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宋的曼斯坦因——被埋没的一代名将、机动防御大师孟珙

(本文大概8500余字,阅读可能需要12分钟左右)

熟悉二战史的朋友想必都对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这个名字不陌生,作为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齐名的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之一,因主导对法作战的“曼斯坦因计划”而驰名遐迩。

相比本子,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将领起码在技术层面值得我们尊敬

曼斯坦因具有极高的战略天赋,善于将现代化的装备技术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相融合,尤其强调军事打击的突然性和机动性,闪击波兰的作战计划就是时任南方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斯坦因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虽然古德里安被誉为“闪电战之父”,但是这一战术在战略和理论层面,少不了曼斯坦因的杰出贡献。

早在700多年前的中国南宋,却涌现出一位在后来被与曼斯坦因相提并论的人物。而且这还不是咱们中国人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曾任前苏联总政治部副主任、国防部军史研究所所长的著名历史学家德·安·沃尔科戈诺夫。不仅如此,沃尔科戈诺夫还将孟珙称作13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

《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是沃尔科戈诺夫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妖魔化斯大林的著名作品

不光是俄国人,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出版的《通俗宋元军谈》一书中同样高度评价孟珙:

“孟珙,虽处于衰宋,然其忠义、兵略,则不劣于岳飞。”

提起宋朝,尤其是南宋,那就是一个政治上毫无气节、军事上被动挨打、外交上愚蠢拙劣的朝代,想起来就让人生气。然而,正如我年轻时每读《水浒传》至招安一节便弃书而去,结果错失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南宋我也就知道个“中兴四将”。

所谓的高宗中兴纯属捧臭脚,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刘光世也是名不符实

其实,南宋150多年间还涌现出了刘琦、吴阶、虞允文、毕再遇、孟珙、王坚、余阶等无数名将,单挑出哪一个,其功业战绩都不逊于中兴四将。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南宋抗蒙名将孟珙。


先来说说孟珙的抗金经历。

1、出身将门。

孟珙,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生于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字璞玉,号无庵居士。孟珙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曾是岳飞部将,父孟宗政为抗金名将,屡立功勋,宋史载有列传:

“宗政一鼓而拔,燔烧积聚,夷荡营砦,俘掠以归。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籍其勇壮号‘忠顺军’,俾出没唐、邓间,威振境外。金人呼为‘孟爷爷’。”(《宋史·卷四百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孟宗政累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逝后累赠至太师、永国公,获谥“忠毅”。

孟氏满门忠烈,孟宗政四子皆为名将

孟珙为孟宗政第四子,少年时便与父兄在军旅中屡与金人作战,不但练成一身弓马功夫,而且培养出敏锐的战场直觉。

2、初露锋芒。

从南宋嘉定十年开始,金国为了弥补屡败于蒙古的损失而分川陕、京湖、江淮三路大举攻宋。在这场持续了7年的战争中,年轻的孟珙初露锋芒,与父亲一起成为南宋京湖战场的中流砥柱。

嘉定十年,金兵犯襄阳,孟珙献策半渡而击之,将其歼灭大半。随后在解枣阳之围时,孟珙又在万军中反复冲杀勇救父亲,从此名声大噪。

此时女真人的战斗力已经远不如当年,孟珙的战绩主要还是跟巅峰期的蒙古人打出来的

嘉定十二年,金兵20万攻枣阳,孟珙先是挽弓立城,毙敌数人大涨守军士气,又取道偷袭,连破敌寨18、斩首千余,缴获军器无数。战后孟珙因功晋为“下班祗应”——虽为南宋武臣55级官阶的最末一级,而且不入流品,但也算有了官身。

(这里要啰嗦几句——斩首数与战果、尤其是杀敌数量并不是一回事,相差个十几倍也不奇怪。尤其是在两宋期间因为敌我双方机动性的巨大差距,宋军一次击败数万敌军,却捞不着几个首级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冷兵器时代那个混乱的战场上,要想搞到首级换军功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

嘉定十四年,孟珙被京湖制置使赵方辟为光化县尉。两年后孟宗政去世,孟珙受命权管忠顺军,又因功晋升为兵马钤辖。

3、宋人欲雪“靖康之耻”百年,最终由孟珙功成。

绍定五年,蒙古于三峰山一战大败金兵主力,溃兵一部由金国恒山公武仙率领南下,欲效耶律大石建西辽故事而取四川。孟珙奉命率军阻击,历数月、经四战,将10余万金兵全部歼灭。

三峰山之战是蒙金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此战后金国再无回天之力

在此战中,孟珙首次独立领军,却已经体现出鲜明的个人作战风格——那就是善于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因此能够从容掌握战局,攻如疾风骤雨,守则风雨不透。而且他非常重视情报工作,极擅用计,绝不浪战。

绍定六年,蒙古人对金国展开最后的决战,但是战况一度不利,便派出使者邀宋一同灭金。

此事在南宋朝廷中一度引起争议,赵方之子、时节制镇江滁州兵马的赵范就坚决反对联蒙。金哀宗也派人与宋交涉,言辞其实非常有道理:

“(宋)今乘我疲敝,据我寿州,诱我邓州,又攻我唐州,彼为谋亦浅矣。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必及于我。我亡必乃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金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可惜宋金两朝的统治者智商都令人捉急——本来面对强大的蒙古人,处于弱势的宋金两朝唯有联手才有一线生机(毕竟蒙古人死一个大汗就要内讧一回,未必没有可趁之机),结果一个一边挨揍一边南犯,另一个则是满脑子的北伐雪耻。如今一个要完蛋了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另一个离完蛋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自然无法感同身受,于是宋金和议自然无果。

在强大的蒙古人面前,宋金若能破除成见联手抗蒙,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既然宋金无法和议,联蒙灭金自然就成了宋人的唯一选项,而孟珙便是领军三将之一。

进军途中,孟珙迎战奉命阻击的金兵,击溃2万余,斩首1200级。蒙古军都元帅塔察儿对于孟珙的军事才华极其赞赏,二者结为兄弟。在围攻蔡州之战中,孟珙还救下了蒙古汉军万户张柔。而45年后,张柔之子张弘范正是在崖山一战最终灭宋的蒙古汉军元帅——历史就是如此让人唏嘘又无话可说。

孟珙也是点背,无意间救过张柔,还举荐过年轻有为的贾似道

蔡州一战极其惨烈,金人粮尽便以人相食,妇女老弱皆登城作战。待城破时,金哀宗自尽、末帝完颜承麟战死,金人投水自尽者不计其数。战后,孟珙找到金哀宗的尸体,将其一分为二,并金国皇帝的仪仗器械和玉玺等宝物与蒙古平分。

此战对宋人来说一雪靖康之耻,给百多年来的宋金大战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孟珙因此擢为武功郎、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建康府都统制。

女真人在最后时刻的表现还是颇有乃祖之风

此后宋蒙关系恶化,宋理宗急诏孟珙进京问计,双方留下了下面这一番对话:

“朝辞,上曰:‘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破蔡灭金,功绩昭著。’珙对曰:‘此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之劳,臣何力之有?’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孟珙的回答哪怕当了今天都堪称是身为军人的标准答案。后人多有将孟珙与岳飞相比较者,我虽然认为因为时局、对手等方面的不同两者没有可比性,但起码在政治头脑和身为武将的自觉方面,孟珙要比岳飞纯粹得多,也聪明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孟珙才得到了宋理宗的信任与赏识,才有了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


孟珙抗蒙——“屹然为东南砥柱者有年,珙亡而宋事遂不可支。”

金国灭亡之后,宋蒙战争爆发,蒙古屡次南犯攻宋,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历时45年终于灭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宋蒙之战其实是宋人先挑起来的。

两宋皇帝的政治头脑和外交智慧一直让人莫名其妙——一场海上之盟联金灭辽,结果给自己招来了一场靖康之变,北宋为之亡国;不顾唇亡齿寒联蒙灭金,结果把自己跟强大的蒙古人之间的战略缓冲区给打没了;蒙古人灭金之后本来还没打算把南宋怎么样,结果好不容易打了场胜仗的宋理宗却飘了,居然不顾大臣的反对提出“规复三京之计”,打算跟蒙古人掰掰手腕。

宋人似乎被“北伐”这个执念魇住了,已经到了完全无视现实的程度

结果规复三京自然成了泡影,北伐军也几乎全军覆没,更严重的是南宋毁盟启衅,使得蒙古有了兴兵问罪的口实。南宋朝廷这才着了慌,派人拼命向蒙古解释,可惜为时已晚,从此两国间兵连祸结,南宋再无宁日。

1、江陵之战。

端平二年,蒙古自四川、荆襄、江淮一线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其中在荆襄战场上蒙军连破襄阳、随州、郢州等数城,次年其中路主将塔察儿又率军猛攻蕲州(今湖北蕲春),宋理宗急调孟珙赴援。塔察儿曾与孟珙结拜,深知后者的厉害,便撤围而去转攻江陵。

塔察儿是入侵者、是进攻方,自然有选择作战目标的权力。而孟珙是守卫者,他没有挑挑拣拣的资格,入侵者杀至何处,他便要守卫到哪里,所以他又一路追击塔察儿至江陵。

守卫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每一寸国土都是他们的职责

孟珙的兵力与塔察儿相差悬殊,便利用水军的优势集中力量封锁长江,并以疑兵之计故弄玄虚,使蒙军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此后,孟珙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连破敌寨24座,救回被掳百姓2万余人,而且孟珙此次作战主要针对的目标——蒙古的渡江器械全部被毁,蒙军只得被迫撤军。

经此一战,孟珙力挽狂澜,彻底扭转了长江中游的战局,故被封爵随县男,擢为高州刺史、忠州团练使、知江陵府兼京湖安抚副使。不久,又授鄂州诸军都统制。

2、保卫黄州。

嘉熙元年,蒙古再度南侵,身在鄂州的孟珙受命赴援黄州。在这次防御作战中,孟珙充分显示了其作为“机动防御大师”的天分。

孟珙是岳飞之后南宋第一名将

孟珙先是在赴援途中巧遇蒙将张柔,他利用宋军水师船坚箭利主动冲击蒙古船队,杀开一条血路后进入黄州;然后在城中整顿防御,提高士气,斩杀畏战士兵,稳定了守军的阵脚。

守城最忌闷守,须得攻守兼备。于是孟珙再次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派遣水军主动出击将蒙古水军撵回了长江北岸,并缴获战船200余艘,解除了蒙古由水路渡江的危险。

蒙军恼羞成怒,转攻东堤企图切断水军与黄州城的联系。孟珙擅打巧战,但在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绝不惧怕力战、死战——他组织敢死队与蒙古奋力搏杀,东堤几度易手又几次夺回,终使得蒙军承受不起惨重的伤亡放弃了东堤的争夺。

在随后的黄州城攻防战中,蒙军连日攻城,昼夜不停,孟珙闭门死守。到了城防最危急时,他却分兵七路,趁夜出城偷袭蒙古营寨,结果7路宋军中有6路取胜——孟珙的袭营对于蒙军的杀伤是次要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告诉蒙古人:黄州稳如泰山,守军尚有余力反击!这就给蒙古人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军心开始动摇。

守城可不是守城墙这么简单,如孟珙这样的擅守之将能把守城玩出花来

蒙军被迫进行整顿之后再攻黄州,并使用火炮(可能是“火石炮”)轰击城楼,但始终无法得手。于是蒙军转变思路,在城下挖掘地道,却正中了孟珙的算计——他命人在城墙内侧挖掘深坑,并在深坑外侧筑墙——等蒙军的地道挖过城墙之后,便发现他们身处一个深坑之内,前有高墙无法逾越,后有友军不断推挤,根本动弹不得,最终均被宋军的檑木滚石砸死。

黄州保卫战打了半年多,蒙古人半点好处没捞着,而且死伤“十之七八”,只得悻悻撤军。

孟珙又一次扭转了南宋的战局,战后得授宁远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不久升京西湖北制置使,实际上已是南宋的战区级高级将领。

3、反攻襄樊。

嘉熙二年,新官上任的孟珙将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襄樊,展开了宋蒙开战以来的首次反攻。

襄樊反击战打得很顺利,是年冬收复了荆门和鄂州,次年春又与蒙军连续作战,三战三胜,彻底取得战场优势。受此影响,蒙古襄阳守将刘义投降,迎宋师入城,至此宋军达成战略目标,收复了整个荆襄地区。

襄樊是南北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宋军却如此轻易的取回,引起了孟珙的疑虑和思考。事实上从端平二年到嘉熙三年,蒙古虽然大举进攻南宋,战事涉及的范围也极广,但事实上蒙军的攻击并不坚决也不持久,往往一战即还,并不以攻城略地为目标。这是因为此时蒙古人的主力正在西征,对于南宋的攻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性质的攻击,其目的在于阻止宋军再次北伐(“规复三京”虽然愚蠢,但也确实吓了蒙古人一跳)、试探南宋的国力军力,并力求通过骚扰性质的攻击破坏南宋的战争潜力,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蒙古主力军队回归争取时间。因此蒙古甚至是一边与南宋议和一边南犯,连襄樊这样的要地也无心占领。

蒙古人对于西征的热情,是当时的汉人甚至其他民族都无法理解的

孟珙显然看穿了蒙古人的打算,所以他非常焦虑,进入襄阳之后马上给朝廷上表:

“取襄不难而守为难,非将士不勇也,非车马器械不精也,实在乎事力之不给尔。襄、樊为朝迁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孟珙的建议得到了宋廷的支持,准许孟珙以蔡、息两州的降兵组成忠卫军,以襄、郢两州的“归正人”组成先锋军,补充襄阳兵力。在孟珙的全力经营下,襄阳逐渐恢复了元气,并成为日后抗击蒙元侵宋的战争中最为坚固的堡垒之一。

嘉熙四年,孟珙发现他的老相识张柔在河南屯田造船,似有再度南犯之意。于是孟珙“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放弃消极防御,转为积极进攻。

在他的居中调度指挥下,宋将张英出随州,任义出信阳,焦进出襄阳,连续袭扰蒙军,并遣王坚袭顺阳,张德、刘整出蔡州,将蒙军的造船材料和物资仓库统统焚毁。宋军的主动进攻彻底打乱了蒙古的战略部署和作战节奏,将其攻势扼杀于萌芽中,史称“邓穰之战”。

4、机动防御大师的经典战例——夔州之战。

自端平二年,蒙古连年入寇四川,将天府之国蹂躏成人间地狱。嘉熙三年,蒙古大将塔海再犯四川,号称80万大军,连续攻下邛、简、眉、蓬诸州与遂宁、重庆、顺庆诸府,川中大乱。次年,成都守将田世显叛变投敌,成都沦陷,四川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宋理宗赶紧任命孟珙为四川宣抚使前去救火。

——知道为啥孟珙被称为“机动”防御大师了吧?除了他的擅守之名外,还在于朝廷就是把孟珙当消防员使唤,成天东跑西颠的四处补窟窿,从来不得消停。

孟珙一来听话,二来能干,这样的好下属哪个领导不喜欢?哪个领导会不往死里用?

此时,蒙军已在万州将宋军水师杀得大败,并一路追击到川东重镇夔州(今重庆奉节),直逼夔门,其余蒙古军则从万州渡过长江,沿南岸急速向夔门挺进。

同年底,孟珙率军抵达夔州路布防。此时面对蒙古人的凶猛攻势、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和各地守军雪片般飞来的告急文书,孟珙体现出作为一位有着擅守之名的杰出将领的高度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他没有贸然的分兵赴援,而是从全局的角度准确判断战场形势,认为蒙军主力汪世显部必取道施、黔(今四川彭水)两州渡江。于是孟珙从容调度手中的万余兵马——以精兵2千驻守澧州,防御施、黔两州方向的蒙古军队,派2千人守峡州(今湖北宜昌),1千人屯归州(今湖北秭归),在归州重要的隘口、地势险要的万户谷(今湖北秭归西)仅以小股部队驻防。而他手中的主力部队(精兵5000驻松滋)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机动增援各个战场。孟珙的防御部署有重点、有呼应,尤其是手中掌握着强大的预备队,形成了重点方向重点设防、相对的弱点环环相扣,利用预备队的机动性实施反击的一条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扭转战场局势的关键。

孟珙的部署稳重缜密,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再求退敌

在孟珙的统一部署指挥下,宋军捷报频传:刘义在清平(今湖北巴东)击败蒙军,斩获无算。孟璟于归州西大垭寨经过一场激战后大获全胜,将蒙军打得一路西撤,收复了夔州,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大垭寨之战”。

此战之后战后,孟珙的爵位晋为随县子,并在嘉熙四年晋升为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节度使头衔在宋朝是武将的一种荣誉性虚衔,是武将在仕途上所能得到的最高头衔(当然也有建节两镇或三镇者),岳飞就因为31岁建节而名垂青史,孟珙凭借杰出的战功获得了宋廷的认可,成为继岳飞、毕再遇后南宋第三位标志性的统帅。

5、孟珙完成了四川和京湖防御体系的重建。

孟珙担任四川宣抚使之后,立刻招集麻城、巴河、安乐矶、管公店等沿边地区的久经征战的精壮之士组建“宁武军”。此后又有回鹘义士艾忠孝率兵马来降,孟珙以此为基础创建“飞鹘军”。此外,孟珙还严明军纪,确立各地官员、将领守土有责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比如权开州的梁栋擅离职守,就被孟珙直接斩首示众,从此“不许失弃寸土”之令在四川各地基本都能得到严格的执行。经过孟珙的大力整顿以及两年后新任四川制置使、另一位南宋名将余玠的经营,四川再不复当年那个蒙古人随意进出的后花园,城垣坚固,守军顽强,让蒙古人吃尽了苦头。整个四川防线一直坚持到了宋亡之后数年才告破。

端平三年蒙古屠城成都,死伤者在数十万到140万之间,故此后来蒙古灭宋,唯川人抵抗最剧

淳祐元年,孟珙改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后进封汉东郡开国公、检校少保。淳祐四年又兼江陵知府。

从淳佑四年开始,孟珙利用窝阔台病死、蒙古陷入内乱的时机,学习游牧民族“打草谷”的办法,多次派兵出动出击,攻打蒙古军在河南的城池、焚毁粮草物资。孟珙的声名由此更加显赫,不少沦陷区的百姓和降兵慕名来投,使的京湖战场上的形势出现了空前的好转。

与此同时,孟珙还大力加强襄樊地区防御体系的建设。在后来的蒙古伐宋之役中,仅襄阳一座孤城便坚守了6年之久,严重消耗了蒙军的力量,为南宋争取了时间,孟珙在其中居功至伟。

保卫襄阳靠的不是大侠,而是完善的防御体系和不屈的军民

关于孟珙之死,《宋史》中作如下记载:

“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有一种说法认为宋理宗拒绝范用吉归顺,是害怕孟珙因此“势大难制”,遂起猜忌之心。孟珙由此心灰意冷,才致仕病故——我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宋一朝对于武将、尤其是有本事的武将的猜忌和防范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狄青和岳飞的结局有多惨大家都很熟悉,而另一位名将、也是我们前边说过的余玠——那可是整个蒙宋战争中四川战场的顶梁柱——就被小人谗毁有无君之心,于是宋理宗二话不说就将余玠征调回朝。

岳飞的惨死只是两宋武将命运的一个缩影——弱则被敌人砍死,强则被自己人弄死

余玠后来也死得不明不白,有说法是仰药自尽。可以确定的是余玠死后被朝廷下令抄家——如此令无能小人得志,忠义之士气短之举简直是失尽人心,南宋因此而亡也是活该。

有余玠这一活生生的例子,孟珙抑郁而终也就不奇怪了。

难怪后来的明人张溥读史至此感慨道:

“孟珙卒则宋无京湖,余玠卒则宋无巴蜀,淳宝之际,亡形已成,何必伯颜入临安,而后痛哭哉!”(《论宋史》)


最后孟珙对于南宋的主要贡献。

孟珙对京湖战场对于南宋国防体系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沅之险不如辰,靖之险不如沅,三州皆当措置而靖尤急。今三州粒米寸兵无所从出,出京湖之忧一。江防上自秭归,下至寿昌,亘二千里,自公安至峡州滩碛凡十余处,隆冬水涸,节节当防,兵讳备多,此京湖之忧二。今尺籍数亏,既守滩碛,又守关隘,此京湖之忧三。陆抗有言:‘荆州国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当倾国争之。若非增兵八万并力备御,虽韩、白复生,无所展巧。’今日事势大略相似,利害至重。”(《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因此孟珙认为哪怕倾全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荆襄之地。于是他亲手绘制工程图,组织军民在江陵附近以沮、漳、汉三条河流为依托,建起堡垒和隘口。后来襄樊的失守直接导致南宋灭亡,证明了京湖对于南宋政权的重要性。

蒙古最终灭宋采取的战略战术,基本没有出乎孟珙的意料,可惜还是无济于事

孟珙对于南宋国防体系建设最大的贡献还是“藩篱三层”理论:

“珙条上流备御宜为藩篱三层:乞创制副司及移关外都统一军于夔,任涪南以下江面之责,为第一层;备鼎、澧为第二层;备辰、沅、靖、桂为第三层。峡州、松滋须各屯万人,舟师隶焉,归州屯三千人,鼎、澧、辰、沅、靖各五千人,郴、桂各千人,如是则江西可保。又遣杨鼎、张谦往辰、沅、靖三州,同守倅晓谕熟蛮,讲求思、播、施、黔支径,以图来上。”(《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孟珙的主张得到了宋理宗的支持,为此还撤销了四川宣抚司,改设夔州路制置大使兼屯田使。不过当宝佑六年年蒙古大军果然如孟珙所料的那样过吐蕃、灭大理、入湖南开始灭宋之战时,孟珙已经去世10余年之久,他曾守卫过的大宋朝已经物是人非,即便韩白复生恐怕也是无能为力了。

在实际作战中,孟珙尤其重视使用弓弩。神臂弓、克敌弓、神劲弓的威力在他的手中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两宋是各种弓弩发展的黄金时代,可惜大都已经失传

神臂弓是两宋军队应用最为普遍的远程武器,射程大约达到了370米,有资料显示即便在450米开外也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克敌弓是由神臂弓改良而成,恐怕是冷兵器时代射程最远的单兵弓弩,据说最大射程达到了恐怖的550米,在150米以内使用,一箭之下撂倒重甲骑兵毫无问题;神劲弓的威力还在前两者之上,但据估计不但无法单兵使用,而且机动性能很差,发射间隔也很长。

孟珙根据不同弓弩的特点提出要求——在平原地区使用神臂弓和克敌弓,在丘陵林地地区使用神劲弓。因地制宜的灵活使用武器和战术,使得孟珙往往以少胜多,令金军乃至后来的蒙古人畏之如虎。

此外,孟珙还非常擅长识人、用人。指挥了著名的“钓鱼城之战”干掉了蒙古大汗蒙哥的抗蒙名将王坚、坚守襄阳的大将高达、曾“夜率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的猛将刘整、后来南宋淮东战场的主帅李庭芝等人都是出自孟珙门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最后一位权相贾似道,也是在孟珙麾下政绩斐然,显示出杰出的才华,因此被后者推荐给宋理宗、才步入仕途快车道的。不过贾似道后来的作为恐怕就不是孟珙所能预料的,而且贾似道的功过是非绝非像秦桧那样可以一言而定论,起码蒙古人对他的才华和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贾似道很难用忠奸二字来形容

孟珙为人,公忠体国,肝胆照人,才华出众,治军严格,极得军心,是南宋继岳飞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清末维新派领袖之一的唐才常就曾经赞曰:

“孟珙以孤军与持荆襄巫夔间,屹然为东南砥柱者有年。珙亡而宋事遂不可支。”(《唐宋御夷得失论》)

当然更有资格评价孟珙的,只有他的老对手蒙古人: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宋朝此人打仗比岳飞更猛,人送外号“机动防御大师”
他被誉为南宋“机动防御大师”, 蒙古铁骑视为噩梦, 却被世人遗忘
金国被灭源自“自作孽、不可活”
明知道金被灭,下一个就是自己,南宋为何还要与蒙古结盟?
此人独撑南宋3分之2的防线,堪称13世纪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
蒙古趣史 260.收复襄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