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首先得纠正一下这个问题的错误之处——

1.刘邦是太祖高皇帝,不是高祖;

2.李渊是高祖,而不是太祖;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的庙号不仅有太祖还有高祖,其实还有世祖(汉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至于为何会这样,丸子就为大家看看开国皇帝中有哪些是太祖和高祖的。

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周朝时则不用庙号而起用谥号,秦始皇时“子议父、臣议君”嫌疑废掉了谥号,到了刘邦时有重新恢复庙号制度。

根据《孔子家语》记载:“祖有功而宗有德”,可见“祖”和“宗”区别在于有功还是有德,功指开创之功,德指守成之德,可见能被称“祖”者要么是始受封者,要么是始受命者,所以不难看出开国皇帝为何称祖了。

对于开国皇帝的庙号其实还有两种“太祖”和“高祖”。

其中我国古代庙号为太祖的有以下诸多皇帝,其中开国皇帝为太祖者有19位石虎、乞伏炽磐、刘义隆不是开国君主),被追尊为太祖者有21位

我国古代庙号为高祖的有以下诸多皇帝,其中开国皇帝为高祖者有16位(其中姚兴、乞伏乾归、元宏、宇文邕、杨隆演不是开国君主),被追尊为高祖者有3位。

从上述可知,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者一般在位时已经追封了自己某一个祖先为太祖,这位祖先是其家族的奠基人,如曹魏太祖曹操就是曹魏的奠基人、李渊祖父李虎始受封为唐国公是唐朝的奠基者。

我们来仔细分析下历朝历代的太祖和高祖之区别。

1.魏太祖曹操为始受封者,开国皇帝曹丕为高祖(始受命者);

2.晋朝高祖司马懿为始受封者,太祖司马昭为始受命者开国皇帝司马炎为世祖,他的皇位是奋三代之余威。

3.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以奴隶起家称帝,既是始受封者也是始受命者,功业之高无与伦比,故庙号“高祖”;太祖石虎为石勒之侄,通过发动政变杀光石勒后裔登位,对于他的儿孙辈来说石虎也算得上是始受命者;

4.前秦太祖苻洪为始受封者,开国皇帝高祖苻健为始受命者;

5.刘宋开国皇帝高祖刘裕为始受封者+始受命者,刘义隆为太祖,可能是其在位时间较长,元嘉之治的贡献大。

6.梁高祖萧衍是梁朝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为了表示对自己父亲的尊敬就追封生父萧顺之为太祖。同理陈霸先亦是如此,虽然自己是陈朝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也追封生父陈文赞为太祖。

7.对于北朝来说,北魏、东魏和西魏本就是一家人,北魏太祖拓跋珪为北魏的始受封者+始受命者,不过为了区别代太祖拓跋郁律,西魏文帝元宝炬改拓跋珪庙号为烈祖;而孝文帝因汉化改革的功高故庙号为高祖。

8.北齐的奠基人(始受封者)高欢初谥太祖,后改为高祖,可见没有章法,太祖和高祖地位同等;而始受命者高洋却为显祖。

9.隋朝的太祖为北周时期的隋国公杨忠(始受封者),高祖杨坚则是大隋的创建者(始受命者)。

10.唐朝和隋朝类似,太祖为北周时第一代唐国公李虎(始受封者),高祖李渊则是大唐王朝的开创者(始受命者),也是从唐朝开始古代的皇帝的称呼多用庙号,之前几乎都是称谥号的。

11.五代十国是个诸侯林立的时期,梁、唐、晋、汉、周的开国皇帝中朱温、郭威为太祖,石敬瑭、刘知远为高祖,这些都是受封者+始受命者;李存勖如果能寿终正寝说不定能得到个高祖(其实是庄宗),其父李克用是后唐的奠基人(始受封者)故而是后唐太祖。

12.对于十国中的南吴,南吴太祖杨行密是始受封者,杨隆演是在其兄杨溥被废后拥立为主,也算得上始受命者。

13.李煜家族是靠南吴权臣徐温起家的,徐知诰受南吴帝杨溥禅位后建立“齐国”,追封养父徐温为太祖(始受封者),不过后来徐知诰认祖归宗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改徐温庙号为义祖;而始受命者李昪为烈祖。

14.对于南汉则很奇怪,始受封者刘谦,奠基人刘隐均未追封为太祖,而是追封南汉刘氏的始迁岭南祖刘安仁为太祖,另外刘姓建立的诸多“汉”朝除了南汉之外几乎没有汉太祖,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刘邦才是唯一的太祖,故可见很多人认为南汉是阿拉伯后裔建立的是很有道理的;南汉的始受命者刘䶮为高祖。

可见太祖一般多用在始受封者身上,不管其是否生前为帝,不过有时候高祖等价于太祖。

到了宋朝开始,开国君主多为始受封着+始受命者,故全部都是为太祖(宋太祖赵匡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不过期间还有一个“高祖”出来捣乱了,那就是陈友谅,不过陈友谅的“汉”只是昙花一现。

说了这么多,你了解了太祖和高祖到底是什么区别吗?

顺道说一下,古代能称“太祖”实至名归者,丸子认为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二者皆起于微末,最终一统江山。

你认为谁最配得上“太祖”之名,给我留言吧!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

11 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问: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答:先赞一下: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同是开国皇帝,有的称“高祖”,有的称“太祖”,实在是混乱。

其实,不但我们现代人混乱,古代人也很混乱。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尊长爱幼。

尊长的“长”,包括年纪比自己大的长辈,也包括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

尊长的“尊”,既要表现在行动上,也要表现在语言上。

在语言上,首先要懂得避讳,不可以随便直呼“长者”的的名字。

这么一来,作为全天下地位最尊崇的人——皇帝,是没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的。

臣子和皇帝讨论问题,当着他的面,可以称他为:“吾皇”、“陛下”、“圣上”;在背后谈及到他时,仍然可以称他“吾皇”、“陛下”、“圣上”,或者称“今上”。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皇帝驾崩了,臣子或后人要谈论到这个皇帝,就不能再用“吾皇”、“陛下”、“圣上”,或者“今上”这样的字眼了,因为,皇帝驾崩后又有新皇帝继位了,“吾皇”、“陛下”、“圣上”、“今上”的称呼得转用在新皇帝身上了。

所以,称呼已经驾崩的皇帝得称其庙号或谥号。

庙号制度始于商朝,商人重祭祀,会对死去的帝王建家庙祭祀,并给该帝王追尊庙号。

庙号最初只有四种:太、高、世、中。“太”为创基立业;“高”为功高盖世;“世”为世代祭祀;“中”为中兴基业。

谥号制度则始于周朝,纣王无道,武王替天行道,革成汤殷商之命,不设庙号,对死去的帝王,由臣子结合其一生功过予以评价上谥号。

则周朝有谥无庙。

秦始皇一统宇内,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属以下犯上,予以废除,自上尊号始皇帝,其后代称二世、三世以至世世代代。

到了汉朝,既恢复了谥号,也恢复了庙号,尤其重视庙号,认为有功德者才配享庙号,故汉代皇帝都有谥号,却有相当部分没有庙号。

刘邦有功有德,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

这一点,《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很清楚地记述有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可见,后人对刘邦的准确称呼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

之所以被称为“高祖”、或“汉高祖”,全赖司马迁。

事情是这样的,中国人对祖先的排序,按《尔雅·释亲》的解释:“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从自己往前排,祖宗的辈分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前面也说了,商朝庙号制度里,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庙号,原本是没有“高祖”这一项的。

司马迁时代的“今上”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是汉景帝刘启,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的父亲就是刘邦,刘邦的父亲是刘太公。按上面《尔雅·释亲》的解释,汉武帝刘彻要称呼刘太公为高祖。但是《尔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周书·康王之诰》又有“无坏我高祖寡命”的说法。在《周书·康王之诰》中,高祖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康王把曾祖父周文王、祖父周武王一概称为“高祖”,那是因为他们是周朝的肇基业者,上最上之尊称。有周礼可以援引,汉武帝就称曾祖父刘邦为“高祖”。司马迁和其他武帝朝的大臣也就跟着汉武帝刘彻来称呼刘邦为“高祖”,在给刘邦写的本纪也写作《高祖本纪》。

而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没有跟着汉武帝称呼刘邦为“高祖”,《高祖本纪》改成了《高帝本纪》。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在记述群臣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时,也把“高祖起微细”一语改为了“帝起微细”。

不管怎么样,经过司马迁这么一来,后人都弄混了,以为刘邦的庙号是“高祖”,“太祖”被误认成是“高祖庙”。

当然,也有研究史学的人认真研读了《史记》、《汉书》,知道刘邦真正的庙号是“太祖”,但没注意到被写成“高祖”的来由,于是乎,很长一段时间,“高祖”和“太祖”就划等号了。

即使不划等号,也弄得很混,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庙号,或者是先有太祖,再有高祖;又或者是先有高祖,再有太祖。

比如汉朝之后的曹魏政权,曹操庙号为“太祖”,曹丕庙号为“高祖”。

而到了晋朝这,情况反过来了,司马懿庙号为“高祖”,司马昭庙号为“太祖”。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庙号为“高祖”,石虎庙号为“太祖”;前秦苻洪庙号为“太祖”,苻健庙号为“高祖”。

南北朝时,刘裕庙号为“高祖”,刘义隆庙号为“太祖”;南梁萧衍庙号为“太祖”,其父亲萧顺之庙号为“高祖”;南陈陈霸先庙号为“太祖”,其父亲陈文赞庙号为“高祖”。北齐高欢的庙号最初是“太祖”,后来又改为“高祖”。

隋朝杨坚庙号为“高祖”,其父亲杨忠庙号为“太祖”。

唐朝李渊庙号为“高祖”,其父亲李虎庙号为“太祖”。

到了五代,象朱温、李克用、郭威等庙号为“太祖”,石敬瑭、刘知远等庙号为“高祖”……

一句话,“高祖”和“太祖”没什么严格区分,那些“始受封为太祖,始受命为高祖”的解释根本说不通。

不过,自宋朝而后,就只有“太祖”而没有“高祖”出现了。

但到了清朝,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祖”,有“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世祖章皇帝”福临、“圣祖仁皇帝”玄烨。

清朝为什么要这么多“祖”?

《孔子家语》说了“祖有功而宗有德”,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祖”有别于“宗”,称“祖”者,清朝皇帝中建立了伟业的多啊。

展开全部

这里说的是“高祖”和“太祖”作为庙号的区别,我就不搬书上的话了,尽量用最直白的文字表述一下。简而言之,太祖和高祖的区别就是“是否白手起家”。首先更正一下,李渊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刘邦虽然称高祖,但实际庙号是“太祖”。


刘邦之所以庙号太祖而被称为汉高祖,因为他的谥号是高皇帝,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把二者结合了一下叫他高祖,后来班固在汉书中沿用了这个叫法,就一直延续下来的。其实按照后来的习惯叫法应该是汉太祖或者汉高帝。

其实,庙号高祖与太祖的标准区别就是一个:是否白手起家。比如刘邦,本来就是个小混混,父亲刘太公,意思就是刘老伯,根本没名字,就是个普通农民,刘邦一步步坐上皇帝全靠自己打拼,所以他的庙号就是“太祖”。同理,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农民家庭出身,后来还当过和尚,白手起家,一路做到皇帝,所以他是“太祖”。


而李渊就不一样。李渊虽然是唐朝开国皇帝,但是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期已经受封唐国公,拥有了一定的势力和地位,李渊后来建国的资本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祖父打下的基业,因此,李渊建国后,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而他自己死后的庙号则是“高祖”。同样的,隋朝开创者隋文帝杨坚的庙号也是“高祖”,他的父亲杨忠和李虎一样,也是西魏重臣,受封随国公(后来杨坚建国后觉得走之底不吉利,把随改成隋),所以杨坚追尊杨忠为“太祖”。


顺便再说说另外几个带“祖”的庙号,一个是“世祖”。世祖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建立时代基业的人。其实就是用来区别开国的“高祖”或者“太祖”,但实际上又确实开创了一番基业的人。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庙号就是世祖,他实际上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但是用了汉的国号,汉朝的开创者毕竟是刘邦,他就不能叫高祖或者太祖,因此用了“世祖”这个庙号。再比如元世祖忽必烈,他其实是元朝第一个皇帝,之所以不叫太祖,因为蒙古第一位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是成吉思汗,所以忽必烈称帝后追尊成吉思汗为太祖,他自己也并非开国之君,只是正式称了皇帝罢了,所以叫“世祖”而不叫“高祖”。同理还有比如清世祖顺治等等,白手起家的努尔哈赤追尊“太祖”,顺治并非开国皇帝,但毕竟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所以叫“世祖”。

再有两个特例,一个是朱棣,朱棣是明成祖,其实他最早的庙号叫太宗,因为他其实没有开创什么,不能称祖。而之所以后来叫他成祖是因为嘉靖皇帝,他并非正常顺序继位而是因为正德帝无后而以堂弟身份入继,所以他特别崇拜明朝历史上同样不是正常继位的朱棣,就将他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抬高了一级。


另一个康熙,庙号圣祖。康熙也并非开创基业的皇帝,清朝官方的解释是“虽为守成,实同开创”,其实也是一种抬高。正常情况他还是应该称宗而非某个祖。

当然,其实还有例外,比如晋,开国皇帝是司马炎,但是真正的基业是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三个人打下来的,司马炎自己的庙号是世祖,他追尊了司马懿为高祖,司马昭为太祖。其实按规范,司马懿算是打下基业的第一人,他才应该是太祖,司马昭称高祖比较合适。当然,毕竟晋也比较早,那时候的庙号或许还没有太严格的规范。而之后十六国、南北朝,乱世,一个个小国家小政权为了标榜自己正统,庙号都是一堆祖,这种就烂大街了没有什么好分析了。

展开全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邦和李渊的庙号是高祖,为什么赵匡胤和朱元璋庙号却是太祖呢?
同样是开国,为何赵匡胤朱元璋叫太祖,刘邦却叫高祖?原因很简单
为何刘邦开国称为"高祖",而李渊和赵匡胤开国称"太祖"?
同为开国皇帝,为什么刘邦、李渊庙号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太祖?
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刘邦庙号是汉太祖,为何却被后世称为“汉高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