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广何以难封?英雄主义者的职场困局
来源:网易财经 时间:2011年12月29日 11:34    分享:

  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的李广形象。李广之死经电视剧大幅改编,冲淡了李广一生仕途的悲剧意味。

  赵王专栏

  在汉代,要说出几位最出名的将领,李广是必居其一的。在汉时,李广便已被匈奴人尊称为“飞将军”。到了唐朝,李广声名愈加显赫,有诗为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时的李广已被神化,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卫国将领。

  但这位如此杰出的将领却在职业生涯上颇为不顺 一生不得封侯。这有点匪夷所思,因为在汉代,汉高祖定下的就是“非刘姓不得王,非功不得侯”的制度,封侯既是所有从军人士一生最大的愿望,也是最高的荣誉。一生戎马倥偬的李广为何却难以如愿呢?

  而尤其让人扼腕的是,李广的不幸不只在于一生没有封侯,最后的悲惨结局竟然是因害怕牢狱之灾而自杀了事。

  后世人早已对李广打抱不平。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勃也在《滕王阁序》里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皆把李广一生不得志的原因归结在外部环境和命运上。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汉代的封侯制度虽然死板,但也相对较为公正,朝中并无人压制李广,故意不兑现奖赏。

  李广的职业生涯之所以没有突破瓶颈,除时运不济之外,更与他自身性格有关。李广的个性很强,天生具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而这种个人英雄情怀,导致了他在军事行动上从不畏敌,相反还多次采取了冒险的策略。从几次实战来看,他和友军之间也没有磨合好,不是孤兵作战,被敌人围困,就是失道(迷路),没有及时有力地援助友军。

  正因这超强的自信作祟,他在面对敌人时,喜欢硬碰硬,很少迂回作战,对己方的损失也较少有长远的考虑。每次临阵,他的确都能杀伤大量敌人,但是自己一方损失也同样巨大。作为职业经理人,他能给公司创造巨大的销售额,可同时运营成本也高得离奇,到最后一测算利润,结果是偶有盈余,大多时候还是亏损。这种高成本的市场运作方式自然不会为精明的汉家老板所器重,而这正是李广一生难以封侯的根源所在。

  三朝名将,难得封侯

  李广为战国名将李信之后。李家世代为将。李广身高臂长,天生善射,打仗时异常勇猛,很早便加入汉军,与匈奴为战。而后,他又因表现优异,被选拔为皇家骑士护卫汉文帝的安全,很早就进入了汉公司高层的视野。汉文帝非常赏识李广的才华,还慨叹他生不逢时:“如令子当高帝(刘邦)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你要是活在楚汉相争时,万户侯都不在话下!)”

  到汉景帝时,适逢吴楚七国之乱,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远征吴楚,在大战之中以勇夺敌军大旗威名远播;继而李广又出任上谷太守,正式成为两千石的官员。此后,李广转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太守,和匈奴力战,为捍卫汉朝的边疆立下汗马功劳。

  到汉武帝时,李广已声名远播。汉武帝为左右所荐,特意挑选李广出任皇宫卫尉一职,李广由边将进入了朝中。卫尉掌管禁军,捍卫皇帝安全,为九卿之一,属朝廷要害部门,比边疆的太守职位要显赫很多,所以李广的仕途此时依然处在上升阶段。但卫尉一职也有其局限:不直接上战场,不可能取得战功。

  汉武帝时,汉公司实力已积攒得非常强大,家底丰厚。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彻底消灭汉公司的这一心腹大患。此时的李广,终于等到了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此前,在文景时代,汉朝和匈奴之间虽战争不断,但以捍卫边疆和定点防守为主,这让李广施展才能的平台相对有限,难凭军功获得封侯也在情理之中;而武帝上任后,战争规模急剧扩大,以主动出击为主,两家的对战已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李广终于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此后,李广从朝中又调至边疆,多次担任将军出击匈奴。

  而李广超强的军事能力,在和他对峙终生的对手 匈奴人身上更能得到印证。匈奴人对李广又恨又敬,恨的是在李广这里得不到任何便宜,数年不敢入侵李广驻扎的右北平郡;敬的是李广杰出的军事才华,让一直以骑射高手自诩的匈奴人也自叹不如。正因李广军事才华横溢,匈奴人尊其为“飞将军”。匈奴人将李广俘获以后,也没有将其斩杀,而是将受伤的他放在两匹马的罗网之间,送往单于处 单于爱惜李广之才,此前有令“得李广必生致之” 而最终被李广神奇逃脱。

  纵观李广一生,历经三朝帝王,大小之战无数,饱受称赞,让敌人胆寒。这样的军事奇才早应封侯,但事实却与此截然相反,当李广原来的手下,还有那些才能远不如他的人都纷纷被封侯加爵时,李广却一直原地踏步,终其一生没有封侯,官位也止于九卿。九卿的官衔很高,相当于部级,但只是官衔,相当于皇帝给予的职位,只能领取工资,不能世袭;而封侯相当于皇帝赏赐的股份,享受税赋,可以分红,还可世袭传承。所以封侯更为功臣们所看重。

  李广对自己未封侯的困境也极其迷茫,特意咨询过望气者(相面之人)。望气人循循善诱,诱导李广自己说出了曾经杀降的恶行(李广曾诱使羌人投降,后却失信斩杀了这八百人)。望气人以此为由,最后断言:“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被归结到了天道报应上。那时,大家都秉承“杀降不详”的信念,李广对此也只能深信不疑。但从现代公司组织关系和职场规则看,李广难封并不是某种咒语导致,而与其自身强烈的个性关联更强。

  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意气随性

  汉代基本继承了秦代的军功制度。这考核制度非常严苛,以取得敌人的首级为功。封侯者要斩杀大量敌人立功,当然自身军事实力的保存也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这制度虽公正,但也非常死板,把其他因素都排斥在外,诸如战时的分工、任务的难易程度。若一位将军担任的是护卫工作,虽没有大量杀敌,但为牵制敌人赢得全局胜利也立下了功劳,但在论功行赏时却会被忽略不计。

  天生具有很强英雄主义的李广,从不分析这考核标准,常主动请缨,与匈奴主力军队对抗。他性格刚硬,从不讨巧,即便面对强敌,也喜欢强强对抗。正因李广如此勇猛,自负才气天下无双,朝中的典属国公孙昆邪专门跑到汉景帝那里泪求,恳请将李广调离最危险的上谷一地,免得战死。

  但李广毕竟只是一将军,军力有限,而对方却常是匈奴主力。双方对峙,李广当然也占不着便宜。这硬碰硬的最后结果是,双方两败俱伤 李广虽然消耗了大量敌人,可自身部队也因此打光,所剩无几,难立大功。而斤斤计较的朝廷,考量的只是杀敌数量,却不会细化到考核当时战争的难度、对手的强弱等因素,所以李广自然不会受到朝廷嘉奖。

  除打硬仗之外,李广尤为喜欢冒险,而忘记了计算风险成本。比如,有一次朝廷的中贵人(宦官)在前沿遭遇了三名匈奴射手,受伤后在落荒而逃中捡得一命。李广立即判定这三人为匈奴的射雕者(水平最高的射手,能射下天上的大雕)。此时,这三名射手已远离,再去追赶只是负气报仇而已,并无任何军事上的价值;而李广却执意带领百骑深入敌军前沿,前去追杀这三名射手。

  最后,李广的表现非常抢眼,他一人射杀了两名射雕者,还将第三人生擒。但带来的结果是,匈奴人的数千骑兵已近在身边,李广这百来骑兵已成刀俎上的鱼肉,军中慌作一团。只有李广自己气定神闲,想出了近似“空城计”的计谋,让匈奴骑兵迷惑惊恐,确信有大股汉军埋伏路旁准备夜袭,他们惊慌逃之夭夭。李广部众虽得以脱身,但所有人都心有余悸。而此时李广的大军如无头苍蝇一样,根本不知主帅去了何方。

  此外,李广尤喜与敌人近战,而对自身安危不加考虑。李广在担任右北平太守时,当地有猛虎出入,他不在安全的外围之处射虎,而是选择在达到绝对可以射杀的距离时,将老虎射死。这样的结果是,老虎虽被射杀,而李广自己也被老虎扑伤。和匈奴人的对战,李广也是如此,非到数十步之内不射箭,一搭箭便箭不虚发,可他自己同时也陷入危困之中。

  而同时代的卫青和霍去病打仗时也喜欢冒险,喜欢突袭,但却有奇效;这是因为李广的冒险,个人表演的色彩更浓,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这些冒险之举传入朝廷,自然让汉廷的最高决策者在起用他时会有所顾虑。

  曾和李广同时担任卫尉的程不识,对李广松散的行军布阵之法提出过委婉批评。李广带兵的风格是简便、随意,文书之事能省则省,有水草处便安营扎寨,至多在远处布置哨兵;而程不识带兵却是军纪严苛,关于安全的任何细节处都要层层落实。李广的士兵要轻松很多,而程不识的部下却不胜其烦,但效果也明显不同,一旦敌人发起突袭,李广的部队常防不胜防,而程不识的军营却要安全很多。

  老板要的只是结果

  纵观李广的一生,自结发以来与匈奴人“大小七十余战”,的确让人敬仰,但这些战绩放置在西汉的整体战局中实际效果如何呢?

  西汉与匈奴的对战,是一个实力强盛的农业王国与另一个军事实力空前强大的游牧集团的战争,规模之大,牵涉之广,影响之深,后代少有战事比肩。而对西汉而言,此前一直忍辱负重,养精蓄锐到汉武帝时方才决意消灭匈奴。这对汉公司而言,是一个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型项目。而作为其中一个小项目负责人的李广,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鲜有团队之间合作取得胜绩的例子。

  我们依次梳理李广一生中最为重大的几次战役,在这其中常常看到的却是他单兵作战的身影,英勇无比,但也悲壮无力:

  汉元光五年,汉以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四路军骑各万。但最后的结果是,李广一人遭遇了匈奴主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最后靠个人才能才得以脱险。按律李广本应当斩,后经族人合力出钱赎买,成为庶人。此回可归结为运气差,所遇敌人过于强大。

  汉元朔六年,李广担任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这次汉军大获全胜,其余将领都有所得,个个封侯;而作为后援策应的李广没有杀敌,又是无功而返。此回为组织安排所致,他被安置在了难以立功的位置。

  汉元朔八年,李广再次跟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和他一道从右路出发的是曾出使西域的博望侯张骞,结果半路上,两军走岔了道,失去了联系。李广遭遇了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主力。匈奴人将李广的四千骑兵团团围住,矢下如雨,李广靠惊人的意志支持了下来,一直撑到张骞的军队前来支援。此役的结果是,张骞延期当死;而李广部队损尽,功过相抵,赏罚均不施行。此回为队友接应不力,连累自身。

  从此三次战役来看,李广个人表现的确英勇,但对汉武帝这个苛刻的老板而言,他才不管敌人是否强大,组织安排是否不周,队友支援是否及时,他要的只是结果 杀敌的数量。三次如此重要的战役,李广无尺寸之功。两次所带军队几乎损尽,其中一次自己还被俘虏,这怎会让精明的老板垂青?

  作为职业经理人,李广的确个人能力超强,但和团队的组合上并没有闪光之处,实际上也没有给公司带来巨额利润,这是老板虽常起用他,但最终也未兑现实质性奖赏的缘由。

  然而李广的职场悲剧并未仅限于此。

  格格不入,愤而自杀

  李广打了四十年的硬仗,可始终没有封侯,自己也异常焦虑。到了六十岁,他依然多次执意要求出征匈奴,证明自己,争取封赏,以偿夙愿。汉武帝先是予以拒绝,但过了许久,又允许他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这次,李广得到的是前将军的职位,立功机会稍大了点。

  但此前,大将军卫青早已得到汉武帝的密令,不可让李广单独面对单于,不然会痛失良机。汉武帝的理由是李广年纪太大,而且一生运气太差,单独面对单于必然会失手。所以,当卫青获知单于的大本营所在地准备决战时,他又重新布阵,让李广与右路军合军,从东部绕道合击匈奴,而把担任前锋的机会留给了新近失侯的中将军公孙敖。李广自然不肯放弃这次与单于决战的机会,执意要求担任先锋。卫青不理,急令李广返回所在部队。李广甩了个脸色给卫青,气冲冲离开,但也只得与右路军合军。卫青的布置的确有私心所在(让刚丢了爵位的公孙敖有立功机会重新封侯),但有汉武帝密令在先,也不算出格。

  路上又是鬼使神差,李广的右路军再次迷失了道路,耽误了和大将军合击匈奴的军机。而卫青表现神勇,以五千精骑奇袭单于;单于逃走,最后汉军斩捕首级达一万九千级。在返回途中,卫青碰到了失道的李广,便派人追究他失道的原因。经此回失败,李广悲愤难抑,他自道:“广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一生戎马倥偬的李广,怕面对牢狱之灾受辱,便以自杀保持了最后的尊严。

  李广悲剧的一生在于,他虽自身能力超强,但个性更强。这种英雄主义一旦缠身,他便过于喜欢冒险。而他独来独往的性格,使他和汉军大团队之间没有很好地互相照应,这导致他在军事上没有大功可立。加上汉代的军功制度过于严苛死板,只计量最终结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造成了李广无功难封的怪圈。而他为突破这怪圈,立功心切,极力挣扎,结果反而被怪圈无情吞噬,成为牺牲品。

  作者介绍:赵王,原名赵波,青年文史作家,供职于浙江教育出版社,著有《后三国风云》等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广难封”的启示:除非你决定躺平,否则绝不要说自己命不好!
全方位了解一代名将李广的悲剧人生,不吹不黑,为何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
卫青、霍去病:大汉璀璨双子星的辉煌与落寞
汉朝之谜:战功卓著的飞将军李广,为何一生未能封侯?
“飞将军”李广为何一辈子不得封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