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制度说】: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

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后,经唐朝的补充和完善,到宋神宗时期已经基本成熟和定型了。元朝虽然也实行了科举制度,以此来选拔官员,为其王朝服务,但是始终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纵观元朝历史,此时的科举制度对元朝官吏选拔的作用及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自然是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的。刚开始,明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元朝的旧制,但是,渐渐地,也逐步改革了原来承袭元朝的旧制。明朝的科举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承袭元朝旧制,并与明朝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实行和发展的。

明朝的科举制度于洪武年间定制以后,在永乐、洪熙、宣德年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限定了考试内容和经典

永乐十五年四月,《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编成,颁行于“两京六都,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学”。这时的科举考试,已经将注疏删去,《春秋》这本书也删去了张洽的《传》,不仅如此,就连《礼记》也删去了陈皓的《集说》科举考试采用的数目减少了,版本也限定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不读本经全文了。

增设了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之制,开创于明成祖朱棣时期,但那时还只是停留在草创阶段,并不完备。举个例子吧,主持选取庶吉士的衙门是不固定的,有时候是内阁选,有时候是由礼部选送,有时候也会让吏部参与选送。而选取的对象也是不固定的,有时候根据对象的年龄,或者籍贯,或者是根据选送对象的声誉来选的,偶尔也会在廷试试卷中抽查选取出庶吉士。都是没有形成固定的规章制度的。

到了弘治四年,因大学士的徐溥建议,才使得庶吉士之制变得完善健全。主选衙门、程序和对象皆固定下来了。倘若有想要成为庶吉士的新进士,可以收集他们平时所作的文章,像论策诗赋序记类的,仅限十五篇,在一个月之内要上交给礼部,礼部阅示完之后,编好序号送去翰林院。要是文章写得好的,就把编号记下,翰林院再把试卷分发给他们,若是在试卷上写的文章和他们交上来的文章基本相符,就可以将这个人作为预选之列。

通过这次对庶吉士之制的完善,达到了“预列者无徇私之弊,不预者息造言之榜”的目的,也杜绝了“有才者未必皆选,而所取者未必皆有才”的弊端,起到了储才教养和提高官员素质的作用。

乡试和会试取士数额

乡试取士,在洪武初年时,虽然规定了取士名额的多少,但是因为实在缺乏官员,实际录取的数额往往大于规定的数额。洪熙元年,宣宗皇帝认为近年来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太多了,于是对乡试取士的数额重新做了规定。

南京国子监和南直隶总共录取80人,北京国子监和北直隶总共录取50人,江西50人,福建录取四十人,浙江录取五十人,陕西,山西,山东各录取三十人,广西录取二十人,云南交阯各十人,以后每个省份录取的人数都有所增加。

会试取士,刚开始的时候录取名额只有一百个,到了永乐二年录取人数多达四百七十多人。

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和杨士奇等人说,会试,乡试录取的人数太多了,未免会有人滥竽充数,现在开始录取人数不要超过一百人,应该择优录取,正所谓“收散木累百,不若得良才一株也。”于是便恢复了洪武时期的录取数额。正统和成化年间录取数额又有所上升。其中会试取士录取数额的增加,减少数量都不一样,都会临时请皇帝最终决定取士的名额。

八股文照片

科举考试文体的固定化

都说明朝盛行八股文,可你知道么,明朝初期的时候,科举考试的文体形式并不严格,到了成化年间,才正式规定以八股文的形式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并使之固定化。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要严格遵守八股文的写作形式,不得越雷池一步。

武举的建立与实施

朱元璋早在元至正二十七年,就下过诏令,设文武二科取士。后来,又设儒学,以此来教武官子弟。洪武二十年,礼部向朱元璋请求沿袭元朝旧制,“立武学,用武举”,得到朱元璋的批准。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于宣德十年,下诏在全国建立卫所学校,目的是可以教育培养卫所官兵的子弟。

天顺年间,明宪宗选取对象的是普天之下深通武艺之人,主试的衙门是兵部,主考官为京营总兵官,考试地点和内容为“于帅府考其策略,于教场内试其弓马。”要想考试过关,必须精通兵法策略,不仅如此,还要精通射术等。要是考试者答对策略两题,骑马射箭射中四次靶心,走路射箭射中两次靶心,就在原来的官职上连升两级。

骑射图(明朝)

到了弘治六年,规矩又改了,改成六年举行一次武举,还规定,先考兵法策略,再考弓箭马术等实际操作。要是兵法策略这门考试没通过,也就失去了参加下一关考试的资格。弘治十七年,兵部尚书刘大夏提出武举初“参酌会,殿二试事例,少加损益。每文武乡试之年,亦将武举预期行移两京各省,令其转行晓谕。如有究极韬略,精通武艺者……各赴所在官司投报,礼送赴试;果可取者,礼送兵部会萃数月,请于次年四月开科。”明孝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将武举时间改为三年举行一次,并且还要“出榜赐宴”。虽然做了如此规定,但是还没有举行过殿试(指的是武举)。

到了正德年间,才正式“开武举宴于中府,是武举设宴之始”。嘉靖年间,有关于武举的制度多有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其目的是使武举越来越和文举的科举考试规律相一致。

明朝的科举制度在承袭元朝旧制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有关于考官的任命和科场禁例都要比元朝时期条理更清晰,也更严格了。


参考文献:《明史》、《明会要》、《明太宗实录》、《明史研究论稿》。

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语文文化知识大全之四
贡举考试
科举制的“传播圈”:我国科举制度在越南的兴衰和发展
《贾江溶藏稀见清代科举史料汇编》:清代科举史料整理出版的新成果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认,另两人争议极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