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亲身经历,浅谈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医疗机构现状

大彤做为交流医生来德多日,这些天分别在慕尼黑和柏林各具代表性的医院学习、研讨、交流……对中德医疗差异有了很直观的个人认识。虽然,由于国情不同,基础条件各异,中、德医院之间有些地方不具可比性。但医院毕竟是治病救人的地方,相通之处应该多于差异,因此我愿意在一个医疗工作者的角度,参照在国内工作的经历,简单谈谈目前在德国医院的观察与体会。

因为不是专业性很强的讨论,主要是为了满足好多想知道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医疗机构现状的需求,大彤我从个人的角度先简单谈点此行的观感,郑重声明,以下文字谨代表个人片面的看法,肯定不对,纯属乱说,乱说,喷壶们最好离我远点哈……

德国这个国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不用说,国家和国民都很重视古迹的保护和传承,甚至引以为傲,城市自不用提,哪怕是乡村也都很有历史的积淀:古朴的小镇,百年的城堡,造型各异的教堂随处可见,雕塑和喷泉比比皆是,森林与绿地遍布视野……当然,现代建筑也很美,真正做到历史与现代相融合,传统与时尚和睦相处……

在这样的城市环境里,医院的环境也普遍很不错,大多被绿植掩盖,像个花园。比起国内医院那种人头攒动,这里的医疗机构略显清静。

我们一日游的“慈善兄弟”的教会医院位于慕尼黑市诺伊豪森—纽芬堡区的慈善兄弟教会医院,虽然只是一家拥有372个床位的小医院,却已有百年历史与很好的名声。

我们去观摩的时候,急诊室里只有少量的病人和医护人员。恰好一位急诊患者来到这,把自己的情况向分诊护士简单说明后,分诊护士先自己独立判断,然后去约医生。同时,患者被推进一间治疗室。德国急诊都配男护士,负责转运辅助患者,责任护士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判断,先行简单评估患者状况,再给患者简单处置,测血压、上监护仪甚至打开静脉通路,这一切,都无须医嘱,依照接诊流程按部就班,随后医生开始问诊,询问既往史和现病史,登记了患者的住址和联络方式,询问有没有医疗保险,即使患者没有医疗保险也没问题,整个治疗过程,根本没有押金和费用的字眼,仿佛无关费用,这里没钱什么事。在德国,医院都是先给患者诊治,事后再寄账单。有保险的,自然医保支付,没保险的,个人支付,如果个人支付能力不够,也有申请减免的途径,德国的征信系统也很完善,在这种完备的社会体系下,诚信最为重要,没有诚信,寸步难行。

反观我们医院,急诊室里拥挤不堪,打点滴的患者,陪同的亲属,穿梭其间的医护人员……海浪一般,一批人走了,一拨人又来,急诊室里喧闹得像白天的菜市场。相比之下,慕尼黑的医院里实在是太清静了。据了解,在130万人口的慕尼黑市之有41家医院,因此医院的压力要小得多,甚至有的医院还希望多“招揽”一些“顾客”。

不过,这里病人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德国的个人诊所发展的很蓬勃,有些大的医疗诊所实行合伙人制,其水平甚至相当著名医院的大专科,而德国人日常生病一般不直接去医院,而是去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即与自己有固定联系的私人诊所医生。像感冒发烧腹泻胃肠炎等常见疾病,多数都在诊所里解决了。

诊所里保存有患者的病历,医生与病人保持着长期的联系,彼此间不仅熟悉而且信任。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或者比较复杂,诊所的大夫会帮助患者联系医院救治。据有关资料,德国目前有12万名注册的“家庭医生”和专科诊所大夫,这个数字大体与医院医生持平,因此在诊治病人方面,德国的私人诊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医改政策也向独立执业倾斜,可以多点执业,社区医疗和签约医生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上下转诊的模式也正在推广,但我认为有三个关键因素亟待解决,一个是大医院追求利润指标的考核模式必须改变,一个是基层医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一个是患者固有观念的转变,这三点如果不根本解决,医改的美好构想很难实现,大医院永远人满为患。医改说白啦应该是诊疗模式的改变,而不只是医保支付层面的变动。

我们第一次去哈拉兴骨科医院的时候,正好早上九点多,当时,夜诊留观室里躺着两位患者,他们一动不动,但不时发出轻微的呻吟,估计病得都不轻。医院联络人卢卡斯介绍说这俩人都是昨晚送来的,各种检查已经做完,目前正在观察恢复中。通过和患者简单交谈,其中一个头上裹着敷料的年轻人自称来自伊拉克,目前一个人生活在慕尼黑。头天晚上他骑单车摔伤了。从他那茫然的神情看,这个年轻人并不知道昨夜自己是怎么被送到这里的,以及那些施以援手的好心人又是谁。他甚至不知道医院的名字,但医疗和护理的工作已经实施完成。

在硬件方面,国内的三甲医院和德国医院之间基本上没有差异,我此次住院期间看见的所有器材和设备,在国内的医院里也都见过。西门子多见,GE也有,显微镜多为奥林巴斯,药品不用说,拜耳、默克和巴斯夫都是德国的代表。

德国这里的病房条件比国内医院的平均水平略好。每个房间都配设备带,电视、电话,都有卫生间和沐浴室。病床和国内一样,都是可移动式,每次给病人去做检查,都是直接推着床去。而国内医院可能因为患者较多,人满为患,只有重症患者才建议推床检查。国内的移动病床机械的较多,德国移动病床是电动的,除了可以电动多向调位,还可升降,便于高个子的男医护人员操作。病房的开间大小,甚至里面的布局都与我们国内的医院大致相同。

据介绍,德国规定医院病房最多只能安排4个床位,而实际上大多数病房最多安排3张床,单间病房数量也远远多于国内,院方人士介绍在住院患者是否住单间,并不直接取决于谁的社会地位高或者谁有钱,而是看病人平时交纳医疗保险的多少,比谁对社会的贡献大。当然一般来说,企业家、政要和艺术家等高收入阶层都上私人保险,他们投保的档次通常较高,因此可以享受主任级医师的诊治以及住单间病房。不过,参加法定保险的普通人也有不少人自愿交纳附加保险,同样可以享受这些待遇。

在德国住院,病人的伙食是包在住院费里的,由医院根据病人的状况和需要配送营养餐,因此在这里见不到送饭的家属。医院就像个小社区,甚至有发廊、小商场。医院超市供应饮料、食品、日用品和报刊等。门前一个礼品货架颇为惹眼,上面摆放着一些包装精美的小礼物,如巧克力、果酒以及儿童画书等,价格都在10欧以下。来医院看望病人,不用为买什么东西费心,在这里选一件小东西,意思到了就成,因此在德国的医院里见不到拎着大包小包前来探视的人。德国人探视病人只需买点小礼物或送束鲜花即可,而国内习惯给患者金钱,推推攘攘的好不真诚,最后也是收了。

从装束上看,德国医护人员与中国的同行基本没有区别。医生穿白大褂,护士穿短袖衫。不同点有两个:一是护士不戴帽子,因此也就分不清护士长和普通护士。在整个病区,医生、护士和实习生们都在忙碌,虽然看不见谁在指挥,但在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的支配下,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二是医护人员都不戴口罩。院方人士告诉我,德国只有传染病房做防护,这里不是传染病医院,因此医生和护士当然没有必要戴口罩。我猜想,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病人的尊重。

在德国,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分工与我们国内略有不同,比如:抽血和输液扎针的工作一般要由医生来完成,确切地说,大都是由实习大夫来做。而在中国,这些都是护士的活儿。也许是因为实践机会较少,德国实习医生的扎针技术不敢恭维。而中国的护士就显得强多了,尤其儿科护士,还有头皮针技能大赛,比如我们医院的小护士个个心灵手巧,一扎一个准。

前面说到,德国医生与病人的比例要比我们国内的“宽松”很多,不过据我观察,德国医护人员的工作也比较繁重。比如对病人的护理,包括口腔护理,接便放尿、擦洗和喂饭等国内护工的事情都必须由护士来承担。尽管如此,他们对工作和病人的态度很积极,职责所在吧。一般而言,医患初次见面,医护人员会主动和病人握手,自报姓名,表示在他们当班期间可随时为你服务。扎针前,他们会提前提醒一句,“可能有点痛。”用听诊器接触病人前,也会用自己的手捂一捂。在这里医生和护士人人和善,对病人极其耐心,他们愿意回答你想了解、他们所知道的任何问题,并没有不耐烦。

在德国的医院里,还有一个情况与我们国内不同,就是男护士随处可见,男女护士比例接近。德国男生都比较魁梧,虽然这些威猛男生摆弄针管和小药瓶多少显得有些萌,但要说他们独自协助患者从床上翻身,推患者去检查,反倒游刃有余。

德国医院与我们国内医院诊治流程基本大同小异。首先是查明病因,通过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找到病灶。用药方面,对输液的标准执行的很严格,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更为严格。用药原则就是能口服绝不肌注,能肌注绝不静脉给药。

在德国,医疗费比较贵,本身这里的人工成本就比较高,而医院又是特殊行业,所以医院为了减轻患者对负担,对病床周转率要求的比较高,对病人的住院时间把得较严。患者的情况一旦稳定,并能在家中得到照顾和护理,便会尽快安排病人出院 这是因为德国的医疗保险公司对医院的监督很严,如果它认为医院开了不该开的药,或者对病人进行了多余的治疗,便会拒绝报销药费。但这种做法客观上提高了床位的周转率,因此在德国住院很容易,用不着等床位。

院方在对病人的施治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哪些医治手段是必须的、可做的、对病人是真正有意义的。同时,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要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尽量降低费用。

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大彤认为如果脱离的医疗工作治病救人的纯粹,那么医疗活动就是不成功的。

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在路上,我们正在迎头赶上,但我国的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配还不太合理,这里有上上下下多种因素的制约,但请相信,我们国家能做的更好,欧洲的医疗体系进化了数百年才到如斯程度,我国改革开放后医疗体系才逐渐建立起来,能发展到如今的程度,实属不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有来生,你还会当医生吗?
有人举报医生护士上班炒股,你们是上天派来恶化医患关系的?
住院患者请假,可采用《住院患者外出告知书》
在国外,医院就像温暖的家(年终特稿)
关爱和理解医护人员
来自德国医护人员内部的声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