高胆固醇血症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在年龄最大的动物体内观察到的冠状动脉最狭窄的个体的血清胆固醇水平也最高。因此,IHLC猪白发形成的复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人类体内发现的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十分相似。

血清胆固醇正常的猪在生长至4~6岁时可见血管内膜的增厚和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饲喂高胆固醇高脂饲料的条件下,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可出现坏死核和钙化的严重病变。然而,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变的特点是所谓的血管新生、出血和斑块破裂。在实验诱发的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这种严重的晚期病变只有在高胆固醇饲喂与血管损伤相结合时才会出现。

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一样,IHLC猪的冠脉病变与主动脉病变相比血管更狭窄并包含更多的晚期病变。这与高胆固醇高脂饲料饲喂诱发的猪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后者最主要的病变往往出现在腹主动脉和髂动脉。IHLC猪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之处在于,在IHLC猪的动脉病变中,血栓形成不是晚期病变的显著特征,而且性别因素对病变没有影响。

IHLC猪的LDL受体活性正常,但是,其LDL代谢率大约比正常对照猪低30%。此外,IHLC猪的LDL富含胆固醇酯,比正常对照猪的LDL体积大、也更轻。这种更轻的LDL表现出与LDL受体结合缺陷。因此,很可能是由于分解代谢缺陷和与受体结合缺陷共同造成了这种较轻的LDL在IHLC猪的血浆中含量升高。而且这种较轻的LDL更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apoB是LDL的主要蛋白成分,而且是LDL受体的配基。在猪体内的免疫遗传学研究最先证实apoB的结构变异可能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关。在人类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已发现载脂蛋白B突变和LDL变轻的现象,而且也有众多患者LDL分解代谢比血清胆固醇含量正常的人变慢。因此,IHLC猪的高胆固醇血症可能与人类患者存在很多共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哪些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
一文读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
“低密度蛋白”高了,是不是血管已经堵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