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清初皇位传承,探究清朝“皇权”和“旗权”之间的政治斗争

前言:从后金政权建立者努尔哈赤明立长子褚英为太子,废之;到明立次子代善为太子,废之;再到放弃选立太子,改为“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规定军国大事由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决定。从因“八旗旗主共议国政”制度受益成为后金大汗的皇太极,到皇太极废黜“四大贝勒”共议国政,“皇权”和“旗权”初现矛盾。从“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中走出的顺治皇帝,试图利用“皇权”独立选择皇位继承人,未果。从孝庄太后和满洲贵族、朝臣共同选择康熙皇帝继位,到康熙皇帝明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长大33年。后金政权到清初时期的皇位传承就是一部清朝“皇权”和“旗权”的政治斗争历程。


对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明立太子”的失败选择以后,努尔哈赤彻底放弃了明立太子的想法。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的统治、加强政权内部人员的凝聚力、提供上层贵族对后金政权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努尔哈赤决定更换议政参政制度,将军国大事放之众人之手,让大家共同决定这个政权的未来和走向。

后金政权建立之初,似乎连努尔哈赤自己都没敢预想政权的美好未来,毕竟,面对强大的大明王朝,努尔哈赤对后金政权的存亡更为担忧,而不是展望挥师入关的壮举。所以,在《皇清开国方略》中有载:

“太祖初未尝有必成帝业之心,亦未尝定建储继立之议。”

这基本能够说明努尔哈赤当时对于“汗权”的淡漠和对“汗位传承”的刻意忽视。可,正是努尔哈赤当初对于后金政权未来的不够自信,或者为了后金政权更加强大,而刻意将“旗权”推至“汗权”之上的做法,为后来的大清王朝埋下了矛盾和斗争的祸根。

不可否认,“八大贝勒共议国政”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八旗旗主们的根本利益,这为大家拼命为后金政权建功立业、做出贡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制度的推行下,后金政权得以迅速壮大、发展。等到将三大女真部落全部征服以后,努尔哈赤不再满足于关外一隅,开始对明朝镇守城镇疯狂进攻。

毫无疑问,“旗权”至上的基本原则在后金政权刚刚建立的时期,有力的制约了上层满洲贵族势力的平衡,对巩固后金政权有着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公元1626年,壮志未酬的努尔哈赤含恨离世,在“三大贝勒”以及众多的满洲贵族共同推举下,雄才大略的皇太极被推上汗位,成为后金政权第二代领导人。皇太极继位以后,逐步荡平关外城镇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旗权”成为了阻碍自己向皇权集中、唯我独尊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当时的后金政权已经足够强大,背后还有强大的蒙古部盟鼎力支持,皇太极已经不再像努尔哈赤时期那样,非得依靠八旗旗主共同决定军国大事才能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为了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天聪六年,皇太极正式向“八大贝勒共议国政”制度开刀,首先废除了“三大贝勒,俱南而坐”制度,改为自己“面南而坐”,凸显自己的汗位权威。“皇权”“旗权”在第一次较量中,以“皇权”完胜告终。但,皇太极和其父努尔哈赤一样,虽然后来建立了大清王朝,完成了从“大汗”“皇帝”的创举,但当时的朝堂之上,诸王贝勒等八旗旗主为代表的满洲贵族势力依旧占据绝对位置,“八旗旗主共议国政”制度虽然改名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但议政王大臣基本还是由手握八旗的诸王贝勒担任。这时候的“旗权”虽然在表面上已经不能和“皇权”直接抗争,有了根本区别,但“旗权”依旧是嚣张的、不容忽视的存在。因为:

1、努尔哈赤那份在天命七年颁布的御令,依然历历在目:

“尔等八和硕贝勒,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主之。”

2、皇太极的大汗之位乃至皇帝之位就是得益于“旗权至上”的根本制度。对于皇太极的继位过程,《清史稿·太宗本纪一》有详细记载:

“太祖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于沈阳。诏以明年为天聪元年。”

3、皇太极虽然在连年征战中已经平定了除宁远城外所有的明朝城镇,但野心勃勃的皇太极有着对大清王朝更大的期许和展望,那就是挥师入关、定鼎中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大清帝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八旗旗主为代表的的满洲贵族势力。说白了,当时的“皇权”虽然至上,但绝对离不开“旗权”的坚定支持。

正是因为皇太极对“旗权”“心慈手软”,对“旗权”的保留和纵容,才有了后来差一点因其八旗内部兵戎相见的的“皇位之争”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同样壮志未酬的皇太极猝然驾崩于盛京后宫,而其生前并未明确皇储人选,其身后的皇位归属便成为了当时清朝最急需解决的大事。按照努尔哈赤的御令,加上皇太极因为对“旗权”的忌惮而纵容留下的后患,“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就是“旗权”成为了决定皇位继承人最合法、最权威的所在。

以多尔衮为代表的强大“旗权”势力第一次最具攻击力的站在了“皇权”的对立面。

朝鲜质子随从记录官向朝鲜承政院报送的报告汇集《沈阳状启》中,详细记录了皇太极身后旨在皇位争夺的议政会议情形: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诸王皆会於大衙门,大王(代善)发言曰:“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於帝、衣於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於地下而已!”

原本团结一致、一往无前的满洲八旗,面对“皇权”,已经到了“佩剑而前”的地步。据《清史稿》记载,当时的两黄旗和两白旗甚至在宫殿外围摆开了阵势,只等会议结果一出,不管是豪格还是多尔衮继承大位,立马开战,血流成河。可见,皇太极当初纵容“旗权”继续存在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后世皇帝必须将“旗权”彻底打击和控制的必要性。

好在,多尔衮在满洲八旗即将发生内乱的关键时刻,为了大清王朝的大局考虑,拿出了一个爱新觉罗皇室成员的胸襟和气魄,拥立了年仅6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为帝。

九王(多尔衮)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实为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云。

面对皇位继承中,“皇权”“旗权”的第二次正面对决,不论何种原因,又以顺治皇帝为代表的“皇权”胜出。但因为有多尔衮出任摄政王,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皇权”胜出的并不彻底。

清廷入关之后,全国的政治形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本统治着东北一隅的后金政权,一下子变成了全国性政权,再加上“旗权”代表人物多尔衮实际掌握最高权力,皇权与旗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顺治皇帝虽然年幼,但在其短暂的执政生涯中,几乎每一件事都在特立独行,都在另辟蹊径,说白了就是为了凸显“皇权”,将“旗权”彻底挤出权利中心。顺治皇帝生前并不想依照祖制,而是想自己选择皇储,但遗憾的是他身染天花,命不久矣,自己的意见又得不到孝庄太后为首的政治势力认可,只好将皇储决定权交到了孝庄太后和以索尼、遏必隆等为首的满洲贵族势力手中。

但直到此时,因为1、顺治皇帝长达近十年的连续打压;2、承继父、祖辈爵位的八旗统领们大多年幼;3、“旗权”的强大代表人物多尔衮势力集团被大肆清算,几乎消亡殆尽等原因,“旗权”已经几乎完全失去了对“皇权”的威胁和制约。

可是,孝庄太后对于前朝政事无可奈何的出面干预,让“辅政四大臣”中另一位代表“旗权”的鹰派人物——鳌拜迅速崛起。鳌拜对于朝中大权的掌握代表着已经几乎销声匿迹的“旗权”再次站到了以年幼、无权的康熙皇帝为代表的“皇权”面前。

康熙八年,在孝庄太后的鼎力相助下,在孝诚仁皇后实力强大的外戚家族——赫舍里氏家族的坚定支持下,未满16岁的康熙皇帝一举将鳌拜铲除,“皇权”再一次战胜了“旗权”。紧接着,康熙十四年,面对着“三藩之乱”的巨大困境,康熙皇帝乾纲独断,抛开一切祖制和旧例的束缚,利用手中强大的“皇权”将孝诚仁皇后难产所生嫡子,未满两岁的胤礽明立为皇太子,宣告了“旗权”在清朝决策层的永久远离和彻底失败。

《文史论苑》刊登的,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院申红宝先生所著《从康熙废太子的沉浮看清初宫廷内部政治斗争》一文中,对于“皇权”与“旗权”斗争的最后结果有一段至允至当的评语:

康熙皇帝要加强皇权统治,削弱旗权对于皇权的制约,正好可以通过册立胤礽为皇储这件事,借助辅政大臣索尼家族的力量,帮助自己达到废除八旗旗主推举继嗣的目的。明立皇储,只是当时满清上层“皇权”与“旗权”政治斗争的需要。

如果胤礽二次被废的时候,知道自己只是父皇手中用以政治斗争的工具,被废黜太子之位只是时间问题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

参考文献:《清圣祖实录》、《皇清开国方略》、《沈阳状启》、《清史稿·太宗本纪一》、《文史论苑》、《满文老档·太祖》、《清朝兴起史》、《康熙起居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后金/清』皇太极是怎么削弱三大贝勒及怎么对待多尔衮、多铎的?[皇太极]
从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对清朝有何作用?
李子旸:满清坐稳政权的秘笈(2-1)——皇太极的改革
努尔哈赤做出的这10大贡献,至今都影响着中国历史
【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57)
满清八旗是哪八旗,他们是怎么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