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山律宗祖师释道宣生平事迹略考

道宣,是生活在公元596667年的唐代高僧,是佛教南山律宗的创始人,故又被尊称为南山律师、南山大师。俗姓钱,字法遍。浙江吴兴人,一说江苏润州丹徒人。十六岁出家,先后随日严寺智颞、大禅定寺智首学律。后住于终南山仿掌谷(长安之南),营建白泉寺,研究弘宣《四分律》,所形成的宗派被后人称为南山律宗。道宣律师严守戒品,深好禅那,曾至各地讲说律学,亦参与玄奘之译场。历住崇义寺、丰德寺、净业寺。显庆三年(658),奉敕任长安西明寺上座。乾封二年二月,于净业寺创立戒坛,诸方前来求戒者二十余人,为后世建筑戒坛之法式。乾封二年十月入寂,世寿七十二,法腊五十二,谥号“澄照”。其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缁素共仰。后人记述道宣生平事迹较为详尽者,乃属宋赞宁所撰之《宋高僧传》。据《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记载:

  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洎太史令乐之撰《天文集占》一百卷。考讳申府君,陈吏部尚书,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蛊德百代,君子万年。母娠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曰:“汝所妊者即梁朝僧佑律师,佑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几十二月在胎,四月八日降诞。九岁能赋。十五厌俗,诵习诸经,依智颅律师受业。洎十六落发,所谓除结,非欲染衣,便殿日严道场。弱冠,极力护持,专精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武德中依首习律,才听一遍,方议修禅。颥师呵曰:“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即去律也。”抑今听二十遍,已仍坐山林,行定慧,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余,其泉进涌,时号为白泉寺。猛兽驯伏,每有所依,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末徙崇义精舍,载迁丰德寺。尝囚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闻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五载:

  “《神僧传》称,僧佑前身为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道宣前身即为僧佑。殆因道宣续僧祜之书,故附会是说。又称道宣卒于乾封二年,而书未有‘游大慈恩寺诗’,乃题高宗之谥,殊不可解。又注曰:一作唐太宗,盖知期阴,为之迁就。考《雍录》载慈恩寺贞观二十二年高宗在春宫时,为文德皇后立,则太宗犹及见之。然大慈恩之名可以出高宗之口,不可以出太宗之口。殆原本题为御制,后人追改欤。”

  有关道宣谥号“澄照”的由来,乃是在其死后,由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请求皇帝追赠的。据《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记载:至代宗大历二年,敕此寺三纲:“如闻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师传授得释迦佛牙及肉舍利,宜即诣右银台汀进来,朕要观礼。”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内中出香一合,送西明寺故道宣律师堂,为国焚之祷祝。”至懿宗咸通十年,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乞追赠。其年个月敕谥曰澄照,塔曰净光。先所居久在终南,故号南山律宗焉。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会昌元年工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云。

  由此可见,当时的朝廷对于道宣的逝世还是十分重视的。下面我就有关资料,分专题对于道宣的生平事迹略作探讨。

 

  一、道宣生平家世

 

  道宣,是生活在隋、唐两代的高僧。他出生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596),卒于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世寿七十二岁。道宣祖上历居高官,可以说他是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据《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记载: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泊太史令乐之撰《天文集占》一百卷。考讳申府君,陈吏部尚书,皆高矩今猷,周仁全行,蛊德百代,君子万年。

  从中可以知道,道宣是广陵郡(今江苏扬州市东北)太守钱让的后代,其先人太史令钱乐之曾撰写了《天文集占》一百卷,父亲钱申在南朝陈的时候曾任吏部尚书。可见道宣的家境是不错的。而在《宋高僧传》中所提到的钱让、钱乐之、钱申这三个人,只有钱乐之在正史中有所记载。现将有关史料,简列如下:

  1、太史令钱乐之、兼丞严粲奏曰:(前略)又承天法,每月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于推交会时刻虽审,皆用盈缩,则月有频三大、频二小,比旧法殊为异。旧日蚀不唯在朔,亦有在晦及二日,《公羊传》所谓“或失之前,或失之后”。愚谓此一条自宜仍旧。(《宋书》卷二十)

  2、文帝元嘉十三年,诏太史今钱乐之更铸浑仪,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地在天内,立黄赤二道,南北二极规二十八宿,北斗极星,五分为一度,置日月五星于黄道之上,置立漏刻,以水转仪,昏明中星,与天相应。十七年,又作小浑天,径二尺二寸,周六尺六寸,以分为一度,安二十八宿中外宫,以白黑珠及黄三色为三家星,日月五星,悉居黄道。(《宋书》卷二十三)

  3、宋钱乐之衍京房六十律,更增为三百六十。(《隋书》卷十六)

  4,宋元嘉中,太史钱乐之,因京房南事之余,引而仲之,更为三百律,终于安运,长四寸四分有奇。总合旧为三百六十律。日当一管,宫徽旋韵,各以次从。(同上)

  5、至仁寿四年,刘焯上启于东宫,论张胃玄历,兼论律吕。其大旨曰:“(略)故汉代京房,妄为六十,而宋代钱乐之,更为三百六十。”(同上)

  6、宋钱乐之因京房南串之于,更生三百律。(同上)

  7、十二、宋氏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分四厘。钱乐之浑天仪尺。(同上)

  8、宋元嘉中,太史令钱乐之所铸浑天铜仪,以未黑白三色,用殊三家,而合陈卓之数。(《隋书》卷十九)

  9、宋文帝以元嘉个三年÷招太史更造浑仪。太史令钱乐之,依案旧说,采效仪象,铸铜为之。五分为一度,径六尺八分少,周十史八尺二寸六分少。地在天内,不劝。立黄赤二道之规,南北二极之规,布列二十八宿;北斗极星。置日月五星于黄道上。为之杠轴,以象天运。昏明中星;与天相符。梁末,置于文德殿前。至如斯制,以为浑仪,仪则内阀衡管。以为浑象,而地不在外。是参两法,别为一体,就器用而求,犹浑象之流,外内天地之状,不失其位也。吴时又有葛衡,明达天官,能为机巧。改作浑天,使地居于天中。以机动之,天劝而地上;以上应晷度,则乐之之所放述也。(同上)

  10、宋有钱乐之,魏初晁崇等,总用铜铁。(同上)

  从上面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钱乐之是南朝宋时的人,他精通天文历法以及音律,任太史令之职。他曾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从新铸造制作了大、小两个浑天仪。他同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同朝为臣,且对何承天所提出的历法改革方案(史称《元嘉历》)提出了意见(参见所列史料1),并最后使得何承天的新方案作废,仍循其旧。《宋书》卷二十载:

  员外散骑郎皮延宗又难承天:“若晦朔定大小余,纪首值盈,则退一日,便应以故岁之晦,为新纪之首。”承天乃改新法依旧术,不复每月定大小余,如延宗所难,太史所上。

  而《宋高僧传》中说其撰写了《天文集占》一百卷,此书在正史及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中并未提及,不知赞宁从何得知。

 

  二、道宣与孙思邈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华原人。钻研诸之百家,兼通佛典,精于医药。其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二书。据传其曾隐居在终南山。道宣在终南山居住期间,曾与其来往甚密。较为神奇的是,道宣曾把向他求助的昆明池龙王介绍到孙思邈处。据《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记载:有处士孙思邈凄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久。时天旱,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供具。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有老人夜诣宣求救,颇形仓卒之状,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时之无雨;:乃天意也,非由弟子。今胡僧取牙1于弟子,而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曰:

  “吾无能救尔,尔守急求孙先生。”、老人至思避石室,冤诉再三,云:“’宣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邈曰:“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能示余,余乃救尔。”老人曰:“此方上界不许辄传,今事急矣,固何所吝。”少选,捧方而至。邈曰:“尔速还,无惧胡僧也。”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胡僧术将尽矣,无能为也。

  吾察上述文字有些不妥,内在逻辑有些混乱。胡僧祈雨,为何使昆明池水大涨,且池水涨了又为何又说“今胡僧取利于弟子,而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从而威胁到池中龙王的生存了呢?而致最后池水再涨,此时为何胡僧就“无能为也”了呢?此事在他书也有记载,据《太平广记》卷第二十一“孙思邈”引《仙传拾遗》及《宣室志》云:

  开元中,复有人见隐于终南山,与宣律师相接,每来往参请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师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时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予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救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囚至,思邈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十首,若能示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思邈曰:“尔但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志而死。

  通过与第二段文字的相互参照,此事就比较清楚了。由于当时气候大旱,有西域胡僧利用昆明池水来欺骗天子,说是他祈雨所得的雨水,使池水大减,并不是像《宋高僧传》中所述“池水日涨数尺”。从而威胁到池中龙王的生存环境,故迫使它变作一位老人来向道宣求救。道宣以“贫道持律而已”“吾无能救尔”为由,让龙王去求助于孙思邈。孙思邈以索要龙宫三十首仙方为条件,帮助龙王制服了西域胡僧。他反使池水大涨,迫使胡僧无技可使。而胡僧最后是否“羞恚而死”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孙思邈得到龙宫奇方的记述,早有此传说。据明正统《道藏》所收《续仙传》中记载:“(略)遂命其子取龙宫所颁药方三十首与思邈。”但究其原因,是因为孙思邈曾救了泾阳水府龙王之子,龙王赠与金银为谢,孙思邈以“道者不以此为意”为由谢绝,故龙王才与三十首药方相赠,孙思邈“后著《千金方》三十卷,散龙宫之方在其内”。并不如《宋高僧传》与《太平广记》所述。

  孙思邈虽在新、旧《唐书》有传,但都未提及此事。正史之不载,故此说多为佛、道两家后人臆造,并不可信。

 

  三、道宣与法琳

 

  法琳,公元572640年,唐代僧。颍川(河南许昌)人,俗姓陈。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四载,师自幼出家,博研儒释百家之学,特精三论。曾于隋仁寿元年(601)入长安习道术,义宁元年(617),改著道服,住于道馆。以其素通老庄,谈吐清奇,故道俗皆佩服而从其游。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再归释门。四年住京师济法寺,时太史傅奕奏策十一条请罢佛法,师乃上书辩其非,以《破邪论》一卷与之辩难,傅奕理屈而无以对,帝始稍息废佛之事。后为对抗李仲卿等之《排佛论》,又著《辩正论》八卷,大挫其邪论。贞观年中,奉敕住于龙田寺,并参任译经之笔受。十三年(639)冬,受道土秦世英之谗而下狱,后敕徙益部僧寺,行至百牢关菩捉寺时,因疾而终,享年六十九。道俗恸哭,葬于东山。著有诗赋、赞颂、碑志、记传、《三教系谱》及《大乘教法》等三十余卷。时人彦琮作有师之别传三卷.详沭其护法事沸。有关法琳的记载,还可参看《广弘明集》卷十一、《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三卷、《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八、卷十三、《旧唐书》本纪第一、《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九。

  而道宣与法琳之间的来往事迹,主要记于《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一“法琳”传中。《太平广记》引《感通记》云:

  唐武德中,终南山宣律师修持戒律,感天人韦将军等十二人自天而降,旁加卫护。内有南天王子张玮,常侍于律师。时法琳道人饮酒食肉,不择交游,至有妻子。律师在城内,法琳过之,律师不礼焉。天王子谓律师曰:“自以为何如人?”律师曰:“吾颇圣也。”王子曰:“师来圣,四果人耳。法琳道人即是圣人。”律师曰:“彼破戒如此,安得为圣?”王子曰:“彼菩萨地位,非师所知。然彼更来,师其善待之。”律师乃改观。后法琳醉,猝造律师,直坐其床,吐于床下,臭秽虽甚。律师不敢嫌之,因以手攫造功德钱,纳之袖中径去。便将沽酒市肉,钱尽复取。律师见即与之。后唐高祖纳道士言,将灭佛法。法琳与诸道士竞论,道士惭服。又犯高祖龙颜,固争佛法,佛法得全,琳之力也。佛经护法菩萨,其琳之谓乎?

  从中可见,法琳当时还身处道家,且对于佛家戒律并不苛守,而且还有妻室,故在持戒精严的道宣眼中,实难相信法琳已登圣位,达菩萨地。若非有天人指示,道宣绝不会对其有所改观,后又给钱供他“沽酒市肉’。

  道宣与法琳的这一段因缘,正史中未载。且对于法琳生平记述最为详尽的,应属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道宣只将法琳列入“护法篇”中,主要记载了法琳为维护佛教所做的贡献,并未提及他的境界修为,也没有记载他与自己有过来往。故《感通记》所言,并不可信。

 

  四、道宣与善无畏

 

  善无畏(公元637735年),唐高僧。中天竺国王之子,梵名Subhakarasimha,音译戍婆揭罗僧诃、输波迦罗,意译作净师子,又称无畏三藏。为密教祖师之一,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为东印度乌茶国人,属刹帝利种姓,释尊季父甘露饭王之后裔。十三岁嗣位,因内乱后让位出家,至南方海滨,遇殊胜招提,得悟法华三昧。复至中印度那烂陀寺,投达摩掬多(梵Dharmagupta)座下,学瑜伽三密之法,尽得其传,受灌顶为天人师。唐代开元四年(716),奉师命,经中亚至长安,玄宗礼为国师,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译经于菩提寺,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担任译语,无著缀文笔受。此后即致力译经。

  师为将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金刚智共同奠定密教之基础。密教之根本圣典《大日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由善无畏口述,一行记录而成。后由一行编纂,并加以注释,称《大日经疏》,凡二十卷。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哕经》(三卷)等密教重要经典,并介绍灌顶之修行方法。又《大日经》内之密咒,皆写出梵字,逐字以汉音对译。此系因密教重视文字,为求念诵、观想精确,故创此例。由此可知师当时传授密教,已同时教授梵文拼法,开始讲求“悉昙”之学,此为我国佛教史上值得重视之事。师亦擅长工巧艺术,相传其自制模型,铸造金铜灵塔,备极庄严;其所画曼茶罗尤为精妙。

  师于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于禅室,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玄宗甚表哀悼,追赠鸿胪卿,葬于龙门西山之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其相关事迹可参看《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续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卷十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卷四十、《宋高僧传》卷二。由于善无畏初到中国,就住在道宣所在的西明寺,表面上看来必和道宣有所往来。在《宋高僧传》中两处提到了相关事迹。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记载:宣之持律,声振竺干,宣之编修,美流天下,是故无畏三藏到东夏朝谒,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欲于何方休息?”三藏奏曰:“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愿往依止焉。”敕允之。宣持禁坚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三藏曰:“扑有情于地之声也。”凡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宋高僧传》卷第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中记载: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示为粗相,宣颇嫌鄙之。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宣方知是大菩萨,诘旦摄衣作礼焉。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之所以善无畏一到中国就要住在西明寺,是因为道宣持戒精严,“声振竺干”、“美流天下”。而这一段奇妙的“抓虱”故事,在《太平广记》中也有相同记载。《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二“无畏”引《开天传信记》云:

  唐无畏三藏初白天竺至,所司引谒于玄宗。玄宗见而敬信焉,囚谓三藏曰:“师不远而来,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进曰:“臣在天竺,常时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坚苦,焚修清洁。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竞,秽污绸席。宣律颇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扪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异人也,整衣作礼而师事焉。

  可以看出,善无畏对于戒律也不苛守,“饮酒食肉,言行粗易”,且经常酒醉呕吐。道宣自然难于忍受。但由于道宣中夜投虱于地,而善无畏于酒醉之中能为感知,道宣知其不是凡人,故后来对其恭敬有嘉。

  上面的故事虽然有趣,但其中存疑。道宣与善无畏所处时代虽有重叠,但是道宣卒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而善无畏到达长安是在开元四年(716),整整相差五十年,所以说道宣与善无畏根本不可能相遇,由此而引发的这一“抓虱”故事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了。这一点《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也有所察觉,他在《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记述道:“又无畏非开元中者,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表明赞宁也无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只是怀疑是否有第二个善无畏呢。他在《宋高僧传》卷第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的记述中,更表现出对此事的怀疑:“若观此说,宣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但赞宁并没有否定这一说法,只是用“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的隐遁之辞来自圆其说了。

 

  五、道宣与天人

 

  所谓天人,是指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道宣一生,与天人交往甚密。在《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就先后记载与天人的五个事迹。

  1、在终南山仿掌谷时,因缺水,曾受神人指点而得甘泉。

  抑今听二十遍,已仍坐山林,行定慧,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余,其泉进涌,时号为白泉寺。

  2、道宣住在西明寺期间,曾感天人对其讲经说法,并笔录成书。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咎,请师改正。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祗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记,上下二卷。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十卷是也。

  3、其隐居云室山时,有人看见有天童给侍奉其左右。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

  4、他在西明寺中夜里走路,不慎要跌到,有天王之子为其搀扶,并喜得佛牙舍利。

  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录供养焉。

  5、在临终之前,有天人指示道宣将往生兜率天宫。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谓宣曰:“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苞,云是棘林香,尔后十旬,安坐而化,则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腊五十二。

  另外,《宋高僧传》卷第四“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中也有提及: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

  由于道宣持戒精严,感于上天多加庇护,且常有天人侍奉左右。除《宋高僧传》之外,如前面《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一“法琳”传中,也有提到:

  唐武德中,终南山宣律师修持戒律,感天人、将军等十二人自天而降,旁加卫护。内有南天:子张码,常侍于律师。

  而记述道宣与天人交感事迹最多的,还要属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三“宣律师”引《法苑珠灿中的一段记述。其中记述了他与王蹯、罗氏、贽氏、陆玄畅等四位天人的诛话记录,多为一些巨迹、佛像、佛寺的由来,及一些世间灵异怪诞主事的解说。其内容上至迦叶佛、周穆王,中至壳汉摩腾东来,下至鸠摩罗什、玄奘,时间跨度艮广。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就不详说,可参看原之。

 

  六,道宣与龙

 

  据《佛光大辞典》解:“龙,梵语naga,巴同语同。音译那伽、曩饿。八部众之一。群龙之旨,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行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

  在所有有关道宣生平事迹的文字中,记载了池与龙的三次经历。一次就是前面讲过的,昆明池龙王化作老人向其求救的故事。第二次就是在《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所记的“群龙礼谒”的故事:

  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沙弥散心,顾盼邪视。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具陈而去。宣乃令封闭,人或潜开,往往烟上,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形似枣花,大如榆荚,香气秘稃,数载宛然。又供奇果,李孟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门徒尝欲举阴事,先是潜通,以定观根随病与药。皆此类者。

  第三次,是讲一条龙为逃避雷神追捕,而躲人道宣手指之中的故事。据《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九十三“僧道宣”中引《嘉话录》云:

  唐刘禹锡云:“道宣持律第一。”忽一旦,霹雳绕户外不绝。宣曰:“我持律更无所犯,若有宿业,则不知之。”于是褫三衣于户外,谓有蛟螭凭焉。衣出而声不已。宣乃视其十指甲,有一,屯如油麻者,在右手小指上。疑之,乃出于隔子孔中,一震而失半指,黑点是蛟龙之藏也。禹锡曰:“在龙亦尤善求避地之所矣,而终不免,则一切分定,岂可逃平?”

  此事在《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二十五“郭彦郎”中也有提及,该处引《北梦琐言》云:

  世言乖龙苦于行雨,而多窜匿,为雷神捕之。或在古木及楹柱之内,若旷野之间,无处逃匿,即入牛角或牧童之身,往往为此物所累而震死也。蜀邸有军,将郭彦郎者,行舟侠江,至罗云溉。万食而卧,心神恍惚如梦,见一黄衣人曰:“莫错。”而于口中探得一物而去。觉来,但觉咽喉中痛。于时篙工辈但见船上雷电晦螟,震声甚厉,斯则乖龙入口也。南山宣律师,乖龙入中指节,又非虚说。所以孔圣之言,迅雷风烈必变,可不敬之乎!

  就两段记述来看,一说龙是躲在道宣右手小指的指甲中,一说是躲在道宣的中指节中,无论躲在哪里,就现在看来都不可信,又岂能是“又非虚说”呢?

 

  七、道宣与其他人的来往简录

 

  根据现有资料中的记述,与道宣一生有过来往的人土还有:

  1、唐朝玄奘高足窥基,就曾多次拜访道宣。据《宋高僧传》卷第四“唐京兆大慈思寺窥基传”中记载: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故尔。”

  2,唐朝道世曾在西明寺协助道宣,共同弘扬佛法。据《宋高僧传》卷第四“唐京师西明寺道世传”中记载:

  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人莫我及,道望芬然。

  3、唐朝靖迈曾与道宣一同进行翻译整理经典的工作。据《宋高僧传》卷第四“唐简州福聚寺靖迈传”中记载:贞观中,属玄奘西回,敕奉为太穆太后于京造广福寺,就彼翻译。所须吏力,悉与玄龄商量,务今优给。遂召证义大德谙练大小乘经论为时所尊尚者,得一十一人,迈预其精选,即居慈恩寺也。同普光寺栖玄、广福寺明漆、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同执笔缀文,翻译《本事经》七卷。

  4、唐朝大慈,是道宣亲度弟子。参见下条。

  5、唐朝文纲,是道宣亲度弟子,道宣曾将佛牙交与他保管,并放置在崇圣寺东塔。据《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记载:

  宣从登戒坛及当泥曰,其间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其亲度曰大慈律师、授法者文纲等。其天人付授佛牙,密令文纲掌护,持去崇圣寺东塔。

  据《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恒济寺道成传”中记载:时文纲律匠虽先依澄照大师,后习律文,乃登成之堂奥矣。

  6、唐朝名恪,经常参加法会听道宣说法,并向其询问《钞序》的含义。据《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师崇圣寺文纲传”中记载:

  有淄州名恪律师者,精执律范,切勤求解,尝厕宣师法筵,躬问《钞序》义。宣师亲录,随喜灵感坛,班名于经末,又附丽文纲之门也。

  7、唐朝灵岬,也曾到西明寺亲听道宣说法。据《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师崇圣寺灵岬传”中记载:乾封中,于西明寺躬预南山律师法席。

 

  八、道宣生平学术成果一览

 

  道宣一生著述颇多,在历代所编《大藏经》中均有收录。现以国际通行的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叭后简称《大正藏》》为准,将其著作简列如下。《大正藏》未收的,以其它藏本补齐,其中包括《房山石经》、《弘法藏》和《卍续藏》(后简称《续藏》)。

  1、《大唐内典录》(撰)十六卷或十卷,十一卷,收于《大正藏》55219

  2、《道宣律师感通录》(撰)一卷,收于《大正藏》52455

  3、《东夏三宝感通录》(撰)三卷,收于《弘法藏》(途)。

  4、《续高僧传》(撰)四十卷或三十、三十一卷,又名《唐高僧传》,收于《大正藏》50425

  5、《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撰)一卷,又名《戒坛图经》,收于《大正藏》45807

  6、《广弘明集》(撰)三十卷或四十卷,收于《大正藏》5297

  7、《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撰)四卷或五卷,收于《大正藏》52565

  8、《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撰)四卷或三卷,收于《大正藏》524040

  9、《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述)排科一卷,收于《大正藏》45869

  10、《量度轻重仪》(辑序)二卷,收于《大正藏》45859

  11、《律相感通传》(撰)一卷,收于《续藏》2101

  12、《毗尼作持续释》(撰集)十五卷或二十卷,(清)读体续释,又名《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释》、《四分律羯磨疏释》,收于《续藏》6512

  13、《菩萨礼佛法经》(译)一卷,收于《房山石经》(行)(天会十年刻,18591860)。

  14、《四分比丘尼钞》(述)六卷,收于《续藏》641

  15、《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述)三卷,收于《大正藏》40429

  16、《四分律含注戒本疏》(撰)四卷或八卷,(会入于《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收于《续藏》6225

  17、《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集)四卷或二卷,又名《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收于《大正藏》40492

  18、《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集)四卷或八卷,收于《续藏》642—(会入于《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

  19、《四分律删繁补阀行事钞》(撰)三卷或十二卷,收于《大正藏》401

  20、《四分律拾毗尼义钞》(撰)六卷(存四卷),收于《续藏》711

  21、《四分僧戒本》(删定)一卷,又名《新删定四分僧戎本》,收于《续藏》614

  22、《舍卫国祗洹寺图经》(撰)一卷,又名《祇洹寺图经》、《华胥大夏中天竺舍卫国洹寺图经》,收于《大正藏》45882

  25、《释迦方志》(撰)二卷,收于《大正藏》51948

  24、《释迦氏谱》(撰)二卷,收于《大正藏》5084

  25、《释门归敬仪》(撰)二卷,(会入于《释门归敬仪通真记》),收于《大正藏》45854,《续藏》2102

  26、《释门章服仪》(撰)一卷,(会入于《释门章服仪应法记》),收于《续藏》2105

  27、《续大唐内典录》(撰)一卷,收于《大正藏》55542

  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羯磨疏》三卷、《戒本疏》六卷、《拾毗尼义钞》六卷、《比丘尼义钞》六卷,称为律学五大部。其中《行事钞》为研究《四分律》所不可或缺之书。其所撰《大唐内典录》十卷,系一部整理经典之目录书。而其所编集的《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广弘明集》三十卷等,是针对道教之说,以宣扬佛教。而《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记载:

  撰《法门文集》、《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余卷。

  其中《法门文集》一书,诸本《大藏经》均未收录,不知是后来散佚,还是赞宁之误。

  除上述著作外,道宣还留有了很多文章,其中在《全唐文》卷九百零九——卷九百一十二,就收录有二十八篇。现将文题简列如下(其中的一些书序,也收录于《大藏经》中):

  (1)《上雍州牧沛王论沙门不应拜俗启》;

  (2)《白朝宰群公沙门不应拜俗启》;

  (3)《上荣国夫人扬氏论拜亲无益启》;

  (4)《上荣国夫人杨氏沙门不合拜俗启》;

  (5)《妙法莲华经宏传序》;

  (6)《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序》;

  (7)《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序》;

  (8)《释迦方志序》;

  (9)《释迦氏谱序》;

  (10)《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

  (11)《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序》;

  (12)《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序》;

  (13)《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序》;

  (14)《四分律删繁补阀行事钞序》;

  (15)《删客四分僧戒本序》;

  (16)《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序》;

  (17)《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序》;

  (18)《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序》;

  (19)《宾主序》;

  (20)《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序》;

  (21)《广宏明集序》;

  (22)《续高僧传序》;

  (23)《大恩寺释元奘传论》;

  (24)《沙门拜亲议优劣论》;

  (25)《开坏创筑戒场坛文》;

  (26)《大唐雍州长安县清官乡净业寺戒坛铭》;

  (27)《终南山北淖福之阴清官乡净业寺戒坛佛舍利铭》;

  (28)《出净厨诰》;

  另外,在《唐文拾遗》卷四十九中,也收录了两篇道宣的文章,其文题是:

  (1)《续高僧传后序》;

  (2)《简诸宰辅叙佛教隆替状》。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高僧传》中记载了:在唐龙朔二年(662),唐高宗敕令僧尼须札君亲,道宣曾与玄奘等其他僧人上书力争,后来此事乃止。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记载:

  遇救令僧拜等,上启朝宰,护法又如此者。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唐京师大庄严寺威秀传”中记载:

  天皇即位,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敕勒僧道咸施俗拜。时则僧徒惶惑,同知所裁。(中略)于是大集西明寺,相与谋议,共投启状,闻诸达官贵戚,若救头然。时宣律师上雍州牧沛王启,别上荣国太夫人启等。

  而其中所提到的道宣所上的启状,就被收录在《全唐文》中,其文题已列于前。

 

  九、赞宁对道宣的评判

 

  赞宁,公元9191001年。宋代学僧。浙江德清人,俗姓高。出家于杭州祥符寺,受具足戒后博涉三藏,尤精南山律,时人以“律虎”誉称之。这样一位精通律学,又着重精通南山律的学僧,对于道宣本人自然有一个个人的评价及看法。

  首先,他对道宣所撰《续高僧传》评价极高,在自己所撰《宋高僧传序》中写道:

  道宣缉缀,续高而不名之风,令六百载行道之人弗坠于地者矣。

  但对于种种有关道宣的奇异之说,他也颇具疑虑,只苦于不能明辨真伪,故在他所撰的道宣传记中还是记录了很多。可他又深通律学,惟恐撰述不实而触犯戒律。他的这一思想矛盾,只能在《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后加二段论述,来进行统一调和:

  系曰:律宗犯即问心,心有虚实故。如未得道,起覆想说,则宜犯重矣。若实有天龙来至我所,而云犯重,招谤还婆罗汉同也。宣屡屡有天之使者或送佛牙,或充给使,非宣自述也。如遣龙去孙先生所,岂自言邪?至于乾封之际,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且非寓言于鬼物乎?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目连犯妄,佛言:“目连随心想说无罪。”佛世犹尔,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又无畏非开元中者,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

  从这段评论性文字中,不难看出,赞宁对于这些有关道宣的奇说异事,也半信半疑,并试图以“寓言于鬼物”的想法及引用《十诵律》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十、评述

 

  在有关道宣生平的记述中,无不充满了神异的色彩,而《太平广记》也将其列入“异僧”的行列之中。他在出生之时,就有瑞相出现。《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载:

  母娠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曰:“汝所妊者即梁朝僧佑律师,柘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几十二月在胎,四月八日降诞。

  道宣“九岁能赋”,在其出家以后到受具足戒之前的这段期间,修行也颇有感应,曾“感舍利现于宝函”。

  而通观道宣的一生,是无任何“神异”之感,而只觉其是一个致力于佛学研究的学僧。他主攻律学,深研律学义理,且身体力行,故而名声远播,后创南山律宗,成为律宗一代祖师。。其治学严谨,曾对于胡语梵语之别,发表过见解,认为不能将其混同传译,《宋高僧传》卷第三“唐京师满月传”载:

  五印度境弥豆既遥,安无少异乎?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为胡国,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经书。彦琮法师独明斯致,唯微造录,痛则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我;用胡名而迷梵种,失别诛谁?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道宣在生活上,严守戒律,朴素节俭。正是由于他这种一丝不苟的自律精神,才感发宾头卢尊者现世谈道,而得三果梵僧的赞叹。《宋高僧传》卷第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载:

  三衣皆拧,一食为菽。行则杖策,坐不倚床,蚤虱从游,居然除受,土木自得,固己亡身。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其实宾头卢也。复三果梵僧礼坛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

  综观有关道宣的奇异之说,无非是写作者想更加完善一位律宗高僧的形象。而我认为就道宣这一例而言,这些奇说并没有抬高这位律宗祖师的形象和地位,反而使其有所降低。因为在他与法琳、善无畏等人接触的文字中,法琳与善无畏都对佛门戒律有所毁犯,而恰恰境界又都高于严于持戒道宣。这让人读起来,实有“持戒还不如不持戒”之感,也不知对道宣是褒是贬。且这些言辞,多出于一些记录秩闻琐事的志怪小说,为正史所不载,故真实性极低。

  纵然那些奇异之说是虚,为何在道宣的记述中又这么多呢?除了后人附会臆造外,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宣本身。道宣虽然没有自我言说“自己有何等奇异之经历”,但是其所编撰的《道宣律师感通录》、《东夏三宝感通录》、《律相感通传》等,均为记录此等事情的书籍。可以说道宣本人是对此类感应之事相信的,在《太平广记》卷第九十三“宣律师”中就有“宣师又以《感通记》问天人”的记述。必然在道宣以后的讲经说法,言传身教中得以流露,影响他人及后人。从这个角度看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他的传记中,有如此之多的奇说了。

  结合《宋高僧传》的编写过程而言,赞宁是宋朝人,离道宣所处的时代已有了二、三百年的差距,他撰写传记的依据和材料,按他自己的话说是来源于“或案诔铭,或徽志记,或问辅轩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宋高僧传序》),由于展转传讹,资料本身的真实性已经很不可靠。虽然赞宁将所搜集的材料“研磨将经论略同,仇校与史书悬合”(《宋高僧传序》),也无济于事。因为有些人在佛门中是极为重要的人物,不能不写,但是其生平资料正史中又不载,道宣就是一例,故只能靠一些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志怪、传说作为写作的依据。故表现在《宋高僧传》中,有关道宣的文字资料,也多有奇异感应之说。赞宁对此无法考证真伪,故在立传时,虽多有奇异,但并不表其个人观点,而对于其认为值得存疑的地方,在传后另撰文字论之。这样一来,既保留了原始材料,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两全其美。

  总而言之,本文旨在将有关道宣生平事迹的现有文字资料,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出来,无论其中有些记述多么荒诞无稽,但毕竟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我们要本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原则来看待它。其中由于受篇幅所限而不能摘录的文字资料,均写明题目、出处,以便读者查找。文中,我就我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分类探讨,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借此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道宣这个人。

 

 

  参考书目:

 

 

  1、《宋高僧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神僧传》,《大正藏》50948

  3、《续高僧传》,《大正藏》50425

  4、《佛祖统记》,《大正藏》49129

  5、《释迦方志》,《大正藏》51948

  6、《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49477

  7、《大唐内典录》,《大正藏》55219

  8、《开元释教录》,《大正藏》55477

  9、《广弘明集》,《大正藏》5297

  10、《法苑珠林》,《大正藏》53269

  II、《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

  12、《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中华书局。

  13、《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金陵刻经处。

  14、《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

  15、《道藏》索引,上海书店出版社。

  16、《道藏》,缩印明正统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杜。

  17、《道教大辞典》,李叔还编,影印台湾巨流图书公司一九七九年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18、《全唐文》,缩印本,上海古籍出版杜。

  19、《唐文拾遗》,缩印本,上海古籍出版杜。

  20、《宋书》,缩印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21、《隋书》,缩印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22、新,旧《唐书》,缩印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23、《太平广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24、《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琅等撰,影印本,中华书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终南山的清修秘境——净业寺
四分律宗记序【王勃】
四分律简介
律宗开山之祖 :道宣律师
道宣律师:中国的律宗初祖
中国律宗传承及其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