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叶叔华
65米射电望远镜

  天文学家叶叔华:

  在她之前,中国不曾有天文地球动力地球学这门学科,世界时测时精度每年在全球授时公报中垫底,没有享誉国际的25米射电望远镜,更别提2012年在上海建成的、综合性能排名亚洲第一的65米射电望远镜。她说是因为大胆,“想别人不想,做别人不敢。”这样一位看着个头矮矮的老太太却在科研上事事争着走在世界的前沿,难怪大家都忍不住怀着敬意尊称她为:“叶先生。”

  院士风

  文/图 上海站记者 李晓璐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

  推动65米射电

  望远镜的建设

  叶叔华与往常一样,早上9点准时来到办公室。在她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莫过于她用来办公的那张书桌。偌大的办公桌上,各种科研资料被整整齐齐地堆积成一个“凹”字,而叶叔华用以写字的空间就是这个“缺口”。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料按照叶叔华独有的分类法则堆放,“哪些是最新的文献,哪些是需要待解的资料,我都一清二楚。”

  当记者按约定时间来到办公室时,叶叔华正拿着放大镜,俯身在这堆资料中。“年纪大了,眼睛老花,身体也没有过去那么好使了。”但是工作却从不曾因为身体的不如从前而停止过。叶叔华说:“明天我就要飞北京出差开会,是有关天文项目立项、评估等工作。”

  2012年10月,在上海落成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65米射电望远镜就是由叶叔华一手促成的。不仅如此,与她共事的同事更敬佩道:“在这项工程的土建过程中,路面凹凸不平,电梯也未开通,叶先生也执意到现场,爬楼梯查看项目进程。”因为带领中国的天文事业走向世界前沿一直是她的梦想,“65米射电望远镜能为我国今后各项深空探测、天文学研究等发挥重要作用。”叶叔华解释道。去年,这个望远镜还曾成功帮助“嫦娥三号”完成测轨和定位任务。

  除去这些本职工作,今年87岁的她还兼任上海市科普自愿者协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每年,她总要抽出一些时间,为那些天文爱好者进行科普讲座,而这些活动都是义务的。叶叔华不觉得累,反倒是乐在其中,她说:“每个人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里面面俱到,我能有幸为大家讲述天文的故事和知识,让更多的人对天文产生兴趣,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

  最初爱好是古代文学

  在叶叔华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大大的书法作品,用木框小心地装裱了起来。这幅字上写着:“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她说这是自己的语录,也是她多年来坚持推动科研事业的一份动力。

  不过,叶叔华也不曾避讳自己最初对天文竟是“毫无兴趣”。1927年生于广州的叶叔华是从小各科成绩都优秀的好学生,但她最喜欢的却是古文,“古文的学习一直比较难,可我想在这个冷僻的领域里闯出一番成绩。”然而,叶叔华的父亲却不同意,他担心念文学的女儿将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我父亲希望我读医学,可是我不肯。”最后,只得各退一步,叶叔华选择了“看上去比较浪漫”的数学天文系,并就读于中山大学。

  多年后,叶叔华回忆起大学时光,对于中山大学校园的美记忆犹新,“学校里的每个学院都有一栋独立的建筑,学校中间还有一条河。那里风景如画,每次和好友在学校里散步就如同漫步在公园一般。”

  除了让叶叔华念念不忘的校园风景,还有一位大学同学也不得不提,那就是日后与叶叔华相伴一生的伴侣程极泰。而叶叔华也坦言自己后来会喜欢上天文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程极泰。“我先生是一个很有见地的人,他当时在武汉大学念矿冶工程专业,却特别热衷于天文研究,还曾写了篇名为《万有斥力》的论文,大受好评。后来他大三时听从了学校老师的建议,转到了我们学校念数学天文系。”叶叔华和程极泰因此而相遇了。

  共同喜爱古典音乐是最初两人彼此吸引的一个原因,而天文学则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交往的过程中,叶叔华渐渐感受到了天文学的魅力。她暗暗下了这样一个决心:“毕业后,我要从事天文科研事业,并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

  观象台里唯一的

  女天文研究人员

  现实总是不如理想的美好。1949年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的叶叔华却面临着失业的困境,当时正值广州解放前夕,人心不定,更别提能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了。无奈之下,叶叔华只能在父亲的帮助下,与丈夫一起回到香港。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父亲为了谋生,曾带着我们举家搬迁至香港。后来,我和我先生回到香港就业时,就是在我原来念书的学校教书。在香港,教师是一个收入稳定的饭碗,那段时间,我们的日子过得还算宽裕。”叶叔华向记者回忆道,“可是我想要做学问、搞科研的念头却从未断过,但可惜当时的香港没有任何从事天文研究的机构。”

  有一天,叶叔华终于下定决心告诉父亲:“我与程极泰商量过了,我们决定回内陆从事天文科研工作。”父亲很着急,他对叶叔华说:“不要回去,外面都在传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留在香港更安全。”叶叔华却倔强地回答道:“那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内陆。”

  1950年,叶叔华与程极泰回到内陆。没有人脉、没有背景,一切如同一张白纸,生活、工作,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从头来过。而让叶叔华最为愤愤不平的是,因为性别是女性,让她失去了不少受聘的机会。

  一年后,叶叔华提笔给紫金山天文台的台长、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写了一封信,信里洋洋洒洒地列举了5项自己应该受聘的理由。不知是否得益于这封信,最终,叶叔华如愿进入了隶属于紫金山天文台的徐家汇观象台,成为了当时徐家汇观象台里唯一的一名女性天文研究人员。

  用一个词形容自己:

  大胆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叶叔华,如果让她选择,她会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自己,叶叔华脱口而出道:“大胆。”

  熟悉叶叔华的人都知道,在工作中,叶叔华的胆大是出了名的。上世纪70年代初,叶叔华便首次提出建造射电望远镜,当时国内对这个项目所知甚少。但叶叔华知道这将是未来天文事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为此,她曾找到当时电子工业部的一位处长商量,却被对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可叶叔华却不愿放弃,她一声不吭地站在处长的办公桌旁,整整15分钟。最后,电子工业部终于被叶叔华打动,同意建造25米射电望远镜,也是这台望远镜将时间测量的精度又提高了几十倍。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生活中的叶叔华却十分胆小,她甚至笑着告诉记者:“如果看到老鼠,我会忍不住尖叫。”

  多年来,叶叔华出差从不坐头等舱、不住超过规定费用的旅馆,过去那些清苦的日子让叶叔华分外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叶叔华说:“我还得省着经费让更多的同事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啊。”是的,这也许就是为何天空中会有一颗以叶叔华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不单为了她的成就,更为了她的执着和坚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5岁老人全英文演讲,爆红出圈:怒怼领导,教别人“厚脸皮”,她凭什么成为养女儿的典范?
叶叔华:“胆太大”的天文学家
这位95岁女院士,终于上热搜第一了
叶叔华:世界天文最亮的一颗中国星
【记忆】佘山上为什么会有天文台?来看TA的百年华丽转身
中国在大别山建造超级天线,长宽达100公里,主要是用来干嘛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