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成梁靠家丁胜蛮夷,“家丁”如何成为明朝军队中后期主力的?

引言

古代的家丁一般指受豪门大族雇佣来进行差遣或看家护院的人,角色近似于贵族豪门的仆人。明朝的家丁含义比较特殊,专指武将所辖但又没有兵籍的人。这些人依附于将领,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奴仆。他们不仅要护卫将领,而且要承担冲锋陷阵、甚至是哨探的作用。

家丁的来源多样,他们作战勇敢,综合素质比普通士兵高,待遇也比普通士兵优越。明朝的家丁曾经一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明朝的政治军事大局。

皇室出巡

一、明朝家丁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将帅家丁这一现象,明朝以前就存在。顾炎武认为:

“其始则出于战国之养死士,汉李陵之荆楚剑客亦其类也,盛于唐藩镇之牙兵,谓之外宅,至结为义子。”

也就是说,顾炎武认为,将帅家丁最早的形式是战国的死士、唐朝的牙兵。明朝的家丁与历朝不同,其规模之大,历朝罕见。那么为何这种家丁制度出现在明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为何?这就必须要介绍一下明朝的军事组织形式。

明朝前期地图

明朝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这种制度下,全国的军队都被编入卫所。当兵成为一种终生的职业,士兵的身份被固定化、世袭化,称为“军户”,要入军籍。到正统二年,朝廷开始实行募兵制,这是一种以雇佣形式招募士兵的制度,当兵者需要长期在军中服役。募兵制是在明朝中叶边境形势紧张,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推行的。

家丁制度是伴随着卫所制向募兵制的转变而出现的。明朝中叶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卫所制原先赖以生存的军屯遭到破坏。军队收入锐减,导致本来就不高的士兵待遇进一步降低,军士大量逃亡。此外,统治阶级的国防观念弱化,边疆(尤其是辽东)军事形势恶化,这些都加速了卫所制的破坏。

卫所军队既不能杀敌,又不足以自守,将帅于是开始私人招募士兵。逐渐地,将帅手中的军权越来越大,其个人拥有的家丁规模也随之膨胀起来。同时,普通的卫所士兵待遇极差,他们为了更高的待遇而争相“投充家人”。各级将帅上至总兵、下至千户,都存在收纳“家人”的情况。朝廷屡次明令禁止,但收效甚微,这就是最初的家丁。

胡宗宪

史料所见的家丁,最早可追溯到正统年间。到了正德年间,家丁这种现象已十分普遍,但还较少作为作战力量。嘉靖年间,有关家丁作战的记载开始增加,家丁因作战勇敢而被记录在史书上。明史称赞他们:

“出奇制胜,得士卒死力,虽古名将何以加焉。”

家丁规模迅速壮大,渐渐成为明朝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朝将帅家丁是做什么的?待遇真的比普通士兵好十倍?

嘉靖中期以后,随着家丁现象的普遍化,在有关文臣和京营军队、甚至是太监出行的记载中,都出现了家丁随行的现象。这些家丁与卫所兵和募兵都不一样,他们与将帅之间存在私人隶属关系,可以说是将帅的“家奴”,类似于清朝的“包衣奴才”。既然是自己的家奴,这些家丁的待遇一般也优于普通的士兵,甚至“过额兵十倍”。

此外,将帅家丁的高待遇要求他们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军事能力,他们必须能够“以一当十,摧锋陷阵”。

家丁的来源与成份较复杂:一是由卫所士兵转化而来。衰败的卫所制养活不了这么多的士兵,所以大量士兵都转投将帅私人,以期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前途;二是百姓招募而来。这是家丁的主要来源,历史上著名的戚家军就是戚继光招募的农村壮士,这些人或是为了生计、或是为了光宗耀祖、或是为了报效国家,选择投身将帅门下。三是降卒转化而来。朝廷“以夷制夷”,选择边境地区有能力又有降服意愿的少数民族部落,给予敕书、印信,使之投降大明。很多地方将领甚至主要倚靠“夷人”来冲锋陷阵,称为“夷丁”

戚继光

除了作战和护卫将帅之外,家丁还需要执行一项重要任务——哨探,也就是搜集情报。《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明朝为搜集情况,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情报搜集机构,最常见的是夜不收。家丁也常从事此类任务,因为这些家丁是将领的亲信之人,具有良好的保密条件。蓟镇所立的“边关条约”记载:

“各役中间有弃命舍生,用计用财探得真情者。”

可见负责哨控的家丁在军事情报搜集的过程中,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而“夷丁”在哨探时,由于熟知虏情、通晓夷语,行动起来更是事半功倍。

明朝辽东地图

待遇上,家丁的待遇确实比普通士兵要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月奉较高。如嘉靖四十年,家丁和军士月奉都是1石;崇祯二年,蓟镇普通士兵月奉1两,家丁1.5两。二是家丁普遍食“双粮”,还会有额外的赏赐。三是家丁在执行“捣巢”、“赶马”等军事任务时也会有生活补贴。然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相差十倍的情况,更是只存在于特殊时期的辽东。

明后期将帅家丁以辽东最盛,辽东家丁又以李成梁任总兵时规模最大。这些家丁作战勇猛,不仅能鼓舞士气,而且常常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可以说是明朝的“特种部队”。明史记载“成梁诸战功率籍健儿”,可见家丁是李成梁屡立战功的重要凭借。从数量上来看,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对辽东总兵直辖的部队作了统计。当时的家丁数量远比普通士兵要多,约占总数的6成,这足以说明家丁已成为辽东作战的中坚力量。

戚家军

三、家丁对明朝政治军事产生了哪些影响?

明朝中后期,家丁成为军队的核心作战力量,将帅几乎逢战必调家丁。这一特殊的军事力量对明朝的军事政治局势产生了多种影响。

首先,家丁对于作战起到鼓舞士气,护卫主帅的作用。两军作战时,普通士兵往往随主将指挥行动,主将的能否身先士卒直接影响到士兵的士气。有了骁勇善战的家丁陪伴和护卫,将帅作战更加勇敢,也更容易传递命令、打出配合。

明朝将帅

其次,家丁作为“特种部队”,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精良的装备,在军事行动时能出奇制胜。史料记载,嘉靖之后的名将,大都借助家丁建功立业。

对整个国家而言,家丁对明朝边境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明一代,北方始终存在边患,甚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奇耻大辱。早在朱棣被封燕王驻守北京时,就与蒙古人长年作战。后来迁都北京,天子守边,也是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明朝前期作战以京营军为主力,中叶以后,京营军军纪逐渐败坏,不堪大用,正德皇帝调边军协守京师,此后边军逐渐成为中坚力量。再然后,卫所制颓坏,家丁规模逐渐扩大,朝廷每调将帅必责其随带家丁,家丁实际参与到军事作战中来,成为防御边疆的支柱力量。

土木堡之变

然而,随着家丁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明朝实行“首功制”,就是按照斩获敌人首级数量来评定功劳。因此,管理上一旦松懈,就容易出现杀良冒功的行为。有的家丁甚至故意向对方挑衅,就为了立功升迁,由此可见,这样的战斗激励机制对于维护边境稳定恰好起到了反作用。

除了冒功,还有冒饷的问题。史料记载:

“内娼优、看庄家仆及游食山人、家人等皆得冒名粮石。”

将帅的家仆等不在发饷范围内的群体都冒充家丁领取食粮,这导致一些真正作战的家丁军粮被剥削,同时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此外,家丁规模越大,地方将领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这也是明末武将跋扈的重要基础。

于谦

结语

明朝的家丁是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军事组织形式,最早出现于正统年间,到嘉靖年间达到兴盛。这种现象是伴随着新旧兵制交替而产生的,也和明朝实行的将官选任政策有关。家丁的来源多样,主要用于军事行动和搜集情报。家丁的待遇和综合素质,都普遍高于普通士兵。

将帅家丁在明代一度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明朝中后期军事力量的衰弱、边境摩擦的增多,家丁反而加大了明朝的财政负担。而且,统治者过于依赖家丁,忽视了对军事将领的培养和指挥体系的建立,造成了明朝军事上的连续失败和高级将领的死亡,因此在应付日渐强大的后金政权时愈发无力。

雪后明长陵

参考文献

《日知录集解》

《明史》

《明会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万历朝一名士兵0.7两银饷到崇祯时3.3两银饷,看明末军队的失控
《孙子兵法》30种大智慧,一口气读懂最高谋略
明末的“家丁”真的那么能打?
朱元璋为什么可以打败元朝的蒙古铁骑?
为什么戚家军能所向披靡,让倭寇闻风丧胆?
为何明军投降清军后,战斗力就变强了?明清士兵待遇相差有多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