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革热
登革热

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中国主要发生于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区。登革热临床上分轻型、典型和重型。轻型和典型登革热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重型登革热(特别是并发脑膜炎病例),病死率达90%以上,应高度重视。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患者多数为青壮年。


临床表现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和眼球后痛,同时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部分病例发热于第3 ̄5日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
2.皮疹:早期有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于病程3 ̄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大部分不脱屑。
3.出血:约25 ̄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皮下出血点、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腹腔出血等。
4.重型登革热可在上述表现基础上突然加重,出现脑膜炎、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等病危笃征象


诊断依据

1.在登革热流行区,夏秋季节,发病前有被蚊虫叮咬史。
2.症状上有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
3.体征上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出血点或出血现象。
4.白细胞减少或特异性IgM阳性。


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3.防治出血。
4.防治脑膜炎。
5.中医中药治疗。


用药原则

1.一般登革热病例用药框限根据病情在A、B中选择;重型病例抢救用药或并发症者用药可超出ABC框限。
2.一般病例需要补液者,尽可能采用口服补液,非必要时不滥用静脉补液,因脑膜脑炎型病例往往发生于静脉补液过程当中,切记!
3.高热病例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止痛退热药在G-6pD缺乏的患者中可能诱发溶血,应谨慎使用。


辅助检查

1.一般登革热病例检查框限以“A”为主;
2.登革热伴有并发病者检查框限须“A”+“B”;
3.重型登革热病检查框限须“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登革热症状体征消失,并发症病情稳定。
3.未愈:(待定)


专家提示

1.在登革热流行区,发生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 2.治疗本病应谨慎使用止痛退热药和静脉输液。 3.预防本病的关键是防止被蚊虫叮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省卫生厅:中山感染登革热病例增至63例
比断骨还痛,已致多人死亡!此病近期高发
卫计委: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新加坡遇史上最严重登革热疫情,今年的感染病例已超20600例
​注意!胡志明市这种病进入流行高峰期!
登革热症状及防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