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据此,我们在综合实践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实践中,既注意保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性(即不是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去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又考虑其他学科教学的需要,找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共同的价值追求,强调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挖掘和利用学科教材资源的策略

新课程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基本的要求,都包含于各个学科的课程目标。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并强调提倡实践性学习、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因此,新课程的各科教材中都编入了一些合作活动、实践探究的教学案例,充分利用这些案例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效的策略。

二、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的支持,那么将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能使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效、更流畅。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文教学、新闻类等课文的学习等为学生撰写实践方案、掌握与人沟通交流技巧、撰写总结报告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分析、自然学科中的实验方法、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辨证思想等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方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情景迁移到学科教学的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情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组织和利用这些来自学生亲自实践经历而生成的问题情景,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也是达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方法之一。比如,它为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生生活素材,它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问题的产生、呈现、解决的过程,它使学科教学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基础

1.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天然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角度来看,人的交际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从人文性角度来讲,学生一接触到语言文字,就要接触思想感情,这也需要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感受。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语文学习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1)语文学习需要在广度上综合,以体现语文学习的全息兼容性。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语文学习需要在长度上综合,以体现语文学习伴随人生的终身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既非从踏进学校才开始,也不会因跨出学校而结束。(3)语文学习需要在深度上综合,以体现语文学习化育人格的修身性。语文学习对学习者来说,不仅在于满足日常生活、交际、交流的需要,还在于凭借语言文字进入人类文明的殿堂汲取营养,在于把握人生定位、生活价值和生存方式,在于完善人性、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实践对于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标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说:“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课改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称语文新课标)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突破,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设置了“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综合素质,获得整体发展,因此,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十分吻合,都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1)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和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2)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超越了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达成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3)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开放(不局限于教室、校园)、时间开放(不局限于课堂)、内容(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学习方式开放(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感悟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

(4)生成性。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就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发展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5)自主性。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教师虽然自始至终提供帮助和指导,但绝非包办替代。学生在自主性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特长,进而养成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和对集体、社会的责任感。

综合性学习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课改目标。

4.语文新教材为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纲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体现了新教材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意图,具有三大特点:(1)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2)加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3)加强语文能力培养的实践性。

语文新教材的这三大特点意味着,语文课本为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上的整合

由于语文的外延几乎就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课程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几乎完全相通。凡是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般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1)从语文学习资源中开发。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的主要媒体中开发,如语文课本、影视网络、课外读物、乡土教材等。可以从语文学习的场所中开发,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德育基地等。

(2)从生活实践中开发。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3)从学校、社区资源中开发。学校、社区的资源特色,可以体现为综合性学习的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

(4)从科技文化活动及社会事件中开发。把科技文化活动(包括节庆活动)和社会事件纳入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合作态度和社会化程度。

(5)从本校本地的各类人群中开发。即将各式各样的“人”当作活的资源。

2.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语文教学设计上的整合

(1)综合实践活动与拼音识字教学的整合

我们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教学汉语拼音,通过各种各样新颖有趣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调动了小学生学习拼音汉字的积极性,实现了多元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为了巩固拼音和汉字,我们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既有益于拼音识字教学,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究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如:

1.扑克游戏

拼音扑克:学生学了声母、韵母后,可以做这样的游戏:指导学生在扑克牌上写上声母、韵母,每两个学生一组,各拿一种牌,游戏时同时各出一张牌,谁先拼出由两张牌组成的音节,这两张牌就归谁。最后,看谁手里的扑克牌多,谁就赢了。

识字扑克:制作一组扑克牌,牌上写字,可以两两组合成词。然后两名学生一人一叠,游戏时轮流先出一张牌,对方必须在规定时间(比如20秒内)出牌组词,否则将罚牌一张。一轮玩下来之后手中牌多者为胜。

2.找朋友

把教室里的一些物品,像黑板、桌子等用拼音的形式写成音节或生字卡片,拿到卡片先拼一拼卡片上的音节或读一读上面的生字,然后一边唱着“找朋友”的儿歌,一边帮拼音、生字卡片找朋友,找到朋友后把音节、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物品上。

3.邮递员送信

让学生当邮递员,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把写有某个音节的信,送到规定的地方。比如,可以在信封上写上本班同学的名字或是名字的拼音,让小邮递员拼一拼或读一读,然后把信准确地送到同学的手中,看谁送得又快又准。

4.招聘辅导员

创设一个招聘现场,请小学生模仿老师教学汉语拼音、汉字的方法,教其他的小朋友学拼音、汉字。最后,评出最受同学们喜爱的小老师,担任班上的拼音、识字辅导员。

5.编儿歌

编儿歌、顺口溜来学习拼音、汉字。学习a、o、e时,教学重点是a、o、e的发音和四声,教学的难点是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本课就可以将a、o、e的发音方法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张大嘴巴a a a,拢圆嘴巴o o o,嘴巴扁小e e e。还可以根据声调符号的形状和a、o、e四声的读法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学习a、o、e的四声。如汽车平走ā ā ā,汽车上坡á á 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 ǎ ǎ,汽车下坡à à à

6.拼音和汉字迷宫

设计迷宫,按正确的路线可以“走”出一句完整通顺的句子或句子拼音。

……

在拼音、识字教学中,由于采用了多种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学拼音和汉字是轻松的、快乐的。上面这些活动本身还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选题,如《低年级学生拼音或识字学习游戏方法》,孩子们通过调查、采访、讨论总结出一些学习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创编出各种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与听说训练的整合

听说能力是人际交流的基本能力。在“稍纵即逝”的谈话过程中,说话人要有迅速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并按一定的语法规则进行清晰、明确、快速的编码,然后通过发音器官输出,通过空气或器械等进行传递,到达听话人一方;而听话人则要迅速地通过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并进行解码。听说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听说训练课中学到的交往礼仪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在开展综合综合实践活动时,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必须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这可以在听说训练中习得。

如看图听说训练——《借书》:

教学的重点是在看图说一段连贯的话时学会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并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运用。在教学时我们首先出示四幅图,让学生整体感知图意,明白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揭题并提出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接着让学生逐幅看图,练习借书还书时应该说的话。最后,让学生实际练习,全班学生动起来,各自拿着书去借去还,使借书还书时的礼貌用语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进而可以创设买东西、问路等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用礼貌用语与人交流。会听会说这些礼貌语之后,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问路时他就能用上礼貌语问到路;采访时用礼貌用语让别人愉悦地接受你的访谈;讨论时极有礼貌老师与同学更乐于与你交换意见,同时也会收获真诚的意见和建议……

又如《听广播》的训练

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要点的习惯,初步学会听懂儿童广播。这种方法在我们开展活动中采访、讨论时就会用到。孩子们在听说训练课上掌握了方法之后,采访工作做起来就得心应手。

②综合实践活动为听说训练提供素材。

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个人主义、不守纪律、忽视安全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可以设计成听说训练的内容。如有的老师设计了《活动中的安全》听说训练:

先让孩子们看多媒体,画面上是拍摄到的不安全的场景(过马路说说笑笑,不注意两边车辆;在河边采集标本赤足涉水等)然后再让孩子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刚才图中的小朋友这样走路安全吗?为什么不安全?马路上车来人往很热闹,我们走路时要注意什么呢?你平时是怎样走路的?怎样走路才安全?到河边活动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孩子们把安全知识编成童谣读熟记牢。

这样做,既体现了口语交际课本身的特点,也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更体现了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学的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学生敢说敢做敢想,而语文的听说也要求学生们会想会听会说,在这一点上这两门学科是相通的。所以在教学时把两门学科的教学资源整合,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就如比翼鸟,一起发展,我们的孩子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综合实践的探究能力增强。

(3)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从生活意义的角度审视文本,其实文本都是作者的生活体验、见识与感悟诉诸文字的表达,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探究阅读教学的本源,是在寻求生活的理解与自我理解,是实践性的交流对话和参与行为,是一种开放性的构建与创造,更是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三年来,我们以课本为依托,在实践活动中还原生活场景,在还原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活意蕴,在体验生活中提升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切实提高了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①文本为综合实践提供了任务背景

    小学和初中的课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穿越时空界线,引进鲜活的富有时代感的实践活动形式,整体构建起大课堂的任务背景。

△围绕写人文章的活动。

课本中有许多写人的文章,或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或赞美人物美好情怀。学过这些文章后,有的年级就开展了“七嘴八舌话名人”活动。利用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收集、整理名人故事、读人物传记。然后在班级里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对名人说长道短,明辨是非,并互相影响。或者分组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组内每位成员介绍一篇自己读过的人物传记。要求言简意赅,切中要领,并简要谈谈自己对传记中人物的看法。课内文章的学习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而活动又促成了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更全面、理性和辨证的认识。

△围绕写景文章的活动。

写景文章中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为学生展开广告策划和导游解说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文字范例。广告已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网络、电视、报纸,各种媒介离开广告似乎无法生存,景点宣传也需要广而告之。在写景文章学习之后,学生模拟成为“广告人”,课堂成为“广告公司”,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演化成为广告策划。许多景点有着人们不易察觉的神秘,不为常人所知的传奇故事,但导游可以告诉我们。客串导游解说是学习写景文后常用的活动方式。从基础目标来看,可以让学生在某种动力支持下更主动地、有意识地去研读课文。从发展性目标来看,导游不仅仅是在导风景,更是一种流畅的语言表达与景色的天人合一,更是以景点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

△围绕关注生活的活动。

新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贴近现代生活,关心社会热点。例如八年级的“人与自然”单元。在学习这一单元后,有教师就引导学生以“关注自然”为主题做了一期校园电视访谈节目。同学们各有分工,有主持人,有特约嘉宾,有听众。他们分别准备自己的谈话内容。主持人要准备话题;嘉宾俨然是专家的角色,要准备相当专业的资料;听众也要准备提问。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②实践性活动转变了课堂学习方式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实践性学习的理念,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使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多地转化成为了学生的自身要求,并使学生日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究知识,在不断的实践探究中获得了个性的发展,也切实提高了学生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训练语感,加强情感体验,从而转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

△动作演绎帮助感受情意。

动作演绎是让学生即兴用肢体语言来表演课文中用语言描述的动作,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表情、身姿、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动作体验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是综合的语文素养,涉及认知领域、情意领域、身体运动领域。外在的动作往往就是心灵的表白,聪明人能够通过动作看到动作后面的东西,在动作演绎中感受来自文本的那份内在情意。所以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表示动作的词语时,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来进行形象化的诠释。

△角色体验促进生命成长。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活动形式就是角色体验,例如分角色朗读和演课本剧等等。角色体验的生命力是强大的!体验使学生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师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认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体验,便会产生真实的感受。

△在体验探究中提升人文素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构建人生的生活方式,为了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的体验,更重视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做事,在借鉴比较中学会生存,在放飞思绪中丰富想象生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生命奠基。如在教学中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词句作用,更丰富地体验生活的意蕴。

(4)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们在实践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内心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写作,或者带着个人的体验写出现实生活,或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写出个人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能够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写出自己的个性。

①综合实践活动为写作提供了内容

写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注意体验生活,能在生活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领悟生活。缺乏了生活体验,作文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虽然学生天天有生活经历,可往往就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对生活体验的品位,缺乏对生活现实的观察,缺乏观察生活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缺乏了观察生活的敏感性。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有意识地思考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入手,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找寻生活的本真,使学生的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以此达到“真实地写,写真实生活”的目的,最终使作者的思想态度与自然、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谐统一。例如严美萍老师在母亲节这天给学生布置了“给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用心:力求通过活动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特定的日子里做该做而在平时忽略了的事情,做生活的有心人,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这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第二天到校后交流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妈妈,他们对母亲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抓住典型生活、有特点的生活进行课堂交流。例如给妈妈洗脚的交流会上,有同学说:“妈妈刚开始时不让我洗,等我说是作业以后,才勉强同意我帮她洗。”老师启发:“妈妈为什么不让你洗?”生:“妈妈怕我累。”师:“妈妈为什么又让你洗?”生:“妈妈怕我完不成作业挨批评”。师:“妈妈考虑问题总是站在谁一边?”生:“站在我这边考虑。”……在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在思考中提升生活的品质,构建理想的精神支撑。活动之中,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人,在随后相关的问题和文章中,他们往往都是尽情倾诉心底中生命的律动,正视自己的爱憎,学生个体的情感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表达了他们独特而又真实的内心感受。

②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生成性原则,它打破了老师的预设和灌输,注重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养成的兴趣、主题、形式和内容等,注重学生不断构建自我整个精神世界,而且生成后研究的课题往往是出于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大大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综合实践活动交织着学生的情感、个性和思考,以及在实施之中灵感的突现,这样具有生活色彩的文章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作文,一种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作文。经历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即便一时拿不出好的作品,但是体现了活动行为和体验实践的目标取向。如上面所述“给母亲洗脚”的活动中,“学会表达孝心”、“感受母爱亲情”的活动目标实现与否,不在于教师给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体验到多少。而不断的实践体验将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他们写出笔触细腻、血肉丰满的作品。

③实践丰富了作文的表现形式。

围绕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都要用到很多的应用文体。首先是活动计划和调查问卷;在调查过程中还要接触到介绍信、考查记录和调查分析表;工作后期要写调查报告和调查体会。如果需要还要向社会发倡议书,还要制作幻灯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在活动中边学边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掌握起来也特别快。一般来说一个活动结束,同学们都能熟练应用以上文体了。

④写作提升生活的意义

在记录生活时,关键是以怎样的笔触,真实地刻画,使笔下的人、物、情符合客观存在,不走样、不走神,达到再现生活的目的。请看王佳怡同学活动体验、交流后写的《给妈妈洗脚》:

今天是母亲节,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那就是给妈妈洗一次脚。听了这个作业,教室里响起一片哄笑声。

一路上我都在想,我该怎么完成这项作业呢?长这么大,都是妈妈给我洗脚的,都是她养育我成长,给了我最多的关怀和温暖,我总得为她做一件事吧。

决心已定,晚饭之后,我拿来毛巾和洗脚水,再搬来一把椅子,一切准备就绪。家人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我直起身子,双手扶着妈妈请她坐在椅子上,甜甜地说:“妈妈,我来给您洗脚。”妈妈亲切地摸着我的头说:“真是好孩子!”我慢慢地洗着妈妈的脚,不禁深深感到妈妈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我感觉我的眼睛湿润了。看,妈妈的脚趾有点变形,脚底长了几块茧,硬邦邦的。看到妈妈的脚是这个样子,我感到又惭愧又激动。惭愧的是:以前妈妈批评我时,我总有点不服气,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激动的是:妈妈从小把我养大,今天终于轮到我为妈妈做事了。

这时,我突然觉得,妈妈的双脚是那么温暖,我似乎一下子懂得了许多许多。

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就要拓展作文时空,加强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融合与沟通,实现课堂作文与真实生活的链接,使学生感悟到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作文的组成部分,而作文有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生活的一种需要,生活通过作文来提高品质。

(5)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多样,但是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教学设计,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在学习目标上,不单追求智育目标,而且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

②在学习内容上,不拘泥于语文学科内部,而是关注科学、人文、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各个领域。

③在方法途径上,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方法手段)。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下面是李晶老师的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马的成语、历史故事,理解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倾听及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2.欣赏有关马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团队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以及整合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教师讲述唐代诗人孟郊的故事,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若狂,激动地吟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千古佳句。此时,马和主人同享着成功的欢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和人类如影随形,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二、掌握关于马的成语。

1.请学生分成两大组,比赛说有关马的成语。

2.展示课件,集中学习关于马的成语。

快马加鞭  一马平川   汗马功劳  龙马精神    一马当先   马不停蹄

天马行空   单枪匹马  兵荒马乱   车水马龙   害群之马   老马识途

悬崖勒马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人仰马翻   驽马十驾   千军万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劳  蛛丝马迹   塞翁失马   戎马生涯   指鹿为马

按图索骥   金戈铁马  走马观花   招兵买马   戎马倥偬   厉兵秣马

3.请学生说出部分成语的含义。

4.请学生结合课件所示成语及自己收集的成语加以补充。

5.请学生选取分别选取一个关于马的成语造句。

三、组织讨论:

1.提问:有关马的成语中“褒多贬少”,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人们大多喜欢马、赞扬马。

2.提问:马有哪些令人喜爱的精神品质呢?

忠诚、善良、英勇无畏、豪迈

四、讲述关于马的故事。

1.提问: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名马有哪些?

乌骓马:在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它纵身乌江,殉主了。

赤兔马:在关羽被害之后,拒食草料,郁郁而终。

白龙马:徒步十万八千里,历经重重磨难才修成正果。

2.学生具体讲述关于马的故事。

伯乐相马     车水马龙     杀马毁车  盲人瞎马  指鹿为马 

九方皋相马   千金买马骨   田忌赛马  按图索骥  秦琼卖马

3.教师补充一些关于马的典故。

白马驮经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经,印度僧人竺法兰、摩腾用白马载佛经至洛阳,后在洛阳建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清丘逢甲《岁暮杂感》诗之一:“黄犀入贡非今日,白马驮经异昔时。”

白马青丝:南朝梁普通年间,有童谣说;“青丝白把寿阳来。”后来侯景叛乱,果然乘白马,兵都穿着青衣。见《梁书·侯景传》。后以"“白马青丝”指叛乱。

第二课时

一、导课:

提问: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擅长画马的画家是哪位?

徐悲鸿

二、鉴赏关于马的美术作品。

1.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徐悲鸿的几幅作品。请学生进行赏析。

2.请学生自由展示关于马的美术作品,由学生自由点评。

3.讨论:国画大师徐悲鸿为什么对画马情有独钟,并且能画出马的精髓和神韵?

马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他,感动着他。

三、欣赏关于马的音乐作品。

1.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马的音乐作品?

2.请学生欣赏音乐《赛马》。

3.提问:你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怎样的力量?

豪迈、激昂、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四、写作训练:

1、请学生阅读课外语段《大青马的故事》,在《十面埋伏》的音乐声中,续写这个故事,把对马的感情融入其中。

大青马的故事

快到一个山谷口,一路上大青马活跃乱动、四处侦听的耳朵突然停住了,并且直直地朝向谷口的后方,开始抬头喷气,步伐错乱。陈阵根本没意识到前面的危险。大青马急急地张大鼻孔,瞪大眼睛,自作主张地改变方向,想绕道而走。但陈阵还是不解马意,他收紧嚼口,拨正马头继续朝前小跑。马步越来越乱,变成了半走半跑半颠,而蹄下却蹬踏有力,随时就可狂奔。陈阵知道在冬季必须爱惜马力,死死地勒住嚼子,不让马奔起来。

大青马见一连串的提醒警告不起作用,便回头猛咬陈阵的毡靴。陈阵突然从大青马恐怖的眼球里看到了隐约的危险。但为时已晚,大青马哆嗦着走进了阴森山谷喇叭形的开口处。

当陈阵猛地转头向山谷望去时,他几乎吓得栽下马背。距他不到40米的雪坡上,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2、请学生交流续写的语段。

第三课时

一、导课:

马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为人类服务,充当人类的代步工具和运输工具,陪着人们征战沙场,出生入死。

二、组织讨论:在现代社会中,马作为工具的应用越来越狭窄,甚至于失去其实用价值,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人类还需要马吗?

需要马的精神力量,需要马这样忠诚的朋友与人类和谐相处。

三、教师小结:应该善待马,善待一切动物,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语文课程观。

语文学科曾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在课程设计上,过分追求语文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技能训练的系统性,把知识体系细化为“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八块,把能力训练分解为“听、说、读、写”四种,使之互相分离。在教材建设上,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过于重视知识的授受,忽视语文实践活动,忽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过于突出教师的地位,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综合性学习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观点来理解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呈现出广阔而多维的空间,把语文课程带进了历史文化、人类生活的大背景中,带到自然世界、科学世界、自我世界、社会实践中,带到多学科联系的视野中,因而使语文教育拥有了宽阔的渠道、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

2.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

(1)密切了语文课程与多个领域的联系。把语文课程延伸到了学生生活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受到语文教育。

(2)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保障。多学科、跨领域的学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的课程保障。

(3)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可以使已有知识得以活动用并学到各种实际有用的知识。

4.弥补分科课程缺陷,有利于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

综合性学习使语文教学能关注知识的联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科之间的融通性,从而弥补分科课程过于关心自身学术价值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脱离生活实际等缺陷。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它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出发点”。

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产生共振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促使学生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整合的理念基础

1.实践性

数学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生成性

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开放性

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一方面要使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的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引发他们的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要在教学问题设计和讨论中时时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数学天地,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的整合

1.“实验化”教学丰富数学内涵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已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浙江教育版七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例:

本问题提供的思路是“用扑克牌试一试”,体现动手实践和数学实验相结合的思想。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凭直观判断,能还是不能?然后用扑克牌进行实验。扑克牌没有怎么办?找替代品,如复印、手画等自己制作两张纸牌。

这种教学不再仅是“耳朵听,脑子想”的教学,是基于了学生的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2.“生活化”教学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建模能力

《标准》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思维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情感、能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互动中学习,在思考和参与中学习,在问题和发现中学习,在过程的生成与发展中提升学习能力。

两摞相同规格的饭碗整齐地叠放在桌面上,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1)求整齐叠放在桌面上的饭碗高度与饭碗数(个)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若桌面上有12个饭碗,整齐叠放成一摞,试求出它的高度。

该题选用了几乎每个学生都熟悉的摞碗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主题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数学新课标中占了四分之一的份量,将有助于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一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如下面这个案例:

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以下活动:

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等;

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

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

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如了解上海的电视塔有多高?北京的电视塔有多高?它们的高度大约分别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分别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电视塔的高度?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知与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同时,学生还能学习如何通过询问、查阅资料等调查方式来收集数据。

在第三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得体积较大?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如果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有盖的长方体,怎样去制作?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可能是什么?

通过这些主题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到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4.“参与式”教学使数学味更浓、更显人文性

转变教学的单一传授方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一种时尚教学理念,数学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江泽民同志说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接触生活,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如吴洁人老师教学浙江教育版数学七年级上册(P·138)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案例:

课本“引例”:

鸟的种类

黑尾蜡嘴雀

八哥

鹡鸰

雉鸡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

翠鸟

观察记录



数量

4

3

14

2

3

2

1

4

4

(1)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办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若“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可能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引例”内容离远在100千米外的平原地区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有点“远”。二是“西溪湿地”学生不熟悉,并且学生对这些名目繁多的鸟名可能感到有点“繁”。

为了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情景的兴趣和教师教学的生气,教师课前组织了数学活动小组的几名同学到学校门前公路旁的叉路口观察各种车辆的经过情况,并引导学生模仿课本“引例”的“样式”用电脑制作一份调查表,表格和学生调查统计的情况如下:

车辆种类

自行车

电瓶车

摩托车

其他车辆

观察记录









数量

74

41

52

18

引例不一样,教学的效果也不同(教学片段):

师:我们学校最近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学校门口的叉路上路窄车多还有设摊,昨天我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几位同学去做了一些观察,不知情况怎样,下面我们欢迎他们到讲台上来介绍情况。(四位学生上讲台)

生1: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将统计数据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并讲解了昨天他们小组的观察、记录的经过。

师:哪位同学要对他们提问题?

其他生1:对表里的数据,你们4个人是怎样收集得到的?

其他生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学校门口有关交通状况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生2:我们是有分工的,一人观察车的类型、一人画“正”字记录,一人掌握时间,还有一人关注来往车辆、负责我们的安全,回来以后再进行车辆数据统计。

生3:我们观察的时间正好是学校星期一放学时的高峰。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骑自行车的特别多,有74辆;此时小学生家长用摩托车或汽车接送学生的也很多,有52辆。所以我们这段时间放学回家要格外注意交通安全。

师:其他同学还有要问他们的吗?

其他生3:你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调查?

生4:至于我们搞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交通状况、提高安全意识,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一些搞数据调查的方法。

……

传统教学中,数学课堂一般都局限在室内,很难达到“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的目标。而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将课堂拓展到室外。从上述案例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况充分证明,数学实践活动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教学问题情景,既渗透了统计、分析、估算等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日趋广泛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又通过小组合作等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过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学习方式的整合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着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轻人文教育,重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而综合实践活动则让学生改变了数学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

1.经历探究学习,扩大数学学习领域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学生与生俱有的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升为由探究而获得新的体验、获得结论以及对其承担责任的需要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的特点

如这样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将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DEF如图放置,让三角板在BC所在的直线m上向右平移。当点E与点B重合时,点A恰好落在三角板的斜边DF上。

问:在三角线板平移过程中,图中是否存在

与线段EB始终相等的线段(假定AB、AC与三角板

斜边的交点为G、H)?如果存在,请指出这条线段,

并证明;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图中未标识的字母)

本题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三角板的平行移动来构造问题,在先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能性的猜想,再尝试能够证明它。观察后易发现,与线段EB相等的线段只可能是AH或GH,在此基础上,深一步进行探究性的推理,如由条件“点A且恰好落在三角板的斜边DF上”、“三角形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性”和“△ABC是等边三角形”出发,设DE=a,则有DF=2a,EF=,AB=AC=BC=;在这两个结论的基础上,又可发现:EB+CF=CH+AH=

2.经历课题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将课题学习作为数学内容的一块专门领域,让学生经历“由问题的提出到策略、方案的选择,再到实际的操作或具体的求解直至最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思考、交流、修正方案、求解过程分析、答案分析、过程反思等活动,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如课题“饮水中的数学问题”:

“为方便学生饮水,家长委员会决定集资给每个班购置一台饮水机,并常年购买桶装纯净水。如果学校有64个班级,平均每班约50人,一年中,学生在校时间约280天(如下表):

90天

30天

100天

60天

请你帮助设计一个集资方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思考:还需要什么数据?如何获取?从数学角度,在方案确定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如电费需要多少元?水费需要多少元?购饮水机需多少元?同学如果自己买水需多少元,相差款额多少?以及饮水机的品牌、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优惠问题,购置饮水机后,学生所要交的费用与哪些因素有关?有哪几种选择方案?

3.经历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交流互助的能力

生生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应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我们在实践中印证了这一点,并认识到合作学习有助于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加教学效果。

如“圆的认识”(小学)学案对比分析。

学案A

学案B

一、创设问题

1、以前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除此之外,我们还认识圆,在日常生活中,我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的?

3、创设问题:圆究竟有哪些特征?(揭题)二、探索问题

1、怎样画圆,自学课文,并试画。

2、认识圆上各部分名称,自学课文后反馈。

得:圆心(O)、半径(r)、直径(d)及作用,直径与半径的关系(d=2r)。

三、解决问题

画圆练习。

(1)半径5厘米 

(2)直径4厘米

直径与半径关系的练习。

直径

8分米


5厘米


半径


3千米


2。8米

一、创设问题

1、猜一猜,图中画的是什么?(给出与圆有关的图案)揭题。

2、我能徒手画一个圆吗?

3、怎样画一个标准的圆?(借助圆规)试画

4、我对圆已有哪些认识?

二、探索问题

1、畅说

[半径(r)、直径(d)、圆心(o)……]

2、探究什么叫半径、直径。

(1)画半径、直径(得无数条)

(2)量长度,得r与d的倍数关系,并进一步讨论得:半径或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定大小”。

三、解决问题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3)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要小。(4)同一个圆中,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小结:学了今天的课,我有什么收获?

2、看到下图我能想到什么?

40

 

3、玩套圈游戏,怎样排队合理?在操场上怎样画圆(画圆的多种方法)?引出圆心的作用“定位置”。

4、小结:学了今天的课,我有什么收获?

在学案A中,活动是单向的,是教师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学生学得较被动,而在学案B中,一个开放性问题“我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不仅能使学生回顾并再现原有的相关知识,而且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创造了条件,因为答案不唯一,所以在较为开放与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愿意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这样师生与生生的双方互动就更为积极、主动,不难看出在学案B中,还有多个类似的问题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学习是一种个性张扬和创造能力培养的行为,是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它不能强求思维的一致性,更不能以统一的要求去框死学生的思路,或者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全体学生的思考。经历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和自己喜欢研究的内容,要暴露学生的不同的思维,要让学生有奇特的想法,有新颖的做法,有不同的见解。

4.经历统计活动,促进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统计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让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统计的需要,学会统计的方法和对数据的分类整理,学会善于与同学进行交流并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判断。事实上,任何一次统计活动本身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活动的各个环节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重要的是,要用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去指导学习,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活动中不断丰富体验,积累方法,提高能力。请看以下案例:

我校德育处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了

社会调查,并组织评委会对学生写出的调查报告进行了评比。

学生会随机抽取了部分评比后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绘制了

统计图,请你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会共抽取了   份调查报告。

  (2)若等第A为优秀,则优秀率为     

  (3)学生会共收到调查报告1000份,请估计该校有多少份调查报告的等第为E?

本题给出一个条形图,意在使学生从图中获得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技能,以统计图为基础,用数字说话,而不停留在单纯的观察上,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态度,沟通不同领域内容的联系,都是有好处的。

5.经历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参与的全面化

以往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学,缺乏独立思考与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现在则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竞争、热烈讨论的和谐气氛,促使他们去想、去说、去做,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经历室外活动的学习过程,既使学生调节了学习情趣,轻松有效地学习;又使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活动,实现了学习参与的全面化。

如教学“测量旗杆的高度”。可采取室外活动课的形式先进行实际测量。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得出以下的多种测量方案:

方法一: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数学原理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其他同学分为两组,一部分同学测量该同学的影长,另一部分同学测量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根据测量数据,就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方法二:利用镜子的反射,数学原理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将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了。

方法三:利用标杆测量,数学原理是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作为观测者,在观测者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适当的标杆。观测者适当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当旗杆的顶部、标杆的顶端、观测者的眼睛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时,其他同学立即测出观测者的脚到旗杆底部的距离以及观测者的脚到标杆底部的距离,然后测出标杆的高。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旗杆的高度

方法四:利用大三角板,数学原理是运用相似三角形或三角函数知识(操作同方法三)。

方法五:利用测角器,数学原理是利用三角函数(操作同方法三)。

方法六:利用物长和影长的等比例关系。用卷尺测量旗杆的影子的长度,并把这个数记

下来换算成厘米。同一时刻把一根木棍竖立在地面上,这样它可以像旗杆一样投下一个影子。测量木棍及投影的长度,就能求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方法七:利用照相机成像及比例知识。拍一张人站在旗杆旁的照片,量出照片上旗杆和人的长度以及人的实际高度。根据测量数据,结合比例知识,也能求出旗杆的高度。

……

    总之,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要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使学生能有空间在一种真实的、能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进行实验、研究和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目的正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实践活动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将会更好地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发展人的创造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教学的整合

科学新课标中,科学探究不仅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因而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科学教学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它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吻合。即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实验的要求。

(一)改进教学设计,创造学生探究学习的条件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方式,探究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指基于探究的教学。改进教学设计,为学生探究性学习营造平台。

传统的教学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在教学目标上,只要求学生记住概念、规律,不要求知道探究过程。在探究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更要关注科学思维的过程。例如,对于《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与更新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对比:

传统教学设计:教师按磁体概念,磁体的性质、磁化的顺序依次进行。

探究理念指引下的教学设计:

1.想一想,当你迷失在沙漠中,你用什么辨别方向?

2.活动一:猜一猜,当磁铁靠近铜块、铝块、铁块、塑料、木头、一圆硬币、一角硬币时,哪些能被吸引?哪些不被吸引?动手做一做。

3.活动二:动动手,把铁屑均匀地铺在白纸上,将磁体平放在铁屑上,然后将磁体提起,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4.活动三:……

不难看出,传统演示实验强调科学真实、目的明确、规范操作、简明直观、安全成功、适时适度、展示过程、体现方法等原则,具有合理的因素。但在中学科学的演示实验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演示实验只是对教材内容和已有结论验证的功能,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参与性,力求体现探究与综合的特点。因此,要改进演示实验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

又如:

在《物质的导电性》的课堂教学中,课前可以准备好多材料:塑料尺、羽毛、干木头、铅笔芯、橡胶棒、硬币、纯净水、食盐、蔗糖等。

如果是接受式学习,往往这样进行:

1.什么是导体?举例,验证。

2.什么是绝缘体?举例,验证。

3.绝缘体和导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举例说明。

然后,要求学生记忆以上要点。

显然,这与我们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它剥夺了学生的创造的权力,主动学习的机会。科学素养不可能随知识条目一起灌输给学生,只能在教学中渗透,必须组织一个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并内化。

因此,在上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1.猜一猜,以上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辨别?

学生自主设计的电路,一般有以下几种:

    然后,组织学生评价这些设计,在此基础上选用一个较完善的设计。

对方案1,学生评价:万一物质的导电性很好,如铜丝,电源就被短路了,电流表就会损坏。

对方案2,学生评价:在连接串联电路时,两个小灯泡,一个亮的,另一个也是亮的。所以,只凭小灯泡发光情况作判断,也不好。

最后,大家认可了综合两者的方案3。并用这一方案去探究去检验自己先前的猜想,并得出结论。

上述案例就是发生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有结构的探究教学方式。它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改进学生实验设计,创造学生探究学习机会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模式更有利于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按照验证性实验模式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做实验时,往往不动脑筋,“照方抓药”,只求从中验证知识结论,不注重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现象与本质的有机贯通,兴味索然,记忆不牢。其实,现在的学生实验很多都是在知道了结果之后再去做的,应该属于验证性实验,若教学中先把一些已有知识结论当作未知理论对待,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经过思维活动寻求其结论,则会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浙教版《科学》第二册第一章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五册第三章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等都可以试着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

在课外实验中,延伸探究学习。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利用课外实验,能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因时间或设备的局限而无法完成的实验,从而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习惯,并提高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课外实验更应按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除了教师的指导外,还要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因此不能把课外实验看成单一的学生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带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是其他实验所不能替代的。要注重选择有趣味性并与学生生活接近的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当学生学习了有关的概念和规律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去观察自己周围有关的现象及其应用,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课外实验。学生家庭生活碰到的问题是学生课外实验的资源。如有时发现夏天用电特别多,怀疑家中的电表坏了,此时可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查电表工作是否正常。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探究问题解决的办法。课外实验一般所用的器材简单易找,实验易做,现象明显,便于学生理解。如《鸡蛋的沉浮》、《家庭中的PH》、《家庭如何去污》、《摩擦的应用》、《影子的长短变化》、《测出自己上楼梯的功率》等。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科学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小实验。

(三)开展小制作活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技术设计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部分的第二个主题,是技术活动的核心环节。活动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小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用工具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技术活动的技术设计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展示与评价

实施方案

形成方案

确定技术课题

 

   在情境中确定课题。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创设学生开展小制作的情景,激发实践的欲望。以地球仪的制作为例。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人们很难直接看到它的全貌。地球的外貌如何?它又是怎样运动的?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地球仪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经纬网,可以看到用不同颜色、各种符号和文字来表达的陆地、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地球仪还能够通过转动来演示其运动状况。你知道地球仪是怎么制作的吗?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制作地球仪的情景,激发学生选择制作地球仪课题的欲望。在科学教学中适合学生小制作课题选择的还有,如电动机模型的制作,过滤器的制作,昆虫标本的制作、星空图的制作、简易弹簧秤的制作等。这些小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方法。

在讨论中形成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小组或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逐步形成学生小制作方案。教师的指导是要重点解决在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仍以制作地球仪为例,关键要解决如何确定两极的位置、如何确定地轴和公转平面的夹角、如何确定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正确位置等问题。当然,在解决这些技术性问题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创造让学生讨论、探索的时空,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设计如下: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制作小组,出示教学演示地球仪和上届七年级同学制作的小型地球仪,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制作参考。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如何制作一个较好的地球仪的技术设计。让学生提出他们要解决的问题。

用什么材料:大多数学生都选用乒乓球或者其他球体等。

用什么工具:采用不同的材料,会用到不同的工具。例如量角器、刀片、直尺、铁丝、长针、钳子等

达到什么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

制定计划:制作流程、明确分工、完成日期等。

(四)开展科学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科学小课题的学习是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由于科学的小课题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完全一致,所以在课时资源、师资资源、管理资源等完全可以整合使用。

开发适合学生实践探究的小课题。在科学教学中,收集和开发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小课题是科学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或班级在开发和选择小课题时,一方面要与科学教材的学习要求、教学内容和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与学生生活实践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为基础。如《我们周围的噪声调查》、《青春期心理状况调查》、《水资源的研究》、《农村水污染状况的研究》、《本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保护》、《电与人类生活》、《生命元素与人体健康》、《土壤污染及防治》、《家庭楼道灯的结构探秘》等。

指导学生制定小课题实施方案。这一环节包括通过小组讨论,寻求较优化的设计,学生撰写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论证。希望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提出意见,改进小课题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要小组成员学习方案,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了解组员的分工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撰写和交流小课题报告或体会。在小课题探究的活动中,除了方案准备以外,还要做一些教育工作和知识、心理准备。如安全教育;活动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实践活动的具体过程、有什么收获等都要在报告中体现。完成科学教学中的小课题探究,在课时上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课实验。至少需要几个星期,因此学生小课题探究活动一般一学期不要超过三个。

(五)综合实践活动促进科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教学有效整合后,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学生充分发展的过程。

科学教学中的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在一般的教学中是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科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但是学生学得比较困难。因此,新课程要求在科学概念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特别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情景,能使科学概念教学更具形象化。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有多种,总的来讲是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定律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比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不少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缺少相关经验,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录像、模型或挂图。比如草履虫的教学比较抽象,教师应先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给学生观察草履虫模型,再联系学生熟知的一种生物(人类)来类比,从而理解草履虫的有关问题,如吃什么、怎么吃等等。有时,问题情景就存在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科学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动背景资料,也是可用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丰富了科学教学的评价。科学教学主要采用连续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书面测试、个人成长记录等的评价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手动脑,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兴趣,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在2006年浙江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中指出,命题时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科学学业考试关注探究,联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教学的整合,能有力地促进教学评价的变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育目标的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学科教育教学规划
老师的课改之路
19年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总结
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一)欢迎大家收藏保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