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辙:怼过两任皇帝、一任宰相的杠精苏辙,凭啥能够升任副宰相?

说起苏门三父子,文学成就最大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大苏”苏轼。而“小苏”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的名气不如其兄,但在政治上的成就和官位却比苏轼高了不少。

在性格方面,一般人认为苏轼性格豪放,有话不吐不快;而苏辙这个人,跟他哥哥相比,就比较内向、平和。

但其实,在苏辙青少年的时候,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杠精。

而且他抬杠的对象要么是皇帝,要么是当朝宰相和位高权重的执政者。

这样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备受打压,纵使如此他始终没有改变。

但他的人生从46岁开始转折,只用了七年时间,他就从一个县令,被提拔为副宰相。

三苏祠

要搞清楚他能迅速提拔的原因,还要从他三次著名的“抬杠”说起。

第一次“抬杠”:怒怼皇帝宋仁宗。

那年苏辙22岁,正参加题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殿试。当时皇帝宋仁宗,已经五十二岁,执政三十余年。苏辙认为他懈于政事,于是在试卷中指出了他执政时候的四大缺点。

“往者宝元、庆历之间,西夏作难……天下皆谓陛下忧惧小心如周文王……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苏辙试题

第一点,皇帝懈政。您刚登基的时候,西夏作难,您为了国家昼不能坐、夜不能寐,天下人都说您如周文王一般小心谨慎。然而,当西夏退兵之后,您就弃置了忧惧之心。平常的时候懈政,不愿意深谋远虑;而有事情的时候,则太过于惊恐。“臣以为忧乐之节易矣”;

第二点,喜欢女色。这几年,宫中的姬妾都快千人了,皇帝您声色犬马,不顾政事;

第三点,乱花钱。皇帝你太爱花钱,现在国内民生疾苦,而你赏赐起达官贵人毫无节制、予取予求,从来不问原因;

第四点,朝中无人。因为你的懈怠和执政能力的欠缺,导致现在朝中大臣连愿意给你谏言的人都没有了。

宋仁宗

整篇文章读下来,就不仅仅像是提建议了,而是把宋仁宗抨击的一钱不值。要知道,宋仁宗可是为数不多的被评价为“仁君”的皇帝。

就连写完了这篇文章后,苏辙自己也自嘲说,自己这次肯定考不上。

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司马光说应该作为第三等录取(在宋朝,科举分为四等,一二等是虚设,实际上最高的是三等);而一个叫范镇的考官说:“这都把皇帝比喻成昏君了,应该直接打发回家。”

这个难题交到仁宗手里的时候,仁宗说:

“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宋史·苏辙传》

我命名题目为“直言”,现在要是因为别人“直言”让人家落榜,天下人会怎么说我?

后来,经过几个宰相的商量,苏辙被第四等录取。

宋神宗·画像

第二次“抬杠”:怼皇帝宋神宗。

在苏辙科举被录取后,并没有立马入朝为官,他主动要求在京城侍奉父亲。

四年以后,他出任大名府(当时也被称为“北京”)推官。没当多久,父亲苏洵就去世了,于是他和哥哥苏轼回家守孝三年。

等丁忧完,苏辙回到京城刚好赶上王安石变法。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宋神宗上书。

皇帝看文章写的不错,就召见于延和殿。

苏辙就开始说:“您这样改革变法根本不可能成功。你得先去赚钱。”

神宗就奇怪了,你这不是抬杠吗?王安石王相公主持的变法,里面的青苗法不就是用来赚钱的吗?你干嘛说同样的事情是错的?

接着苏辙辩解道,不是说青苗法不行,而是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一下子搞多条政策,却没有弄清楚先后顺序,这是十分糊涂的。应当把正确紧急的事情(赚钱)放到前头,后面的改革才能成功。要是把别的事情放到前头,你刚刚开始没多久,变法就被财政问题拖垮了。

王安石一听,想:“这个杠抬得好,正合我意。”

正好当时为了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就把苏辙拉了进来,担任高级参谋。

王安石·画像

第三次“抬杠”:痛斥新政。

当时王安石想,好不容易有一个跟我不谋而合的人,那我的“青苗法”一定可以顺利施行了!

可是苏辙并未如其所愿,苏辙说:“青苗法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但肯定有吏员趁机贪污营私,而钱到百姓手里,即便是良民也会乱花。这样下来,就有悖于变法的初衷了。”

王安石听了也不知道如何反驳,按下不表:“你说的有道理,我再考虑考虑。”

在青苗法还未正式颁布之前,后来有一个官员,在陕西私自施行“青苗法”,正合王安石心意。于是在秋天的时候,王安石派人去收取没收到的钱财。朝廷内外的人都觉得有所不妥,但也都不敢说。

但苏辙站出来说,“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后来发现很多大不可行,被天下人所耻笑。现在你们的行为和此事,有何不同。”

最后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叫《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全面地否认了新法。而且还对王安石说,您赶紧把我调走吧,我也不在您这混了,在地方上我干得都比现在好。

这下可把王安石气疯了:你一个“变法”的高级参谋,居然站出来全面否定变法?这不是打我脸吗?

于是,未来的十几年间,苏辙被一贬再贬。最后,在1084年,被贬到安徽绩溪县当县令,这等于是贬无可贬了。

苏辙·画像

那是什么原因,可以让苏辙又用短短几年时间,从县令又升任副宰相呢?

其实,无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新党失势,反对变法的旧党上任。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在神宗在世的时候,就极力地反对变法。

于是任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为宰相。苏辙即被召回中央。紧接着很快担任右司谏,也就是朝中的谏官。

第二个原因,虽然直言不讳容易得罪人,但有苏辙有真知灼见和卓越的执政能力。

像上面跟皇帝、宰相的话,虽然难听,但所言非虚,几乎都命中问题要害。

苏辙仅仅在谏官位置待了九个月,上疏的奏章就达到了七十四次。

在此期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化解了和西夏的冲突后,苏辙升任中书舍人。

又过了一年,他升任户部侍郎,也就是财政部副部长。当时国家很多部门花钱,不经户部审批即可使用;而户部也不用承担,给钱的责任。

苏辙一上任就看出了这个问题:

“他司以办事为效,则不恤财之有无;户部以给财为功,则不问事之当否。彼此各营一职,其势不复相知,虽使户部得材智之臣,……今不早救,后患必甚。”——《宋史·苏辙传》

意思是说,每个部门,办事情,只考虑自己的效率,而不体恤国家还剩下多少钱;而户部也以能够发给各部门钱财为绩效,也不会问这个钱花得合不合适。

长此以往,国库必然空虚。纵然户部得到个理财高手,也没办法控制这个局面。

“都水、军器、将作三监,皆兼隶户部。”——《宋史·苏辙传》

怎么办?建议其他花大钱的部门的财务、立项等事宜,全部归户部。其他部门的考核只负责项目进度。这样中央花钱,就可以最大化了。这简直就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雏形啊。

之后苏辙不断地升迁,等于把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轮了一遍。最后被提拔为门下侍郎。也就是实至名归的副宰相。

三苏祠

一朝天子一朝臣

虽然苏辙很干练,但是在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去世之后,北宋的新旧党政进入了白热化。苏辙再次遭到一连串的贬谪。

1093年,高太后去世。次年,宋哲宗亲政,改元绍圣。意思是继承神宗的意志。

于是,哲宗重新启用新党、打压旧党。苏辙也首当其冲。

数年以后,大文豪苏轼在常州病逝,以未再见苏辙抱憾而终。当时的苏辙在远隔千里的颍川,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

三年以后,苏辙定居颍川,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

1112年冬,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南宋期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追谥为“文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风尚 | 苏东坡:刀尖上颤抖的灵魂 / 陈歆耕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1从变法到变脸
一幅画扳倒当朝宰相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七篇:苏轼传之​苏辙退出条例司
王安石与司马光 变法者与守旧者的深刻思考
康震:苏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