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玫瑾教授: 不想养出“熊孩子”, 6岁前规矩要做好, 不妨跟青春期孩子聊聊恋爱观

回复“目录”,查看养育/家庭/自我成长精选文章

作者:

来源:蓝橡树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词:“为时已晚”。为什么?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呼吁给母亲3年产假,

利于培养幼儿正确依恋关系

“应该给母亲3年产假,利于培养婴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这样公开呼吁。她认为,孩子3岁以前,是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种依恋会不断积累,直至12岁。

所谓依恋,是在幼儿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安慰。婴儿期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成年人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孩子对自己有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

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隔阂的原因在于依恋形成期。这样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父母养育长大,情感联系并未形成。

此外,一些错误养育理念的盛行,也会阻碍婴儿形成良性依恋。比如源于美国的“哭声免疫法”,曾一度让年轻的中国父母追捧不已——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提升孩子免疫力,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

而在李玫瑾教授看来,这样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一岁以内孩子的哭闹完全是生理性哭闹,也就是说,哭闹是孩子痛苦时向家长发出的信号,此时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反之,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键盘侠”,殊不知,他们“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恰恰源于一岁以内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成年人内向、外向的性格,

大多源于家庭的养育方式

一次,李玫瑾在电梯里偶遇一个5岁小男孩。还没等李玫瑾站定,孩子开口便提醒她说:阿姨,你还没按几层呢!“不用问,这个孩子一定是在多个成年人抚养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个小话痨。”李玫瑾笑言。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它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在家庭养育环境中,孩子耳边的声音越多,在走出家门遇到陌生人时,就会表现得越自然;反之,如果孩子总是面对单一的、不爱“唠叨”的养育人,长大后遇到陌生人就会比较腼腆。

在孩子6岁前,

学会对孩子说“不”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

记得有一位母亲就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

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这种养育起始于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也就是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

可你若等他到青春期后,再开始对TA说“不”,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而是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或以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的TA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

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如果说,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那么3-6岁主要是实施性格抚养,“孩子从3岁开始,逐渐具有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

  • 对孩子说“不”

比如当孩子因为得不到心仪的玩具满地打滚,在商场里哭闹。此时家长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抱回家,与孩子单独在卧室里,面带微笑地看着孩子哭闹。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起身离开去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以后有什么样的需求,应该好好跟爸爸或者妈妈说话,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李玫瑾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做到“四不要”原则: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对于哭闹中的孩子而言,家长的大道理仿佛噪音,根本听不进去;同样的,若把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反思,相当于关禁闭,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

  • 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

选择一个轻松的周末,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

孩子挑好后,家长可以说:“哎呀,你这个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妈妈的预算计划,我们只能买100元的玩具。”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工作赚钱很辛苦,家里的生活要有计划,“如果妈妈这个礼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延时满足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孩子五岁起,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他人分享的能力也应该逐渐养成。这时候,家长要适当利用诱惑训练来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能力。

  • 巧克力的诱惑:让孩子懂得等待和忍耐

准备一份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比如巧克力。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两份对孩子说:“宝宝,这两份巧克力都给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么明天妈妈再额外奖励你一份。”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首次掌握决定权,大多会把两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奖励。

当第二次做类似的选择实验时,孩子会吸取教训,按照计划品尝巧克力,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把青春期的孩子当平等的朋友,

不妨聊一聊恋爱观

日前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中,小主角林妙妙是个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她思维活跃,时时刻刻想脱离父母的管教;而她的母亲王胜男却把孩子当做小孩子,吃喝拉撒严密监管,一不顺心就破口大骂……

女孩12岁、男孩14岁起,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孩子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应该如何教育?几乎每个中学生家长都在寻求答案。

李玫瑾认为,面对中学生,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孩子当做大人来看待,让孩子拥有选择权。比如,这时候家长的语言要从小学时期的提出要求,转向幽默轻松地商量。

其次,家长要把孩子当做成年人进行指导。

比如,孩子进入初二后,家长就可以与孩子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至少提供给孩子五种未来职业选择;此外,还可以跟孩子探讨女性和男性的话题。

李玫瑾在女儿初中时,曾用挑衣服的案例,教会了女儿如何正确看到恋爱问题。

一次,母女俩在商场里挑选衣服,走到第一家商铺,女儿看中一件衣服,李玫瑾鼓励她除了这件衣服,还可以到其他商铺再看看;在不断逛商铺的过程中,女儿在对比中发现了其他更中意的选择。

李玫瑾借此机会说:“找对象好比挑衣服,如果在中学时期就早恋,那很有可能看不到未来更优秀的男生了。”女儿恍然大悟,从此养成了正确的恋爱观。

最后,在父母的亲自抚养过程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性格和观念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那些“路怒族”“键盘侠”,都是因为婴儿期没有培养正确依恋关系
李玫瑾教授:不想养出“熊孩子”,6岁前规矩要做好,不妨跟青春期孩子聊聊恋爱观
教育专家李玫瑾:如何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必读】怎样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李玫瑾:如何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育儿专家李玫瑾: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你要做对这3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