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邓大军12万人挺进大别山,为何最后仅5万多人转出

1947年6月,为了粉碎敌人向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4万人挥师南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大别山转战7个月之久。1948年3月28日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时,除了转为军区武装的第10、11纵队外,仅剩5.8万人。

一向战力强悍,又有刘伯承、邓小平这样的一流统帅,为何在大别山区会付出如此巨大代价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

大别山地形不适合我大部队运动作战

大别山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是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山脉重叠、绵亘,部队通视与运动均困难”,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由于山路崎岖,部队运动遇到很大困难,辎重物资都要战士抬着走,大大影响了行军速度。

我军进入大别山初期,在敌情并不严重的情况下,曾于1947年9月两次企图围歼敌58师,一次计划围歼敌85师,都因部队不适应山地作战,调动不及时,未达到目的。国民党军队却利用大别山周围铁路和长江航运交通便利的优点,源源不断的调集兵力,投入大别山战场。

群众基础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

把大别山作为刘邓大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大别山是老革命根据地,红4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都先后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这里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人民群众。,而刘邓大军系大别山起家的红4方面军发展而来,不少高级干部就是大别山区人,在这里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历史上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而每次撤走后,国民党军都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尤其是土改积极分子和军属更遭到疯狂屠杀,一般老百姓被杀怕了,见到大军就跑,并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靠老百姓支援,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大别山的气候和经济条件不适合屯兵

位于淮河以南的大别山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已属我国南方地区。刘邓大军长期在北方作战,除部分上层领导外,广大指战员都是北方人,对大别山的生活环境很不适应。另外,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有时部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饿着肚子行军作战是经常的事。

再说,大别山区水田居多,到处是田间小路,北方战士不习惯行走,辎重都扔掉了仍解决不了行军问题,加之南方多雨,北方人的布鞋经不住水泡,战士又穿不惯草鞋,脚上常常流脓淌血,连续行军时苦不堪言。此外,南方蚊子多,毒蛇多,不少人被蛇咬伤,或患上疟疾,也造成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新桂系在大别山盘踞多年、势力盘根错节

从北伐时期开始,国民党新桂系军队就曾进入大别山驻扎;抗战时期,新桂系首领李宗仁担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率领以桂军为骨干的大批部队长期在此抗击日寇。10年来,新桂系军队上至师团长,下到连排长,甚至许多老兵娶的都是当地媳妇,加上新桂系军队也比较注意军纪,注意拉拢当地士绅,因而统治基础深厚。

同时,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新桂系将统治广西老巢的经验也移植到了大别山区,实行保甲联防,建立了各级民团组织。这种由反动地主、乡保长甚至红军时期的叛徒指挥,被称作“小保队”的保安队,不但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也熟悉我军的一整套游击战术,思想上又极度反动,使得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开展的土改和政权建设举步维艰。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的对手也不再是刘峙、顾祝同这样的“废物”将军,而是久经战阵、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其从山东战场调回的第7军等部队都是精锐的广西子弟兵,适应南方气候,也非常善于在大别山区的山乡水网中作战,给远离后方作战的刘邓大军带来了很多麻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放战争——大别山反清剿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敌情报部门称仅5万人,前线将领:至少7万-今日头条
1947年往事:大别山生存记(一)
给刘邓大军带来重大损失的敌整编11师到底有啥来头?
旅长“不务正业”,客串侦察员,却引出名垂军史的大胜
42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仅7万人走了出来,有35万人去哪里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