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上篇)

题记

为什么新教育是改命的教育?因为新教育改的是心。

心变了,观念就变;观念变,行为就变;行为变,结果就变;结果变,命运就会改变。改心之旅,始于入心。

此文是行知教师穆佩利、郝向平、蒋波三位老师通过共同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在清一联盟平台与大家分享对“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的思考和教学中的实践。

郝老师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晚上好。我们都是来自行知学堂的老师,首先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郝向平,目前是行知学堂少狮部的老师,带着学生的年龄大多是8到10岁的年龄,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女儿9岁,小女儿2岁。很高兴今天能在我们清一联盟读书会的大平台上分享,这也是我第一次分享,非常荣幸,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收获。谢谢!

穆老师

我是来自行知学堂的穆佩利,目前也在少狮部,带的学生是7岁半到9岁的学生,之前带过5岁到14岁的学生,我自己也是一位家长,有一个男孩。好的,下面有请蒋老师做介绍。

蒋老师

大家晚上好。我是行知的蒋波老师,目前在行知的志远部的志远三班,我们班的学生大概年龄在8.5岁,不过班级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最小的同学只有5岁左右,大的同学是10岁左右。同时,我也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家长,大女儿已经18岁,小儿子8岁半,目前在我们志远三班,以上是我的简单自我介绍。

郝老师

好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学生的心。我们新教育也是心的教育,心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改了心,就是改你的信念,也就改你的行动,最后可以改变命运。我们新教育是改命的教育。那么,要改变孩子的心,我们首先要能够走进孩子的心。

我们既是老师,看到过很多的孩子,同时也是家长,也会遇到与孩子相处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时孩子不听我的,孩子跟妈妈就会比较亲近一些,跟我有时候就不太亲近。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的。今天我们想通过分享一些案例、老师们共同进行探讨的形式,来总结如何走进孩子心的一些关键点。

如何走进孩子的心,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有请蒋老师先给我们分享一下。

蒋老师

好的,感谢郝老师。确实是这样,我们在座的三位老师都是父母,其实我是因为孩子而与新教育结缘,从而进入新教育。我非常认同郝老师刚才所说的,孩子有时的一些行为会让我们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感觉到不可思异和不可理解。那我现在分享一个我自己孩子的案例,我儿子也在我现在所在的志远三班,这个案例也刚好就是这几天发生的。

事情是这样,现在已经进入冬季,温度慢慢下降了,我们新教育的学生,他们运动量比较大,所以平时体质还是比较强的,穿的衣服也比较少一点。但是现在随着温度的下降,校区这边今天的温度已经到了2度左右,比较冷了,即使是前几天,温度也下到5度左右。但是我家孩子穿得衣服很少,穿的还是夏季一件单薄的外套,裤子也是很单薄的一条。

我就提醒他:诶,那个蒋同学(在班级上,我们都是以同学和老师相称呼的),你的衣服是不是穿得太少了?要学会换衣服,因为天气凉了。但是这个孩子他答应了,却没去换,就再次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我不冷”,我就很奇怪,难道我们的差异会这么多吗?听众们可以看到,像现在我穿的衣服都比较厚实,所以当时就觉得很疑惑,就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样,老是提醒,他就不听呢?难道是因为贪玩吗?或者是因为下课就跑去做运动,不在意这个事了吗?

为了搞清楚这个疑惑,我就和孩子说:那行,我来和你握一下手,感受你的体温如何。我就发现他赶紧把手搓一搓,然后再和我握。我一握上去,发现他的手并不温暖,甚至有点偏凉。

所以就是刚才像郝老师所说的,会反复出现的我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反复讲都不听?到这时,我就开始留意了。我就说:那行,我跟你上去换一下衣物。这时他就有一些磨蹭,在往宿舍走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了:蒋老师,我的两条厚裤子,一条刚洗,另一条找不到了。

我就说:会不会放在晾衣区没有收?他说:我找了,没有。我说:那行,我和你一起再去找一找。一边我一边对他说:如果没找到,那么可能有几个原因,要么忘记洗了,要么忘记晒了,还有一种可能会不会是其他同学拿错了。最后我带他走了一圈,最后发现确实是他忘记凉晒了,放在衣筐里,其他同学在洗的时候可能又把它倒进了洗衣机了,所以这样反复一两次,他自己就搞不清楚这裤子去哪了。所以我当时就跟他说,我们重要的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这时,我看他有些紧张,我就问他,你之前为什么跟老师说你自己不冷呢?但是老师摸你的手,其实挺凉的。他当时就看看我说,我的东西找不到了。然后我就发现衣服也是类似的问题,因为他的冬天的衣服是放在收纳箱里,而箱子平时不用,被推到了床下很靠内的地方。老师提醒去换衣服的时候,他就只找了外面的柜子和箱子。没有找到自己冬天的衣服以外,他就搞不清楚自己的衣服去哪了。据我分析,他是担心被老师批评,因为他认为可能是自己不小心把衣物搞丢了。所以他就说“我不冷”。

好的,郝老师,这就是我这边最近刚发生的一个案例。

郝老师

好的,其实在学校孩子衣服找不到,或者是他穿得薄这种情况,我们班级里也有。每个同学情况不一样,蒋老师这边是衣服没找到,像我们班遇到的情况是,有的孩子他的衣服确实少一些,或者是他衣服洗了没有即时晾晒,还有是他不想去拿,懒得去拿。因为我们运动比较多,孩子就不愿意拿厚衣服出来穿 。我们班有这样的情况,穆老师你们班应该也有类似的情况。

穆老师

是的,我们班也有类似的学生,他们的情况就是运动的时候穿得相对比较少,老师也是认同的,因为容易出汗,我们也会建议学生们把外套脱掉。但是运动结束再去做拉伸运动以后,就到了吃饭时间了,然后他们就把外套都丢在比如教室里或者放衣服的地方,直接跑到食堂去吃饭了。

他们不穿外套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孩子是因为急着去吃饭。老师问他冷不冷,他也会说不冷。

我想大家身边都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每个孩子产生这样一个现象的原因是不同的。

蒋老师

对,是的。

郝老师

这两天我们这边的天气已经比较凉了,我们班还是有学生他就是不穿厚衣服,说是不冷。跟蒋老师说的一样,我去摸他的手是凉的。我们都知道他的柜子里是有衣服的,就是不愿意把衣服穿上,因为可能一会要运动或者是他自己感觉不太冷。所以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做呢?我们就要定一下规则:你必须要穿上外套衣服才能进教室,这样才让他穿上。

刚才听到蒋老师说的,那个孩子是怕责备。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们跟孩子沟通、观察,通过询问了解他、关心他到底为什么不穿厚衣服,让他知道关心他是不想让他感冒了。所以我们要耐心地去通过观察,通过听他说的,去推断、分析他到底是什么原因不穿厚衣服。

一、观察聆听

蒋老师

对,对。郝老师刚才您说的这个过程,我觉得非常核心的一点就是:观察。因为刚才提到的穿衣还有类似的一些原因,例如我观察到我们班的一些学生,是因为怕洗衣服。冬天的衣服比较厚,洗衣机不能一次洗很多同学的衣服,如果放在外面等待又容易忘记,也会导致出现不愿换厚衣服的情况。所以这个观察非常重要。

就像两位老师所说的,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好像看到的问题是类似的,但是原因有一些差异。所以我们要了解孩子,想真的走进他的心,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去观察和聆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郝老师

观察和聆听是我们关心孩子的第一步。如果只是看到孩子做得不好,没有符合你的意愿,就去批评他,那就没有在关心他,只是想让他按你的想法去做而已。对于这个方面,老师们有没有案例分享一下?

穆老师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比较经典的短视频,现在播放一下,大家可以先看一看。

短片《迟到》

刚才大家看了这个短片《迟到》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我在看这个短片的时候,内心是很感动的,包括老师后来抱着这个孩子,觉得很惭愧,或者老师会认为自己没有早一点发现这件事。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在您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景发生呢?我给大家分享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类似事件吧。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有抽动症的人,他不是特别明显,只是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或者紧张的时候会做出一些怪动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影片,名字是《叫我第一名》,里面有个孩子,他从小就有抽动症,后来成为了一个老师的这样一个故事。

我恰好因为看过这部电影,所以和这个人打电话时就觉得这个人有点不对劲,因为他要到我家里来送外卖,他打电话确认他是不是在我家楼下,问我在楼上能不能听到他的喇叭声。其实附近几个单元都可以听到。我就觉得正常送外卖的已经到楼下了,就会直接上楼,他却提出了一个有点不一样的测试方式。同时,他在和我说话的过程中会发出一些很奇怪的声音。当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对于这个有点奇怪的人一会就要来,我心里有些紧张。甚至觉得,今天怎么这么惨,要不我暂时就不要这个东西了,反正是一定要送到的,可能会换一个人来给我送。

犹豫过后,我还是开门了,开门之后看到一张非常真诚的脸,甚至有一点紧张,有一点傻气,面带笑容看着我。当时我就对他笑了一下,说:“谢谢你”。他就特别开心,觉得得到了一种认可和鼓励。接着他下楼时,又发出了一声怪声音,那个时候,我就不害怕了。

经过这一幕之后,我就在想,我之前在评判别人。我想到了《叫我第一名》的主人公,像这样一个人,他敢出来送外卖,可能会遭遇很多很多的异样眼光。如果周围的人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那他这一生该怎么过。

从这件事情,我当时也想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并不了解其他人经历了什么,甚至有的人做一件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他可能需要突破很多心理的障碍,需要鼓起勇气,需要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而我们如果能够给对方更多的肯定和支持,就像前面两位老师提到的,我们先观察,先去感受,先去了解,然后再去得出一个结论。相对而言,就不容易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那么多的误解甚至是后悔。蒋老师和郝老师,对此你们怎么看待呢?

郝老师

我看了这个短片挺感动的。感动的方面在于,这个老师他愿意去观察,从而发现了这个孩子不断迟到的原因。其实老师前面的行为也是在执行规则,是为了让学生不迟到,才去打他的手心。但是打了几次,发现这个孩子怎么总是迟到,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他就会去分析。而我们如果没有关心学生的这颗心,没有想去了解他的心,一般就是很死板的执行规则,这样就走偏了,没有觉知到蹊跷。所以我们需要觉知。

然后呢,刚才穆老师还提到一个“评判”,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里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很容易把观察和评判混淆。评判是并没有去了解,并没有去深入分析、探索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容易就下自以为是的结论。我这也想到一个案例,非常让我触动的一个案例,与穆老师讲的类似:

有这么一个父亲,带着他三、四个孩子坐地铁,上了地铁之后孩子就乱跳乱喊,非常没有秩序,这个父亲并没有阻止孩子这。周围的人就觉得,这个当父亲的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啊,没有公共道德,也不管一下自己的孩子,于是有人就上去抱怨说了:“你是不是管一下你的孩子啊?”

这时,这个父亲回答说:“实在是太抱歉了,因为我们刚从殡仪馆回来,孩子妈妈刚去世,孩子们也很伤心。他们现在这样,我实在是不想打断孩子们的这种状态,实在非常抱歉。”

上去抱怨的人,马上就觉得之前有点冤枉他了,这家人刚经历了丧失妻子和母亲的巨大悲痛。所以如果我们不去了解,我们是很容易冤枉别人的。

用在我们跟孩子的相处上,就是我们要了解他到底是为什么这样?他肯定是有一些原因的。

蒋老师

是的,刚才听到郝老师这个案例,我确实觉得在“观”和“察”方面需要注意。“观察”虽然是一个连在一起的词,我认为两个字代表的含义还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观”,我们说目观四路,耳听八方,这个观指的就是用眼睛去看,而“察”的含义更深。一个常用的比喻可以来说明,我们所能看到的,就像是冰山浮出海面的20%那一部分,而80%以下的在海下部分,眼睛是没有办法直接看到的。这一方面就需要我们去“察”。

“察”包含有更多的了解,去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的过程。所以两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观察”。完整的“观察”才能真正完整地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这是我刚才听郝老师分享的体会。

郝老师

谢谢蒋老师。对于视频中的故事,我有一个疑问,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这个孩子他不愿意被责备,他不愿意说,是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状态?

穆老师

有没有可能就是这个孩子,他不太想让大家知道他家里有这样一个家人,他每天除了上学还要照顾这样一个家人,因为他可能不想让周围的人同情他、可怜他,把他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当然,影片里没有播放原因是什么,这只是我的一个推测,可能还有其他更多的可能,两位老师不知道有什么想法?

蒋老师

好的,刚才听穆老师说,我们对影片里的那个孩子即使是每一次迟到被打手,很疼痛的时候,他还是不愿意主动说出原因,我们所做的推测现在没有办法去核实。但是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我们家孩子的案例,经过思索反思我认为,之所以他在认为自己的东西搞丢以后没有直接面对,向老师或者是爸爸去说明实情的原因,是和我对孩子的成长养育经历有很大关联的。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就希望让他养成“惜物”也就是爱惜物品的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品质,所以对他使用物品方面比较严格。例如一个文具或者玩具、衣物这些,给了你,你要保管好,要对它负责。如果弄坏或者弄丢了,那么就没有了,爸爸不会再给你买。当时就是这样和孩子互动,把这个信念传递给他的。

所以我发现,我们家孩子从小确实对物品特别爱惜,爱惜到甚至不太愿意去分享。但是相应的另一面,孩子就会对丢失物品比较担心,因为年龄年龄毕竟还小,丢三落四、损坏或者遗忘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当他丢失了东西时,想起爸爸对他的一些比较严厉要求,他就会怎么办呢?那只好就说:“我不冷”,这样就可以回避关于“衣服、裤子到底在那里”这样的一个问题了。

两位老师觉得会不会是这样?

郝老师

好的,我来说一下我对蒋老师所说的一些理解。其实孩子的一些反应是在家里父母之前教育的时候,给他养成的一些习惯。如果你经常去说他,他就会害怕这个事情。然后就养成了一种,不仅是在家长面前,甚至是在老师面前的一种习惯性的反应。对此,我也分享一个我的例子。

刚才说了我有一个女儿,现在9岁,从小我是按新教育的理念去培养,也是对她比较严格,对于平常的一些运动等等,都是要求比较高。虽然她成长的还不错,但是因为经常去说她,就导致她跟她妈妈聊天聊得特别多,什么话也愿意跟她妈妈说,而跟我说的确实比较少。有些地方我想帮她都帮不到。

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走不进孩子心的状态,所以也是我的一个反思和教训。后来,我们是有改善的。

这个学期,我女儿的班级搞了一个活动,为了促进孩子们写字,让孩子们给家长写信,我感觉一下子找到了我跟她沟通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她和我就可以在信里表达一些当面不好表达的话。

比如她就会明确的说:“郝老师,平常我不太跟你说我的一些心里话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因为我说了就会知道你会说我。所以通过写信这种方式,书面的表达我就很好表达。”然后我就感到了这种爱的流动。立马就有愿意跟我说的一些事情,包括当面也愿意说。这就是我的一个案例。

蒋老师

对对,郝老师,刚才您分享的这个案例,我觉得就是两个父亲可能容易患的一些问题,是吧。我和郝老师分享的案例,我们共同的一点就是在于什么呢?就在于我们今天分享“如何走进学生的心”主题,第二项需要提到的一个要点。

就是,为什么孩子愿意和妈妈说而不愿意和爸爸说,或者遇到问题会担心,这就是我们会经常听到的“接纳”和“认可”。

作为两位父亲,我们可能在孩子年龄还小,容易出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我们有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所以过于严格,其实也就是没有接纳他现在的状态,所以对他的认可偏少。

我觉得这是导致出现没有走进他的心的核心原因,这也是我们需要在“接纳”和“认可”方面下功夫的原因。想听一下两位老师是如何理解。

二、接纳认可

穆老师

好的,我这边有一个跟蒋老师提到的“接纳认可”非常契合的一个小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我带过的一个班级的事情,可以分享给大家。

我们新教育学堂会安排有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做事,每天的三餐都是每个班有人专门负责自己班的菜盆,菜会分到每个班的菜盆里,每个班当天都有值日生在大家用餐之后要把菜盆清理干净,那么一下餐的时候,供餐的叔叔阿姨才会把新鲜的菜再打到干净的菜盆里去。如果上一餐没有清洗,下一餐就没有菜吃,当然还是有饭和汤等等,这些是有的。

班级就曾经出现过一件事情,有一位同学当天值日的时候就真的忘记了洗菜盆。下午我们在运动的时候练习一个运动项目,有同学就想到了这一点,就提醒说:“你的菜盆还没有洗呢,你现在赶紧去餐厅洗菜盆,离我们吃晚饭还有一个多小时,肯定来得及,不会影响我们晚上吃菜。”

然后这个同学听到了没有呢?当时提醒他的同学站得离他大概半米到1米这样一个距离,值日生听到这句话时,当时抬眼看了一眼提醒的同学,还“嗯”了一声。接着,值日生就像没有听到一样,把眼睛垂下来,继续练自己的运动项目。结果就是当天晚餐全班同学都没有吃到菜。

老师就对这个事情进行了一些了解,看看到底是什么回事。首先,是了解这个过程,接着去找当事人。我问,“你听到别人提醒你去洗菜盆了吗?”值日生就停顿了一下,然后看着我说,“没有。”

当时就有很多同学说,“他肯定听到了,他还'嗯’了一声,他还看了我一眼”,还有学生说,“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同学提醒他了。”

这个学生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因为当天下午练习的那个运动,是他比较喜欢的,再加上他所在的运动小组是处在全班最领先的地位,所以他可能是想,我不想现在去洗,不想影响我练这个运动。所以当时我们就没有去认定他说谎,或者说他不承认事实。

这里我请各位听众思考一下,假如这个值日生不是我的学生,假如我是家长,这个学生是我的孩子,我会不会这么平静呢?其实很难说,我都不敢保证自己会这么平静。我可能会想,“天呐,你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吗?”可能我当时就很不高兴,就会觉得,这是摆明的事实,你为什么要隐瞒呢?承认不就好了吗。

后来我对这个学生做了一些引导,然后他就承认了,自己是听到了,他是因为有一点害怕大家说他,因为他的行为使得大家没有吃上菜,同学们还是有一些小情绪的。值日生有点担心大家说他,或者不喜欢他。

但是最终的事实是,他的整个团队都陪他一起承担结果。比如说,如果没有洗菜盆,影响了大家就餐,就会有一个小惩罚,或者说要承担的小结果。我们是去做一件比较有趣,同时又能够服务他人的事情,结果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就说,“好的,我们和你一起去接受这个结果。”这个学生当时感受到了大家和团队对他的接纳,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值日生觉得,我们班同学对我真的非常好,老师也没有指责我、评判我,同学也很接纳我。

经历这样一个事件,这个学生他以后犯错了,他就敢承认了。因为他知道,犯错是可以的,是允许的,是可以被接纳的。他也就会知道,每个人都不完美,而且大家都愿意包容我,愿意帮助我。

不知道两位老师有没有类似的案例,或者说跟自己的孩子相处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跟这个“接纳”和“认可”有相关的一些场景

蒋老师

穆老师,刚才在听您分享时,听到这个孩子会有一个变化,从开始不愿意承认,到后面有一个转变,当时就是您直接跟他沟通,就在和同学一起沟通吗?

穆老师

是的,就在班里面。就是我到他身边,然后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眼睛看着他,问他,“你是不是有点担心或者害怕?”然后我就问其他同学,“如果他真的是这样一个情况,你们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承担结果?”然后同学们都说“愿意”。这个同学就流下眼泪,说:“老师,我听到了。”

蒋老师

好的,知道了。确实啊,郝老师你看,穆老师她所做到的,我觉得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我们缺的那个对孩子的“接纳”,是吧?

郝老师

对,以及穆老师带着所有孩子们,一起来接纳。我刚才在听的时候,一直在感受这个孩子,他当时的那种状态。我觉得,他可能只是忘记了,对吧。他不是故意的不愿意去做。然后当有人提醒的时候,他有其它的心思,他根本就没有在想,我赶快把这个事情完成,去洗干净。他在想其它的一些事情,在处理情绪。我想到的,他心里可能是这样的。

但是从结果的现象来看,他确实没有去承担这个事情。我们要体会一下他当时的情绪,那我们先接纳了他之后,然后引导他,穆老师其实已经引导了他,让全班的同学一起承担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一直在做的,任何事情,虽然我接纳你,理解你当时的状态,可能是没有想到赶快去完成这个责任,但是你还要在结果上去承担。让他感受到他必须要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对吧。他是值日生,他必须去把菜盆洗了。这是我想到的。

穆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接纳这个孩子,这个能量是挺大的,然后孩子很快就转变了。我相信大概下一次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有过这一次,他基本上就会记得了。

蒋老师

对。我是这样感受,我觉得最重要的那一步就是穆者带领同学和发动同学,不但接纳了他,而且和他共同去承担以此而造成的一些结果。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认可,就是我们用整个班级的行动来认可你,因为你是我们班的一部分,是我们团队中的一员。虽然因为你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事情,影响了大家,但是我们认可你,我们共同去承担。

所以这就是,前面有“接纳”,后面有“认可”。正是这种“认可”的力量,就让孩子把他的心能打开。这是我的理解。

穆老师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我们学习新教育,经常会说,我们要帮助孩子成长和提升,我们要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要指出来。但与此同时,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要同时看到孩子的优点或长处。

这个案例中的学生,他一方面是有些担心同学可能会对他有情绪,或者不接纳,另外一点其实是当时我们安排的这个运动项目,第一他很喜欢、很投入,他是在一种比较专注的状态中被同学提醒;第二是因为喜欢,喜欢代表了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当时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在全班的几个小组中是学得最快,动作也最标准的。他就不想离开那样一个状态,不想当时去洗菜盆。他会想,“现在我离开去洗菜盆,会不会影响我的运动,我们这个小组本来是领先的,会不会因为我去洗菜就落后了。”

所以老师从肯定和认可的方面,可以看到这个学生,其实内在是有一种“追求卓越,追求优秀的品质,在做运动项目时是很专注、很投入的”。

当我们把一件事情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去看,那我们就看到的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孩子。而不是一件事情发生,我们只看到,这个事情非常不好,这个孩子有这个不足,做错了这件事情。就像刚才郝老师提到的,我们可以接纳你,我们也看到了你内在的那种至上的精神,但是你依然要承担责任。

我认为这样去引导学生,或者家长在家里这样去引导孩子,其实是比较容易走进孩子内心的。因为他能够感受到你是在帮助他成长和提升,帮助他更好地完善自己。

郝老师

穆老师说的真好!我想起了山长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是在一篇文章里,他举自己女儿的例子,说:张明慧,不管你将来混得多差,不管你将来运气好不好,这都不改变你是我女儿。就是这种接纳。

他是接纳什么呢?是接纳这个人,去接纳你是我的学生,你是我的女儿。但并不代表我接纳你懒惰,并不代表你不上进,我就接纳你,那是需要你去改进的。如果你能够更优秀,我会更开心。

穆老师

对的,我想到了这句话:我接受你的平庸,但是我更喜欢你的卓越。作为新教育的老师,我们会觉得,为什么我这么精进、这么努力,我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或者说我年龄已经这么大了,我还在不断的去做一些突破,为什么我的孩子好像就没有达到我这种精进和努力的程度。

所以新教育老师有时对自己的孩子用力有点过度了。就像两位老师前面分享的,要求有点太严格或者太高了。反倒说,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相当来说比较容易一些,但是走进自己孩子的心反倒有点困难,那就是我们对孩子有了更高的期待,他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我们可能就没有办法那么心平气和地去引导他。我觉得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假如遇到一个事情,我就去想,假如这个人不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去引导他。

这样,我就能够跳出我对自己孩子的一种执着,我觉得各个家长也可以去这样想一下:假如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想帮助他,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可能您就更容易做出理性的选择,或者找到最适合这个孩子的方式去走进他的心,帮助他变成一个更加完善,或者说缺点更少而优点更多的人。

蒋老师

对对,我非常认同刚才穆老师说的那句话,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别人家的孩子去看,不要过于专注于是自己的孩子,专注于对他的期望。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为什么呢?

因为从去年开始,我在参加我们行知的教师培训活动中,因为一些老师的提醒,当时我就感受到了我对我们家孩子过于严苛了。今年我们行知家庭制订自己的家规,我就给自己的家庭家规里专门定下了一条:视子如邻,尤子比儿。这句话有一半来自《千字文》,原文的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亲戚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看待。所以我理解以后,再把它翻转过来,让意思完整,那就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像是看待邻家的孩子一样。当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是邻家的孩子去看待,你的心就多一份平和,就不会过于急切,争于求成。同时,作为我们新教育的老师,对我们的学生,就要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看待,这样,就又会多一份包含和更多的认可。

我觉得把这两点综合在一起,把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合在一起,这个接纳就不是那么难了,认可也就相应而来。我们接纳的是孩子不足的一部分,是他现在还需要成长的现状,我们接纳现状,这是让孩子得到安全,不会往下掉。那我们认可,认可是一种力量,我们看到他的,就像穆老师说的,他的闪光的、他的积极的、优秀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给他一种点燃自己的力量,让他前进和提高。所以既要接纳,也要认可。这就合在了一起,这就很好了。

郝老师

谢谢蒋老师。在蒋老师说的时候,我也在反思自己,反思一个问题,就是:那当时我们为什么会不接纳呢?我反思的结果是:我们还是把孩子太当成自己的,好像他是附属于我的,然后我要怎么样去安排,要他怎么样。

所以,这里边我觉得涉及到一个平等尊重。我没有把他,把我们的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比如说,他考分高一点,我脸上好有光啊。我们一般家长很容易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家孩子多优秀啊,给我真涨脸,对不对。

所以,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种接纳和认可,我觉得是我们还是没有看开。刚才老师们也说到了,当他看成不是我的孩子一样,比如我们看学生,就会相对理性一些,不会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没那么执着。

所以,关于平等尊重,其实在我们新教育圈里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关于平等,我们平常其实很注重,和孩子一起吃一起住,跟孩子说话都尽量保持一样的高度。尊重也说得比较多,而且我们新教育的核心就是:自尊尊人。就是我们要活的要有一种尊严,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到别人。

关于这一块,老师们有什么理解?

(精彩未完,请看下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蒋凌薇《解不散的影子》指导老师:杨全威
花开的声音(总455期)介休十中382班《班级简讯》
直播总结 | 小学生满分作文成长课一周总结
春风化雨师爱无言
中考将近时基础较差的孩子该怎么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计划表?
怎样让孩子在阅读中有收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