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刘穆之不死,刘裕能灭掉北魏和胡夏吗?

在刘裕征讨后秦的过程中,北魏曾派出军队阻挠,却被刘裕击败了,很多人依此判断:在刘裕面前,北魏不堪一击,如果刘裕愿意,随时可以灭掉北魏。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那时候的北魏,根本不会和东晋真刀真枪地拼命。因为此时的北魏暂时还没有南扩的打算,他们的大敌是北方的柔然,而此时的刘裕也并不是北魏的麻烦。

此次刘裕出征的目标是后秦。如果北魏真的布置重兵和刘裕开战,岂不是给后秦当打手?

基于这种判断,北魏对刘裕的作战计划肯定是极其保守的,就是普通的骚扰战术。如果能够破坏刘裕的北伐计划自然再好不过,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那就不要硬来。

基于这种判断,北魏在初次战败之后并没有继续投入兵力,反而抽身离开了战场。从结果来看,北魏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在刘裕征讨后秦的过程中,胡夏并没有派出军队阻挠,很多人依此判断:在刘裕面前,胡夏不堪一击,如果刘裕愿意,随时可以灭掉胡夏。

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同样是经不起推敲的。

那时候的胡夏,也早已对后秦垂涎欲滴了。当初姚兴活着的时候,胡夏就经常骚扰后秦,现在姚兴已经去世,整个后秦内讧不断,随时都有四分五裂的可能,胡夏怎么愿意把到口的肥肉分给刘裕呢?

胡夏在西北地区经营已久,在当地的基础远非刘裕可比。刘裕从南方杀向北方,补给线必然会拉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刘裕未必能过胡夏这一关。对此,刘裕应该也是心知肚明的。进入长安之后,刘裕立刻写信给赫连勃勃,希望双方能和谐相处。

俄而刘裕灭泓,入于长安,遣使遗勃勃书,请通和好,约为兄弟。——《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

基于这种判断,赫连勃勃表面上愿意与刘裕建立友好关系,但刘裕毕竟不能长期呆在西北,他总要回去的。只要刘裕一离开西北,赫连勃勃立刻就会强攻刘裕留守西北的军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看到这里,我总会想起分封诸王之后的项羽。

项羽分封诸王之后,立刻动手攻打占据齐国故地的田荣,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灭掉了田荣。但项羽绝不敢长期待在齐国故地,因为他的老家彭城附近强敌环伺。

事情果然不出项羽所料,刘邦以最快速度搞定了驻守三秦的章邯等人,急行军突袭彭城。项羽只得匆忙回头对付刘邦,可等项羽刚一离开,田横又光复了齐国故地,这就叫“按倒葫芦起了瓢”。

以故田横复得收齐城邑,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於相。——《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刘裕也有同样的困惑,刘裕虽然大权独揽,但从名义上看,东晋依然是司马皇族建立的国家,整个社会依然是门第论和血统论的天下,豪门士族依然是这个国家的主体。

在这种背景下,刘裕绝不敢长期离开东晋,所以刘裕肯定没有时间留下来慢慢消化后秦。正如当初灭掉南燕一样,刘裕同样没有多待,而是直接率军返回,回到东晋国内之后,才接到卢循起兵的消息。

很多人认为是刘穆之的突然去世,彻底打乱了刘裕的部署,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也是不对的。

对于刘裕这种级别的政治人物,他们对于属下的判断通常是进行利益分析,而不是赌对方的忠心。刘裕之所以敢于如此信任和重用刘穆之,绝不是因为刘裕坚信刘穆之一定会忠于自己,而是因为刘裕坚信刘穆之没有取代自己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穆之只是依附于刘裕的存在,而不是什么拥有独立势力的大佬。如果刘裕长期不回朝,刘穆之一定会没有安全感,而当刘穆之失去安全感之后,就会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

如果刘裕只是短期离开,刘穆之或许还能用刘裕的名头镇住别人;可一旦刘裕打算长期驻扎在后秦,慢慢消化自己的胜利成果,东晋发生任何变故都不奇怪,刘穆之直接被一个强势人物杀掉更不奇怪。

综上所述,刘裕急于班师,绝不是因为刘穆之突然去世。就算刘穆之没有突然去世,刘裕也不敢长期待在西北的。

再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看,拓跋珪15岁成为代王,一路砍杀,硬是血拼出一个强大的北魏,他的个人能力应该不逊于刘裕吧?如果我们顺着这个思路捋一下,拓跋珪肯定能够趁势占领北方,继而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了。

可事实却是:在拓跋珪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北魏的领土并没有任何扩张。

其实并不难理解,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某人可以吃下第一个馒头,也可以吃下第二个馒头,却不代表他能一个接一个地吃到天荒地老,因为他总有吃饱的时候。

拓跋珪在后燕灭亡之后却没有继续扩张,并不是因为拓跋珪变得昏庸了;刘裕在后秦灭亡之后却没有继续扩张,并不是因为刘穆之突然去世了。

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吃饱了。

曾经也有一个吃饱的人非要逞能,继续把馒头往肚里咽,结果他的肚皮被撑破,最终抢救无效。这个人的名字叫苻坚,撑破他肚皮的那个馒头是淝水之战。

如果刘裕真的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即使失去了这一个机会,也会有下一个机会。正如一个饥饿的人,只要他还有胃口,就不愁找不到吃的。

可事实显然不是如此,刘裕运气不错,没有被后秦这个馒头撑死,只是反胃吐了出来。

再从被征服的后秦来看,他们愿意成为东晋的一份子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故事:西晋灭亡后,杜预的子孙一直在为西北政权服务。刘裕征服后秦之后,杜预的子孙——杜骥和杜坦兄弟跟着刘裕回到了江南。

某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和杜坦聊天,话题谈及金日磾。刘义隆很感叹地说:“我朝怎么没有金日磾那样的人呢?”

杜坦说:“就算我朝有金日磾那样的人,他也只能被送去养马,不会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刘义隆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把我朝说得如此不堪呢?”

杜坦说:“我们杜氏是豪门望族,就因为我们渡江晚了一些,没能跟上东晋的步伐,所以一直受到歧视。金日磾那样的匈奴人,如果活在今天,如果不安心养马,他还能干什么呢?”刘义隆听了之后默然无语。

尝与太祖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淳深,汉朝莫及,恨今世无复如此辈人。”坦曰:“日磾之美,诚如圣诏。假使生乎今世,养马不暇,岂办见知?”上变色曰:“卿何量朝廷之薄也?”坦曰:“请以臣言之。臣本中华高族,亡曾祖晋氏丧乱,播迁凉土,世叶相承,不殒其旧。直以南度不早,便以荒伧赐隔。日磾胡人,身为牧圉,便超入内侍,齿列名贤。圣朝虽复拔才,臣恐未必能也。”上默然。——《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二十五·吉翰刘道产杜骥申恬

杜预可是西晋大名鼎鼎的牛人,他的子孙尚且有如此怨言,后秦的其他豪门士族如果积极向东晋靠拢,等待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显然不会太美妙。要知道:这些豪门士族里面,肯定有不少胡人。

可如果他们留在当地,积极与胡夏或北魏合作,无论是胡夏还是北魏都会尊重他们,因为经过上百年的时间,这些豪门士族已经把根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后秦的豪门士族也不会积极配合刘裕的,刘裕想消化后秦必定是困难重重。

还有人说:那刘裕把他们留在当地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带回南方呢?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多余。想当初,苻坚灭掉前燕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前燕的部分豪门士族迁至关中。一来便于管理,二来担心他们在故地生乱。

如果刘裕灭掉后秦,却依然把当地的豪门士族留在原处,那刚打下来的这片土地到底是谁的呢?

最后从刘裕内部的反应来看,他们显然也明白一个道理:西北这块地盘守不住。

刘裕在离开西北之前,任命自己的儿子刘义真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同时命王修等人辅佐刘义真。

乃以义真行都督雍、凉、秦三州之河东、平阳、河北三郡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太尉谘议参军京兆王修为长史,委以关中之任。——《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武三王

当时的刘义真只有十二岁,如果刘裕真的想找一位能力出众的人经营西北,又怎么会选择十二岁的儿子呢?

退一步说,就算刘裕不信任其他人,所以让自己的儿子虚君在上,其他人相互制衡,也算说得过去。可问题是:刘裕前脚刚走,王修等人立刻就开始了内讧。

在内讧中,刘义真手下沈田子杀死王镇恶,王修又杀死沈田子,刘义真再杀死王修。很多人把这次内讧归咎于刘义真不懂事,这就有点冤枉他了。

沈田子既杀王镇恶,王修又杀田子。义真年少,赐与左右不节,修常裁减之,左右并怨。——《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武三王

无论是王镇恶还是王修,他们在刘裕一系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能决定他们命运的人只有刘裕。无论是谁,是基于什么原因擅杀这样的高官,其行为本身就有背叛刘裕的嫌疑。

而刘义真手下诸多实力派敢于冒着背叛刘裕的危险进行内讧,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他们认为天高皇帝远,刘裕管不了他们。所以他们开始对着身边的同僚下手,以期获得大权独揽的机会,建立第二个后秦。

如果刘裕的影响力可以轻松到达后秦故地,这帮人又怎么敢如此放肆的内讧呢?

对于南方政权的虚实,北魏皇帝拓跋焘说过一句极其狂傲的话:“如果你们想占据中原,那么请尽管动手,我绝不会在这种时候跟你们拼命的。但是等到冬天黄河结冰,我的骑兵就会大举南下,希望到那个时候你们别后悔。”

今闻彼欲自来,设能至中山及桑干川,随意而行,来亦不迎,去亦不送。若厌其区宇者,可来平城居,我亦往扬州,相与易。彼年已五十,未尝出户,虽自力而来,如三岁婴儿,与我鲜卑生长马上者果如何哉!——《资治通鉴》·宋纪七

姚兴还活着的时候,刘裕写过一封信给后秦,后秦立刻割让了十二个郡给东晋,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姚兴并不担心刘裕的威胁,因为他知道:刘裕绝不是一个冲动的人,能用这鸡肋一般的十二个郡摆平南方,绝不是赔本的买卖。

刘裕遣使求和于秦,且求南乡等诸郡,秦王兴许之。遂割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十二郡归于晋。——《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

要不是因为姚兴晚年瞎搞,害得姚泓继位之后烽烟四起,刘裕又怎么会打后秦的算盘呢?

刘裕能灭掉南燕,是因为国际环境对刘裕友善,姚兴被赫连勃勃打得捉襟见肘,北魏和柔然杀得难解难分。而当时的刘裕也不是什么乱臣贼子,所以国内环境对刘裕同样很友善。在这种背景下,刘裕围着南燕打了半年多,才最终灭掉了南燕。

可此时的刘裕,已经是东晋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此时的后秦周围也已经出现了胡夏和北魏两个强大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刘裕除了妥协之外,还能怎么样呢?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消灭卢循,刘裕破解大危机

刘裕清除异己,走上权臣之路

刘裕觊觎后秦,赫连勃勃黄雀在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煮酒论史]“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浅谈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乱世(三)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中)
魏晋南北朝历史长达三百多年 为何始终没能统一?
刘义隆(刘宋第三位皇帝)(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车儿,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年~453年在位),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的弟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16岁即位,他凭什么扫荡群雄,为五胡十六国收尾
UC头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换,为何一直没能统一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