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记忆——白事儿

今天看到一篇小文,里边说到了办丧事的情节,觉得不够真实,故回忆了一下随便写了几句。


        文革前我小的时候,北京的老百姓家里若是有人去世了,管办丧事叫“白事”。到时候会请几个假和尚过来念经,为什么说是假和尚呢?因为解放后尤其是在北京一般的庙里已经没有和尚了。所以很多所谓的“和尚”都是业余的和尚,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到事主家穿戴好和尚的服饰,一身灰长袍白袖口,脖子上也挂着一大串佛珠,这些人一般都是留的光头,也是为了工作方便吧!
        住在我家胡同西口的老邻居,西教场副食品商店对门的白叔,就是从事这个工作的老人,说是老人其实也不过四十多岁吧!据老人们说白叔解放前就是干这一行的。
        他白天正常上班,若是遇到谁家办白事并受到事主之约,他就会联络几个同行到事主家去,自己带着唢呐等响器和锣鼓家什啥的,在丧主家门口坐在草蒲团上一排两行吹打起来。吹打响器的目的一般是说为逝者送行的路上驱魔打鬼,二者是说广而告之家里有人逝世了,也是一种报丧的形式吧!
        这些事主请来的和尚眯着眼睛默默地诵经。本来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可能是由于自己年龄很小吧?反而觉得很好玩,很好笑。而且那个氛围吧有时候还真有点害怕哦!因为不远的地方就有逝者躺在棺材里哦!
        这个现象一是给逝者家里人帮忙,二不过是和尚们挣点外快贴补家用吧!业余出来挣几个钱,虽然解放了,但作为民俗政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般也不会管。直到文革开始这一行才彻底的、真正的消失了。
 

         一般和尚嘴里的诵词是这样的:道场成就,赈济将成。斋主虔诚,上香设拜。坛下海众,俱扬圣号。苦海滔滔孽自召,迷人不醒半分毫,世人不把弥陀念,枉在世上走一遭。近观山有色,细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八月中秋雁南飞,一声吼叫一声悲,大雁倒有回来日,死去亡魂不回归。
        头一天来到鬼呀么鬼门关,鬼呀么鬼门关,死去的这个亡魂那,两眼就泪不干。两眼就泪不干。我佛诶如来诶,吗弥吗弥弘诶哎。
        第二天来到望呀么望乡台呀,望呀么望乡台哎,死去地那亡魂那啊,回呀么就回不来呀,我佛诶如来诶,吗弥吗弥弘诶哎。
        第三天来到了望呀么望天涯呀~~~我佛诶如来诶,吗弥吗弥弘诶哎。接别接别咧不落不落僧接咧。
        现在想想要是用庙里那种大悲调的音乐配上和尚们的诵经词肯定好听极了。老的相声里也有学这些的,但只是学的不太像罢了。
       长着呢记不清楚了。反反复复要念上大半宿啊!一般是一个带头的大和尚领唱,其他九个和尚和唱,看到很多次都是十个和尚。不知道这里有什么讲究?每个和尚都盘着腿端坐在一个草编的圆蒲团上。配着唢呐和锣鼓响器。很好听呀!在西教场北口的老城墙豁子看过很多次,我是记忆深刻的呦。
         最后一次还是1966年春天在西草场北头城墙豁子口看到的,那会还没有修二环地铁。除了和尚诵经外,还烧了纸人纸马,入土的棺材两侧还陪葬了童男童女啥的。
        整整五十年咯!
          过去一般的汉族老百姓家里人去世了,家门口都要用一根木棍或者是竹竿,杆头上挑着一个叫“迎头幡”的挂在大门口,那个迎头幡有点像伞盖,只是没有伞盖那么大就是了,其实就是个幌子。是为了告诉路过的人们这个院子里的家人有人亡故了的意思。
        老北京的习俗是家里人过世停灵一般不得超过三天,但必须要等姑奶奶到了方可入殓。尤其是怕姑奶奶挑理,如果姑奶奶要是不满意了会大闹一场的,后果很严重。我就见过姑奶奶大闹丧礼的哦!

        入殓的仪式是非常讲究礼数和专业的,一般都会请专业的司仪或有经验的老者来完成这个工作的。
        从给逝者的穿衣带帽及停放都是有规矩的,且汉族人和满族人的礼数和规矩大不相同。有些规矩我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什么入殓时要长子抱头次子抱脚。棺内要铺金盖银,头枕金元宝脚下垫银元宝啥的。还要系上拌腿绳,手握打狗棒,寿衣是不能系带子的,只是搭上而已。在最后钉棺盖的时候长子要跪在棺头边哭边喊“爸爸躲钉”啥的。小时候经常看到过这些过程,也是很难忘记的啊!
        再有就是我看到过整个做棺材的过程,邻居家的老人身体还很健康的时候家里人就给准备好了棺材,白茬的棺材在屋里放了很多年,后来每年刷一篇油漆刷了很多年。按现在人的想法是不是很不吉利啊?其实不然,在过去是有这个规矩的,能给家里的老人准备下寿材说明后辈人孝顺的表示。但有钱的人家一般都会寄存在庙里或是道观里。
        1968年春天,院里的邻居家人请了做棺材的工匠做了一口松木的棺材,那个老师傅住在新街口豁口板桥头条胡同,整整七天的工夫,我每天都在一边仔细看着制作的工艺及过程。确实挺有学问和道理的,不是一般的木匠能做的啊!我在看老木匠干活的时候问了很多关于棺材的问题,知道了很多有关棺材的常识哦!
  

        中国人使用棺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之前即已有之。周朝以后始成习俗,但还是仅限于官家使用。而棺木在百姓民间因袭相传也至少有两千年之久了。
        棺木俗称棺材。人们把它看成是死后住的房子。老北京人常说:活着混所好房子,死后混口好棺材,也不枉为人一场。
        所以棺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有的老年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寿辰,就提前置办下了棺木,里边还要放个不倒翁。我的理解还是不想死吧?外边棺材前头要贴个红纸写的寿字,寄存于桅厂(棺材铺)或庙里称为寿材。通常每年上一道漆,如果搁几十年,就上几十道漆,以使之结实防腐。
       但是一般百姓人家多是等到病人垂危或倒头之后,才到桅厂去选寿材。老北京死人不能说死人,要说“倒头了”。还有个别人家等人倒头之后,才雇人现做棺材。老北京远、近郊区农民还有现伐树,现开板做棺材的。
        早儿年间在桅厂(棺材铺)耍手艺的木匠不叫木匠,谓之“斜木行”。因为棺材是一头大,一头小,一头高,一头矮,其形体不是平行、垂直的,所以做活放线都是斜的,因此才叫“斜木行”。
         而与之相反的盖房上梁的木匠,谓之中线行。
         而做家具的木匠在技术上与这两种木匠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老北京人喜欢用杉木棺材。这种棺材由十三根杉木拚成,棺盖用四根杉木、两帮和底各用三根,谓之杉木十三圆。
   

        过去,做棺材的木料有其固定的规矩,不能随便选用料。老北京俗话:桑、皂、杜、梨、槐,不进阴阳宅,就是说这些木料既不能用来盖房子,又不能给亡人做棺材。
         但后来可能是因为木料缺乏,就打破了这些规矩,无论桑木、栗子木、柴木一齐都用上了。
         棺材还很讲究装饰。表皮刷上黑色的无光漆,还得请描金匠(往棺材上画图案的不是画家),以工笔画的形式,用金漆画上各种不同的图案。例如:大盖的头上,画福、禄、寿三星;两帮头上,左画金童执幡,右画玉女提炉;底头的撑上画麒麟送子;棺头中心画一圆寿字,围绕着五只蝙蝠,谓之五福捧寿;棺的两帮画八仙庆寿或二十四孝;棺尾画莲花荷叶啥的。
        棺盖上有三个元宝样的销眼,装殓的是男人,左边一个,右边两个;装殓的是女人,左边两个,右边一个。这里有什么说法,我也不知道!

         再有就是寿钉,是一颗三寸长的带八楞铜帽大钉子,下边垫两枚方孔的铜钱。棺材铺事前已在大盖上用钻钻了二寸深的孔,留着一寸,等入殓辞灵时,让孝子孝孙用斧子象征性的钉三下,有的至亲至友也跟着象征性的钉三下,才算是完成入殓仪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抬棺人都有哪些禁忌?不是陋习,更是规矩,你了解多少?
骨灰盒、骨灰坛怎么买?
两不知:我哭丧的日常
老北京红白喜事
棺木
隔梁上的黑柜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