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全距离与鸟类摄影


上图中被摄影者惊飞的大鸟是白尾海雕,有拍鸟经验的摄影师看此图一定会有疑问,大型猛禽的安全距离是很远的,距离这么近拍摄可能吗?


其实,这是我在秦皇岛赤土山湿地附近的海滩拍到的真实场景。相信很多鸟类摄影师都记得2012年秦皇岛有一对被救助治疗后评估可放飞的白尾海雕,它们在海滩自由生活了一段时间才飞去它们该去的地方。


对,图片中的白尾海雕就是其中一只。的确,鸟类个体被救助且施救时间越长,对人类的信任度就越大,对人类的安全距离往往就更短,就可以在很近的距离拍摄。


100米以上远距离拍摄的白尾海雕


鸟类摄影师都希望尽可能接近鸟类而不使其逃跑,这就需要了解和把握鸟类的安全距离。不同的鸟的安全距离也不同,把握好这个距离对于保护鸟和拍好鸟都有重要意义。安全距离不仅是我们对鸟类保持距离的尺度,也是衡量拍鸟行为和对鸟类尊重的尺度。


安全距离是鸟类因威胁而逃避的底线距离,在鸟类行为学中叫惊飞距离。惊飞距离是研究动物逃避行为的常用指标,因为这个距离能很好地衡量动物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反应和风险规避指标,可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小斌等通过对鸟类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动物学》杂志,2017.5),综述分析影响鸟类惊飞距离包括栖息地、鸟类自身和城市化三方面因素。下面笔者结合个人体会说说安全距离与鸟类摄影。

 

■ 栖息环境与安全距离


首先是隐蔽度。鸟类所处的地方越隐蔽,越可以抵消风险,安全距离越短。如小鸟在树叶密集树丛中唱歌,虽然距人近在咫尺但仍不会逃跑,因为它隐蔽的极好,安全距离就非常短。


猛禽的鸮类基本都在夜间活动,人在夜间的视力极弱,黑暗是猫头鹰隐蔽屏障,它在黑暗里行动自如,安全距离可以很短。


不到10米超近距离拍摄的东方角鸮


其次是隔离度(宽度与高度或水平与垂直)。在水里的天鹅的安全距离,要比在陆地要短,因为天鹅觉得有水的隔离会安全一些;开阔生境中的鸟类具有更好的视野,更便于观察和发现危险及锻炼耐受性,安全距离也会短些。


当鸟类栖息的高度越高时,来自地面造成的威胁就越小,因此栖枝高度会影响鸟类的安全距离,研究表明当威胁来自地面时,随着栖枝高度的降低安全距离反会增加。


而当宽度和高度的隔离条件都具备时,鸟类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而忽略人的存在,如鱼鹰(鹗)在空中盘旋观察水中的鱼,一旦锁定猎物,哪怕是在距离人很近的水域也会扎水抓鱼,安全距离可以近到不可思议,因为鹗知道你奈何不了它。


在40米距离拍摄的鹗抓鱼


第三是噪音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噪音环境(如汽车噪音),会使鸟类感知到风险增加,进而导致其警戒性和安全距离的增加。例如,在观鸟拍鸟时尤其在非常安静的山里讲话声音,大排量越野车的轰鸣声等,都会增加鸟类的安全距离。

 

■ 鸟类自身与安全距离


一是鸟类体型大小。不同鸟种的比较研究表明,体型大小能较好地反映安全距离的差异。多项研究表明,鸟类的惊飞距离与体型大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体型较大的鸟种比体型较小的鸟种有更长的安全距离。


体型大小影响安全距离的原因有多种:体型较大的种类更容易被发现,风险也更大,要尽可能早的逃避风险;体型大的敏捷性比体型小的鸟差,体重比小鸟大在逃避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或空间和能耗。比如身高85厘米的金雕的安全距离大约是100米以上,而身高只有30厘米的红脚隼的安全距离可能不到30米。


在100米左右距离拍摄的金雕(花木深/摄)


在20米左右距离拍摄的红脚隼捕食


二是鸟类年龄大小。研究表明,与成鸟相比,亚成鸟在判断危险程度方面缺乏经验,所以亚成鸟的安全距离往往比成鸟短。


在6米距离拍摄的纵纹腹小鸮雏鸟


三是鸟类集群大小。许多研究证明,鸟类群体风险随着群体的增大而降低,因此较大群体中的个体应该表现出较短的安全距离。许多研究确实证明惊飞距离会随着群体大小的增加而缩短。


例如,有研究发现群体大小和集群类型的交互作用对朱鹮的安全距离有显著影响,朱鹮集群时的安全距离会随群体变大而缩短。也有研究表明,集群大小对安全距离没有影响。群体大小对安全距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不到100米距离拍摄的大群灰鹤


 四是鸟类的个性特征。研究人员经常使用安全距离研究动物的个性特征。我们常会遇到同一种鸟,有的很怕人,有的不怎么拍人,安全距离差异较大。研究表明,穴小鸮的安全距离在短期内表现出很高的个体重复性,个体特征明显。

五是接近人数、方式和表情。


研究表明,当多人接近鸟类时,安全距离比单人或两人接近的安全距离长;直线接近比切线接近安全距离长;徒步接近比利用车辆接近时的安全距离长,而车速对安全距离的影响不大。


在草原、荒野、戈壁、沙漠利用车辆拍摄是必要选择


有研究表明,鸟类能够准确识别接近者的注视方向,当人类直视鸟类并接近时,鸟类会表现出更长的安全距离;有些鸟类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人类的情绪,如原鸽能区分人类愤怒或微笑表情,用以判断人类对其威胁程度而决定安全距离。这意味着,我们隐蔽面部接近鸟类对其安全距离是有影响的。但有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个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摄影师的实践证明。

 

■ 城市化与安全距离


城市化可导致动物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增强,表现为更短的安全距离。此类研究的首次报道是在1980年,结论是城市生境中的鸟类比乡村生境中的同种鸟具有更短的安全距离。之后的多项研究支持了这个结论。


猎隼已经不在乎拖拉机从身边驶过


习惯化理论化经常用于解释城市鸟类安全距离的降低:城市生境中的鸟类不断接触没有威胁的人类后,降低对人类的恐惧,习惯且允许人类靠得更近。见过不少关于游隼、红隼、斑鸠、椋鸟、鸫等鸟类在居民家阳台筑巢繁殖的报道,都是城市化导致安全距离缩短的佐证。


比如,繁殖季节一对赤腹鹰选择在游人密度很大的北京某公园的树林里筑巢繁殖。每天傍晚,赤腹鹰都会来到一个小水池喝水。摄影师甚至可以不用伪装,静静的坐在距离水池10米处,等待它们下来喝水,并从容拍摄。拍摄的摄影师从最初的2-3人,有时增加到20-30人,但赤腹鹰的安全距离并没有增长。


在10米距离拍摄的公园里的赤腹鹰


关于安全距离,我国对此课题的研究甚少。而有经验的鸟类摄影师都有切身体会、独特见解和实施办法。而努力做到不聚众、不扎推拍摄,对维持甚至缩短安全距离极为有利,这是有目共识的。


此外,还有一个看似简单,实际比较专业的话题——隐蔽(伪装)拍摄,本文基本没有涉及。隐蔽拍摄是缩短安全距离最直接、最见效的办法,这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鸟类摄影应以爱护鸟尊重鸟为前提条件,以认识鸟研究鸟为知识储备,以勤拍摄善总结为技术支撑,以专业性可靠性为设备保障,这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反200mm的镜头可以拍鸟吗?
拍鸟片:这里属于大苇莺
既然人类是进化来的,为什么没有进化出海洋和天空种族?
大自然的精灵
「第200期」鸟类摄影:让遮挡成为“拍档”
不怕人的小鸟——北红尾鸲(qu):索尼非全画幅相机RX10m4近距离拍摄,可以数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