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先生”于漪:孩子现在学得太苦了,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学得快乐!

在学生们的眼里,她上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常常因课制宜,不拘一格。她用一枚铜钱展示《卖油翁》的绝技;她曾经“手脚并用”,以表演的形式展现《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和对孩子的爱;她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花圃,实地讲授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孙女黄音眼里,她是这样的奶奶:

奶奶一边吸着氧气,一边解答医务人员关于子女教育的问题。本来就有些气喘的她,说话时更显气急。但只要讲起教育,她的劲头就上来了。

这就是我的奶奶,她总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教师。

强调“大爱”和“责任大如天”,人们称她作“大先生”。她就是于漪,2019年“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三位获得者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一位获奖者。

先生说

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大”就是人,人是顶天的,一横就是两个翅膀,拥抱祖国、拥抱民族、拥抱世界,大先生就是要有这种情怀。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育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

于漪从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成长为“人民教育家”,但有一些东西始终没有改变:桌上的手稿还是那么整整齐齐,每天看的文稿文献还是那么多,藤椅没有变,笑容没有变,对身边每个人的和蔼也始终未变,让人如沐春风一如从前。

也许我们没有机会亲身感受于漪老师的大家风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走进她的“课堂”,比如读一读她的故事,成为她最特别的学生。

01“全国先进工作者”


课不是教在黑板上的,

而是教在学生心里的!

1951年,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最初教历史,后来转岗教语文。开始的语文课并不成功,为了摸索教学的门道,于漪常站在窗户外“偷师”别的老师。

“我开始尝到庖丁解牛的滋味”,于漪表示,备课时她把要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然后像改作文一样修改,之后再背下来、口语化。“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我就在脑子里'过电影’,这堂课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样形成高潮、怎样结尾。”

靠下苦功夫,“不入门”的于漪成为行家里手。她认为,一个教师,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敢于超越自己。”

于漪常说,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作为老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要紧跟时代前进,否则你就会被时代淘汰,被学生认为是老掉牙了。

为了避免上课被问倒的尴尬事情发生,于漪总是主动去学一些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

“当霍金一出来,我马上就买《时间简史》看。我买的这本,不怕大家笑话,是连环图的《时间简史》。”

为了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于漪又专门去研究流行歌曲,去研究周杰伦的《青花瓷》、《双截棍》等。为了解决篮球迷学生上开小差的问题,她去关注篮球,敞开心扉与学生论球、评球。

于漪表示,“学很困难,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我只能一点一点地积累,使自己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思想。

“孩子现在学得太苦了,数理化一天到晚要逻辑思维,我这教语文的能不能来点艺术享受。所以我就考虑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容量,如果说课堂45分钟都是倾盆大雨,这孩子都要累死了,孩子他会自我休息的。唱歌还有休止符,中国画还有留白,因此你这个课堂里要有张有弛,有疏有密,有起有伏。”

课堂的化境哪能轻易抵达?她要让自己的语言变成蜜,黏住学生;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一件艺术品,去精心琢磨。

如果两节课上下来,学生欢呼,哎呀,怎么那么快呀,我这一天就是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当中,简直开心死了。

如果学生觉得,怎么还不下课,还不下课,这倒霉了,绝对是课上得不好。

我追求的是学生学有所得,学得快乐。

先生说

我有两把尺子,一把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是量自己的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

02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教育就是水磨的功夫!

“什么叫教育?一句话就好了?学生就听啦?”于漪强调,教育就是水磨的功夫。“改正一个孩子的缺点,真正叫水滴石穿,没有多少次的反复你想改变过来,哪有那么简单啊!”

在于漪的教育生涯中,她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也重点关注过家长搞不定、想要放弃的孩子。

于漪有个学生叫蒋志萍,上学时皮得要死,打架、逃课、欺负同学。没有办法了,父亲要把他赶走。

为了暂时缓和这对父子之间的冲突,于漪把蒋志萍领回了自己家。蒋志萍每每回忆起此事,字里行间充满感激之情:

我喜欢装半导体,老师就根据我这个爱好买半导体,弄到家里帮我一起装。我就跟他的孩子一样,和她一起上班,再回来。老师还让自己的儿子带着我,和我一起看小人书。

那个时候大家经济都比较紧张,可老师天天买菜的时候会问我喜欢吃什么。我说随便,她就总是要买肉鱼、蔬菜那些东西。

于漪老师所带的62届学生肖龙宝,至今都记得老师买给他的一个面包。

当时粮食很困难,男孩子长身体的时候配置的那点粮食经常吃不饱。有一次肖龙宝生病发高烧,对于漪说“于老师我真想吃一个面包”。

我当时配置一个月只有22斤粮票。省下一顿,然后把粮票给了一个同学,请这个同学买一个面包给他。但是我跟那个同学讲,不要告诉小龙。

因为把尊重孩子、爱孩子作为自己的信条,于漪总能找到让孩子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的方法。


有个学生数学比较好,但是语文一塌糊涂。于漪通过仔细观察这个学生,想到了一个帮助他的办法。

我发现这个学生有个兴趣,一天到晚裤腿管卷在膝盖上面,脚上经常都是泥。干什么?捉鱼捉虾。

我说这样,我办公室里有个脸盆,你把捉的鱼虾养到我这里来,你每天来看它。

我其实是要培养他的观察力,培养他的耐心。结果他写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生动。我把这篇文章印成范文,学生们都很惊讶,因为他语文从来不及格。

于漪的做法给了这个学生很大的信心,兴趣来了,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后来靠他自己,语文成绩慢慢就上来了。

做教师的我们要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明白他们的渴望和需求,尊重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爱”是于漪教育人生的主题词。她对学生的爱也是持久而强大的。她常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没有爱,教育就不会成功。爱生如子,这是于漪对教育的最好诠释。

先生说

德育要在学生精神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摇动、推动、唤醒学生,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孩子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03 “最美奋斗者”

上课就是滴灌生命之魂,

教课就是用生命歌唱。

“什么叫上课?上课就是滴灌生命之魂。什么叫教课?教课就是用生命歌唱。”于漪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经这样评价于漪:“于漪教书简直教得着魔了!”

“着魔了”三个字,道尽了于漪如痴如醉的教育人生。

在教育的大海中畅游的于漪,在现实生活中的脚步是不轻松的。胃溃疡、肝炎、心脏病……都曾“光顾”过她。每天,她吃大把大把的药;每天,她意气风发,要么伏案疾书,要么四处奔走,从不停歇。

近年来,于漪每年都准备一本专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但这远不是全部。退休后,她逐字逐句审阅了从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至今,她有时上午要听4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她曾经腰椎骨折,卧床3个多月,一能坐起就深入学校指导课题和论文,走进课堂听课评课。

从教60余年,于漪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于漪说,还要继续努力,播撒更多育人的种子。

她甘为人梯,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并首创“师徒带教”模式,先后培养三代特级教师,亲自带教全国各地青年教师。

我一直和年轻教师讲:你一路走过去,教育脚步有深有浅,你要停下来,深入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足的,久而久之就能摸到规律了。

于漪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她曾被评为首批语文特级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为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19年9月,她入选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先生说

老师必须带着理想,带着情怀,带着责任担当去上课。我们不能培养利己主义者。你必须是有中国心。我们心中要有别人,要有民族,要有国家,还要有世界人类。


04 “改革先锋”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于漪荣获“改革先锋”奖章。在这次荣获改革先锋称号的杰出人物中,于漪是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

于漪常说,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1978年,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报日人民》上发表文章,呼吁尽快恢复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同时,对于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也摆到了老师们的面前,一时间,各种意见想法激烈碰撞。

吕叔湘先生说教语文,只要在语言文字上训练就行了,如果什么时候讲思想教育,什么时候语文水平就不能提高,于漪对此观点持不同意见。她认为语言文字是表,思想内容是里,一定要表里结合,我们的语文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为此,她发表了题为《既教文,又教人》的文章,开宗明义,明确提出语文教育要具备“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潮也伴随而来,语文的“工具化”倾向日益凸显。标准化考试引入中国,也从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忽视了中国基础教育自身的民族化特点。

针对“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观点,于漪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割裂,否则就会把语文引入死胡同。

1995 年,于漪又撰写文章《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明确指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中国的“语文教学当然要走中国自己特色的道路”,要以教育的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于漪的观点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随着于漪等诸多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上海语文教育界奋勇当先,开始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扭转应试升学的陈旧局面。

这些在语文教育领域交流碰撞的思想火花,也引领了日后上海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新时期学科育人等试点起到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在育人上,她是一代师表;在教改上,她是一面旗帜。从于漪老师身上,我们看到和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最为可贵的品质。

教育,从来就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于漪就像钉在三尺讲台上的一柱红烛,那些许微光,无限地延伸,无尽地铺展。

先生说

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于漪近70年教书育人成果蔚为大观,无愧于“人民教育家”的荣誉称号。


2023年2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和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出版的融媒书《大先生于漪》,全景式记录了“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世纪人生。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评价此书:

捧读这本书,可以悟师道,重温师者楷模的坦荡人生;捧读这本书,亦可悟初心,读懂 “大先生”何以为“大”。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这样评价:

《大先生于漪》为宣传于漪事迹、总结于漪思想提供了很好的融媒读本,更有助于弘扬于漪精神。

于漪的“大”,在于最低谷时不失自我,自强不息;又在最顶峰时虚怀若谷、兼爱天下。

于漪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她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大先生。读她的故事,了解她、读懂她、继承她,也会让我们思索一辈子要做什么样的人,以及要怎样成为她那样的人。



编辑 | 京教君

来源|《大先生于漪》、教育部官网、“京城教育圈”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


链接:
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

睡眠是给身体充电的过程,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认知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结论得出:
多数睡眠时间充足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

睡眠不足对孩子有哪些影响?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好的睡眠?有哪些好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孩子熬夜的四大危害

这10招儿让孩子睡得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0岁于漪获“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于漪在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都在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民教育家”于漪: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原创|一代名师终称“家”
岁月如歌读后感
于漪:学做人师,一定要让自己精神成长起来、丰富起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