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合资源,实现三赢,探寻早期教育有效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互衔接。”作为0——3岁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教育从教育理念上,更强调以父母自我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从形式上更强调教育过程对家长观念与行为的指导。面对着这样一个创新的教育观念与形式,我园本着用专业的爱心教育,塑造宝宝成功性格的教育宗旨,以“服务、支持、辐射”为核心目标,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资源,树立三赢理念,努力探寻早期教育的适宜途径。

一、立足本园现状,优化早教服务质量 

我园是一所建园50年的老园,面临着园内场地空间不足、教师各有其职的现实,我园将对幼儿和家长的“教育指导”转化为“教育服务”,立足园所实际,让已有的人力、物力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早期教育提供支持,是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制度先行,规范早教管理

我园树立全员参与早教的理念,成立早教值班小组,形成由领导、保健医、厨老师组织的管理、卫生、伙食全套早教服务,全力做好早教工作后方保障。

制度是实践的保障,多年来,我园针对早期教育的特点,建立、完善了《亲子班教师职责》、《亲子班宝宝健康体检制度》、《早教班入户指导制度》、《早教值班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早教玩具管理制度》等等多项早教管理制度,无论从管理层面,还是教师的实操层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深化,有力的保障了早教的顺利开展。

(二)开展研究,提升教师早教专业能力 

作为一所集幼儿园教育与早教一体的市立园,教师们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选择内容、熟悉教材、目标定位等诸多问题,于是,我园成立了早教研究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了早期教育这个专业领域的研究。

第一,研究角色转换。在早教班,教师们教学的对象由全班幼儿转变为家长和0——3岁的孩子,自己的角色由孩子们的好老师,变成早教班的妈妈、姐姐,从亲切的称呼到每个细节的组织,教师们开始思考:如何指导家长?如何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细心的揣摩,用心的研究,努力让自己的角色更适合早教工作。

第二,研究年龄特点。教师们认真学习《纲要》,迁移3——6岁幼儿教育方法,探讨共性的教育策略,把握年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育目标。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年龄特点的行为表现,教师的情感、物质、情境支持,教师们深刻感受到教研的力量。

第三,研究备课实效。亲子班教师身兼双职,我园将隔周五确定为集体备课日,采用“一备、二用”的方式,每集体备课一次,几个亲子班循环运用两次,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备课的质量,避免教师时间精力的隐性浪费。

第四,研究空间利用。由于园舍空间有限,我园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出三个小班、一个托班,作为一室两用的早教亲子活动室。尝试“走班制”的方式,采用“固定班级,人员流动”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空间的价值,为早教游戏服务

第五,研究玩具投放。为了解决早教玩具目标单一的问题,教师们挖掘幼儿园托班、小班的玩具的价值,研究玩具在早教活动中的适宜性,紧紧把握早教玩具质地柔软、结实耐玩、功能鲜明多样、个儿大便于操作等特点,巧妙地改造,降低操作难度,赋予玩具情境性,创新游戏玩法。制作出“小刺猬背果子”、“小老鼠踩尾巴”、“剥豆豆”、“小马快跑”等30多种100多件丰富有趣的玩具,深受幼儿的喜爱。

第六,研究早教膳食。为了给早教班的幼儿提供更好的服务,我园不断提高早教加餐的质量。由保健医制定食谱,配备厨房骨干教师为幼儿制作加餐。以“形象引人、口味清淡、精致小巧”为原则,注重“五个搭配”,即干稀搭配、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甜咸搭配以及颜色搭配。不断推陈出新,从主食、汤类、小菜三个方面创新膳食,豆沙小兔、刺猬果仁包、蜗牛卷、蝴蝶卷、双色小菜、三色丁、蔬菜粥、鱼丸汤等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厨房教师主动对家长进行宝宝膳食指导,讲解花样制作方法和营养,不仅受到了孩子们和家庭的喜爱,家长们纷纷尝试动手,为自己家庭的宝宝饭谱增添了新的花样。

(四)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拓展教师专业视野

我园将开放办园的理念运用于早教工作之中,将“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实现早教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从早教资格上,做到人人懂早教,人人有早教资格。目前,我园共有三十人取得了早教培训结业证书,保障充分的人力支持;

其次,从师资培训上,做到定期走出去,拓宽实践视野。每学期,我们都派老师到先进的早教基地园所观摩早教活动,听专家讲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力。

再次,从专家引领上,做到现场指导,资源共享。我园邀请早教专家来园指导,实地观摩早教活动,并现场研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努力达到教育理念与行为有机结合。

教师专业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有效支持,正是在这样一个研究的氛围下,早教教研组发挥团队的智慧,教师获得了专业成长。

(五)托幼衔接,减缓入园焦虑

每年的早教班幼儿入园是最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孩子焦虑,家长更是焦虑。由此我园紧紧把握早教这一关键期,尝试托幼衔接,帮孩子走好集体生活的第一步

第一,编制班级托幼对应——我园在每年招生编制班级时,将早教班与将来入园的班级位置相对应,使其入园后对环境及同伴一见如故,产生亲切安全感受。

第二,师资调配双位一体——我园安排早教班的主力教师由小班、托班教师担任,入园后,幼儿会更快的与教师建立亲切温馨的人际关系,为其更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奠定基础。

第三,托幼互动亲身体验——设立小班开放日,早教班的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小班的半日活动中,与幼儿园的小朋友零距离接触,亲自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为其步入幼儿园留下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第四,提前适应预备入园—— 早教班的幼儿入园之前,我园开展为期一周的“亲子预备班”,由家长与幼儿共同来园,体验正规的幼儿园半日生活,逐渐减少家长陪同,延长独立在园的时间,从教学、游戏、午睡几个环节,以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轻松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通过几年的尝试,托幼衔接活动取得了实效。九月份,小班孩子们的哭声少了,哭闹的时间短了,更令人欣慰的是,幼儿园的午睡更加恬静了。她们每天来园,会亲切的保持着早教班的称呼——王妈妈,康妈妈,会欢快的投入老师的怀抱。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家长释然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我们的老师,也体验着专业成长的幸福。

二、把握三个转变,让家长成为早教主体

早期教育更强调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我园牢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将早教工作定位在支持亲子互动,把重心放在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上来。

(一)转变家教观念,家长变观望者为参与者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很多家长认为来早教班,把孩子给老师教育,自己陪陪就行了,这些观念与我们的早教理念背道而驰,势必影响科学的教育行为。

由此,我园逐步构建“三个一”的早教家长工作模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即开学初一次家长会,分园级、班级两个层次分别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解决认识问题;过程中参与一系列早教活动,帮助家长体验新的教育观念,解决家教行为问题;每次活动后一次反馈,迁移家教方法,将认识转化为生活中的教育。

同时,我园借助专家力量,邀请北京市教科院研究员、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王宝祥为家长们进行家教讲座,从明确自己责任入手,转变家长观念。为家长免费发放《学前教育读本》图书,使家长更加理性的面对家教,家长由旁观者逐渐成为参与者,对自己的家教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科学选择早教课程,家长变辅助资源为早教主力  

与幼儿园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早教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亲子互动的游戏活动,而非单纯的师幼互动。由此,我园依据以下几个原则选择早教课程内容。

互动性原则:即活动的内容要引发亲子之间互相在情感、身体、动作、语言、思维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肌肤接触、操作运动等等互动方式。

趣味性原则:即内容能够引发亲子共玩共乐,尤其是幼儿的兴趣。从玩具的投放、教师的语言、活动的设计以及亲子的配合等方面,赋予情境,体现拟人化、游戏化的特点,让亲子体验情感上的愉悦。

重复性原则:早教班的幼儿更喜欢熟悉的游戏,因此,内容的选择既要学习新内容,更要温习老游戏,做到温故而知新,尤其注重家庭中的反复练习,赋予新的教育价值。

多年来,教师们创新了多种活泼有趣的亲子游戏,“卷白菜”、“捏饺子”、“蹬小车”、“造帆船”、“滑滑梯”等等游戏,使早教班幼儿获得了身心愉悦,也使家长获得了丰富宝贵的亲子共乐的财富。

(三)优化亲子游戏策略,家长变命令者为引导者 

早教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不满的声音和告诫的口吻——“听老师的,看着老师!”家长的警告命令非但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幼儿的逆反情绪。由此,我园以游戏为载体,以孩子的表现为中心,以引导家长学习科学育儿为目的,给予家长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探索出以下几个策略。

浸润式策略,重在无声。当幼儿表现出与集体不同的行为,家长容易急躁的扭转幼儿的行为,却适得其反,而影响整体游戏。此时,教师会采用“做给看,说给听,耳濡目染,行为影响”的方法,夸张情境的趣味性,继续自然的与其他家庭游戏,以教师的充满激情和投入游戏来感染家长和幼儿。

渐进式策略,重在接纳。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接纳不同家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行为。不急于求成,横向比较每个孩子和家庭。如个别幼儿情绪不稳定,引导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幼儿比较,与家长共同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不强求一律。同时每次活动,教师捕捉家长科学的指导行为,及时鼓励,逐渐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

预知式策略,重在提示。游戏时,在明确游戏目标和玩法后,教师会提前预知亲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示家长,避免家长避免习惯性的不良家教行为,使活动目标顺利达成,亲子关系和谐融洽。

滚动式策略,重在连续我园开通了早教博客,各班将每次活动的计划以及涉及到的儿歌、故事、活动照片等内容公布到网上;或以张贴、发放材料的方式,提前告知家长,以便家长心中有数,有目的的参与下次活动,活动后,为家长个性化的教育提供具体的建议,在家庭中拓展运用,滚动式的开展亲子活动。

(四)建立亲子档案,家长变旁观者为观察者

为了使家教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我园尝试由家园共同为孩子建立亲子档案。内容包括孩子的基本情况、每次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记录、家长与教师的祝福等等。档案注重家园的双向互动,由家长和教师共同观察记录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反思自己教育行为。通过家园双方共同记录与分析,有力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依托社区资源,扩展幼儿学习空间

让大社会、大自然成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是陈鹤琴老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我园充分挖掘周边社区、自然资源,开展丰富的早教活动,使早教的意识、方法、内容延伸到家庭之中,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

(一)进家庭入户指导,满足个性家教需求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家长,我们开展入户指导,将教育送进家庭。每年“六一”前后,早教的老师们带着节日的礼物,走进幼儿的家庭,了解真实的家教环境,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为孩子创造宽松、自主、有序的生活空间,如何改进亲子关系,针对性的入户指导,个性化的满足了不同家庭的家教需求。

 (二)“公园里的亲子游”,感受大自然的变化

我们充分挖掘周边自然资源,在每个春意盎然的春天,西湖公园、夏都公园、森林公园成了我们临时的早教游戏场。我们与家长、孩子们一起到周边的踏青,观察春天的秘密,开展亲子竞赛游戏,在鸟语花香中,亲子师幼其乐融融,乐此不疲。

(三)“社区里的现场游戏”,为散居儿童送来快乐的游戏体验

我们把亲子游戏送进社区,在欢快的音乐中,由早教教师召集陆续前来的散居儿童,临时组建一个混龄亲子班,利用游戏器械开展有趣的亲子游戏。这些活动,不仅为早教班以外的孩子提供了服务,带来了快乐,更使家长体验一次科学的家教指导。

几年的尝试,收获了孩子们的快乐与发展,教师们的成长与进步,家长们的信任与鼓励,也收获着作为一个早教示范基地幼儿园的发展与积淀。早教班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可,家长们参与活动积极,早教班出勤率为92%,早教实效逐渐凸显。

总之,早期教育整合了幼儿园、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在发挥着服务、支持、辐射作用的同时,也成为了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乐园,从而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幼儿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的联合互动的共育活动平台,实现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赢“的教育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儿园家委会工作计划
园务计划总结
幼儿园园务计划工作
早期阅读让孩子终身受益
家长课堂:早期教育不要太重识字而轻视阅读
王新悦:浅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