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模块的教学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诸如“阅读教学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要能阅读不同类型文本及掌握相关阅读方法……”新课程下,教学组织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和训练走向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这给课堂注入了许多新的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对模块教学进行全新的安排;同时,由于新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强调,我们必须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发展!

2、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目的是为语文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提供强有力的借鉴,使他们少走弯路,缩短成材之路。阅读、写作与说话语文教学的一个立体三维,我们力图通过阅读教学模块的教学为枢纽来整合高中语文课改背景下其他模块的教学,使阅读、写作与说话真正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众多从事语文教学的有识之士一定会科学高效地运用语文阅读教学资源,让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开拓创新,丰富完善。

3、语文阅读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是整个语文教学资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科学地开发、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都有很大的裨益,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巨大的“把手”作用。构建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使现有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高效化;在现有语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开发新的实用的阅读资源,完善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加强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研究,使之更具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高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 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语文学习最富建构意义的是过程。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比,在此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关注学生探究意识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研究目标

1、从教的方面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和自身语文教学素养方面均要有长足的进步。

2、从学的方面说,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的日常管理,培养和确立快速高效及质、量并举的阅读理念。其次,通过经常性科学化的阅读训练,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用的阅读方法,并能运用自如。再次,通过一丝不苟的持之以恒的常规管理,督促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用。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全校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要目的明确,有具体的方案,调查对象选择要恰当;收集的资料要典型,客观,真实。并对调查资料要系统化整理。
2
、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找出方案中未涉及而又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使课题研究内容逐步完善。对各研究项目的时间分配、研究范围、内容、手段等适时进行调整,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3
、资料法。借鉴与课题相关的研究经验及成果,分类收集,对比分析,整理和筛选。

(五)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20075月,课题组设计了《关于本校高中生语文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20075月末,在所有班级作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23人。具体的内容都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你每天花在语文阅读上的时间有多少?主要读那类读物?你阅读得法吗?你阅读的效果如何?学生都作了认真的回答,真实反映了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现状、困惑与要求。经过详细统计和周密分析,调查结果是属实可信的,完全可以作为提出本课题的一种背景依据。    

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搜索积累各种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素材,尽量寻找相关的书籍与杂志。

2、实施阶段  

1)整个过程都围绕语文阅读资源的开发及阅读模式的主题进行,积累资料,严谨治学,勤作总结。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常规管理的途径,重点进行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训练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3)重点研究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型的探索,特别注重下面两种阅读教学课型的研究:小说阅读教学、戏剧阅读教学。

3、总结评估阶段

1)对实验结果进行终结性测评,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形成较完备的理论框架,写出研究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这里所说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文本式研究成果,即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专著、文字教材、教育案例等,是狭义的研究成果。   

(六)研究成果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建设“学习共同体”。语文组围绕“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课题,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理论的探索,组里教师结合语文组的课题, 设计了子课题,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究”“应用类文本 阅读教学探究”等,语文组全体教师围绕这些课题,共同探讨,共同设计,形成很好的教研氛围。

2、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建设“学习共同体”。全组有四位同志执教,开设不同教材、不同模式研究课,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让组内同志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对教学深入探究的氛围。语文组在学校进行公开课展示活动。在学生与经典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建立学生、老师、作品、作家间的新型对话模式:或是自主探究、鼓励发现;或是举三反一,碰撞思维;或是形象启发、倡导体悟;或是个性体验,呼唤多元。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受到师生广泛好评。   

3、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有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阅读量比以前提升了2倍,在阅读中提高了各项语文能力和素质,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选择适当的阅读内容与合宜的阅读方法;对阅读内容进行辩证分析,善于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全面准确地理解所谈内容的要点,把握作者的意图;学会速读、跳读、浏览、泛读等方法;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善思质疑的习惯等。 这一项的收益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难以估算的。

 4、教学一例(见附页)             

(七)结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者认真学习新课标,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力求在发扬语文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创新语文教学形式上作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本课题就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如何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精神、品情感的提升,语文学习最富建构意义的是过程,重组教学内容,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提出了教学策略:科学人文并举,整合延展结合,自主合作共存;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不同文体,即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例举了部分教学实践探究的案例,作为实践的佐证。

 (八)讨论与分析

1、阅读教学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略读的方法,广泛浏览有益的读物。同时在以讲授语文知识为主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方法只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部分需要,而不可能是万能的。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被视听文化和沉重的课业负担挤压,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完成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规定的量,成为阅读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但目前流行的电视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学生对纸质读物失去了阅读兴趣。虽然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和开展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仍不能扭转阅读缺失的现状。

3、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们的课题着重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阅读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三者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把读、写、听、说等语文活动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我们目前没深入的地方。虽然有些老师已开始对比较教学法在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但目前仍处于构想阶段。

4、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还缺乏科学的动态评价体系。目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还主要依靠考试的反馈这一形式,但它不能反映学生的阅读过程,因此不能及时给我们提供有益的信息。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心理因素和学生的思维等智力因素。新课标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形成、思维品质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变化等都需要一套跟踪检测的动态评价体系,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九)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陈越 

3.<语文读本>使用之我见》  王朝晖  《语文教学与研究》

4.《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开明出版社

     

 

教学示例               

《长亭送别》教案

一、教学设想

重视美读,强调体验,以读析景,缘景悟情。

凸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学生体验,教师引导。

重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对文章离情别恨有所感,有所悟,既入境,又入情。

二、教学目的

感受理解人物独特心理。

感悟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雨铃霖》的配音朗诵,学生感受,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请学生结合朗诵,谈自己离别时的情感体验。

教师总结:是啊!“悲莫悲兮生离别”屈原曾经把离别当作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南朝梁代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喟然叹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就连一贯豪爽豁达的东坡居士也不免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原因何在?离别太多的牵动我们的心了。王实甫笔下的《长亭送别》也是如此。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长亭送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沉郁忧伤,给人无言的迷惘和深深的哀愁。

二、学生快速找出觉得最感人的曲子。

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及时加以点评。

教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都谈得很好,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我把我认为最感人的片断朗诵一下。金圣叹指出:“《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也。”下面,请同学点香。

三、教师诵读《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二煞》、《一煞》等曲。

诵读后提问:你觉得老师朗诵的好不好?为什么我能朗诵的好?是王实甫的作品好。王实甫之誉为是“花间美人”,其作品也被称为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既然是作品好,那么同学们一定也都能朗诵好了。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散读以上曲子。

四、分析以上曲子中的情感。

(一)(1)提问:《滚绣球》这一曲,我们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恨。

 2)这里一共有几个“恨”?三个。每个“恨”含义都一样吗?

明确:第一个“恨”是相见恨晚。什么时候相见的?“破题儿又早别离。”第二个“恨”是“恨时光流逝”,作者想留住时光吗?(想,想要用柳丝来系住玉骢,想要让林子挂住斜辉),第三”恨”是“离愁别恨。”除了离愁别恨呢?恨在《古文大词典》有如下解释:1、遗憾;2、不满。看看,这里会不会有不满?请学生联系《叨叨令》展开思考。

明确:有,对老夫人的不满。最后一句中的一个“遥”字写得最为传神,可见内心之痛。

3)先请男生读,然后再请女生读。比比,谁读得好。(要求入境,体现情感。)

4)一起看《叨叨令》这一段,分析这一曲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迭词和排比句式。所以,应该读得怎样些?再看,崔莺莺的情感达到了极致。既然是极致,所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些?

明确:要读得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又像连珠排炮,激越热烈。请学生读。然后全体学生齐读。

5)请二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二)分析《小梁州》

1)我们来看看当崔莺莺黯然神伤的时候,张生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2)什么是斜签?为什么要斜偏着身子呢?

明确:古代晚辈侍座,上身微倾,状类斜插的签。)

3)能感觉到张生的痛苦吗?

明确:“看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4)提问:这里的“人”应该是指谁?

明确:指崔莺莺,也指老夫人。怕被崔莺莺看见是怕崔莺莺伤心,怕老夫人看见,是因为他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怕老夫人怪罪,同时,因为流泪也是不吉利的。

5)与《雨铃霖》中的抒情主人公进行比较:你觉得哪个男主人公更痛苦?(主张学生自由作答)

6)请学生一起有感情诵读这两曲。

(三)、分析《二煞》。

1)提问:崔莺莺怕什么?

明确:怕“停妻再取妻”。  怕“一春鱼雁无消息。” 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2)张生有可能“停妻再娶妻”吗?

明确:有可能,由古代男女社会地位的绝对不平衡性展开分析。提示问题:崔莺莺想不想张生当官?如果有个保险公司,说保证张生当官后回到崔身边,崔会不会同意?

明确:莺莺在梦境中私奔出城,跟随张生同去,并唱道:有限姻缘,方才宁帖,无奈功名,使人离缺。“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但事实上,从文中能看出崔莺莺鄙视功名利禄吗?是否重视爱情就等同于是鄙视功名?请学生用质疑的眼光独立思考问题。

3)崔为什么会怕“金榜无名誓不归”?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作回答。

4)放音乐《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感受崔这种不必要的担忧。

五、播放戏剧片段,请学生再次感受情感。

六、学生一起朗诵课文最后感受意境。

 

第二课时

 

导入: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美学原则,作者王实甫为了表现离愁别恨,很好在文中倡导“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美学原则,通过把能激起别离之情的意象来营造缠绵悱恻的意境。这节课,我们在分析了文章的主题后,来分析作者是如何来借景抒情的。

给学生2分钟,找出他认为写得最好的借景抒情的曲子,并能作些分析。(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曲词,不求统一,强调个人的品味。)

具体操作:由学生回答决定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教师着重分析以下内容。

分析《端正好》

晓来谁染霜林酔,总是离人泪

与《董西厢》中的“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作比较,请学生回答,更喜欢哪种意境?

明确:一含蓄,一直露。含蓄者亦符合崔莺莺相国小姐之身份;传达出崔莺莺深沉的心情和优雅的风格。 而《董西厢》中的“泪”和“霜林”不如“红”和“血”来得具体可感。

(二)分析《一煞》:

这首曲子以青山疏林、淡烟雾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请学生指出曲中运用的手法。

明确: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托无声。“无人语”和“听马嘶”构成映衬,更加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莺莺撕心裂肺的悲哀。

(三)分析《收尾》

1)“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导演,要拍摄如此的景,该如何综合运用影视艺术的技法和光、声、画等手段来表现?

2)“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回忆一下,哪里看到过?

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拓展延伸:

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假如来年春天仍然是在十里长亭:
1)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

2)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崔莺莺长亭相迎

3)张生一去不复返,杳无音讯,崔莺莺长亭思盼

根据以上三种背景,分别仿写一曲《端正好》描绘崔莺莺的心境。注意强调情景交融的抒情意蕴。

四、教师总结王国维的美学原则,布置作业请学生自己寻找材料,学会由景推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乡土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的研究报告
个性化阅读开题报告
447个已获得省级课题立项的中小学课题名称汇总,供选题参考
课题 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