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孩子不听话的罪魁祸首:这些错误的教育行为你占了几个

喜欢说“不”

“我可以养一只小猫吗?”

“不可以。”

“我周末能和小白去公园玩吗?”

“不行。”

“妈妈,你能给我买一只佩奇手表吗?”

“没必要。”

……

上来就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失落、沮丧,还会让孩子逐渐放弃与你沟通的想法。孩子提出需求时,家长应当先听听孩子怎么说,给孩子说明理由的机会,思考孩子的请求是否合理。

家庭暴力

无论是成人对孩子的家庭暴力,还是成人间的家庭暴力,都会给孩子造成深远影响和难以抚平的痛苦记忆。

在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自卑、敏感、很难相信他人,缺乏安全感,还容易形成怪癖,走向极端。

整日抱怨

爱抱怨的家长喜欢通过喋喋不休的批评他人来表达自己处境的不容易,疏解负面情绪。而孩子作为这种消极信息的接受者,往往不能理解家长的苦衷,还会觉得不耐烦。

过多的抱怨不仅会让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恐惧,还会让孩子对于责任有一种自然的逃避心理,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选择抱怨,家庭成员间的抱怨还会影响孩子今后在婚姻当中的状态。

苛责孩子

家长要求孩子做到完美,稍有瑕疵就冷嘲热讽,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进步,殊不知孩子在频繁的打击下却丧失了自信心和继续前进的勇气。

家长应将苛责换成鼓励和肯定,更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因为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更积极乐观,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面对挫折。

羞于说爱

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拥有充足的安全感,也更加乐观、自信,但是我们中国的家长却多是含蓄型的,不善于表达爱,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

当下社会有效陪伴特别稀缺,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向爸爸妈妈暗示“我需要爱”。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吝惜对孩子表达感情,多去拥抱宝宝、亲吻宝宝,大胆地说:“宝宝,妈妈爱你。”

“谢谢你,宝贝,你教会了我很多道理。”“谢谢你做我的孩子,你带给我们很多快乐。”等等。尤其是在孩子哭闹后,一个肯定的拥抱和表达尤为重要。

放弃学习

很多家长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沉浸在自己认知的世界中,孩子成长了,而他们却还在原地踏步,放弃了成长。

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家长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自省和学习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也才能拥有更好的自己。

喜欢哭穷

很多家长怕孩子不懂感恩、攀比浪费,就爱在孩子面前刻意哭穷。“咱家穷,买不起。”“爸爸妈妈供你上学不容易,花了很多钱。”“你好好学习,将来赚钱了想买什么买什么。”

这致使一些孩子内疚又自卑,他们认为花钱是不对的,生活是局促的,钱是万能的,最终形成了扭曲的金钱观。

我们不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提钱,而是应当根据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选择是否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并让孩子知晓这些,必要时还要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财务责任,如:借钱要还,可能还会承担相应的利息等。

不懂尊重

动不动就责骂孩子,暗地偷窥孩子隐私,以大人的姿态操控孩子的一切……孩子年龄虽小,却也是独立的、拥有尊严的个体。

所以我们应当和孩子进行平等沟通,让孩子体会尊重与被尊重,给予孩子应有的权利。

过度焦虑

孩子上了幼儿园会不会不适应?别人会不会欺负他?也不知道今天饭吃饱了吗?他胆子那么小,万一不合群怎么办?……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畏惧、适应能力差,而是家长会先于孩子脑补出无数种结果,想象着孩子会怕、会有危险,并将这种焦虑和不安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抵触和反感新环境、新事物。

焦虑型的家长应当放松自己的心态,相信孩子的能力,多向孩子传递积极正面的能量和信息。

情绪易失控

遇上不顺心的事、压力大、情绪低落时,很多家长就会迁怒到孩子身上,丧失原本的耐心,吼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出现负面情绪其实再正常不过,但家长应当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接纳、释放、转化,而不是拿孩子当出气筒,因为父母的情绪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成长。

说话不算数

“把这个完成了,爸爸妈妈周末就带你去动物园。”

“学完这本,你就可以去商场选一件喜欢的玩具。”

“这个暑假我们去xx玩,那可以看大海。”

“下次我一定带你去坐小火车。”

说过的话不算数,失信于孩子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因为孩子年龄小,家长往往并不会重视承诺的兑现。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感到沮丧,还会丧失对他人的信任感。

家长对孩子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尽量做到,如果没有把握,要提前告知孩子可能发生的情况,为孩子做好心里预设。如发生意外也要向孩子解释,获得孩子理解。

沉迷手机

家长拿着个手机打游戏,孩子抱着个ipod看动画片,各玩各的,全程几乎零交流,这是现在很多家庭的常态。这样的家庭互动模式缺少有效陪伴和沟通交流,亲子关系也会日渐趋于冷漠和疏离。

良好的亲子陪伴不仅可以带给宝宝安全感,还能为宝宝建立自信力,所以请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多参与孩子的生活,多走进孩子的内心,当个称职的父母和玩伴吧。

过度关注

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家长会投入很多精力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好的一面是可以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并迅速纠正。然而在程度的把握上,有些家长却往往用力过猛,关注过度。比如:怕孩子摔倒、磕碰,就将家具都搬走,出门总抱着孩子;怕孩子染上网瘾就不准孩子使用电脑、手机等等。

这样做会使孩子丧失对事物的判断力,成为没有抵抗意外和危险的“圈养小绵羊”,做事也容易变得唯唯诺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传授孩子知识和技巧,培养孩子独当一面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时刻处于关注之下,将危险完全隔绝。

包庇袒护

“护犊子”的家长在我们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孩子犯了错,家长马上出面袒护,有的还会指责别人,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在保护孩子其实却是在害孩子,因为犯错的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日后还会变得难以管束,无法无天。

教会孩子明辨是非也是成长的必要一课,犯错了就要承认、要道歉,还要让孩子知道有些错误并不是一句道歉就可以解决的,要去承担一定的后果,培养孩子的勇气和担当。

控制欲强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逐步放手的一个过程,但很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习惯成自然的掌控着孩子的生活。灌输式的给孩子立下所有规矩,让孩子严格去执行。

一段健康亲子关系的维系需要的是双向成长,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家长和孩子都要找到新角色、新位置。

包办代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要学习课本知识,生活技能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技能将为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保障。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见到这些场景:孩子在前面跑,家长在屁股后面追着喂饭,孩子已经上初中了还要家长蹲下给系鞋带,大学新生宿舍里更是随处可见给孩子铺床单、套被罩,一脸焦虑的家长。

很多时候我们出于怜爱会代替孩子做事,却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体验和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认为这些事原本就是家长应该做的。

所以家长一定要知道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一定不要插手,多鼓励孩子独立做事,这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会更强、适应陌生环境的程度会更高,也能从中体验到实践的快乐。

乱贴标签

“爱哭鬼”、“邋遢大王”、“小气鬼”、“认生”…….一部分家长总喜欢孩子乱贴标签,但是孩子很多特质和不良习惯都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贴标签的行为却一再强化了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孩子认为“我就是这样的”。

所以在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后,家长应当就事论事,针对事情本身让孩子做出纠正,而不是乱用负面标签给孩子归因。

盲目攀比

从小我们就有一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他比你强、比你优秀、比你招人喜欢,是家长们夸奖和在赞美的对象,每当我们犯了错或是考试不理想,家长就搬出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试图激励到自家孩子。

给孩子树立榜样没有问题,但过度的盲目比较却会使孩子自尊心受损,变得自卑、软糯。

所以鼓励也要讲求方法,要适时适度,也要加上耐心、合理的引导和帮助。

缺少自我约束

孩子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而爸爸妈妈或者身边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最先模仿的对象。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丝毫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讲话方式,这就导致了孩子有样学样,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比如:脏话连篇、不懂尊重别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闹等等。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榜样的力量,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严于律己,起到表率作用。

不尊重对方

一个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模式或多或少都有他父母之前相处方式的影子。家庭是一个整体,是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所以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应该尊重对方、爱对方。

从小看到父母互敬互爱的样子,在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拥有一个乐观、自信的性格,也会对其他人充满了善意。

有失公平

无原则的让大孩子让着小孩子,孩子发生矛盾时也不问青红皂白斥责大孩子,这种做法是很不负责任的。这会让大孩子感觉未被平等对待,养成孩子难辨是非,轻易妥协的性格。而年龄小的孩子则会仗着“我小我有理”,变得自私任性。

所以家长要尽可能的公平对待孩子,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式与人沟通,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拔苗助长

为孩子设置过高目标和要求,恨不得孩子一下取得了不起的成绩或作出大改变,孩子做不到就表现出不满,甚至用消极的语言责备孩子,这样的教育方法会令孩子对自我产生怀疑“是不是我不真的不努力?”“我怎么那么笨”“我又让爸爸妈妈失望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阶梯教学的递进原则,将目标分解成若干难度低的小目标,逐渐提高孩子的能力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如果孩子的学习效果达不到家长的最初要求,家长也要对孩子已经做到的部分给予表扬,对孩子未完成的部分进行原因分析。

放任不管

很多家长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对孩子行为上的约束和管教,只要不捅出大篓子,就放任不管,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蛮横任性,一个不如意他们就用哭闹、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很多不良习惯也在放任中养成。

所以家长在忙于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更不要忽视了对孩子行为规范的管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的这些行为,就是在对孩子使用“暴力”,希望你没有
自卑的孩子,离不开这5种表现的父母,你还在这样伤害孩子吗?
父母批评孩子,别触碰5个底线,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心理阴影!
植物30天被骂死,可怕实验告诉家长:为人父母,请管好自己的嘴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拿着爱孩子的名义,打孩子了,当心会“上瘾”
距离一个好妈妈还有多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