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智能越危险?你的手机,比你想象中更“懂”你!

也许,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明明没有任何贷款的意向,也并未在银行或一些公司留下号码,但总能接到贷款的骚扰电话。

前脚刚看过某个产品的文章,后脚就能在购物app上看到相关的推荐。

前一秒和朋友聊起要旅游的事,后一秒就能在一些app上看到旅行产品的资讯。

有人说,我们的手机好像变得越来越“智能”,它能知道我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说了什么,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手机远比你想象中更“懂”你。

说实话,其实挺可怕的,我们的生活像是“被监视”一样。

可怕的不是手机越来越智能,可怕的是在手机背后,在那些为我们提供便利的app背后,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或许有人正拿着我们的隐私信息,非法交易,组织骗局,极尽苟且之事。

前段时间,在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54个手机app,有利用SDK泄露隐私的问题。

SDK,简单说,就是提供某种功能或服务的插件,用来收集用户信息,以方便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以及帮助运营商进行商业分析。

当然,我们的手机app在使用前,都会有隐私条例需要我们进行“授权”,但依然,有很多app会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窃取你的个人信息。

比如一款下载量近2000万的手电筒应用,竟然要求获得30多项权限,包括通讯录、拍摄和读取照片、录音、位置等和提供的功能完全无关的权限。

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灰色地带,不想而知。

你手机里所有的秘密,你和你家人的名字、地址、身份证号码,甚至是行踪轨迹。

手机越来越懂你,是因为你告诉了它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

方便快捷与隐私保护,目前依然无法两全。

在手机面前,在那些app的运营商眼里,我们就像是个“透明人”。

你敢想象吗,你的个人信息可能正在被一些坏人卖给另外一些坏人,而你,正“赤裸裸”的躺在他们的案板上。

有时候在想,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过分便利了。

最近,有一个知名的社交app,上线了一个新功能,会根据我们的实际地理位置,更改我们的状态。

比如当你在家和在公司时,状态会自动显示为“在小区”或者“在公司”。

看起来好像是个“很酷”的功能,但仔细一想,这个app随时随刻都在监测你的位置,并试图展示给你的所有好友。

这并不是个例,隐私泄露无处不在,除了app,公共wifi,上网浏览器等等。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9)》显示,近一年来,七成以上网民正无奈忍受着个人身份信息(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网上活动信息泄露的困扰。

更触目惊心的是,近一年来,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信息泄露等,导致总体损失近805亿元。

某美妆app泄露个人隐私后,深圳一位女生被人盯上,骗走了6万多元。

有网友在某平台提供了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进行充值,结果平台以信息不完善等理由骗取了2000多元。

山东一位叫徐芳(化名)的女孩刚考上大学,在申请助学金后,接到一通电话,对方提供了她的名字、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甚至是监护人的姓名,于是徐芳照对方要求到银行进行“账号激活”,将9900余元,全部汇入到了对方提供的卡号里,被骗走学费的徐芳,久久难以接受,最终伤心过度、心脏骤停离世。

四川一女生拆完快递,顺手将带有快递单的包装盒扔到垃圾桶,同小区无业青年王某捡起快递盒,上面的信息清晰可见,经过几天观察,在一个晚上,王某以排查煤气为由,进入女生家里,实施抢劫。

信息泄露,就为坏人敞开大门。

先不说别的,单是你每天都在发的朋友圈,在不经意中,也泄露了你的隐私。

”允许陌生人查看朋友圈“,这显然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功能。

我们大可以做一个实验,用“摇一摇”或者“附近的人”功能找一个开放朋友圈的人,然后花上一点时间,便可以清楚的掌握ta的长相、姓名或者昵称、ta的家人、甚至能知道ta女儿的长相以及在哪个学校读书等等信息。

是的,只要别人有足够的动机,这些信息就足够把你推向深渊。

你习以为常的分享生活,而在看不见的对方,可能有一群坏人正虎视眈眈。

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当前社会,更应如此。

有人说,知道那些信息又能干嘛,只要多一个心眼,不接骚扰电话,也便无大碍。

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嘛?显然不会。

信息泄露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利益环。

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是各行各业中掌握大量用户信息的工作人员,他们一天可以贩卖上千条消息。经过对信息的分类处理后转卖给中间商,再由中间商卖给产业链末端的“客户”。

2018年,江苏的高某购买了317条公民个人信息,这里包括了手机号、姓名、身份证号和家庭地址。317条个人信息,他只花了500块。

你的个人信息,有人在收集,还有人在购买,和你财产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个人信息,在他们眼中,还值不了2元钱。

去年1月,南京的黄女士出国时被告知“不准出境”,原因是公司法人偷税逃税。后来,她发现有人用自己的身份信息注册了3家公司,而她却对此一无所知。

你敢想象吗,当身份信息被随意贩卖,那些不法分子、那些仍未归案的重犯,正披上一层伪装,混迹在人间。

可是,时至如今,隐私泄露似乎依然不能挑起大众的敏感神经,这老生常谈的话题,依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很多人知道信息会泄露,却还是不以为然,因为,提供信息能带来便利,或者优惠。

app的隐私协议,或许没有几个人会看,便匆忙的“同意”和“接受”,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接受一些,而拒绝另一些与功能不太相关的权限。

像上文说的,一个手电筒应用,其实只需要一个打开摄像头的权限便可。

读小说、看书的app,并不需要什么通讯录、位置的权限。

一个拍照片、修照片的app,真的需要为了那些鸡肋的社交功能,而交出我们的“通讯录权限”吗?

你可能不知道,一些开发商,为了尽可能多的收集你的个人信息,特意开发出一些并没有什么用的“新功能”。

把收集隐私变得“合法化”,因为他们笃定,你会不假思索的为他们敞开所有窗户。

当然不可否认,大数据能提供诸多便利,我们可以用最少的时间看到我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但,被人捅底的隐私,谁又来兜住。

电影《隐私大盗》中说,我们的个人数据,在以我们不理解的方式,被用来针对我们自身。

你在明,而有些人正拿着你的信息站在暗处,处心积虑的为你设下圈套。

尽管,智能手机让我们越来越方便的享受各项服务,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应该耐心的保留一些“繁琐”,不要让自己珍贵的个人信息,成为别人赚钱的武器。

拆完的快递盒,用半分钟时间处理好快递单信息,涂污或者撕碎。

不要用公共wifi,浏览一些和自己财产、重要账号强相关的网站。

在用手机app时,果断禁止那些不相干的权限。

定位功能不要一直打开,不用的时候及时关闭。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苹果又道歉~~~
手机APP权限滥用谁之过?
科普丨手机上的这些功能在使用时一定要慎重,一不小心就会危及你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被自己的手机“出卖” APP调用了哪些权限你都知道吗?
手机“偷看”你的隐私?这几招可以解除
逾期不想让亲朋好友全知道,建议关闭手机这2个功能,防爆通讯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