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天气热就少穿点;西汉:我觉得天热还得多穿点

众所周知,我们现代人在穿衣服的时候,除了会考虑穿起来是不是合身得体以外,往往还会考虑当时的天气情况,热了适量减少,反之就得加衣保暖了。

古代人自然也不例外呀,谁也不会让自己冻着或者热着啥的。

那么结合唐朝画家周舫所绘的《簪花仕女图》、以及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量唐朝女俑所表现出的那种女子普遍着装清凉的服饰特色来看。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所推测出的结果无疑就是正确的,唐朝时期所处的气候条件其实就属于一个相对温暖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温暖期”。

其平均气温最起码要比论文发表前后的平均气温高1℃左右。

可问题是宋末元初那只持续了近百年,且气温回暖程度并不高的第四温暖期暂且不提,在唐朝之前,也还存在着一个长约700年的第二温暖期。

时间跨度更是涵盖了春秋、战国、秦、西汉,一直到公元初才结束,然后就是持续下滑,进入了一个长达六百年左右的寒冷期,而且在这第二温暖期里面,绝大多数时间的平均气温甚至比唐朝还要高一点点。

那为何西汉时期的着装服饰却不像唐朝那样清凉呢?

西汉服饰风格相对保守

毕竟在汉朝时期,织绣工艺其实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的,虽然价格还相对昂贵,也主要是针对于那些有钱人家或者贵族。

可按常理来说,既然是封建贵族,那么势必就更加会享受不是吗?毕竟在西汉那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穿着清凉也相对会更加舒服一点。

那么我们再来看西汉贵族喜欢穿啥?

通常在上朝或者参与一些隆重场合的时候,会穿着一种“上衣下裳”的礼服,虽然上下分离,但明摆着也是把人体包裹的严严实实,谈不上清凉。

在平常的时候则是普遍喜欢穿一种名为“深衣”的常服,可同样不存在着装清凉之说,正如《礼记·深衣》所记载的,“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简单来说也就是把“衣和裳”连在了一起,不再是各自独立了。

至于普通的劳动人民,虽然穿的跟这些贵族不太一样,但也基本都是短衣长裤,当然,这里的“短衣”指的可不是短袖啥的啊,而是一种下摆更短,也更贴合身体的上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活动的便利。

这诸多迹象都足以表明西汉时期的着装风格还是相对保守的,那为何会形成这种现象呢?

难不成汉朝礼法规定他们必须这么穿吗?

显然也不是,或者不全是,毕竟天热减衣是人之常情,单凭礼法约束是根本限制不住的。

就好比西汉初年,汉文帝刘恒就曾为了提倡节俭而明确规定过王后的裙裾必须长不及地,借以为百官平民树立一个模范标杆。

可后来呢,伴随着西汉国力的提升,京师贵戚的服饰风格也是越来越浮夸,超越王制都是常有的事。汉文帝可曾有大规模管控过?

并没有,而且还不是他不想管,毕竟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就曾专门向汉文帝上疏,提议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服饰礼法制度,可最后却不了了之。

因为汉文帝知道这个东西推行起来阻力重重,压根就管不了,一下子管得太狠也只会激起民怨,反而得不偿失。

那么一切就很明显了,西汉服饰没有唐朝那么清凉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之下,穿着相对保守严实一点,反而更加舒服。

西汉服饰更为保守的实质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不瞎说吗,天气都比唐朝还热了还穿那么严实,怎么可能更舒服呢,这明显就自相矛盾呀。

诚然,若是单从气温的角度来看,气温越高,自然是穿的越少越舒服。

可问题人体对于外界气候寒暑变化的感知却主要是来自于“体感温度”,而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却不仅仅只是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的变化同样能够影响到体感温度的高低变化。

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干热”和“湿热”。

这点相信同时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生活过的朋友绝对深有体会,在气温同样高的情况下,呆在北方的室内绝对是要比呆在南方的室内更舒服的。

因为在北方那相对“干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体所感受到的热量来源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太阳的“辐射热”,而且由于湿度相对较低,通过汗液的蒸发就可以轻松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但是在南方那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假设太阳辐射热依旧恒定不变,但是相对湿度却大了,这也就直接导致汗液的蒸发过程变得更慢,排汗所能带走的多余热量也就相应变得更少。

自然也就会觉得更热。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西汉与唐朝的气候条件,表面上看是西汉更热,但若是我们再加上可以判断年平均降水量的“雪线”高度,结果就不太一样啦。

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在西汉时期,雪线的高度是逐年递增的,唐朝则是逐年递减,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西汉的雪线高度都在唐朝以上。

而雪线高度越高,就意味着降雪量小于消融量,而降雪又属于降水的一种,那么也就意味着西汉时期的降水量实则是呈现出一种逐年递减的状态。

也就等同于是相对湿度逐年递减,空气干燥,唐朝则刚好是个相反,呈现出一种空气湿度逐年递增的状态。

所以,单就体感温度而言,在两朝气温差异基本类似的情况下,西汉时期的体感温度其实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是要低于唐朝的。

虽然也有一部分雪线较低的年份,可西汉难道就没有相对薄一点的衣服了吗?当然也是有的,就好比西汉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

即便其形制依旧属于“深衣”,比较保守,可其明显就跟唐朝的“丝制大袖衫”差不多,都十分的轻薄剔透。

更别提时间上也刚好属于西汉初期,与雪线的高低变化相互呼应。

继而在雪线变高,湿度变低,体感温度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太阳“辐射热”之时,自然而然也就是要想方设法的避免太阳光直射,而不是继续讲究什么轻薄剔透的清凉特色了。

这点大家其实还可以参考下沙漠旅行,可曾见过有谁穿着短袖短裤跑到沙漠的吗?显然没有,反而同样是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

那可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躲避风沙,更多的则是为了减少太阳光与皮肤的直射,尽可能降低体感温度。

那么西汉服饰普遍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着装风格也就很好理解了。属实不是政策限制,也并非工艺达不到,而是西汉自己不愿意呀。

毕竟在这种相对干热的气候条件之下,明明穿的宽松保守一点更为舒服,那西汉为何要选择看似清凉但并不怎么舒服的服饰呢?

至于其相对宽松的服饰特点,也明摆着就是为了尽可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借以提高汗液的挥发效率。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方花友养茶花,瘦小不开花,注意3点,长得旺,开花大红艳艳
怎么判读判断雪线的高低,看这里,超级好!
高中地理:雪线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时期de气候变迁
【地理视野】关于雪、雪线及其影响因素的冷知识合集,你都知道吗?
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