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同人物志(三十九):民族工业实业家唐汉三

民族工业实业家唐汉三

白石道人

提起中国制盐工业,首先想到的是范旭东、李烛尘,还记得唐汉三先生的人已经不多了,实际上,唐先生在中国民族制盐史上,是有他一席之地位的。

唐汉三,一八八九年生,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大同镇人(今属新邵县坪上镇)。新化县大同镇乃宝庆府著名的文化之乡。早在一八九七年,周叔川,与晏孝仁、彭延炽、邹沅帆等就创办新化实学堂,与长沙时务学堂并时有两,陈天华、苏鹏、杨源浚、曾继梧等活跃于中国近代历史舞台的新化先进人物,均肄业于此校。一八九八年,乡先贤周叔川纠合同镇辜藻堂、苏香谷、谢映星等刊行《大同辑报》,当时,湖南仅有《湘学报》《湘报》闻于世。大同团地虽偏僻,然有周叔川等人开风气之先,先进不让长沙专美,良可称也。

一九〇二年,周叔川、王哲夫、谢映星等又在大同镇创办大同高等小学堂,聘邹代藩等为教习,聪颖子弟于是咸与向学焉。清末民初新化留学东瀛者众,而大同镇占十之六七。近代湖湘子弟纵横四海,新化先贤亦炳柄史册,大同人物犹为耀眼,如:光复宝庆之谢介僧、湖南实业名流谢干青、海军编译局长刘华式、和平将军唐星、湖南报界闻人李抱一、“帝师”张干(张干为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该校校长)、史学名家谢德风、著名作家谢冰莹等,“大同帝国”之名由是而响彻宝庆矣。饮水而思源,大同高等小学堂之设,实至大枢机也,周叔川辈之德泽雨露,乡人至今思之。

唐汉三亦新化县大同高等小学堂之著名生徒也。一九〇三年,汉三以十四稚龄,负笈省垣,入长沙实业学堂,是个苦学生。苦学生者,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苦,一是读书勤。十五岁,汉三通过官费留学考试,东渡日本。汉三感中国之积弱,立下实业救国之志。汉三认为开发矿藏资源是振兴我大中华之基础,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采矿冶金专业。一九一五年,汉三学成归国,先后在湖北富池口煤矿、湖南水口山锡矿、平江金矿、长沙黑铅炼厂等厂任技师长等职。后获聘长沙楚怡工业专科学校,任矿冶科主任,并兼湖南大学教职。然均很短暂,无法实现其实业报国之理想。

一九三一年,留日同学范旭东邀汉三协助就职永利碱厂,汉三喜出望外,可谓一拍即合。归国十多年来,汉三工作变动频繁,迁徙靡定,而好友的力邀,终于能以所学知识,长期工作,实现实业救国之志了。于是,汉三毅然携家离开长沙远赴塘沽,任永利碱厂值班技师。自此,汉三大显身手,在制盐行业屡创奇迹。

一九三五年,汉三升任久大精盐厂总工程师。汉三改进制盐技术,用转筒干燥精盐,节约了燃料。一九三六年,汉三率邬朝绩等赴江苏连云港创办久大盐厂大浦分厂,研制成功“斜式螺旋洗盐机”,用饱和卤水逆流洗涤海盐,经转筒干燥后得“大粒精盐”,不但盐质好,且成本大大降低,为国内首创。一九三八年除夕,汉三回到湖南老家过春节,大年初三即应永利制碱公司电召,匆匆离乡,经武汉赴四川叙府自流井创办久大模范盐厂,担任厂长。自流井盐厂不到一年即顺利投产,所产井盐质量居国内之冠,有力地支援了全民抗战。一九三九年,汉三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浓缩盐卤的枝条架晒卤台,大大节约了煤炭,降低了制盐成本。一九四一年,汉三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多位化工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创办了“久大副产部”,尔后又在自流井凉高山建立了“恒丰灶副产部”,在贡井建立了“三一化学制品厂”,从卤水中提制硼、钾、溴、碘与碳酸镁等多种副产品。与重庆兵工厂合作生产酒精,以代替汽油,支援抗战运输。

一九四三年,汉三组织研制成功了压盐机,将平锅粉盐压成“砖盐”,与云贵地区少数民族喜食的巴盐相比,质好价廉,经多次改进,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经川康盐务管理局核定,水运计岸及济楚盐销区,为粉盐销售开拓了新的出路。一九四五年,汉三应川康盐管局邀请,前往隆昌县圣灯山利用天然气与气田卤开办盐厂,完成以瓦斯平锅制盐的创举,其后又派工程师帮助创建了年产烧碱180余吨的隆圣化学公司。抗战胜利后,汉三升任久大公司协理、总工程师,兼大浦、自贡两厂厂长,为工厂之恢复和发展,立下殊勋。

解放后,汉三积极拥护自贡久大盐厂与政府公私合营。一九五二年,汉三任自贡盐务局总工程师。此后连续当选为四川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五六年,汉三调任国家轻工业部盐务总局工程师,兼任设计室副总工程师等职。一九六四年,汉三荣休,终于清静下来。一九七三年,汉三辞世于南京,享年八十有四岁。

汉三是民族工业的践行者,将“永久黄”事业视为自己的生命,并为之奋斗一生。汉三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早期任教长沙楚怡工业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著有《冶铁学》一书,并翻译出版了日本《最新化学工业大全》丛书中的《化学工学》(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我国较早的化学工业译著之一。

余生也晚,未能亲炙汉三先生之高德仁风,未能亲睹汉三先生之灿烂事业,然余于乡先贤亦素所仰慕焉。说起“久大”“永利”之迁往四川(抗日大后方),有一趣事,值得一提。

据《李烛尘传》记载,时李烛尘先生为“永久黄”团体迁川总负责人,与唐汉三、杨子南、钟履坚等先行入川,勘察厂址。李烛尘等认为自流井的张家坝和键为的五通桥,乃建厂最合适之地,但当地盐户以损害他们的利益而坚拒之。他们认为“久大”规模庞大,技术先进,一旦进来,本地盐厂非垮不可。于是,他们把人情关系、利害关系、权势关系充分调动起来,抵制“久大”入川。如:当地盐户将在四川自流井有股份,且得势的四川军阀邓锡侯、王缵绪也请出来反对。汉三先生因此灰心丧气,想另找地方。他跟李烛尘说:“有钱有人哪儿办不了厂?何必硬要到这个地方办?”李烛尘则坚持已见:“我早年对四川做过深入考察,除了自贡、犍为两地外,西南再难找到适合久大、永利生存的地方,非得在此建厂不可。”汉三喟然长叹:“可人家硬是不让进来啊!”李烛尘、唐汉三并没有放弃,他们分头拜访邓锡侯、王缵绪等要员,邓、王均表示:众怒难违,爱莫能助。但他们没有气馁,坚持寻找各种突破口,终于给他们觅得一线转机。原来,邓锡侯有个儿子,见经营盐业有利可图,也在自贡开了盐井。当地老盐户碍着邓锡侯有枪有势,不公开与小邓作对,但总明里暗里挤兑他,这让小邓非常烦恼。李烛尘想,也许从这里可以打开突破口,于是登门拜访,将“久大”“永利”西迁之处境如实相告。小邓联想自己境遇,对“久大”“永利”迁川深表同情,认为“久大”“永利”迁川,会使自己多了份力量。于是,小邓满口答应帮“久大”“永利”到四川省当局和地方要员那里去活动,争取支持。与此同时,李烛尘他们又将官司打到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与李烛尘同行进川的钟履坚是浙江籍人士,乡土因缘,结识一些国民党政府中的头面人物。经过钟履坚多方疏通,军事委员会同意派人下来调查此事。“无巧不成书”的是,下来调查的这位谢长官正好是汉三先生的表弟。汉三先生的这位表弟,《李烛尘传》却未点出其名。其实,这位谢长官也是大大地有名的,他就是1951-1960民选三届连任台湾基隆市市长谢贯一先生(1949-1950年官派任基隆市长),与被誉为“台湾工业化与经济腾飞之父”的另一位湖南宝庆人尹仲容齐名,他们均为有操守的技术型官僚,对台湾经济腾飞贡献良多。谢贯一在基隆的政治势力至今仍非常深厚,谢贯一的国民党基隆派系目前仍是基隆最大的派系。谢贯一,谱名国英,大同高等小堂生徒,长沙雅礼大学毕业后赴美,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本文据《谢氏族谱》所录,另有录为“美国密西根大学”者),时任重庆行营少将参议。

“久大”“永利”迁川官司正是发生在此时。有了谢参议的从中协助,加上李烛尘、唐汉三进一步与当地老盐户沟通,愿意以“久大”技术帮助盐户提高质量与产量,并承诺一旦抗战胜利,“久大”“永利”将迁回原地,四川厂子交由当地人来办,这样各方利益得到了平衡,厂址的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谢贯一后来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昌行营第二处中将处长。一九六〇年卸任基隆市长后,即受聘国民党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工业发展投资小组顾问。一九六三年任“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顾问。一九六五年负责筹备高雄加工出口区,次年任管理处首任处长。一九六七年赴美考察途中,病逝于美,返葬台湾。蒋中正、严家淦等亲自祭奠并送挽联,备极哀荣。



简 介

大同镇存在于晚清、民国之间,隶属宝庆府新化县,镇政府在今新邵县坪上镇三溪桥,辖今新邵县坪上、洪溪、岱水桥和冷水江市金竹山、沙塘湾、毛易、岩口、铎山、渣渡,新化县温塘、田坪和涟源市三甲等乡镇。经济、文化发达,素有“大同帝国”之称。“大同往事”公众号致力于大同镇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声 明

本公众号除了少数转载纸质媒体的文献,其余署名文章和原创文章,都是作者本人的研究结果,知识产权属于作者和“大同往事”公众号共同拥有。其他媒体如需转载,必须获得“大同往事”公众号的授权,否则,视为非法转载。凡有抄袭、非法转载、洗稿(观点剽窃)等侵权情形,本公众号将依据《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解释》等法律依据进行维权。特此声明。

《大同往事》编辑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爱国实业家范旭东自流井设厂报告(2015)
自贡起名字是怎么来的,自贡取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千年盐都的结胎地—贡井(六)自与贡:双珠合璧幸逢时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书法
基隆(视)
再到基隆大觉寺,为岭定名,曰:灵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