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功≠圆满”,越成功的人越不容易圆满

在很多人看来,取得成功就是圆满,但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解。

——台湾“第一才子” 《商业周刊》创办人 金惟纯

“成功≠圆满”

越成功的人越不容易圆满

什么是圆满?圆满就是当我们的人生走到最后时,能笑着面对自己经历过的所有事情,不管它是对还是错。

什么是成功?世俗定义里的成功就是事业做得很大,成长很快,爬得很高,钱赚得很多。但取得这样的成功人生就圆满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做媒体期间曾接触过很多成功人士。根据我的观察,和不成功的人相比,成功人士人生圆满的几率更低。

成功之前,大部分人的奋斗动力不外乎多赚一些钱,改善生活,证明自己。但成功之后,很多人进入人生的舒适圈,完全丧失了动力,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整个人就毁了。

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在成功之后,我做了很多年轻时一直想做而没做的事情:养马、玩飞行伞、做潜水教练。有次我看了一个报道说现代医药很发达,未来将可以延缓人们的衰老。我看完后吓出了一声冷汗。我想,我还不到50岁,如果再活50岁,那下半生怎么办?继续这样毫无动力的日子吗?这是我后来选择归零的一个原因。

有的人成功后不会失去奋斗的动力,但事业做得越大却越恐惧。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内在挑战无穷无尽,每天都疲于奔命,不知未来的前途在哪里,不知还能成功多久。整日都处于焦虑和恐惧中,夜里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还有的人事业做得不错,然而被市场和股东要求每季度、每年都要成长,最终背着“成长的压力”走了一辈子。更糟的是,在准备退休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找不到接班人,企业没法传承,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现实世界里,成功和圆满彼此正变得越来越远。既成功又圆满,不容易,少见,难得。成功人士能够得到圆满人生、可以含笑而终的非常少。拥有越多,牵挂越大,越不知道怎样去生活,越担心自己离世之后会怎么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功好像不能和圆满划等号。

成功之时

生命的状态会下降

成功人士之所以难以圆满,和成功时生命状态的下降有关。

29岁时,我在台湾当时最大的报纸《中国时报》做专栏主任和社论主笔。当时在新闻界比较风光,日子也过得很舒服。每天中午前几乎不会起床,下午在一个漂亮的游泳池里游泳、听音乐、看报纸、看书。快吃晚饭时去报社餐厅和大家一起用餐,用餐后约稿、打电话,一天就结束了。同时由于是“当红炸子鸡”的原因,我的薪水是一般人的很多倍。

虽然看起来很成功,但内心很空虚,觉得自己的新闻理想和奋斗目标都消失了。最后我观察了单位里比我年长很多的人的生活状态,我确信自己以后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所以我最终急流勇退,出国留学。

35岁时,我在台湾最大的财经月刊做主编。我劝老板说,我们办周刊吧,商业媒体领域只有周刊才是老大。他想了几天后告诉我说,“你讲得很有道理,但我决定不办周刊。创办月刊后的这6年里,我的半条命已经没了。15年后我就要退休,如果再办一本周刊,以后就没好日子过了。”最后我决定离开。选择离开并不是因为他不听我的建议,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15年就要退休,不希望自己太辛苦这个念头。

离开之后我创办了《商业周刊》。经过6年的惨淡经营,最终获得成功。那位老板不得不被动迎战,将自己的杂志从月刊改为双周刊,同时65岁了还亲自披挂上阵担任总编辑。他曾经因为不想太辛苦而决定不办周刊,最终却不得不被迫去做辛苦的事情。

2008年,经权威发行量认证体系ABC认证,《商业周刊》的发行量在台湾所有杂志中位列第一。当时网络已经兴起,我预感平面媒体要完了,所有纸媒都进入倒计时,只是比谁更晚走而已,所以我再次急流勇退,离开《商业周刊》,在一家教育基金会做义工。

在教育基金会的7年里,我不断回顾自己的媒体生涯,发现虽然看起来很成功,但丝毫也不圆满。因为不成功的时候自己尚还懂得改正缺点,谦卑低调。但成功之后,因为再也无求于人,所以就缺点尽显。比如听而不闻,懒得听人讲话;视而不见,眼睛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口里也只讲能证明自己很厉害或能吸引别人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六根不净”。这样的状态,离圆满当然就很遥远。

实际上,我发现自己每次一成功,生命的状态就急速下降。很多成功人士同样如此。这就是现实世界里成功和圆满背道而驰,很多人越成功越难圆满的原因。

人生学习

是获得圆满的唯一途径

回头来看自己人生中的几次重大转折,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在因素的推动。外在因素有很多,内在因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发现自己虽然成功了,但却不圆满,所以想找一件可以让自己既成功又圆满的事,一件自己内心真正想做,可以做到至死方休的事。

最终,我找到了这件事——人生学习。

我觉得未来世界最大的需求是解决“人该怎么活”这个问题。未来所有的知识、理论、技巧和观念都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学习,因为知识将变得和自来水一样随处可及。但人生学习这门功课,没有人可以置身其外,因为所有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企业的问题和世界的问题,源头都是“人该怎么活”的问题,需要进行人生学习予以解决。

如何进行人生学习?第一是不做“假人”,第二是整理自己的人生。

什么是“假人”?就是读太多书,但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的人。人生的学习不能只看书,因为看书是所知障。看书越多知道越多,知道越多后如果没有去做,“知道”和“做到”的距离就越远,人格就越分裂,人就越活越假、越活越累、越活越不真实。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通过书本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就是做加法;“为道”,把自己的习气、执念、惯性、妄想通通拿掉,就是做减法。一个人要想成功,“为学”就可以了。但要想圆满,必须“为道”。

“道”和知识无关,无法通过读书得到,只有通过做中学,学中觉,觉中悟才可得到。拿《论语》为例,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颠沛流离,发生了很多事。孔子无怨无悔,即使穷途末路都要想办法,行道于天下。他和弟子的对话内容,每一句都是自己以身作则做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

除了“为道”,我们还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人生。

什么是整理人生?就是对过往的经历做反思。整理人生和回忆过往有很大区别。整理人生是进行反思,而回忆过往只是进行回想。

为什么要整理人生?因为我们一生的剧本往往在小时候就被自己写好了。小时候我们很懵懂,对世界不了解,于是就乱解读、乱归位、乱幻想,然后编一套剧本,之后的人生就按照这个剧本演。当遭遇僵局或困境时,我们无从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结为命运,全然忘了我们自己才是写下这个剧本的人。所以,整理人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在教育基金会的7年时间,我做的大部分功课就是整理自己的人生。后来我明白了,我的很多能力都是我母亲给的。我很会讲故事,写文章讲故事也成为了我安身立命的一项本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我三四岁时母亲就不断给我讲她自己的故事。她18岁成为寡妇,带着我孤儿寡母。她人生里的困难,只有对我倾诉。最终,我很会听故事,也很会讲故事。

我向往亲密关系,但同时又将它视为束缚,所以要努力挣脱,去寻找自由。之所以有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小时候母亲对我打完了骂,骂完了罚,所以我告诉自己要赶快长大,挣脱母亲的束缚。这个念头是我一辈子的动力。我人生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来自于这个念头。不管是个人情感还是事业,当我感觉它成为束缚时,我就会逃离。而逃离亲密关系,是我早就无意间给自己写下的人生剧本。

我们的大部分习性都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不是父母如何对待你,而是你如何解读他们对待你的方式,最终塑造了你的秉性。要想让人生圆满,就必须化解掉这些习性、秉性,这就要求我们修孝道,圆满和父母的关系。

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都是强调由内而外,内圣外王。要想既成功又圆满,就要一边做、一面修正,内外一起修,最后人生圆满,含笑而去。

中国的崛起,一定要在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新的主张。我们需要对生命、人生,对自己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环境、和世界的关系有一个重新理解。我重出江湖就是为了做这样一件事情。

苏格拉底说,鸟不会担心树枝折断,因为它相信自己的翅膀。同样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主动进行人生学习,从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获得圆满的人生。与大家共勉。

(本文编辑整理自作者在中欧台湾校友会年度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圆满?我们要怎样才能拥有圆满的人生?欢迎留言告诉小欧。获赞最高的留言,将获得一本小欧送出的金惟纯先生的书——《永不安分》。

《永不安分》

作者:金惟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编辑:岳顶军

更多人气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读丨曾国藩:若是性格犹豫,遇事纠结,就要悟懂这4点
人生的三个“智慧行囊”
要想忘记一个人,就断了这三个“念想”,不然只会让你更伤!
2023.03.28 朱晓平老师一日一品格&每日直播金句分享
改变你的“末日情绪”
愿你此生,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