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纪梅 | 思维导图在核心素养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关键词:思维导图;认知规律;思维品质;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思维品质”维度之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现思维技能的培育,已成为教师研讨和培训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在中小学课堂上将思维导图作为工具进行思维技能训练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一些教师的青睐,在学校教室的墙壁上也可以经常看到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展示。毋庸置疑,这种学习成果可视化比学生只会背死书、记单词且不知道内化的状况显然要好得多。


要把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工具应用得当,关键在于让工具应用符合认知规律。


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导图

“认知”可以视为获知、理解、解释、学习的过程,是做决定、判断、选择的依据和基础,体现了学术性的听、说、读、写、问、做、思、创的方法和水平,是存储知识的途径,显现了认识事物规律的“悟性”并在行动上有所表现。


“认知思维”方式可以分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包括逻辑推理和论证分析。思维角度可以有“向度”,例如正向、逆向、多向、纵向、横向、历时、共时;也可以有维度,例如视角、态度、立场、动机、背景等。认知思维的核心技能有反思、审辩、归纳、联想、创新和解决难题。这些思维活动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其显性化。


符合认知规律地应用思维导图工具的目的在于导学、导思、导读、导写、导研、导用、导创。具体实施教学目标时,最好是结合微型思维技能的培育和运用。


例如,词汇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运用联想思维技能;阅读过程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运用分析、推理、求证、提问等思维技能;阅读之后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运用梳理、归纳、延伸、质疑、创新、应用等思维技能;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假如是我”“假如历史重写”“假如发生了……”等“代入式”“关联式”“因果式”思考活动,运用想象、联想、假设、解决难题这类思维技能。


毋庸赘言,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施微型思维技能培育应用,教师本身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思维导图显现思维的能力是前提,是关键因素。


浙江丽水中学李咏梅老师在阅读笔者所著的《外语还可以这样教》后制作的思维导图(见下图1),属于读后归纳的思维产物。


图1. 


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导图能够成为有效训练思维方法、思维技能、思维模式,以及思维向度、维度、深度、高度的工具。例如,读前、读中、读后的思维导图应该有所区别:


读前 适宜宜采用“主题联想图”,让学生自主合作并对某一课文主题有所认知、预设、准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构图绘图中发现学生的已知和不足,这样课堂教学会更有针对性。这是“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


读中 最好采用“意义解构与建构同步图”以及“读者与作者对话图”(夏纪梅,2016),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交际行为的习惯,以及真读、深读、审读的方法和技能,改变一贯读语没读文、读文没读人、读人没读思、读思无自我关联的毛病。据夏谷鸣老师在参加《英语学习》组织的微信谈研讨点击此处阅读讨论内容时分析,2018年高考英语阅读题充分显示了对审辩思维应用的考核,那些只关注语言本身而不会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解构的考生因此而失分。这对教学有积极的反拨作用。


读后 可以采用“追问、延伸、归纳、应用图”,应用又可以再分类为语言点归纳图、句型及其功能图、论述梳理图等。


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导图的思路勾勒原则是突出主要内容,形成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列出能够支撑观点的证明、论据、数据、事实、案例等。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例如,提供半结构图、提供关键词让学生自由构图、让学生自己选词选图,依据思维层级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构图呈现自己对问题的思索。


思维导图呈现出来的不同结果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如下图2是个半结构图,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主题内容去填写完成,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裂变出更多的相关内容。


图2


评价思维导图是否符合认知规律,要看构图显现出来的思考点、知识点、信息点、关联点、疑点、难点、重点、事实、结论、发现、证据等是否依据相互逻辑关系排列展开,以及有无运用高阶思维技能。


评价环节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从中引导比较、类比、评价思维。


老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导图进行补缺、深化、延伸、提升、加强,真正实践“以学导教”“以学促教”“以学创教”,即“以学为主”的理念和模式。


下图3是笔者对“以学为主”理念的理解图。


图3


评价思维导图可以参照以下观察点:


例如,读者与作者的互文对话是三维还是四维,解构意义的聚焦点在哪里(夏纪梅,2016);阅读时交际的互动性,有无产生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夏纪梅,2016);思维导图的启发性,有无调用已知、常识、经验、想法;思维导图的示范性,是否对同学同伴有眼前一亮的创意榜样功效。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设计的方法

以下是笔者运用思维导图教阅读的设计,适用于阅读课文、论文和教材文本。


例1

五遍梳理法


1

第一遍

把文中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与论述相关的关联词、影响意义理解的词句找出来分类。目的在于语篇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2

第二遍

把文中的要点(信息、事实、案例、数据、观点、论点、辩点)勾勒出来。目的在于意义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3

第三遍

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作者论点进行交互性整合。目的在于交际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4

第四遍

在读者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中借助思维导图解构隐含意义、深层意义、延伸意义、上下文意义,分析解读语言如何为思想表达服务。目的在于语用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5

第五遍

把有用的语言、论点以及自己的思考点合并建构成“我的知识树”或“我的阅读档案袋”,适当进行补充和扩展,包含已知、新知、未知、共知。目的在于应用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例2

三入一出一形成思维法


即进入作者思维,卷入自己思维,加入其他读者思维,跳出课文思维,形成自己的思维。


“阅读”其实是交际行为。阅读要形成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思想观点的碰撞、交流、共建。阅读建立了“读、思、论、建、创、用”的链条,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显现出来。所以,思维导图要明晰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思路、认识及其背景、身份、动机。思维导图要明确显现读者自己的观点、触发的思考、相关的反应。


思维导图还能体现作者与其他读者分享、交流的观点。运用思维导图呈现认知方法的教学案例已经陆续发表了不少,例如通过思维导图认知历史人物(见下图4)。


图4.“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孙秀兰,2018)


以上这类思维导图适合让学生独自完成或小组完成,可以作为读前梳理已知,也可以作为读后综合新知。这样比老师单向灌输式讲授、周到地提供整理好的信息,学生只有输入性记忆事实的教学更有学习的真效果。学生在今后的人物阅读时能够养成“有进有出”“调用已知探索新知”的认知习惯。


运用思维导图还可以认知疑难问题(见下图5)。


图5. “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孙秀兰,2018)


以上这类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培育研究型思维的“脚手架”,即图示显现解决难题的三个基本步骤,通过一个具体与社会、环境、自然、人类关联的问题,引导多维度、多向度、多角度的关注与深思。除了图中提到的科学家和政府的对策,如果教师能够扩展更多的可能性,会更有利于学生打开创新思维。


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意义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作业采用思维导图的精品案例还有很多。事实证明,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导图应用得当,是文本教学融合思维训练最佳的工具方法之一。


它能有效改良阅读行为,提高阅读效益,有助于:真实阅读(authentic reading)、深入阅读(deep reading)、交互性阅读(interactive reading)、审辩式阅读(critical reading),达到见木也见林,见林还了解了成林与生长规律的功效,学到“鉴赏珍珠”也能“串联珍珠”的本事。


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导图还有助于思维训练、沟通训练、表达训练,即产生了阅读教学的新三步:


thinking—discussion—presentation


脑神经科学研究证明,通过阅读输入的内容未经输出调用无法刺激脑神经元的工作,很难激活记忆痕。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的目的不仅在于显现阅读理解,还在于随后的就图讨论交流和论图言说的功效,有利于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知识和方法技能的共建。


反思阅读教学长期采用的“语言点”加“知识点”教学以及教师单向分析解读的教学,是不知不觉的“伪读”“浅读”“自以为是的读”“强加的阅读”“千人一面的齐读”“被阅读”“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脱节的读”“课堂式的读”“识字类的读”“很难被再利用的阅读”。


读书,如果没有将书中的知识进行加工与整理,很难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更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阅读分享和相应的产出是一种检验知识吸收程度的有效方法,能很好地帮助读者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不管是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还是通过写文章的形式,抑或是通过制作 PPT 的方式,都要清晰描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阅读只是了解该观点的第一步,向别人展示出来才是自己的知识(刘浩凌,2016)。


教育就是与学生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即使阅读经典,也只是为提出或者解决问题而来的,而不是像仓库里的粮食那样仅仅用来储备的。好的教育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好奇的天性,使其在学习中创造快乐。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学会发现、思考和探究的方法。


目前教育的弊端是把学生引导到文本里去,而真正的教育是把文本引导到学生的生命里去。真正的思想智慧常常不是有形的结果,而是无形的过程;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种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不仅是文字上面的那部分,而且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灵动的思绪。真正的教育是一个过程,生命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与升华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经典与知识只有在有利于促进我们去发现问题、促进我们思考的时候,这些经典与知识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许锡良,2008)。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魏小娜 陈永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
【好文共赏】倪文锦 || 聚焦思维 学会阅读——关于语文教学守正创新的一点思考
突出人文素质培养改善阅读教学面目
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 Reading说课稿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