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是年味变淡了,只是我们长大了

只要有了家的感觉,年的味道就有了。

年尾了,春节要来了。

春节,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新年节日,它寓意着成长、团聚,散发着喜庆、希望,是许多人一年到头最盼望的节日。

每年,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一词总是多次被人们提及。鞭炮不能放,春联少有人贴,人们在微信上转发各种祝福语言……年味,好像越来越淡了。

即使这样,人们依然期盼春节到来,回家过年是大多数人固定的过年模式。人们依然期待那些年的瞬间,年的味道。

为什么年味慢慢变淡了,人们对过年依然有回家的执念?越临近春节,人们想回家的心就越迫切,不知你,是否有相同的执念,是否已经定下归期的日程?

年这个概念,最早在周朝出现,象征谷物的丰收。

到了先秦,象征丰收的“年”和农民的祭祀庆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节日。秦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农历)为岁首,把新年的日期定在了十月初一,人们慢慢开始有了“过年”这件事。

汉武帝时期,落下闳等天文学家借鉴农业和天文的周期规律,编纂了《太初历》。皇帝以此把“正月”定在每年的一月份。此后,正月初一为岁首,称为元旦、元日,各地祭祀、庆祝,有了各种热闹的习俗,这天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重要节日。

可以看到,“年”的形成与中国的农业事业息息相关,形成在农事休闲的时期,形成于农民的祭祀活动。

如今,农业社会逐渐解体,现代社会以工业为主,特别是这几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需求、生活习惯已不再如当年。

小时候,天天穿校服的我们,特别期待过年能买新衣服。妈妈们会提前一个月,带着小朋友们去各个服装店,一间间,一件件挑过去,这是一件被认真对待的事情。

现在长大了,脱下了校服,衣着不再单调重复。拿起手机下单,很快就能收到新衣服。当年那些让人期待的事情,如今轻易便可以完成,得到最即时的快乐。

人们的快乐变得容易,曾经过年才能满足的愿望,成为了生活日常,人们对年的感觉慢慢没了那么强烈。

小时候,最先感受到年味,是从街头巷尾的各种红色开始的,到处张灯结彩。寻常人家的新年味道,便是在贴上春联那个瞬间开始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贴春联的传统。最早的春联来源于桃符,正月初一那天,人们在桃木板上写着“神荼”、“郁垒”,挂在门上,保家门平安。后来慢慢演变成我们今日看到的春联,成为一种新年习俗。

那时候,每到快过年,爷爷就会到批发市场买大大的红纸,用刀裁成春联的长度大小,一张张铺在大桌子上。

爷爷的字写得好,总要多写几幅送给街坊邻居们和亲戚朋友们。他戴上老花镜,提着毛笔蘸蘸墨汁,落笔依然遒劲有力,一笔一划认真写下,写满了各种喜气洋洋的话。写好一幅,他就放在旁边让我读一读,问我,这幅对联的寓意怎么样,好不好。然后,宁静的冬日里突然响起一阵阵炮仗声,掩盖住我们的谈笑声。

如今,人们说春联俗气,也说它贴上去撕下来破坏墙面,于是慢慢有了绸面的、刺绣的、甚至电子屏的用以代替,挂在各家各户里。那一声声鞭炮声,烟花声,在城市里几乎听不到了。

年味是通过种种体验,种种行为形成的,而许多传统的年俗,正在慢慢消逝,慢慢被代替。当人们不再亲身经历某些年俗,不再写春联、贴春联,不再看锣鼓舞狮,年的感觉也越来越淡了。

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宗族社会的产物。旧时沿袭下来的春节习俗,如团圆饭、守岁、拜年等,都是围绕着宗族大家形成的。

以前,我们的住宅模式主要是以院落、街区为单位。那时候,我们和爷爷奶奶,伯伯姑姑,一家老小几十口,都住在一个大院里。每到过年,初一一大早,堂姐就会叫醒还在被窝的弟弟妹妹,“春节锣鼓队伍马上就要演到巷子口了,还不快醒醒!”不一会儿,敲锣击鼓的节奏声越来越近,巷子口开始人山人海。

初一到初七,每天会到不同的亲戚家里吃团圆饭,今天去姑姑家,明天去大伯家。一家子在一起,七嘴八舌说着家长里短的事,好像总说不完,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那时候家很大,几世同堂,兄弟姐妹有很多。现在,独生子女让家变得越来越小。

人们陆续离开院落弄堂,纷纷搬进高楼大厦,关上防盗门,年味就只存在这个小小的居室里。人们离开了家乡,分布在天南地北,联系越来越少,感情也渐渐生疏了。

有人说,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讲,年味是承载着一家老小血缘关系的凭证,是家族宗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宗族式社会的渐渐瓦解,大家庭也在慢慢解构。过年的时候,少了人气、少了人情,热热闹闹的氛围也越来越淡了。

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但人们对过年,依然有着最质朴和最共同的诉求,那就是回家团圆。

候鸟要归巢,人们要回家。每到年尾,这就会一直成为萦绕在人们心间的念头。

人们计算着时间抢车票,生怕买不到。到站下车的那一刻,闻闻家乡熟悉的气味,见见久违的亲人,就好像鱼儿回到了水里,卸下所有的防备和表演。

妈妈置办的年夜饭摆满了一大桌子,爸爸从花市搬回来的花把家里装扮得亮堂堂,好像只有走进这个家门,才有那种强烈的意识:年,真的要来了。

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异乡过年的人更多了。每到这种团聚的节日,人们的情感就会变得更加脆弱,当大家都陆续回家过年时,心里那些委屈和难过的念头就会时不时冒出来:“我只是不想一个人孤零零的过节。”

朋友因为职业的关系,今年要原地过年。家里早早就列好了要寄的食物清单,鸡肉会切成一块块装起来,海鲜和冰袋一起封起来,家乡的特产小吃……到时候,再用最快的快递寄过来。但她总想着,如果爸妈来了,就好了。

城市空荡荡,乌漆漆,但是当家人在旁时,我便知道,这个城市,依然有灯是为我而亮的。我循着那个灯前去时,看到爸爸妈妈忙活的身影,他们一边把菜放到桌子上,一边对着风尘仆仆入门的我,说,快洗洗手吃饭了。

这些烟火气和家人景象,寻常却也珍贵。那颗在外疲惫得皱巴巴的心,在亲情的包围下,一点点被抚平,一点点重新变得柔软。

也许,家是一种感觉,我们执着于过年回家,不是为了那个“年”,而是为了那个“家”,我们对过年时的家有渴望:想要团聚,想要温暖。

今日,许多年轻新兴的节日,似乎更能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它们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符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而团圆、相聚,依然是春节最大的意义,也成为如今春节最重要的年味。

或许,年味是淡了,但它会一直在,也永远不会消失。许多人换了一种过年的方式,但只要产生了家的感觉,年的味道就有了。因为年味的本质,就是团聚的心。这种团聚,一直是人们固定而坚实的情感需求。

想起冯骥才说,年意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也希望从今往后,大家能如心中所愿,顺利去到那个,让你感到灯火可亲,团圆温暖的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苏】俞煜涵《家乡的春节》指导老师:潘鸣
穿越回宋朝过除夕
描写节日习俗的诗句
我们的春节
年味
清明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