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明代厂卫制度始末

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代所特有的一种特务制度,目的是维护皇权、侦缉官员百姓言行举止,奉皇 诏令帝独立逮捕、审判、关押、乃至处决犯人,完全独立于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之外。

厂卫制度是明代皇帝集权统治的得力襄助,为皇权压制文官集团提供了极强的震慑支持。明代皇帝因此始终手握权柄,不会如前代帝王一样,有大权旁落、权臣篡位的事情发生。

因为厂卫打击的基本是官僚士绅集团,所以掌握了舆论话语权的文官们对于厂卫制度从来没有赞誉,更多是抹黑和报复。另一方面,由于厂卫内部确实也存在因权力过大滋生腐败、制造事端打击异己、敲诈勒索骚扰地方等弊端。由始至终,厂卫制度基本没有正面形象示人,多以阴暗残忍、奸诈狡猾面目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是非曲直,到底孰是孰非,这里不妄加评论,只以其建立发展兴盛衰败过程,平直叙述,以谓有意了解研究者。

明代三厂一卫,首先建立的是锦衣卫,其次东厂、其次西厂,最后是内行厂;下面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

锦衣卫,由明太祖朱元璋首创,前身是太祖为吴王时,所设立的“拱卫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皇帝威仪,并护佑自己安全,将登基前的吴王拱卫司改为“亲军都尉府”,下辖“仪鸾司”,掌管皇帝日常出行时的依仗和警卫,和朝会典仪,这就是锦衣卫最开始的雏形。

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鉴于侍卫诸司设置重叠,职权不明,不便于管理,就将亲军都尉府仪鸾司一同裁撤新设立侍卫亲军,改名锦衣卫”。自此,锦衣卫名号出现于大明会典,成为国家经制机构。

锦衣卫最初的职责,不过是皇帝侍卫、朝会仪仗、“出警入跸”而已,属于上军十二卫,皇帝亲自指挥、调遣,所担任的工作就是----“掌御前仪仗、随驾侍卫、并朝会大典礼仪”,与后来“侦缉天下、朝野丧胆”的大杀神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是太祖晚年,对诸开国勋臣及文武百官都极度不信任,原有的朝廷三法司系统(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已经不能使太祖放心。所以,为了消除牵绊掣肘,更好地贯彻意图,太祖将“巡查缉捕、典诏狱”的权力给了自己的亲军--锦衣卫,用以在将来自己兴起对勋贵文武官员的大狱中,代替三法司执行诏令。

此后,在太祖亲自指挥下,被赋予了巡捕审讯大权的锦衣卫秉承皇命,对上至勋臣、下及庶民的人犯施以逮捕、审讯、用刑、乃至正法。太祖晚年加强皇权,诛杀自认为有威胁的功臣、及严办擅权贪墨官员等稳固皇权的措施中,锦衣卫鞍前马后,出力甚巨。

但是在办理诸多案件中,锦衣卫也暴露了“滥用权力、牵连无辜、制造冤假错案”等负面影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处理完毕,开国勋臣已经基本清除完,皇权的威胁消除,三法司之外的执法机构也可以不再保留。

太祖于是下诏将锦衣卫办案刑具摆在露天公开焚毁,恢复锦衣卫的“出警入跸、掌直銮驾”原有职能。此后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锦衣卫只是作为皇帝亲军卫,负责警卫皇帝、警戒朝会礼仪、皇帝出行仪仗等职责。

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这一时期,锦衣卫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皇帝亲军卫,负责警卫皇帝,掌管大朝会礼仪,随皇帝出行并安排仪仗等普通职责。

燕王朱棣在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因为皇位是强夺而来,为了对建文旧臣彻底清理,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成祖便再次赋予锦衣卫“巡查缉捕”之权,依仗其展开威慑、镇压那些不肯屈服于自己的前朝旧臣。

在这一过程中,锦衣卫重新启用,在成祖的亲信纪纲率领下,成为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刀,权力更胜洪武年间。成祖再设锦衣卫千户、百户所于天下要害之地。并在锦衣卫内部设立北镇抚司上下刺探奉皇命逮捕审讯涉事者

此后,锦衣卫与明朝相始相终,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历史。历代皇帝都在锦衣卫的陪伴下,牢牢紧握权柄,压制文武内外诸臣。作为天子最信任的鹰犬之一,锦衣卫为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一直竭尽全力,直到最终与明朝最后的皇帝一同消失在西南边陲。

东厂,明成祖朱棣创立,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

之前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因为受成祖信任,得以掌握缉捕大权,权势熏天。在位成祖铲除异己的过程中,纪纲大权在握而逐渐骄纵不法、暗蓄异志,最后竟然有了谋反的念头。

永乐十四年(1416年),成祖得到贴身內官的出头告发,揭发纪纲阴谋造反。成祖立即逮捕纪纲,查明罪状后将其凌迟处死。

因为这件事,成祖对于外朝官所负责的锦衣卫也有所疏远,虽然在压制文武官员上还离不开锦衣卫的协助,但是经过纪纲时事件,他觉得还是另外有一个部门能够分一部分锦衣卫的职权,并互相纠察,这个部门得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掌管,并能随时出入宫廷,汇报情况。

于是,成祖为了更好的镇压反对自己的势力,进一步集中皇权,并“追捕叛逆”,在京师(北京)东安门之北设立“东缉事厂”,负责京师内外官员百姓的缉访刺探并兼有监视锦衣卫的职能。

东厂以皇帝最亲近的宦官、司礼监排名第二或第三的太监担任首领,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一般称提督东厂,所以其属下尊称其为“厂公”、“督主”(艺术作品中叫“督公”是不对的。)

东厂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各一,掌班、领班、司房四十都是自锦衣卫中选调精干人员就任,在提督太监的率领下进行刺探、侦缉抓捕等行动。

开始的时候,东厂的权力不大,只是皇帝私人情报消息的一个来源,也没有审讯的权力,抓获人犯后还要将人送到锦衣卫诏狱。

但是后来,皇帝觉得东厂比锦衣卫更好用,可以随时差遣、随时出入皇宫汇报机密(东厂首领是宦官,出入比锦衣卫人员先天有优势。)所以逐渐加大东厂权力和职责范围,赋予其“访谋逆妖言大奸恶之权并明确锦衣卫均权势”。

这样,东厂因其与皇帝关系更为密切,可以随时将消息情报汇报至皇帝面前,后来居上,在权力上慢慢压制锦衣卫。甚至到了明代中期以后,东厂被皇帝赐予监督、指导锦衣卫的权力,锦衣卫基本沦落为东厂的下属,锦衣卫指挥使要听命于东厂厂公,按其命令行事。

东厂扩大权力后,侦缉刺探乃至公开监视朝野内外;凡三法司会审大案、北镇抚司诏狱审讯重犯,东厂有权旁听、并监督询,如果与审讯意见相左,东厂可以提出停止审讯,汇报皇帝后再行审理。朝廷下属部、院、寺、府、司,东厂一律公开派遣常驻其中,监视官员属吏一举一动

就是在大臣们的私宅中,东厂也半公开地安排密探,随时掌握动静,汇报上奏,以消除威胁皇权的隐患。

成祖创立东厂,本意是多一个情报来源,而且使用宦官比锦衣卫方便,自己的意志也更好的贯彻。在他之后,仁宗、宣宗虽然按照惯例继续设置,但是对于东厂的重视程度也很普通,这一时期,东厂在皇帝赫赫威权之下,确实也是老老实实打探、巡查,不敢也不能有什么逾制行为。

英宗年幼继位,不谙世事,前期有太皇太后和诸辅臣的协助和操劳,倒是没有政务上的疏漏。但是他宠幸宦官王振,授命其担任提都东厂,侦缉内外。王振执掌东厂,依仗皇权,开始大肆罗织罪名,清除异己,牵连无辜官民,打击朝中大臣,结党而把持朝政。

英宗不能明辨是非,视而不见,对王振信任有加,终于导致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因王振怂恿而亲征瓦剌,遭遇“土木堡之变”,明朝社稷几乎倾覆。

英宗以后,历代皇帝大多怠政,既不想处理政务,又不想大权旁落,于是更加依靠锦衣卫,东厂等侦缉内外,消除威胁,以稳固皇权。

在皇帝的默许下,东厂日渐扩大权力,监视巡查范围不仅仅限于官吏,而是扩大到京师所有角落。对于普通民众及中下级官员,东厂拥有不经手续随意抓捕审问的权力,即使是朝中重臣、皇室宗亲、元老勋贵,在皇帝许可下(一般东厂提出这些人有威胁皇权可能,皇帝基本是默许执行逮捕的),东厂也可以绕开三法司,直接收押、审问。

明末,明思宗继位后,在文官集团的鼓动下,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一党,削弱了原本由魏忠贤担任提都的东厂职权,以后也没有恢复,基本荒废了东厂。

虽然在后世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被称为“剪除权阉、朝野清明”。但是自此失去了东厂监督的文官集团开始膨胀,独揽大权,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抗衡。文官们对于权力、利益的贪婪极大的损害了明朝政治平衡,本来就积重难返的明朝国势愈发颓败,不可抑止地走向消亡。。

在内外交困之下,勉力维持了十七年的明思宗再也支撑不住,面对蜂拥而至的农民起义军,只能自缢在煤山,明朝社稷覆亡。思宗自缢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最后一任东厂提督王承恩。东厂也和明朝一起消亡在历史中。

西厂,建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由明宪宗设立。

西厂的设立其实出于偶然,成化十二年(1476年),京师突然发生“妖狐夜出”、伤人无数,但是具体情况也没人搞得清。

接着又发生“妖道谋逆案”,妖人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迷惑信徒,甚至连朝廷里也不乏信徒。李子龙不知出于何意,也不知是通过什么办法,最后都闹到可以进宫,到万岁山等上观望探查的地步。

虽然之后李子龙被锦衣卫巡查捕获,并以欲谋逆弑君罪将其处死;而妖狐之事也逐渐消退,但是宪宗在得知诸事后,总觉得危机四伏,不敢掉以轻心。

本来宪宗就因为年幼时候的经历而对皇宫生涯充满了不安全感(即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代宗即位,身为太子的宪宗曾经被叔父代宗废黜太子,受尽惊吓的事),经过这些似真似假的事情刺激,更是疑神疑鬼,心绪不安。

为了知道更多消息,避免祸事,宪宗急于多多了解民间动静,知晓官民百姓日常,以平复心情。但是这些刺探事情,都是因为自己莫名其妙地感觉不安全,而下意识地想要去实施,动用锦衣卫或者东厂不免有些小题大做。

于是宪宗没有惊动原有的侦缉系统,而是让自己宠幸的贴身小宦官名叫汪直的,拿着自己的手诏,秘密从锦衣卫中抽调数人,装扮成平民,出宫访查。

汪直时年不过十五六岁,但是精明狡黠,在宫外乔装打扮寻访探查,居然也搜寻到很多“密幸之闻”,回宫奏报给宪宗,大大平息了宪宗的不安。

宪宗被汪直的高效率所打动,觉得这个小宦官办事得力,又机灵忠心,于是更加信任宠爱他,让他继续负责在锦衣卫、东厂之外刺探、巡查民间不法妄行歹人,随时上奏。汪直领命,从此愈发积极开展私下访查侦缉,以密奏形式反馈于宪宗。

成化十三年(1477年),因为对汪直的工作十分满意,也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加明正言顺指派他进行巡捕侦缉,宪宗正式设立“西缉事厂”,用汪直为提督西厂,设址于灵济宫旧灰厂,从锦衣卫成员中按照汪直的意见选调人手,按东厂例配属于西厂。

得到了皇帝的青睐后,汪直决心大干一场,以“回报君恩”。在他的带领下,西厂刚刚建立,就迅速巡查刺探,整治大案、先后查办已故少保、大学士杨荣(即仁宣时期的三杨之一)曾孙杨晔横暴乡里、谋害人命案;南京镇守太监覃力朋运载私盐案。不管是文臣还是內官,都在西厂打击范围内。一时间汪直权宠赫奕,都人侧目”,西厂名声大振,甚至超越了锦衣卫、东厂等老前辈。

汪直过于年轻(此时不过十六七),为人没有城府,行事只凭心性和皇帝指令,不知不觉得罪了太多人,西厂在他的带领下,横冲直撞,完全不按规矩行事,就连东厂和锦衣卫都看不下去了,居然主动请求文臣们上奏,言明厉害,请宪宗关闭西厂。

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以首辅、内阁大学士商辂为首,联合内阁辅臣万安、刘珝、刘吉等一起上疏,列举了汪直行事的十大罪状,说明西厂开办以来妄兴大案、气焰熏灼致使“人心汹汹,各怀疑虑”;而汪直少不更事,虽忠心无疑伺察太繁、法令太急、刑网太密为不损害皇帝圣德,请求宪宗革除西厂,废黜汪直,安天意回人心。为了达成目的,外朝六部九卿科道官员都纷纷上疏,伏请宪宗关闭西厂,废黜汪直。

收到奏章后的宪宗也很震惊,觉得汪直确实是年少不懂事,打击面太大,有悖于自己征询内外,安定人心的笨本意,于是下旨关闭西厂,让汪直回御马监担任提督太监,西厂侦缉番役各返本卫

不过一个月后,习惯了西厂不断奏报秘闻的宪宗总感觉没有汪直平日里的汇报消息,自己没有安全感和耳目不灵很是不安心。监察御史戴缙得知宪宗心思为迎奉皇帝,于是主动上以汪直办事得力、功效卓著为名,提请重开西厂

宪宗得奏报后大喜,不顾内阁辅臣的反对,立刻召回汪直,恢复西厂。汪直因此复出,更加卖力办案,戴缙因此得以升职为尚宝少卿、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最后升任南京工部尚书

第二次出任西厂提督后,汪直或许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对于西厂的巡捕查探之事稍微收敛,不再像之前一样肆无忌惮,倒是没有大兴要案,西厂因此略显平静。

此外,汪直在其他边事上倒是颇有功勋,成化十年(1479年)监军辽东平定建州三卫(也就是之后清朝的祖先)犯边,以功米三十六石,总督京营十二团营,明代禁军专掌于内臣由汪直首开先河

成化十年(1480年)鞑靼入寇河套,宪宗令出兵抵挡,还是用汪直监军,兵部尚书王越一起提督军务,王越汪直率精骑威宁海突袭鞑靼,斩获大胜。鞑靼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单人其妻满都海战死。因此功王越封威宁伯,汪直加再禄米四十八石

此后汪直大多在大同为镇守监军,负责边事,而西厂用事逐渐不能兼顾。在边塞,汪屡立军功,禄米曾一次加三百石(太监没有品秩,只能加禄米,以十二石为一级,汪直一下子加了三百石,空前绝后,是有明一代的记录)。

不过汪直久镇在外,逐渐疏离宪宗,宠幸不再。这个时候又由于朝中权力斗争,内臣也互相攻讦,东厂提督尚铭一直嫉妒汪直受宠,趁汪直被宪宗疏远之际上奏弹劾其擅权妄为。宪宗也觉得汪直用事有跋扈难制的苗头,于是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将其改任南京御马监太监,后又降为奉御,打发他离开了政治中枢,西厂也随之撤销,这一年的汪直不过二十出头。从此汪直基本销声匿迹,十多年后,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孝宗再次将汪直召回京师,不过以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西厂自成化二十年(1484年)撤销后,在正德元年(1506年)再次重开。

明武宗十五岁继位,尚不成熟,为了掌控权力,在亲信太监刘瑾的怂恿下,于原有锦衣卫、东厂之外,再设西厂。不过因为刘瑾之后设立内行厂,正德时期的西厂,权势大不如先,行事也较低调,没有成化时汪直用事时的风光和气焰。

原本刘瑾以为自己可以担任西厂厂公,但是武宗却以另一亲信太监谷大用为提督东厂。刘瑾弄巧成拙,气急败坏,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于是蛊惑武宗,在锦衣卫、东厂、西厂之外,更设立内行厂,自任提督。

内行厂地位在锦衣卫、东厂、西厂之上,自成系统侦缉范围锦衣卫、东厂西厂原有职责以外,还特别负有监察锦衣卫、东厂西厂等之权。形成了锦衣卫侦官民,东厂巡查官民锦衣卫;西厂互相纠差内行厂则监管一切官民和厂卫的局面。

刘瑾借执掌内行厂,哄骗欺瞒武宗,利用其年轻贪玩的个性,欺上瞒下,独断专行,打击报复之前弹劾他的内外诸臣,杀死了原任东厂提督王岳,撺掇武宗免去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官职,结党营私。权倾天下,号称“立皇帝”。不过在争权夺利中,刘瑾也得罪了很多人,包括宦官内部的重要人物。

正德五年(1509年),在平定宁夏安化王叛乱中,领兵的都御史杨一清和监军太监张永因为都被刘瑾打击报复过,遂商议达成了除掉刘瑾的计划。平叛之后,借回京献俘的机会,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罪状,并一一举出证明

武宗起先不信,后来在阁臣李东阳进言下,武宗终于同意审讯刘瑾审讯抄家中,刘瑾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尤其是在他平日里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藏有匕首武宗得见后大怒,确定刘瑾谋反,于是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

刘瑾死后,其所创立的内行厂被废除,而同时设立的西厂,也一并关闭,以后再也没有重开。之后一百多年里,明朝只有锦衣卫、东厂两个侦缉机构,伴随皇权共生共存,直到社稷覆灭,一同走入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三大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有什么区别?
西厂(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特务机构)
易中天讲朱明王朝:东厂和西厂,宦官把持的特务机关
西厂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揭秘:锦衣卫为何怕东厂?(3)
明朝短命的特务西厂与内行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