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代史前传

前言


之前发了十二章的《弹指南齐二十年》,自以为读了不少参考书,写的还可以。可是阅读量依旧低下,归根到底是我故事表述能力的不足,所以没再继续发下去,只好留作自己欣赏了。我将继续吸取教训,加以提升。另一方面,大家历来关注盛世王朝,比如汉唐宋明等,三国纷乱英雄辈出,拜罗贯中先生手笔,大家也看的极多。归根结底,还是文学作品带动了历史关注。


今日与刘之君,佟大有,吕布一起参观了山东省博物馆,不错,就是被无数人吐槽为山东省情妇馆的那个题词建筑。馆有三层,气势尚可,大厅中央妇幼居多,热闹非常,竟是纳凉之所。浏览了,山东地区石刻佛像展,山东地区两汉文明展,古罗马辉煌展,山东历史文化展史前部分展、夏商周展、秦汉-明清展、传奇妇好展等。展品以石刻,青铜,陶器,玉器为主,间杂部分纸质档案,多以墓葬出土。亦有梁山漕运大船残骸实体,古罗马部分多石膏仿制品。


徜徉其中,收获颇多,联系所学知识,不觉唏嘘。丰功伟业皆弥散,唯有艺术器具留。可恨读书依旧少,青铜部分尤其匮乏,诸多专业器皿用字,用途,一点不知,刘之君问起部分,答不上来,甚是惭愧。国宝珍品犹不知,有何面目称汉人。于是再次勾起对过往二十四史的兴趣。借此平台,将之前写的一些有关晚唐及五代史的东西拿出来,再加以修改补充。


请多指教。


第一篇:五代史前传

公元904年,是甲子年,也就是从这一年的立春到第二年的立春都是甲子年。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算来做皇帝够一甲子年的也就康熙和乾隆了。其余的都是几十年十几年几年甚至几个月。中国人讲究轮回,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之后,大唐王朝坠入深渊,万劫不复。我们的正文故事故事就从这一年开始。这一年是唐昭宗天祐元年,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说一下大唐是怎么被折腾没有的。


(一)

公元888年,一个现代人看来很吉利的年份,大唐王朝又死了一个皇帝,21岁的寿王李杰被宦官拥立为皇帝,从他的哥哥唐僖宗的手里接过了一个烂摊子,开始了他悲剧的一生。十二岁继位的唐僖宗死的时候也不过才二十七岁,《后唐书》说是暴疾,不久就不省人事,连立李杰为皇太弟的时候都说不出话,全凭几个宦官做主。唐僖宗在位期间“世道交丧,海县横流,赤眉摇荡于中原,黄屋流离于遐徼,黔黎涂炭,宗社丘墟。”


888年二月,唐僖宗改元文德,三月初一,日食。日食这个自然现象在古人看来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初二,唐僖宗犯病,到了初五就病情加重,初六死了。李晔即位。李晔就是李杰。很多皇帝的名字跟日字旁都有关系。注意一件事情,你如果百度一下,百科里面的唐僖宗去世日期是三月六日,这个不是西历,是农历。《资治通鉴》里时间描述是按照干支纪年来的,中西历差别将近一年。百度百科直接拿来用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这样描述道:“昭宗即位,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阼之始,中外忻忻焉。”也就是李晔做了皇帝之后,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大家还是信心满满的高兴了一阵子,李晔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决定改变目前让人恶心的一切,恢复祖宗的荣耀。可惜的是,李晔没有唐宪宗李纯那样的运气。因为李晔发现,自己说话不算数。毛泽东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这里同样适用。李晔手里没有兵,有的只是几个宦官,朝里的大小官员除了剥削老百姓欺负下属也没有什么本事。兵在朱全忠手里。朱全忠来不及伤悲,他正在宋州,准备攻打秦宗权。李晔体会到了哥哥的心情,即便唐僖宗在位的时候,朝廷的命令也只不过在京城周围的几个州县有用,其余的根本不在乎朝廷的面子,有时候意思一下,所谓上书上表就是请封官,做一个顺水人情。


历来新政权要为前任政府编史书,主要的资料来源是各朝皇帝的实录,韩愈就修过《唐顺宗实录》,五代的人编辑唐史,发现实录到了唐武宗时期就基本没有了。还好五代的牛人基本是从唐朝跳槽来的,一时半会还忘不了多少,写来也就顺手。总结教训,以史为鉴,这是修史书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旧唐书》写到《昭宗本纪》就底气不足了,因为无论是事后诸葛亮还是先见之明,大家都觉得唐朝到头了。这里借用《昭宗本纪》里的几句话作为总纲领,好让大家基本清晰一点思路。“自诸侯收长安,黄巢东出关,与宗权合。巢贼虽平,而宗权之凶徒大集,西至金、商、陕、虢,南极荆、襄,东过淮甸,北侵徐、兗、汴、郑,幅员数十州。五六年间,民无耕织,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岁既凶荒,皆脍人而食,丧乱之酷,未之前闻。宗权既平,而硃全忠连兵十万,吞噬河南,兗、郓、青、徐之间,血战不解,唐祚以至于亡。”。黄巢死了,出来了更牛的秦宗权,秦宗权死了,培养出来了更牛的朱温,朱温没死,唐朝就走到尽头了。


如果有人对历史有些了解的话,会想起另外一个人,崇祯皇帝,同样的命运,都是从自己哥哥手里接过的烂摊子,天启皇帝十六岁即位,死的时候也不过二十三岁,谥号明熹宗,他在位的时候也是宦官乱政,他叫魏忠贤,既不忠也不贤,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李进忠。灭了唐朝的男人叫朱全忠。崇祯 的时候有李自成,李晔的时候有黄巢,虽然黄巢在公元884年被外甥林言所杀,但是秦宗权依然在,依然到处攻打唐的地盘,大唐需要可以打仗的人。郭子仪已经不再了,只有朱温、李克用、李茂贞、刘仁恭几个人了。


崇祯皇帝有一点被人敬佩,没有丢祖宗的脸,自己上吊死了。同样是被起义军打进京城,闯进皇宫,唐僖宗跑了,崇祯上吊了。陪着唐僖宗跑的有宦官田令孜,陪着崇祯死的宦官是王承恩。唐僖宗感觉丢了祖宗的脸,跑去跟人诉苦,要他给自己报仇。崇祯感觉自己丢了祖宗的脸,情愿被敌人乱刀分尸也不远敌人伤害百姓一人。当然了,这些话不是谁在旁边记录的,是崇祯自己写在自己的衣服上的。好多人以为是清朝推翻了明朝,其实是李自成进京灭了明朝,清朝的兵马入关来给崇祯报仇的,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了北京。


唐昭宗同崇祯一样,即位之初有着改变的意志,可惜的是,唐昭宗没有改变的勇气和面对失败的从容。崇祯做到了,即便改变没有成功,也尽力而为,带着尊严以皇帝的方式死去。唐昭宗的死去就有点戏剧。我们在后面说。


在旧唐书里,最后两卷是关于九个人的,分别是安禄山、安庆绪、高尚、孙孝哲、史思明、史朝义、朱泚、黄巢、秦宗权。前七个人物比较靠前,安史之乱里表演的戏份较多,朱泚是唐肃宗时期的人物,这几个我们会在最后的专门说唐朝的叛臣或者逆臣们,看看他们是怎么修炼成功的。离我们的故事比较近的是黄巢和秦宗权。


秦宗权之前是大唐的蔡州节度使,公元883年,“黄巢使其骁将孟楷将万人为前锋,击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逆战而败。贼进攻其城,宗权遂称臣于巢,与之连兵。”秦宗权倒也讲究信誉,不再投降第二次,继续带领手下四处打仗,直到公元889年朱全忠把他关在牢车里送到李晔面前,然后斩首示众。当然了,倒不是说秦宗权多么的忠诚,而是他有他自己的打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唐已经快完了,趁早占了地盘自己做皇帝才是王道。秦宗权也想做皇帝。秦宗权在黄巢去世之后收归部队,也称了皇帝,所以他现在选择攻打中原各个地方,站稳脚跟。正好朱全忠驻扎在那里。这个时候,皇帝李晔是一个香饽饽,大家都争着抢,因为大家都是有面子的人,拿着李家的俸禄,做着李家的官,好歹面子工程要做足,即便你不听皇帝的调遣,即便你死了你儿子你部将继承你的位置不需要中央政府的同意,只是事后写篇报告,然后皇帝盖章,发给你官印官服各种称号,虽然看起来恶心,但是过场还是要走的,毕竟皇帝有了面子,你做的不该做的事情也名正言顺了,大家都高兴。这样的事情春秋战国的周天子做过,东汉的汉献帝做过,现在大唐的李晔也免不了。


同时伴随着唐朝政权的旁落,唐诗也日暮西山,淡出历史舞台。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第十章结尾处写到“哀莫大于心死,诗人在对时代失去最后一点信心与希望的时候,诗境便再也难有大的开拓,唐诗也就自然的落下了帷幕”。

还好,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的发展与兴盛,接过了唐诗的火炬,继续照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我们会在专门一篇里介绍。


(二)

朱全忠原名叫朱温,是黄巢的部下,出身不好,从小家里穷,打过工,温饱解决不了,政府也不管,就跟了起义军东奔西跑,娶了媳妇盖了房,得了钱粮伺候娘,说到底也是大唐王朝给逼的。在《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四卷里朱温第一次登场。很多人看书会发现,很多书里有“硃”字,当然了这是“朱”,是清朝统治者为了避嫌明朝的事情。


广明元年,公元八八零年十二月十三,黄巢入主长安,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当时唐将“诸葛爽以工北行营兵顿栎阳,黄巢将砀山硃温屯东渭桥,巢使温诱说之,爽遂降于巢。”


这是朱温立功了。司马光还附带了介绍了一下朱温同志的基本生平资料。寥寥数语,却很经典。“温少孤贫,与兄昱、存随母王氏依萧县刘崇家,崇数笞辱之,崇母独怜之,戒家人曰:“硃三非常人也,汝曹善遇之。”


《资治通鉴》好看的一个地方是,它的废话很少,尤其是有关某位皇帝一出生就伴随着什么红光金光紫光打雷下雨地震等等的所谓天降异象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有,他的叙事很客观,很流畅,而且是按时间顺序写作,不至于混乱,在我心目中的喜欢程度跟《史记》差不多。欧阳修编《新五代史》直接把朱温出生时候的气象异常删除了,全然出于私愤,因为欧阳修是看不起朱温的。当然了,主流评价是封建地主阶级代言人写的侮辱农民起义领袖的书。书中提到所谓的起义、反叛之类的,称为贼,但是我们说,与官方对立的不是匪就是贼,之前是,现在也是。当然了,当匪或者贼夺取政权的时候,他就主动的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同样也把起来反抗他的人称为贼或者匪。这是毛泽东同志总结出来的。


朱温生于公元852年,属猴,这一年是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按照后唐书的记载,没有什么大的事件,也就是几个地方饥民起义闹事,很快平定了。作为上一任皇帝唐武宗的叔叔,李忱即位已经37岁了,并在13年后去世,原因是为寻求长生不老,食用金丹过多而死。虽然李忱也是被宦官拥立,但是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可以的。“献文皇帝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大中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詟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其恭俭好善如此··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赞曰:李之英主,实惟献文。粃粺尽去,淑慝斯分。河、陇归地,朔漠消氛。到今遗老,歌咏明君。”“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


献文皇帝就是唐宣宗。后一句评价是欧阳修说的,意思很明显,唐宣宗延缓了唐朝的落幕,使大唐发出了最后一丝耀眼的光芒。也算是历史宿命吧,55年之后,他在位期间出生的一个子民推翻了唐朝,建立了后梁。算算也是快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


与出身显赫的大唐建立者李渊不同,朱温的个人奋斗史很励志,完全匹敌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津津乐道朱元璋去放牛,却想不起朱温也当过佣人。


砀山这个地方在当时算不上富裕,朱温的爸爸是个教书先生,任职于砀山县午沟里小学,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老大朱全昱,老二朱存,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夜,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取名朱温,估计是想全家人都得到温饱,因为一个乡村教书老师,收入是不多的,妻子王氏负责照顾孩子,一家五口人指望着老朱的那点工资过日子,自然很拮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大朱全昱遗传了父亲的忠厚老实,朱存和朱温却是调皮捣蛋,经常跟小孩打架,老朱常常叹气,说全昱还可以,朱存朱温是没办法啊,不知道以后我们家会是什么样子啊。老朱说完这话的五十年后,调皮捣蛋的朱阿三做了后梁的开国皇帝,老朱被封为文穆皇帝,庙号烈祖,往上数几代人都被封了皇帝,一家人都被封官了。


二千二百六十九年前,老刘对着几个乡亲说,我家老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如几个哥哥会操持,至少不至于饿死。二千二百一十五年前,老刘家不务正业的老四做了大汉朝的开国皇帝,一家人被封了官。

所以说,小孩子调皮捣蛋未必不是好事,孩子乖巧听话,未必是好事。


问题是大家都是俗人,看不了那么远。于是朱温继续调皮捣蛋,老朱继续唉声叹气,然后自己抑郁成疾,去世了。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还是亲戚邻居凑钱才办好事。母子四人只好跑去萧县,到了刘崇家做佣人,老母亲洗衣做饭扫地,三个男孩看门搬砖放牛犁地浇水,混口饭吃。


朱全昱老实忠厚,埋头干活,身体却不壮实。朱存朱温力气大,吃的多,干活却不积极,不过朱存笨一点,朱温聪明的多,出工不出力,连老板都看不下去了。刘崇叫来朱温,骂道:你天天说自己雄才伟略,也不看看来我家这么多天,浇过地、施过肥吗?朱温说,那是一般人干的活,我是干大事的,不是种地的。刘崇大怒,抽起一根木棍就打,朱温夺过来,掰成两段,刘崇跑去院子里拿大棍,刘母一把扯住了,说,别打了,朱阿三不是一般人,将来肯定做了不起的事业。估计刘母很博爱,平日里吃斋念佛,讲究因果报应,善恶终报,刘崇孝顺,听话,也就罢了,无奈的说,随他去吧。但是朱温劣性不改,“一日,偷崇家釜而窜,为崇追回,崇母遮护,以免扑责。”,刘母天性善良,几次三番的保护朱温,近于纵容溺爱,甚至为了维护朱温不惜斥责自己的儿子,我们无法找出原因,《旧五代史后妃列传》只是一句话概括了:“崇母抚养之”。


朱温也不是一无所长,“善逐走鹿,往往及而获之。”。朱温的身体条件还是可以的,平日里体育锻炼,能狩猎。这是天生的武将。当然了,那个时候鹿不是野生保护动物,如果你运气好,抓到一个白色的鹿,恭喜你,你要发大财了,因为皇帝喜欢这个,史书中不乏记载某某“得白鹿以献”,然后皇帝会到太庙去祭祖,说自己国家治理的好。陈忠实不就写了《白鹿原》吗?这是瑞兽。

朱温就这样长到了25岁。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起义两年的黄巢占据曹州,招兵买马,朱温和朱存投军,“以力战屡捷,得补为队长。”朱存抢了几个妇女做老婆,还生了孩子,但是朱温却毫不在意,依旧打光棍。倒不是朱温不是男人,只是因为心中有了人选。就是后来的贞元皇后,如果说朱温真心的爱过哪个女人,那就是只有老乡贞元皇后。


《北梦琐言》记录了朱温的浪漫爱情故事。张葳原本是砀山的有钱人家,后来做了宋州刺史,卸任回乡的时候,朱温见到了张氏,也就是张葳的女儿,立刻倾心,发出了要做光武帝,要娶阴丽华的誓言。当然了,娶得是张氏。朱温自问现在不行,别说张氏不愿意,即便张氏愿意,朱温也不会让张氏跟着自己受苦。朱温多年来的碌碌无为终于找到了方向,决定跟朱存出去闯荡,朱全昱自然不去,刘母给了干粮盘缠,去投了黄巢。由于作战勇敢,不久做了队长。过几年朱温做了黄巢的亲军头目。公元878年,王仙芝战死于湖北,58岁的黄巢接管军队,号为冲天大将军,四处打游击。朱温留守山东,朱存随着黄巢到处跑,进入福建、广东,由于水土不服,传染病多,很多人死了,包括朱存。


880年十一月,也就是广明元年,黄巢召集留守山东的诸人,攻下洛阳。28岁的朱温随军,同年十二月,黄巢进入长安,唐僖宗跑到四川。朱温带兵驻扎在东渭桥,并且成功的劝降了驻扎在栎阳的诸葛爽,算是大功一件。诸葛爽被黄巢任命为河阳节度使,前去赴任的时候,罗元杲派人拦截,但是部下却纷纷倒戈,欢迎诸葛爽的到来,罗元杲只好跑路去找唐僖宗诉苦。


罗元杲不是什么好鸟。《新唐书卷二百诸葛爽传》里这样说“元杲者,本神策将,状短陋,倚中官势,剽财输京师,凡钜万,人怨之。”。罗元杲不仅外表不美,内心也不美,靠着宦官的权势横行霸道,很不得人心。


诸葛爽就比较特别了,他原本是县衙里的公务人员,还是伍长,后来公务繁忙,跑去山里,又跟着庞勋造反,在反政府武装里做了小校。庞勋失败前夕,诸葛爽带着手下一百多号人归顺政府,帮着打起义军,做到了节度使。黄巢打长安的时候,诸葛爽奉命带兵救驾,到了长安门外,被朱温劝降了,就去了河阳。到了河阳,诸葛爽上书给唐僖宗,说自己迫不得已投降,但是心还是想着大唐和皇帝。唐僖宗高兴,还是好同志,封为节度使。诸葛爽还是可以的,《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六诸葛爽列传》说“爽虽起群盗,既贵之后,善于为理;所至法令澄清,人无怨叹,人士以此多之”。


庞勋就不一样了,恶名远播。明朝的时候,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间,徐恪巡视地方,提及到了庞勋,竟然与项梁并列。他在给皇帝的奏折里这样说“···秦项梁、唐庞勋、元方谷珍辈往往起东南···”。记住这句话,这是要后来才应验的,应验在黄巢身上。


庞勋本来是驻守在桂林的徐州兵、泗州兵的粮草管理员,本来规定是三年一轮换,大家也好回家过年团聚,可惜唐僖宗那个时候天下大乱,这事就给忘记了,五年过去了,也没见动静,大家就反,杀了管事的王仲甫,推举庞勋出来,然后回家。庞勋也就跟着到处跑,一直打到宿州,庞勋自封留后,也就是宿州的最高长官。庞勋的手下很多是之前朝廷招安的江湖大盗,杀人逃犯,在初期还是可以对老百姓不犯秋毫,但是随着队伍的壮大,人也难管理,很多基层百姓也跟着招进来。看历史书这么多年,一件事情我很纳闷,很多教科书说的农民起义,带头的不是农民,打仗的不是农民,当兵的不是农民,起义的目的不是为农民服务,它们为什么都统一称为农民起义呢?还批判农民的劣根性,破坏性。我想这是包藏祸心不怀好意的。因为我们家世代也是农民,我本人也是农民出身,虽然后来上学毕业找工作,不再种地了,但是骨子里还是农民,我是在看不出来乡亲们怎么会去起义,即便计生专干去拆墙扒屋牵牛抢粮,他们只不过老婆孩子热炕头,实在没有必要去起义什么的啊。这是后话,不吐不快。可能是我学识有限,目光狭隘吧。


庞勋攻下彭州,打败前来围剿的官军,士气大振,群众纷纷来投。庞勋自然也跟着心理膨胀,想要做节度使。唐朝时期,做了节度使那是无上的荣耀,那是很多人的梦想,特别是职业军人。庞勋占领地的人也高兴,也以为庞勋向朝廷示好,讨要节度使封赏,可以使得大家都不在心惊胆战,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了。问题是朝廷没有和谈的诚意,表面上在考虑,实际上调兵遣将,集合十万大军对庞勋进行合围,最终剿灭了庞勋。算来庞勋也不过折腾了一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兵变,到最后的屠杀殆尽。


881年2月,黄巢任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侯,带兵攻打邓州,生擒刺史赵戎,并留守邓州,以遏制荆州、襄州方面的勤王部队。这是《资治通鉴》说法。在《旧五代史》里记载的是朱温去了南阳,并在六月份返回长安,黄巢亲自灞上迎接朱温。《新五代史》仅仅一笔带过,直接说朱温攻下同州,做了同州节度使。南阳和邓州相距不远,八十二公里,都在河南西南,邓州在南阳西南一点,现在都是地级市。


《资治通鉴》说朱温在五月份被唐政府的八个将军联合击败,逃出了邓州,没说跑去哪,但是随即被黄巢任命带兵在东渭桥狙击李孝昌和拓跋思恭。十一月,孟楷、硃温又袭击了鄜、夏二军于富平并取得胜利。882年正月,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刺史,但是让朱温自己去攻城,恰好同州刺史米诚跑去了河中。朱温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同州。刚立足,熟人诸葛爽带兵来打,朱温设计埋伏,诸葛爽丢盔弃甲,大败而归。诸葛爽后来又带兵打秦宗权,于886年去世。


就是在同州,部下抓了不少妇女来给朱温挑选,那个时候,无论官军还是所谓贼寇,有一样是相同的,都回去抓了妇女来淫乱,不少妇女被糟蹋致死。自然的,先让当官的挑选,剩下的,兵再去选。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就有相关描述。乔峰做了南院大王,手下人辽兵打草谷,抓宋朝的老百姓,献了女人给他。谁知道,他也亲眼目睹了宋兵去打草谷,抓了辽国的老百姓,让他极端痛苦。


偏偏被抓的就有张葳的女儿张氏。朱温赶紧让人招呼收拾,问及张葳已死,张氏与母亲失散,逃难到此。朱温得以倾诉相思之苦,并说出自己至今未娶妻的原因就是因为几年前见了张氏一样便不能忘却。张氏颠沛流离,提心吊胆,闻言大喜。朱温规规矩矩的选了日子,正式的和张氏成亲。朱温30岁结婚也算是晚婚晚育了。


朱温新婚燕尔,黄巢命他攻打河中,朱温带兵坐船到冯翊,联合黄巢的弟弟黄邺却被王重荣击败,丢失大量的船只粮草。王重荣是太原人,出生年月不详,887年被部下所杀。父亲王纵因军功做了盐州刺史,在陕西定边那一片。王重荣借助父亲的关系做了小军官。他与哥哥王重盈武功都不错,不是什么一般的纨绔子弟。黄巢打下长安之后,王重荣也曾经随自己的老上级做过黄巢的手下,只是不满意黄巢的调遣,杀了黄巢的使者,又反过来攻打黄巢,他赶走原本的河中节度使李都,自己做了节度使,召集人马,把黄巢打败了几次,这次朱温撞在了枪口上。


王重荣一鼓作气,恰好忠武军监军杨复光带兵过来,两人又联合作战打败了李详。朱温找到尚让,一马当先,打败王重荣,夺回船只粮草。谁知道王重荣卷土重来,召集三万多人又来打,朱温有点吃不消了。反复向黄巢请求支援,曾经的战友孟楷隐瞒不报,朱温气愤异常。也有的是说黄巢自己不愿意派兵支援。朱温的手下有一个叫谢瞳的,劝朱温投降。


谢瞳的话《旧五代史》没有记录,但是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出来。有的说可能是薛居正没有拿到那份材料,欧阳修后来修书材料多。但是我们知道,欧阳修重新编写五代史,是有他个人的目的的。《新五代史》是私人编撰,不是官方的行为,不代表官方立场。历来新朝廷为上一届政府修史书是规矩,是义务,连不招人待见的元朝都修了洋洋洒洒的《宋史》,是二十五史里篇幅最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是把辽、宋、金的史书一起修撰的,时间两年半,效率还可以,内容很丰富。历来评价是“粗糙”二字,仅此而已,瑕不掩瑜。照这样比较,大宋朝就不地道了,不去修前朝的史书。大抵赵匡胤对自己的天命归属之类的也是心里没底,怕人说,找人修书,一年半时间,五十七的历史,内容主要是照抄五代各国的实录,又加上时间不远,很多人还是走那个阶段过来的,还是前朝的臣子,比如主修薛居正就是后唐的进士,后来跳槽去了宋朝,算是写回忆录,方便。悲剧的是,薛居正版五代史经不起大浪淘沙,毕竟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欧阳修新书一出,老版本备受冷落,甚至金朝的皇帝都下令只看欧阳修版本的,不让印刷出版薛居正版的了。薛居正的五代史就慢慢的就失传了,只有大明朝国家图书馆藏了一套,后来也丢了。后来清朝修《四库全书》,我靠,薛居正的书愣是找不到,真不知道是不是悲剧。我们现在看到的旧版五代史还是后人从《永乐大典》《资治通鉴》还有其他书里摘抄出来,整理出来的。薛居正978年修书完毕,981年吃朱砂中毒死亡,1053年欧阳修编新书完成,1072年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宋神宗让欧阳修家人拿来书,放进国家图书馆。


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欧阳修具有他自己认为的士大夫气节立场,在《新唐书卷十三》的序言中,他大骂美女,“及其败也,因于一二女子之娱,至于洞胸流肠,刲若羊豕,祸生父子之间,乃知女色之能败人矣。自古女祸,大者亡天下,其次亡家,其次亡身,身苟免矣,犹及其子孙,虽迟速不回,未有无祸者也。”。其实大家心里清楚,真正坏事的是男人自己,女人在那个时代,充其量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当然了,根据史书记载,欧阳修的个人品德也就那样子。自己也搞绯闻。欧阳修自己说是采取孔子春秋笔法,以纲常道德伦理来说事,这无异于打了薛居正一个响亮的耳光。所以欧阳修写书的时候,把原本的五代史顺序打乱,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也好查阅。


按照欧阳修的立场,谢瞳的这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黄家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非有功德兴王之业也,此岂足与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诸镇之兵日集,以谋兴复,是唐德未厌于人也。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


谢瞳的意思是大唐气数未尽,还可以继续服务的,黄巢则大势已去了,起义军内部的矛盾已经深化,共患难可以,有福同享就难了。这是历朝历代逃脱不了的命运。朱温不是笨人,看出来情势所在,索性杀了监军严实,于882年9月投降了王重荣。“温以舅事重荣,王鐸承制以温为同华节度使,”。


朱温的把戏欧阳修看到清清楚楚,在《新唐书王重荣传》里,恶心了朱温一把。“全忠,王出也,始背贼事重荣,约为甥舅,德其全己,指日月曰:「我得志,凡氏王者皆事之。」”


王重荣是救了朱温一命。当时跟王重荣在一起的还有杨复光。作为忠武军监军,杨复光还是不放心朱温的,因为那个时候,今日投降明天再投过去的很多。王重荣说“今招贼,一切释罪。且温武锐可用,杀之不祥”,认为朱温还是可以利用的。朱温的投降在当时不算是什么大事,毕竟自己的老上级王仙芝黄巢不知道投降了多少次,谁占了上风谁给的官大舅投降谁是当时的主流,而且朱温同志在黄巢集团里不算是很大的一盘菜。只不过后来朱温成功了,才显得今天的行为是那么的不同寻常。


当然了,我们不能说杨复光就是坏人,起码在忠诚唐王朝的方面,杨复光还是可以的。在晚唐这段历史记载里,老杨出场的频率很高。杨复光本姓乔,被人收养,改姓杨。《旧唐书卷一百四十杨复光列传》说杨复光“幼以宦者入内侍省,慷慨负节义,有筹略”。黄巢起义后,杨复光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首先是成功的劝降了王仙芝。但却被自己人给坏事了。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三杨复光列传》记录了这次事件。“复光有谋略,累监诸镇军。乾符初,佐平卢节度使曾元裕击贼王仙芝,败之。招讨使宋威击仙芝于江西,复光在军,请判官吴彦宏约贼降,仙芝遣将尚君长自缚如约。威疾其功,密请僖宗诛之,故仙芝怨,复引兵叛。”


自然,王仙芝不止一次投降。有人说了,造反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招安。招安没有成功,要么价码低,要么分赃不均。王仙芝本来是贩卖私盐的,在哪朝哪代都是犯罪分子,即便是在现在也是犯法的,我们主流的人赞叹贩卖私盐的王仙芝黄巢起义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评价现实生活中的走私活动。


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九月初一日食,十月初八,王仙芝攻陷汝州,王铎的弟弟王镣当时是汝州刺史,被抓了,随军走。到了十二月,王仙芝去打蕲州,恰好蕲州的刺史裴渥是王铎录取的进士,有师生之谊。王镣就写信给裴渥,帮忙牵线,让王仙芝投降,让朝廷封官。裴渥也是高兴,跟王仙芝一拍即合,王镣在一旁也信誓旦旦的保证。裴渥立刻摆酒席,请来王仙芝、黄巢等一干人物三十多人,喝酒吃饭,不亦乐乎。裴渥又送了很多东西。大家都高兴。很快朝廷批文,同意。王仙芝被封了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神策军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建立的,目的是保卫皇室,抵抗吐蕃等的进攻。后来分为左右神策军。这个官不大,也就是类似于中南海保镖小队长的职务。王仙芝很高兴。黄巢很不高兴,因为黄巢没被封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生动的描述了黄巢的言行。“未退,黄巢以官不及己,大怒曰:“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馀众安所归乎!”因殴仙芝,伤其首,其众喧噪不已。仙芝畏众怒,遂不受命。大掠蕲州,城中之人,半驱半杀,焚其庐舍。渥奔鄂州,敕使奔襄州,镣为贼所拘。贼乃分其军三千馀人从仙芝及尚君长,二千馀人从巢,各分道而去。”


王仙芝很没有面子。作为名义上的老大,竟然被黄巢打破了头。王仙芝至少一个小盐贩子,但是黄巢世代为盐贩子,属于二代之类,从小就喝酒赌博,收留各类亡命之徒,自然不是王仙芝小商贩所可以比拟的。王仙芝乱了三年死了,黄巢乱了十年,还做了皇帝。


此次劝降不成,也算是插曲一件。王镣被杀了,裴渥跑了,最关键的是,黄巢和王仙芝彻底决裂,分兵两路,各自行动了。往往很多事情没有最后成功,都是从内部分裂开始的。


杨复光凭借胆识还成功的进行策反工作,“黄巢之克长安也,忠武节度使周岌降之。岌尝夜宴,急召监军杨复光,左右曰:“周公臣贼,将不利于内侍,不可往。”复光曰:“事已如此,义不图全。”即诣之。酒酣,岌言及本朝,复光泣下,良久,曰:“丈夫所感者,恩义耳!公自匹夫为公侯,奈何舍十八叶天子而臣贼乎!”岌亦流涕曰:“吾不能独拒贼,故貌奉而心图之。今日召公,正为此耳。”因沥酒为盟。是夕,复光遣其养子守亮杀贼使者于驿。”在邓州打败朱温的就是杨复光。“贼将硃温守同州,复光遣使谕之。九月,温以所部来降。”


而史书也不吝啬对杨复光的赞美:“···及收京城,三败巢贼,复光与其子守亮、守宗等身先犯难,功烈居多···复光虽黄门近幸,然慷慨有大志,善抚士卒;及死之日,军中恸哭累日。身后平贼立功者,多是复光部下门人故将也。”看来宦官也并不都是坏蛋,比如还有郑和。


杨复光死于884年,享年42岁。在死之前还特地回老家为去世的母亲守孝,放弃一切职务。回来之后,立马封为天下兵马总监军。这个时候,朱温32岁,还没有成气候。


相比较杨复光的履历,王重荣心底有点发毛,因为他的底子不干净。作为从基层大拼多年走出来的一员,有着投降黄巢和赶跑老领导的先科,王重荣也怕秋后算账。《资治通鉴唐纪七十》第一句话就是“十一月,河中都虞候王重荣作乱,剽掠坊市俱空”。没过几天,“宿州刺史刘汉宏怨朝廷赏薄”,朝廷赶紧封汉宏为浙东观察使。王重荣也是如此,半个月后,“以王重荣权知河中留后”。过了不久,黄巢打到潼关,唐僖宗跑路去四川,《资治通鉴》记录了这样一句话:河中留后王重荣请降于贼。没有了下文。难道黄巢看不上王重荣?


王重荣卖了朱温一个人情,名为国家招纳人才平定叛乱,也是为自己打算。一旦朱温和黄巢军队拼的你死我活,那是应该,朱温战死,那是王重荣押对了,如果朱温胜利,功劳也有王重荣的一半。朱温逢场作戏,誓言为证,王重荣放心了,但是后来,朱温食言了。


王重荣没有儿子,将哥哥王重简的儿子王珂收为继子,恰好王重荣的哥哥王重盈有儿子叫王珙。王重荣被部下杨行儒杀死了,王重盈接任,然后杀了杨行儒,王重盈死了,部下推举王珂为主,王珙不满意,辱骂王珂身世。各个节度使为了利益分别推荐王珂与王珙,唐昭宗也没办法。恰好王珙老是找李克用地盘麻烦,李克用打败王珙,王珂做了贺州节度使。李克用还把女儿许配给王珂,王珂亲自到太原去迎亲。李嗣昭派兵帮王珂打王珙。王珙连战不利,却惨无人道,“人有逾犯,必斩首置于座前,言笑自若,部下咸苦之。因其削弱,皆怀离叛。”不久被部下李璠杀了。争斗结束了,王珂的苦日子也来了。


朱温派人打过来了。王珂逃的地方都没有。“温谓其将张存敬、侯言曰:「王珂恃太原之势,侮慢籓邻,骨肉相残,自大其事,尔为我持一绳以缚之。」存敬等率兵数万渡河,由含山出其不意,天复元年正月,兵攻晋、绛。珂将绛州刺史陶建钊、晋州刺史张汉瑜既无备,即开门降。温令别将何絪守晋州,扼其援路。二月,存敬大军逼河中,珂遣告急于太原。晋、绛既当兵冲,援师不能进。”王珂只得让老婆写信给李克用,请岳父大人出兵,李克用审时度势,拒绝出兵,却为李克用指明出路“贼阻前途,众寡不敌,救则与尔两亡。可与王郎归朝廷。”。王珂还有一招,派说客去找李茂贞,要把自己的地盘送给李茂贞,李茂贞不傻,不愿意为了王珂得罪朱温,不作回应。王珂只得带着媳妇去长安。问题是连渡河的船只都没有,手下也跑的差不多了,只得等人找齐船只。


王珂逼的没办法,找到张存敬,开始攀交情,“吾于汴王有家世事分,公宜退舍。俟汴王至,吾自听命。”朱温喊王重荣舅舅,王珂是王重荣儿子,这是平辈是老表。“乃执太原诸将并奉节印内存敬军,竖大幡城上,遣兄璘与诸将樊洪等见存敬。存敬解围而戍以兵。”


汴王,朱温,这是901年的事情,朱温49岁,离自己做皇帝还有6年。没多久,朱温来了,先是去王重荣坟前哭了一阵,王珂要面缚牵羊见朱温,朱温拒绝了,还拉着王珂的手,深情回忆王重荣先生,“舅之恩,无日可忘。君若以亡国礼见,黄泉其谓我何?”。王珂感动的眼泪掉下来,朱温和王珂一起入城,欢聚了几天。张存敬做了河中节度使,将王珂拉到汴州。不久,朱温让王珂来洛阳玩,派人半道拦截,杀了王珂。


880年赶走两任上司的王重荣在河中作乱,做了河中节度使,到901年王珂被杀,整整二十年时间,回望,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


即便后世对朱温评价不好,但是朱温还是很知恩图报的,做了汴州长官之后,就把刘母跟着自己的母亲王氏一起接到州里享福,还亲自跑到郊外迎接,刘母受宠若惊然后老泪纵横。每次读到这里,我都脑海里浮出这样的画面,我知道朱温不是炫耀,不是显摆,是真的在报恩,当初朱阿三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母亲王氏和刘母对自己不离不弃,信心满满。自己的大哥都经常对自己冷嘲热讽,朱温都不在意,甚至做了皇帝之后,朱全昱发酒疯摔碗泼酒喊着“朱三”骂朱温,朱温也只是拉不下面子生闷气,依旧封自己的哥哥和侄子为官。因为在朱温的心中,父亲死得早,全靠母亲和大哥支撑着一个不算完整的家,并包容朱温的坏毛病,才有朱温的今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为数不多的帝王家的亲情味道。


至于刘崇,也被封了商州刺史,算是报答了当初的收留养育之恩。按理说,刘崇打过他骂过他,朱温大权在握完全折磨的刘崇生不如死之类的,但是朱温没有这么做。有的人可能说,朱温是在演戏,搞道德表演,蒙蔽老百姓的。但是我们说,“梁祖弑二君,弑一皇后,名臣被害者不可胜纪”,⑥朱温背负着弑君的罪名,天下皆知,至于借刘崇来做文章吗?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朱温心里明白,大唐皇帝封自己官职,为的是利用自己维护李家江山的统治,所以朱温毫无亏欠之情。


所以有时候我们往往遗忘和疏漏这样的细节,“人之初性本善”,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一个人的良知?我告诉大家,是生存,是战场之上刀光剑影血肉模糊的时刻,只有不择手段才能活下去。就是在战场之上,朱温的二哥朱存死了。朱存可能是朱温心理的痛,一块揭不开的伤疤。父亲朱诚死的时候朱温还小,记忆不深。倒是朱存,陪着自己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一起出门闯荡,感情比较深厚。但是还是死了,死在了岭南。从此朱温闭口不谈朱存。


朱母王氏是忘不了自己的孩子的,当被朱温接来享福之后,王氏问朱存在哪里?你们哥俩一起出去的,他呢?朱温说,二哥死了,还有我呢,不要提了。王氏说,你们是骨肉,怎么可以忘记呢?朱温说,二哥死的远,道路不通,我也没有办法。


王氏又提到了朱全昱,说你大哥还在刘家打工,虽然结婚生子了,但是日子过得苦,一贫如洗,你发达了,该帮帮他。朱温赶紧给刘崇送了一千两金子,也给了朱全昱一千两金子。


等到朱温投降了唐政府,黄巢死了,唐僖宗论功行赏,封了朱温为沛郡侯,王氏封为晋国夫人,朱全昱也封官了,封为广王。朱母重提朱存,朱温派人往岭南取了朱存的棺材,还有朱存的两个儿子,取名朱友宁、朱友伦。朱全昱有三个儿子,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诲,都被朱温封了官。“全昱亦不乐在京师,常居砀山故里。三子皆封王:友谅衡王,友能惠王,友诲邵王。”具体参见《旧五代史卷十二宗室》。当然了,继承了朱诚品格的朱全昱想必也是痛苦的,因为朱诚在世的话,也未必赞同朱温的篡位行为,但是学历史的人不能呆板,因为大唐王朝也是夺了隋朝的天下,还顺便收编了人家的后宫,才遭报应,大唐皇室世世乱伦,史称“唐乌龟”。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史话
大话五代十国(上):黄巢覆灭,朱温崛起,节度使混战拉开唐末历史大幕
《五代乱世》之三:枭雄本色
大唐王朝的终结者,一生枭雄,晚年死于女色
灭掉唐朝的朱温竟然是个乡间无赖儿?
出官入相三十年,老婆却被三人霸占了十年,寻回后,谋杀恩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