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教育 | 岳乃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一起读经典,阅世界。

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参与我们一阅整本书阅读工作坊。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叫“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出路”。这个问题真的有点大,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个话题跟老师们做一个简单的展开。

我们来看一组中国知网“整本书阅读”的词条数据。2009-2019这十年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所以,今天才会汇聚了在座的各位老师来到我们一阅的现场,来跟我们分享这样的话题。这样的热门话题的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我们试着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热门话题的背后——

第一,热的背后是缺失。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从教以来,在你的教学生涯当中,我相信,已经经历过很多的教育热潮,还记得前几年的翻转课堂吗?还记得各种各样的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吗?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更是热潮迭出。现在又有PBL,项目制学习。大家都是趋之若骛。为什么热,那是因为没有呀,不重视呀。所以,热潮背后反映的是缺失。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缺失,是不是由来已久呢?纵观中国的教育史,你会发现,古代的读书人,他们很多时候读的是一本本书。民国时期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大纲,就对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数量以及课时的安排有着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建国以后,整本书阅读开始淡出了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那是因为,有一本教科书的存在。因为有了一本教科书,所以我们原先的丰富多样的课程形态,就慢慢地消失了。大家都在教一本教科书,我相信在各位老师语文教学生涯当中,教得最多的,就是这本教科书。这就是我们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我们所提倡的整本书阅读,不是所谓的进步,而是一种回归。它既是教育意义上的回归,同时也是人精神存在方式的一种回归。所以,热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缺失。

第二,热的背后是一种压力。2003年,我上的第一个整本书阅读交流的公开课,就是《草房子》;2004年,我出版了大陆第一本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专著《班级读书会123》。那个时候的探索,还带有很多自发的性质,因为喜欢,所以就去做了,没有想更多。在这条路上,我遇到了很多的人,但是,走到今天,这条路上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有多少人一起去走这条路呢?有多少人坚持去走这条路呢?所以,这么多年来,尤其是刚刚做整本书阅读的那个十几年前,我是孤独而又寂寞的,走了好多年。好在,今天大家都来了,我们一起去走这条路。

今年九月份,我们中国语文教育将迎来统编教材时代。统编教材当中,把整本书阅读作为一个亮点来打造。于是,亮点渐渐地就会变成热点。以前你不愿意做、不想做,现在你必须去做。很多老师抱着这样的压力,必须要走上这条路。压力到来,我觉得只有一种方式去面对,那就是直道而行,没有其他的路可走,那就用一种迎接的姿态去面对它。所以,我们今天汇聚到一起,其实就是想寻找一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正道。

第三,热的背后是乱象。为什么这么说?自从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家长、老师认识以后,你们会发现,现在的书单特别多,各种各样的书单满天飞。丁老师曾经在我们一阅书院的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别让书单砸晕你》,我建议朋友们去读一读,你就会冷静地面对现在书单满天飞的乱象。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用了一些不太科学的评价,阻断了孩子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联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有一种现象,整本书阅读,就是让孩子们做测试题,各种各样有着标准答案的测试题。如果整本书阅读真的到了这种境地的话,我觉得,它一定和儿童的发展背道而驰。达尼埃尔·佩纳克在《宛如一部小说》里这么说道:“不管是在哪里,不管是在什么时期,学校只扮演了传授技术,做文学评论、通过剥夺阅读兴趣直接将学生拒书于千里之外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是借着“整本书阅读“的名义,在割裂儿童与整本书之间的联结。我们希望这样的乱象不要在自己的班级发生。

第四,热的背后是关注。以前大家不关注整本书阅读,现在关注了;以前大家不研究它,现在研究了;以前大家不实践它,现在实践了。所以,热的背后是关注。有了这个关注,我们才能发展,才能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个热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这个热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它背后的缺失和乱象,一定要把它引到一条正道上面来。所以,我们一阅就想做这件事情,做一件正确的、对的事情。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这里,我先做两个特别的说明。第一,我在这里所说的“整本书阅读”,从阅读文本的体裁上来看,更多的是指文学阅读。第二,从整本书阅读的组织形态来看,更多的是指班级师生的共读和学生的自主阅读。

2017年11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对现在各种各样满天飞的培训立出了标杆,其中有一个整本书阅读培训的标准。很有幸,我和丁老师,以及邱老师,还有我们维扬实验小学的部分老师,参与了这次整本书阅读教师培训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并且是比较深度的参与。我们来看看在这个培训标准中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培训目标是什么。

我们这次整本书阅读工作坊的课程,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设计的,相信五天以后,大家走出我们整本书阅读工作坊的时候,在这五个方面一定会有一些成长。其实这五个方面告诉我们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关注到这几个方面:书、老师、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认为在这四个方面,我们必须要回答这四个问题——

什么样的书更适合孩子们阅读?

刚才谈到了书单,我们是盲目信任书单呢,还是像刚才的培训目标上面所说的那样,一定要“在亲历阅读的基础上,积极而负责任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呢?这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盲目推崇权威的推荐,现在的权威其实是蛮可怕的。因为我们有的时候看到的一些所谓的权威的推荐,其实他们的书单,我个人认为是不适合孩子们的。那是因为缺乏对儿童的深切的洞察和理解,缺少对儿童文学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这次工作坊,我们请大家阅读《我亲爱的甜橙树》。不知大家在研读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这本书其实更是写给我们大人的。让我们大人更好地去了解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所以你才会知道,这本书,我应该怎么样在亲历阅读的基础上,怎么来推荐给孩子们。

老师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协助者?

“协助者”这个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我们的一阅读书会,今年3月份,由我领读了一本书《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作者艾登·钱伯斯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个阅读循环圈。位于这个阅读循环圈的核心地带的,就是“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我们老师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阅读协助者呢?其实,阅读是一项专业,我们可能认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自然而然地就会教阅读。不是这样。在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阅读师资的认证标准,咱们中国还没有。它充分说明了阅读是一项专业,不是说你是小学语文老师,你就会教阅读。所以,这就让我们反观自身,其实我们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在能力上,是有缺失的。

在学校,小学语文老师是最辛苦的。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们的一线老师不愿意去成为协助者,因为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也有不少老师为了应付这个工作,成为了一名徒有虚名的协助者。当然,也有些老师,刚才也提到了,他们借着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名义,让孩子们越来越不爱读书。什么原因?我觉得这是观念有误,方法不当。所以,在我们整本书阅读的路上,我们要成为一个协助者,还有一段路要走。好在在这条路上,现在有很多老师都来走了,而且已经有很多人走得比较远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

学生爱不爱阅读?

孩子们爱不爱阅读,目前的现状比我们在2000年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好多了,但也存在问题。第一,没有资源。可能在座的各位老师,学校里资源还是有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中国的绝大部分孩子是在乡村,他们的资源比较有限。第二,没有时间。统编教材时代已经到来,面对着全新的教材,老师们感觉内容多,任务重,有时间给孩子们读书吗?第三,没有指导。缺乏指导的阅读可能对于孩子们来说帮助并不大。因此,孩子们爱不爱阅读,受很多方面的原因制约。

教学活动是否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目前整本书阅读大概有这样几个实施状态——

第一种:老师要求学生去读一本书,学生读得怎么样,不管。老师自己也不读。

第二种:老师要求学生去读一本书,时常去检查学生读没读。但老师自己不读。

第三种:老师导读一本书,时常去检查学生读没读这本书。老师读了。

第四种:每天坚持大声朗读给孩子听,每天读完后,会有简单的交流,老师和学生用一段时间来共读一本书。

第五种:不仅共读,还组织阅读交流会。

第六种:共读完以后,不仅交流,还做各种各样的延伸交流活动,形成一个整本书阅读的课程。

这六种状态,我们处在哪个状态?我们要去往哪个状态?可以思考一下。

从刚才所说的实施状态来看,现在我们绝大部分的整本书阅读,班级共读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的指导是比较少的,孩子们自己的摸索是比较多的。这就是现状。

在班级共读当中,有什么问题存在呢?下面这三个问题是我看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止于简单信息的提取,走向文本深处的思辨太少。这本书讲了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太多,只满足于简单信息的提取,而走向文本深处的思辨太少。

第二个问题:止于可视化工具的兴奋太多,走向文学探讨的深阅读太少。现在在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中,我们有很多老师非常喜欢做可视化工具,例如做思维导图,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真的很好,因为在整本书阅读当中,是需要让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但是,如果我们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热情和兴奋仅仅止于可视化工具的话,那么,阅读才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进这个大门。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受语文教学的惯性思维影响比较大,缺乏文学阅读的基础指导。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指导孩子们进行文学的阅读。我们没有方法,没有抓手,感觉到很困惑。

这是班级共读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我只罗列了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出路

其实说这个出路,我真的不敢说。我只是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因为时间关系,我着重谈三点——

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回归常态

第一,心态需要回归常态。统编教材时代,不知怎么的,有一种恐慌。而且也有一些人,在制造这样的恐慌。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把根抓住,把心留住,你就会知道,方向在哪里。所以,大家摆正心态,不疾不徐,慢慢往前走。

第二,理念需要回归常识。整本书阅读教学,最终是促进孩子的成长,这不仅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的,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那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这本书里面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整本书阅读,最终是要让孩子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就能自己去读书,这才是最好的状态。前提是,我们要看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无论是谁,我们眼中首先要有这个“人”,而且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有思想,有情感,要尊重他作为人的独立的存在。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眼前的这个人,有着无限的发展的可能性。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促进他们的发展,他们有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我们要看到这一点。此外,我们应该要通过适切的方式,唤醒他们沉睡的内心,引导他们发现自我、确立自我,最终能够完善自我。所以在理念需要回归常识当中,我重点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回到儿童。这一点我个人认为相当重要。

第三,行动需要回归常态。我们翻看了世界各国的语文标准,我们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有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国外对阅读量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在想,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阅读做得那么好,但是对于阅读的量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我们中国的儿童阅读,现在正在兴起,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为什么我们的标准上却要规定一个阅读的量呢?那恰恰说明我们这件事做得不够好。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也不要拘于这个量,千万不要被它捆死,被它给束缚住,也不要为达到这个量而做一些跟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太匹配的事情。

有一本图画书叫作《小步走路》。这本图画书当中就讲了三个鸭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鸭子看到这个长长的路,他就走不动了。鸭子大哥就告诉他一个办法,你试着一小步一小步地走路。于是这个小鸭子就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慢慢地他走出了树林,越过了田野,他竟然走在了两个哥哥的最前面,第一个走到了妈妈的面前。这本书虽然是一本适合小孩子读的图画书,但是却告诉我们成人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这样一小步一小步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就像卡尔维诺说的“慢慢的赶快”。慢慢的赶快,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什么都要快,教育领域里面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期待和倡导的是,我们慢慢地出发,慢慢地上路。看似慢,但是它可以积淀一个人成长的力量,汇聚成一个人成长的加速度,所以是慢慢的赶快。

回到我们这次工作坊。我们举办这次工作坊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给老师带来一时的心血来潮。面对整本书阅读,我们希望老师们拥有“长情”。这样的长情,必须建立在对的基础上,没有对的路径,没有深度思考过的豁然开朗和举重若轻,我们将很难把整本书阅读教学深化为我们教学的常态。所以,总有一天你们会发现,一时的激情,一招半式的模仿,一鳞半爪的心得,很难在时间的长河当中,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当中,成为我们自己。所以,我们期待这次工作坊带给大家的,是长情,是对的路径,是真正的对整本书阅读的热爱

每一位教师需要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在我们进行儿童阅读推广的这条路上,有一种声音会说,只要你把书给孩子,他自然而然就会爱上阅读,他就会阅读。是吗?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话题。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玛丽安娜·沃尔夫将阅读者分为五种类型——

萌芽期阅读者。主要指孩子出生后前五年的时间。这个期间,对于阅读的萌芽来自于孩子长年的感知,不断增加的概念和社交发展。就是说,孩子是在跟成人,跟这个世界的互动当中,持续地接触到口语、书面语言,于是阅读开始萌芽了。这就告诉我们,五岁之前,你不断跟孩子讲话,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读故事,这种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输入,会对孩子的阅读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

初级阅读者。小朋友大概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认得一些字,他们会读一些书,然后他们会对这些字的意思有所了解。初级阅读者,开始破解文字,理解文字的含义。这个时候,词汇量的积累很重要。

解码级阅读者。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于整篇文章或者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更侧重的是对于文字表面意义的理解。这个阶段有两个方面很重要。第一个方面,儿童能够在无法理解某个事物时改变策略。如果这个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改变策略的话,他有可能就停在这个阶段。第二个方面,这个阶段当中,在促进这类改变时,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个阶段的最后,解码级阅读者,就能够在阅读时以新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因为老师已经对他进行了指导,他懂得了怎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改变策略。

流畅级阅读者。解码级阅读,是对篇章、整本书的文字表面意义的理解。流畅级阅读,指的是对文字背后的意义的理解。很多的文学作品,采用了隐喻、象征、反讽的手法,孩子们要能读出来。如果仅仅停留在解码级,只能读懂文字表面的东西的话,那么孩子就不会成为流畅级阅读者。

从解码级阅读者到流畅级阅读者的跨越,这个跨越很重要,我将跟大家重点来分享。这个跨越大概是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出现。国际上,有一个阅读力测试,叫PIRLS测试,测试的对象就是四年级小学生。我们中国也有质量监测,也是选择的四年级小学生。为什么?因为四年级之前是学习阅读,而四年级之后是通过阅读去学习,四年级正好处于分水岭。所以三四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进入到从解码级读者向流畅级读者跨越的阶段。如果没有跨越的话,就会停留在解码级,有可能到了五六年级还在解码级,到了初中高中还在解码级,甚至成人后还在解码级阅读者这个水平上面。这个跨越非常重要,很多儿童都跨越不了。据沃尔夫教授的研究,美国大概有40%的儿童都无法实现从解码级阅读者到流畅级阅读者的跨越。也就是说,这些儿童他们能够做到正确阅读,但无法做到流畅阅读。

在这个阶段,通常需要来自学校老师、家庭教师与父母的真心实意的鼓励。我们的教师在这个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我们中国,这样才能让孩子能够努力地去面对日益困难的阅读材料。所以,在这个跨越的过程当中,老师的作用非常大。

而且,沃尔夫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在这个阶段,如果想实现跨越,奇幻和魔法故事,是这个阶段最理想的读物。因为这个阶段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他们正好从较为具体的认知处理的阶段,慢慢地建构出概念性认识的这个阶段。奇幻和魔法故事,既有具体的故事的情境,同时它也有很多象征的意义在里面。因此有一个阅读专家,他叫理查德·瓦卡,他说:“阅读者知道要如何在阅读前、阅读时及阅读后激活先前的知识,决定文章的重点,整合信息,从中推论,提出问题,自我检测并修正错误的理解。”这个过程好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这个跨越是如何发生的呢?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雷斯特认为,有两项因素,对流畅的理解最有帮助。第一个,学习主要内容部分时,老师对儿童明确的指导。第二个,儿童自身对阅读的渴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指出,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将有助于这些孩子们来询问自己的书中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从而让他们获得所读书本的本质是什么,让他们看到文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才能完成从解码级到流畅级的跨越。这里明确地指出,老师要对儿童有明确的指导。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当中,协助儿童来询问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总结出整篇文章或者整本书的主题,来对他们进行归类,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结果,等等。这样就帮助他们从非常复杂的文章当中提取出意义来。

专家级阅读者。这个时候的阅读者面对文字的时候,他不仅要动用一切的认知才能,更重要的是他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阅读的理解,对于作品的理解,有时候往往会超越作者本身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全语言教育之父肯·古德曼说:“不管我再怎么用心和有技巧地写作,我的作品永远不能精确地‘包含’我的讯息,并保证能把我确实‘想表达的意义’传达给你和其他每一位读者。你们每个人都得运用自己的价值观、理解和经验来建构自己的意义。”这就充分说明了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带着自己的价值观走进文本的,于是读出了作品不同的意义,有着新的一些思考。所以说,在阅读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有一位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说:“我即我所读。”你站在大家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于你读了什么。我们会发现,最终的目的实际上是走向人本身。所以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人即目的”。

通过沃尔夫教授关于对阅读者五种类型的探讨,我们发现了一点:孩子们的阅读,是需要老师的指导的。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呢?《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这本书中这么说——

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这本书中,艾登·钱伯斯说:“读者是由读者造就的。”这句话,我是从这三个层面来理解的:第一,教师要成为一名读者;第二,教师要成为一名经常阅读的读者;第三,教师要成为有一定阅读品味的读者。

整本书阅读课程需要建设

整本书阅读课程内容需要建设,它解决的是读什么的问题。整本书阅读课程如何实施,解决的是怎么读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展开等。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评价,解决的是读得怎么样的问题。最后还有个整本书阅读资源的建设。这些问题都会在我们的工作坊里面有所涉及,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

回到工作坊,回到一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阅能做什么呢?

第一,我们正在研发“小学生分龄主题阅读书目”,由我们丁老师领衔的,这个书目从儿童的生命成长出发,以儿童的身体、心理、语言、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基本特质为研究基础和向度,提炼出能促进6-12岁儿童生命成长的相关主题,并以分龄方式呈现的阅读书目。我们正在研发当中,预计在2020年元旦发布。

第二,研发“小学整本书阅读教材”,把整本书阅读教学教材化。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有难度。但是,我们希望能得到相关专家的指导,能得到在座各位老师的响应,我们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情。目前的整本书阅读,还处于经验型自发型的阶段,怎么把它变成普适型,大部分老师都能实施的一个课程,教材建设必定要去进行。

第三,我们一阅能做的事,就是陪伴热爱阅读的老师们的成长。通过我们的一阅读书会,一阅工作坊,一阅计划等等的路径,汇聚越来越多的明师,内心光明而有智慧。

当然,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无论做多少事情,让我们记住克里希那穆提的这段话——

所以,各位老师,从现在开始,从你现在站立的地方开始,而现在就是永恒。谢谢各位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儒敏: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
赵镜中:儿童阅读报告
第五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专家语录
名家讲坛|崔峦:基于统编教科书的全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教课文和教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