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将自己的著作喻作“坟”,但却活在了后人的心中

鲁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是借鬼神探索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是借鬼神解剖民族的灵魂,借鬼神以批判现实。他将自己的著作喻作但却活在了后人的心中

  



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在与其他宗教思想的融合中,形成了中国人务实重生的鬼神观念,其鬼神信仰的特点表现为“祖先崇拜”和“泛神论”。

儒家崇尚“天”,主张“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与群

体的和谐。中国人以“家”为本位,生活状态上的封闭、保守,传承方式上的重伦理、重血缘形成了鬼神信仰上的祖先崇拜。鲁迅说“在中国,君临的是'礼’,不是'神’”。“礼” ,实际上就是祖先崇拜。“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祖先崇拜强调个人的服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中,重宗族而轻个人,个人的一切只有纳入宗族的延续中才有价值。人的生存只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子孙的繁衍,历史上最具畸形的“典妻”习俗,正是为了子嗣,为了子 孙的繁衍、延续,可以不受制于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此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生存观上则更重视今生,轻来生,务实求生,“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都是中国人的生之原则。生的渴望是那样的强烈,而死又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幻想着能长生不死,幻想着来世的报应能现世现报。孔子 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道教的“求道成仙,长生不老”,都成为中国人生之追求,即信命于天,又渴求着长寿。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就生出种种死后的幻想,在设想着另一个世界的同时,设想着种种长寿的办法,于是鬼神 世界有着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关于死亡的观念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鬼神信仰,原始民族都相信人死为鬼,其魂不灭,鬼的观念正是由人对死亡的看法而产生的。

所不同的是西方宗教认为人死后肉体毁灭,灵魂升入天堂。中国人则认为人死后灵魂回到祖先那里,仍与活人保持着联系,即使死后也在祭祀中与活人连在一起,因此对于死给予隆重的厚葬,人死后依然要为他造个房子,甚至连鸡鸭鹅狗也要一块带上天。事死如事生,看丧事中的种种规矩之隆重、之繁琐、之持久。正是将此作为一种生之延续。

“祭祀祖先”即是相信人死后其魂存在于另一世界中而继续影响于后代,这一世界就是

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体系,同时又恐怕死后成为孤魂野鬼,有了后人的祭祀,灵魂也便得到了安息,有了最后的归宿

“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家”如“枷”,困着活人与死人。在批判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鬼神观念时,鲁迅指出中国人对于死的态度是随随便便,其原因在于相信人死后可以成鬼,

“虽然已不是人,却还不失为鬼,总还不算是一无所有”。在鲁迅的作品中饶有兴味地描写的鬼只有“无常”和“女吊”,“无常”与“女吊”都是民间传说中死后“讨替代”的“勾魂鬼”。“讨替代”是阴间之鬼转世为生的一种手段。鲁迅虽然很喜欢那“鬼而人,理而情”的“无常”鬼,但认为他对于死表现的却是无可奈何,随随便便。这也正是中国人对于死的态度,在这一点上鲁迅更喜欢那带有强烈复仇性的“女吊”鬼,她的“讨替代”,转世为生是为了复仇,唯有“生”才能复仇,而死后的“宽恕” 等等都不过是昏话。中国人不能正视死,因而也不能正视生,只能将生与死寄托于鬼神。 既然可以长生不死,自然是玩世不恭,随随便便,对于死的随便表现出对于生的随便,昏乱的祖先对于后代,生时便不将他当人,长大后也不会做人,于是一代一代的昏乱下去,由此

形成了国民性的自满自足,不求进取,随随便便的苟活。鲁迅执着于生,不畏惧死,以进化的生命观对待人生,批判中国人生死观中的鬼神观念,他说:“我不信人死而魂存,亦无求于后嗣”。但他也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鲁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是借鬼神探索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是借鬼神解剖民族的灵魂,借鬼神以批判现实。他将自己的著作喻作但却活在了后人的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时节 话“清明”
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清明拜山
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资料
迁坟移坟起葬择日禁忌
祭祀与明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