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门庆称张惜春为路岐人,何谓路岐?它是一门古老艺术的雏形

《金瓶梅》第三回,王婆子安排西门庆与潘金莲私会,两人闲聊时,说起了西门庆包养的一个外室:

那婆子笑道:“官人,你养的外宅,东街上住的,如何不请老身去吃茶?”西门庆道:“便是唱慢曲儿的张惜春。我见他是路岐人,不喜欢。”

西门庆提到,张惜春是路岐人。

宋代(一说元代)戏文《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剧中的人物完颜延寿马,对他喜欢的女子王金榜表白:

“一意随它去,情愿为路岐。”

这里也提到了路岐,岐字也可以写作歧。路岐又称“打野呵”,北京话叫做“撂地”,早年的候宝林和新凤霞,都曾在天桥撂过地。

那路岐到底是指什么呢?它有着怎样的渊源和特点呢?

杂剧演员,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何谓路岐

古典文学史家冯沅君在《古剧说汇· 路岐考》中说道:“宋元时代的伶人叫做路岐,人家以此称呼他们,有时他们也以此自称。”《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解释道:“流动演出的伎艺人称路岐”,“各地演出的小班子叫路岐,一般是以一个家庭的成员为主组织起来的”。《金瓶梅鉴赏词典》则解释得更形象:“由于当时艺人为了衣食,不得不终年冲州过府,流浪演出,奔波于歧路,所以称艺人为路歧。”

可见,路岐是宋元时期对民间艺人,即现在俗称的街头艺人的称谓,路岐的比喻意义也显而易见,它所指代的艺人流动性很强,经常在各地路边、广场等地卖艺演出,奔波劳碌,非常辛苦。

在宋、元、明等朝代的笔记、小说和戏曲中,对“路岐”或“路岐人”这一称谓使用较多,但在明代比较正式的文献中,已经基本不使用“路岐”来称呼艺人了,它开始回归本来的含义,即岔路、路边的意思,跟它的反写词“歧路”的意思差不多。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了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在封地蓄养艺人的情况:

“故所蓄乐户较他藩多数倍。今已渐衰落,在花籍者尚二千人,歌舞管弦,昼夜不绝。今京师内外不隶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宋所谓路歧散乐者是也。”

从这段话最后一句可以看出,宋代所称的路岐,明代已经不这样称呼了。

二、路岐的起源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说道:“或有路岐,不入勾栏,只要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勾栏这个词大伙都不陌生了,它代表着一种不雅的场所,但其实它最初的意思,仅仅只是栏杆而已,宋代以前又引申为演艺场所,它有固定的建筑,用栏杆围起一块场地,演员在勾栏内演出,而观众都在勾栏外观赏。路岐自然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路岐人演出,是进不了勾栏的,只能随便找个热闹开阔的地方,划出一个场地表演。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已经用“路岐”一词,来指代街头艺人了。

路岐最早使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的含义,应该要追溯到唐朝。江苏省文艺研究所的蔡敦勇先生认为,唐代最早关于街头伶人的文字记载,是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路岐的来源与其有很密切的关系。书中的“歌”部份,讲述了张红红因才艺被选入宫的故事,张红红的出身,就是个“与其父歌于衢(qu)路”的伶人,这里的“衢路”,是指四通八达的道路,与歧路的意思相近。这是第一次有人将“歌”与“路”联系在一起。

张红红随父卖艺,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后,为了书写方便,或是顺口等原因,路岐或路岐人,就成了那些流动演出者的专称了。不过,也有人把这些艺人称作“歧路”,比如宋代赵升的《朝野类要》:“教坊旧人,多是市井歧路之辈。”《金史·完颜寓传》也说道:“贾耐儿者,本歧路小说人,俚语诙嘲,以取衣食。”

路岐始于唐代,兴于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俗文学的兴盛,带动了路岐的发展,路岐人的队伍渐渐壮大,技艺也日益精进,演出场所也从乡野郊区,慢慢向城市推进,街头巷尾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三、路岐的种类特征

四处表演,四海为家

开头提到的《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有一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他们的飘零生活:“路岐歧路两悠悠,不到天涯未肯休。”路岐人演出的地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哪里需要就往哪去,农村、寺院、城市,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近代戏剧研究者,还从外国戏剧文献中,考证出他们曾远赴国外表演的记录,不能不令人惊叹。

不过,虽然路岐表演地域宽广,却不是任意地点都能去的。古代按照田亩征收赋税,只有没有征收对象的土地,也就是公科地,才能作为路岐的表演场所。另外,路岐走街串巷的特点,也让他们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文人墨客、富豪权贵所认为的大雅之堂,他们自然是去不了的。

吹拉弹唱,样样都行

虽然随着路岐的发展,其组成成员不仅仅以家庭为主,但为了方便流动演出,规模不宜太大,往往剧中人物比现有的演员要多,这就使得每个人都要一专多能,念、唱、做、舞等等都得要会。这种状况,其实促进了演员的全方位发展,同时也减轻了经济负担。

路岐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完颜延寿马表白王金榜,说自己情愿当路岐,接下来文中写道:

“管甚么抹土搽灰,折莫擂鼓吹笛,点拗收拾,更温习几本杂剧,问甚么妆孤扮末诸般会,更那堪会跳索扑旗。只得同欢共乐同鸳被,冲州撞府,求衣觅食。”

抹土搽灰是指化妆,擂鼓吹笛指伴奏,点拗收拾就是整理道具,妆孤扮末是说扮演各种角色,跳索扑旗则是表演各种舞台动作,冲州撞府,就是流浪各地演出。路岐人不光要奔波劳碌,还要各种本领都会,既要会表演,又要会伴奏,表演完了还得整理收拾,其艰苦可想而知。明知这么苦,完颜还愿意做路岐,也算是痴心可鉴了。

其实,为了表演时更有效果,路岐表演的道具也极丰富,既有刀枪剑戟,锣板鼓笛,也有帐额牌旗。所谓帐额牌旗,也就是用作舞台背景的帐子、横幅、旗牌等等。比如下面这幅画着二郎神斩蛟的布幅,就是为了配合相关的剧情的。

散乐为主,种类丰富

散乐

在某些文献中,路岐也叫做散乐。散乐发迹于民间,不是朝廷庙堂所喜爱的音乐,是“野人”所为。它是乐师教导的“六舞”之一,是和“大舞”相对的“小舞”。散乐从业者,要求歌、舞、乐三者合一,具有远古戏剧的特征。散乐在执政者那里是不受青睐的,但在民间非常受欢迎,流传特别广。

唐宋以后,歌舞及戏剧形式以外的路岐表演,已经有了别的名称,用以和散乐区分开来,所以本文所指的散乐,只指歌舞及戏剧。

杂技百戏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类似于今天的杂技,但表演形式与现今多有不同。古代杂技主要有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舞剑、翻筋斗、索上担水等等,到汉代,杂技艺术已经有了40多个节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小说

宋元时期俗文学的发展,使得“小说人”这个职业开始兴盛。小说是说话中的一类,从事小说这种说唱技艺的,就叫做“小说人”,要了解清楚说小说是什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说话。

说话相当于今天的说书,它始于唐代,兴于宋代。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记载,说话有四种类别,一是小说,以一朝一代一个人的独立短篇故事为主,主题以爱情和公案为主。所谓公案,就是反映民众对黑暗社会不满的故事。二是讲史,一般篇幅较长,具有连续性,成为后来章回小说的开端。三是说经,即宣讲佛书。包括说参请,也就是讲述参禅悟道的故事。四是合生。艺人当场指物赋诗,也叫做唱题目,内容比较滑稽,大多带着讽刺和劝诫的意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类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小说。《都城纪胜》就曾说过“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也就是说,小说讲述一人一事,短小灵活,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因而深受群众喜爱。明末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元明时期还出现了角斗、比武打擂等等,可以说,路岐是诸多类别的统称,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比较优秀的个人或班子,会被选进勾栏进行表演。随着表演技艺的日趋成熟,其中的戏剧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他类别退居其次,成为它的伴奏或附庸。不过那时还没有戏剧这个名称,它们被叫做“杂剧”,成为中国戏剧的萌芽。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路岐是中国戏剧较早期的存在状态,他们经历过撂地为场的原生态表演,也曾经进入过勾栏的舞台,在长久的发展中,表演形式、内容和技艺不断丰富,不断精进,和勾栏等曲艺一起,推动了古代戏剧一步步走向发展和成熟。

参考:《金瓶梅风俗谭》,白维国

《路岐新考及其他》,蔡敦勇

《路岐论略》,窦开虎

《宦门子弟错立身》(宋代戏文)

《都城纪胜》,宋耐得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最早的剧院---勾栏瓦舍
宋代“勾栏瓦肆”何尝不是另一种“百老汇”?
从乐府、教坊到瓦肆
中国戏剧经历了些什么?从秦汉到明清,从繁盛到另外一个境界
《清平乐》|从东京城的“瓦舍勾栏”,浅析北宋时期的民间娱乐
宋室南迁后,杭州的繁华让戏剧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